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种类。【方法】采集 38 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示范区的苜蓿根腐病病株,经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菌,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并结合形态学和 rDNA-ITS 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结果】从患有苜蓿根腐病的病根分离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 5 株真菌 KY1、J1、S1、SA1、C1,分别被鉴定为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尖镰孢(F. oxyspo- rum)、水稻恶苗病菌(F. fujikuroi)、三线镰孢(F. tricinctum)和层出镰孢(Fusariumproliferatum)。致病性测定表明 5 株真菌均为苜蓿根腐病致病菌。【结论】腐皮镰孢不仅分离率最高,为 57. 45%,且致病性也较强,病情指数为 61. 00,是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2.
几种真菌对3种常见冷季型草坪草的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我国北方常见的冷季型草坪草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为材料,将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德氏霉(Drechslerasp.)、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锐顶镰孢(F.acuminatum)、尖镰孢(F.oxysporum),腐皮镰孢(F.solani)和粉红粘帚霉(Gliocldium roseum)10种分离自草坪草的真菌接种,进行离体叶片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细交链孢、根腐离蠕孢、德氏霉、腐皮镰孢、粉红粘帚霉和枝孢对高羊茅具有明显的致病性;根腐离蠕孢、燕麦镰孢和锐顶镰孢对黑麦草有明显的致病性;而仅根腐离蠕孢对早熟未有较明显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3.
掌叶大黄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礼县种植的二年生掌叶大黄根腐病发病部位分离纯化,然后利用根部离体接种法致病性测定,旨在明确导致掌叶大黄根腐病的病原物,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掌叶大黄根腐病株中共获得8种分离物,主要致病菌分别为粉红单端孢霉、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其分离频率随病原菌种类和植株发育进程而异,粉红单端孢霉和立枯丝核菌在不同生长期发病部位均可分离获得,分离频率分别为41.18%~55.56%和3.03%~44.44%,尖孢镰刀菌仅在生长后期获得,分离频率为9.09%。刺伤大黄幼根接种致病菌后,根腐病发病率均较无刺伤接种显著提高。尖孢镰刀菌潜育期最短,病斑面积最大,致病力最强,而粉红单端孢霉和立枯丝核菌潜育期长,病斑面积小,致病力相对较弱。以上说明伤口有助于掌叶大黄根腐病病原菌的侵染,建议掌叶大黄定植和栽培管理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植株的完整性,严防伤口产生。另外,利用根部离体接种法进行根腐病致病性测定操作简单,回接时间短,再分离率高,结果可靠,可在植物根部病害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不同水分、镰刀菌对苜蓿品种的致病性,本研究选择紫花苜蓿品种阿尔冈金(Algonguin)、丰宝(Powerplant)与苜蓿王(Alfaking)接种半裸镰孢(Fusarium semitectum)和腐皮镰孢(F.solani),测定不同水分苜蓿幼苗的病情指数、最终存活数、根重、苗重、根长和苗长,评价其抗病性和两种病菌侵染适宜发病的水分条件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病菌和水分均对病情指数有显著影响(P0.05),品种和水分间存在显著的互作关系(P0.05),品种间病情指数无显著差异,接菌后供试苜蓿品种病情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接种腐皮镰孢后显著降低了植株存活数,品种、菌种和水分之间对根重互作效应显著(P0.05);三者对苗重也有显著影响(P0.05),且各因素之间也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腐皮镰孢对3个苜蓿品种的苗重均有显著抑制(P0.05),菌种对根长的影响显著(P0.05);半裸镰孢对丰宝和苜蓿王品种的根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品种、菌种和水分对苗长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而且菌种和水分间存在互作,但品种和菌种、品种和水分、品种、菌种和水分之间互作不显著。接种腐皮镰孢在3个水分梯度条件下对3个品种的苗长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两种镰刀菌在土壤高水分条件下可导致苜蓿发生病害并对苜蓿生产构成危害,腐皮镰孢对苜蓿根部病害的致病性较强。菌种和水分对不同品种的苜蓿病情指数存在显著的影响,而且多因素之间也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  相似文献   

