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汲君  张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49-16052,16066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当前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尽快培育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以甘肃和江苏2省为例,就我国东西部地区新型农民培育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甘肃省在新型农民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提出了甘肃省新时期进一步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春  郭明顺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99-10500,105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培育新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从理论上论述了培育新型农民的意义,分析了培育新型农民的内涵和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以及培育新型农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人才、科技和教育需求过剩与高等农业院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定位: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四得"人才;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民素质;扶持农业企业,带动地方经济;通过科研项目和成果引导相关资源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相似文献   

4.
当前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得他们具有文化、懂得农业技术,能够经营好相关农业。我国曾经提出需要针对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情况与乡风文明等要求来不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就是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必经的途径。通过农民辛勤的劳动与我国相关政策的扶持,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明显的改善我国的生活条件与整体的面貌,明显的是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进行进行新型农民的培育。因而,本文主要就是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教育培训来进行探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国普 《甘肃农业》2006,(10):22-23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后,各地兴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湖,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汉泗村就是其中一个,作者在对湖南省汉泗村新农村建设有益探索实践调研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是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建立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和参与机制;努力保持农村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的领导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正确处理好农民自力更生与国家扶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差距,以及培育新型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通过5个"结合"论述了如何培育新型农民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王跃 《甘肃农业》2016,(4):35-36
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更加紧迫而繁重。笔者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期赋予农广人的神圣使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就是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要牢牢抓住这个根本。本文以此为思路,对我国农民素质现状进行说明,并分析了农民素质较低的原因,接着对新农村建设下新型农民培育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最后对如何培育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即大力发展农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职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环境,强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培育新农民。没有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为了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条途径,切实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已经成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通过实地调研,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全国示范点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进行解析。以传统农民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分析农民在“四在农家”创建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传统农民自身的发展和向新型农民转变的历程;传统农民在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最终实现了内源发展,培育了新型农民,这也彰显了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的强大生命力。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育的重要途径—走“内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培育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文章简要分析了培育新农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等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小煤炱科(Meliolaceae)4个新种和1个新变种.它们分别是:桑寄生针壳炱Irenopsis Loranthi Y.X.Hu,八宝树小煤炱Meliola duabangae Y.X.Hu,青藤生小煤炱Meliola illigericola Y.X.Hu et B.Song,大叶藤生小煤炱Meliola tinomsciicola Y.X.Hu et Y.S.Ouyang,红光树生小煤炱细小变种Meliola knemicola Hansf.var.minor B.Song et Y.S.Ouyang.桑寄生针亮炱的文字描述和显微结构图.模式标本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新农民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苑 《广西农学报》2006,21(4):61-63,80
新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新农民具有与传统农民相区别的新的时代特征,即具有新观念、新素质、新能力和新品质。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必须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推进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加强政府引导,营造建设氛围。  相似文献   

14.
从染色体显微分离与显微克隆、染色体连锁图谱、染色体原位杂交、染色体涂染、染色体的基因定位以及染色体的片段转移等几个方面,分别综述了染色体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进展,并展示了分子细胞遗传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河南新农村建设新情况新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松杰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2):140-141,155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稳步推进,中原大地的河南省同全国各地一样也在有序进行。对河南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从图书馆与阅读推广的概念和关系开始,逐步探究了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新趋势与新技术,对已经或者可以应用到阅读推广中的热门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阐述,其中包括热门的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相信通过对这些对阅读推广新趋势、新技术的梳理和探究,能为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新理念和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有庆  王妮 《古今农业》2003,(2):96-100
与其他领域在进入以信息和数码技术为代表的21世纪的发展相比,博物馆传统的陈列设计理念仍显现出相对的惰性与苍白。上个世纪末以来,多元理念、绿色理论和现代高新技术等逐渐被引入到博物馆陈列展示设计实践中来,“更新理念、重建体系”是当今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论新型合作经济与建设草原新牧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牧区新型合作经济问题,是事关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缓解三牧问题、牧区全面小康的关键性研究命题.本文以"新型合作经济与草原新牧区建设"为主题,以建设草原新牧区为研究背景,在把握新型合作经济与草原新牧区建设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阐明新型合作经济在草原新牧区建设中的定位;研究新型合作经济的基本形态;揭示新型合作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新形势需要创新农民培训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年来,防城区力于提高农民素质的科技培训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的农村工作,亟需对农民培训进行创新以取得更大的成效,本文对农民培训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新的培训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概述。  相似文献   

20.
卜卫东  朱能武  冯光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619-12620,12697
园林工程新技术、新工艺能加快园林绿化建设,使工程施工技术与园林技术结合得更为和谐。解析了现代园林工程中运用的GRC和FRP塑山技术、网络图计划技术、铺地工艺、EPDM薄膜水池技术、彩钢亭等新技术和新工艺,归纳出园林工程新工艺和新技术产生的思路和经验,总结了新技术、新工艺在园林工程设计、施工、养护管理3个环节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