5.
嘉峪关市洋葱基盘腐烂病病原鉴定及药剂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嘉峪关市洋葱基盘腐烂病害的病原、致病性和优势病原种群,对4个采样区洋葱基盘腐烂病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了分离,并根据其培养性状和形态学特征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害的病原为尖镰孢菌、茄镰孢菌和串珠镰孢菌,其中尖镰孢菌为优势种。室内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3种镰孢菌均可引起洋葱基盘腐烂病,其中尖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强,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84.4%和65.3,极显著高于(P<0.01)其他2种菌。为筛选化学防治有效的杀菌剂,采用平皿菌丝生长抑制法在室内测定了多菌灵、百菌清、恶霉福和施菌克4种药剂对以上3种镰孢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3种镰孢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00 μg/L的施菌克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了解根腐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不同病原菌对苜蓿的致病性,本研究以苜蓿根腐病病原BF1(Fusarium equiseti)、BF28(F.oxysporum)、BF36-2(F.solani)三种镰孢菌菌株为试验材料,观测菌落的外观特征与产孢量,并对WL343、金皇后、阿尔冈金、WL525四个苜蓿品种以菌液...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岷县马铃薯窖藏干腐病鉴定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省岷县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窖藏干腐病的病原形态学鉴定,明确了其主要病原有7种,分别是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茄腐镰孢菌(F.solani)、三线镰孢菌(F.tricinctum)和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及3个待定种Fusarium spp.,其中茄腐镰孢和木贼镰孢菌为主要病原,分离频率分别为41.67%和28.57%,且尖孢镰孢菌和木贼镰孢菌引起马铃薯干腐病属甘肃省首次报道。在窖藏期间使用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浓度为1.25~2.50g·L~(-1)喷施,防效为71.01%~81.84%,生物农药枯草芽孢杆菌B2浓度为100g·L~(-1)喷施,防效为79.71%,该研究结果为岷县马铃薯干腐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沙打旺根腐病发生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洪友  杨合同  唐文华 《草地学报》2004,12(4):285-288,297
调查内蒙古赤峰沙打旺根腐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沙打旺株龄越高,根腐病发病率和严重度越高,3~5株龄发病率达100%,而病情指数则在85以上;4株龄和5株龄沙打旺的返青率较低,分别为68.8%和54.8%;分枝返青率不到30%和20%.依据柯赫氏法则自典型病株分离病原菌,经鉴定,致病菌株为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对19种植物进行温室接种实验,结果表明两菌株均对沙打旺、鹰嘴紫云英、蒙古黄芪、达呼里黄芪、草木樨状黄芪等黄芪属植物有致病性.寄主范围试验表明,病原菌初步定为沙打旺茄病镰刀菌黄芪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sp astragali Sad 1)和尖孢镰刀菌黄芪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astragali Sad 2).  相似文献   

9.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根部入侵真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不同季节常见根部入侵真菌及其表现规律,并为苜蓿品种选择及其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30个紫花苜蓿品种为材料,分别于2006年的春、夏、秋季取样,分离和鉴定根部入侵真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季节苜蓿根部入侵真菌区系中优势菌种类明显不同,春、夏、秋3季均有的建群种为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其中春、夏季还有半裸镰孢(F.semitectum)和尖孢镰孢(F. oxysporum),秋季有锐顶镰孢(F. acuminatum)和柱孢(Cylindrocarpon destructuns);不同苜蓿品种在3个季节的入侵真菌种类和其分离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根部带菌率与生长季节苜蓿品种密切相关,春季以赛特(Sitel)的带菌率最高,夏、秋季以农宝(Farmers)和佛纳尔(Vernel)为最高,平均带菌率较高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是:赛特、农宝、皇冠(Phabulous)、航海4号(Flight No.4)和猎人河(Hunfer river),平均带菌率较低的5个苜蓿品种依次是:苜蓿王(Alfaking)、爱菲尼特(Affinity)、WL-525HQ、顶点(Apex)和丰叶 721(Amerileaf 721).  相似文献   

10.
玉米穗腐病样品中黄色镰孢的分离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甘肃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于2009年9月在甘肃省四大生态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镰孢菌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以形态学为基础,参照Leisle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到271株镰孢菌菌株中有105株经形态学鉴定为黄色镰孢,占分离镰孢菌的38.7%。分析发现黄色镰孢种群数量随采样区而异,陇东和陇南地区采集的样品中分离频率分别为52.0%,55.4%,本研究充分证明了黄色镰孢是甘肃省陇东和陇南地区玉米穗腐病的优势病原菌。按照柯赫氏法则用混合菌株接种法对沈单16和金穗96832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了黄色镰孢对玉米果穗的致病性。随机选取3株黄色镰孢菌株进行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将PCR产物回收测序后在GenBank 上比对,菌株3-1-1与GenBank 中登记的黄色镰孢菌株K1004和K216、6-4-1和21-2-1与黄色镰孢菌株CBS122.73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利用DNAStar 软件绘制其系统发育树状图,结果表明,菌株3-1-1与K1004和K216、菌株6-4-1和21-2-1与CBS122.73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聚为一类,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沙打旺根腐病菌致病力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分离自不同地区的沙打旺根腐病菌19个菌株的致病力测定得知:不同种的根腐病菌对沙打旺的致病力不同,尖孢镰刀菌的致病力较强,茄病镰刀菌次之,串珠镰刀菌的致病力最弱;同种根腐病菌的不同菌株其致病力也有一定差异,证明沙打旺根腐病菌存在着致病力的分化.菌株的致病力与地区分布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AM真菌与根瘤菌对紫花苜蓿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究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摩西管柄囊霉与苜蓿中华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尖孢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影响,以期为合理利用两类共生菌,提高苜蓿抗病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共8个处理,分别为接种或不接种AM真菌、根瘤菌和病原菌以及两两组合。与对照相比,AM真菌降低紫花苜蓿萎蔫和根腐病发病率80.13%(P<0.05)。AM真菌和根瘤菌互作促进苜蓿养分吸收、叶绿素合成,互作处理较对照叶绿素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 value,SPAD值)提高61.85%,茎叶N含量提高26.5倍、P含量提高54.3倍,紫花苜蓿茎叶干重提高23.4倍(P<0.05)。AM真菌促进了紫花苜蓿根瘤的形成,较对照根瘤数多111.73%;AM真菌与根瘤菌二者互作,进一步促进了紫花苜蓿生长、养分吸收,降低了紫花苜蓿发病率,同时显著影响紫花苜蓿根系相关生化指标。互作处理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41.05%,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活性33.9%,茉莉酸(jasmonic acid,JA)浓度23.32%,木质素(lignin)16.92%,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 2O 2)浓度分别降低26.68%,9.63%和25.26%,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降低24.57%。综上所述,摩西管柄囊霉与苜蓿中华根瘤菌互作,可有效减轻紫花苜蓿镰刀菌萎蔫和根腐病的发生,二者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3.
苜蓿根腐病对苜蓿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引起根腐病病原真菌的种类,本文对从陕西省定边县牧草草场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得到的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EF-1α序列分析鉴定及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中的分离、纯化得到的单菌落形态学观察及显微镜下菌丝、孢子的观察,该病原菌属于引起苜蓿根腐病的镰刀菌属(Fusarium);用CTAB法提取病原菌基因组DNA,并对EF-1α序列进行PCR扩增、回收纯化、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与Genbank已知近缘种属亲缘关系,结果显示与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亲缘关系最近,可信度达99%;最后通过根部接种试验,接种苜蓿根部发病症状与田间根腐病发病症状一致,鉴定结果显示本试验研究的引起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属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  相似文献   

14.
紫花苜蓿根腐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紫花苜蓿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豆科牧草,被誉为“牧草之王”,但苜蓿根腐病成为紫花苜蓿大面积推广的一个主要的限制因素。苜蓿根腐病的病原主要是镰刀菌,其中的尖孢镰刀菌、茄镰刀菌、燕麦镰刀菌等被认为是侵染根部的真菌中的优势种。生物技术是当前植物抗根腐病育种中的一个应用热点,它具有目的性强、育种效率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尖孢镰刀菌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上与属内多种菌难于区分,为准确鉴定豆科牧草上的尖孢镰刀菌,本研究基于尖孢镰刀菌与其他镰刀菌的核糖体DNA基因间间隔区IGS(intergenic spacer)序列间的差异,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P1/P2,检测体系可以特异地从尖孢镰刀菌中扩增出一条1081 bp的条带;引物P1/P2对尖孢镰刀菌基因组DNA的检测阈值为100 pg,对土壤中尖孢镰刀菌分生孢子的检测灵敏度为100个孢子/g土;同时,引物P1/P2也可以对发病牧草根部组织中尖孢镰刀菌的存在进行特异性检测。检测体系可不经过室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即可有效的从土壤和病株中提取的DNA进行PCR检测鉴定,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豆科牧草根腐病病原菌分子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6.
苜蓿根腐病对苜蓿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引起根腐病病原真菌的种类,本文对从陕西省定边县牧草草场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得到的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EF-1α序列分析鉴定及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中的分离、纯化得到的单菌落形态学观察及显微镜下菌丝、孢子的观察,该病原菌属于引起苜蓿根腐病的镰刀菌属(Fusarium);用CTAB法提取病原菌基因组DNA,并对EF-1α序列进行PCR扩增、回收纯化、克隆测序,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与Genbank已知近缘种属亲缘关系,结果显示与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亲缘关系最近,可信度达99%;最后通过根部接种试验,接种苜蓿根部发病症状与田间根腐病发病症状一致,鉴定结果显示本试验研究的引起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菌属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  相似文献   

17.
1997年5月至2001年7月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对沙打旺根腐病防治的研究表明,沙打旺根腐病病原菌经鉴定为茄病镰刀菌黄芪专化型和尖孢镰刀菌黄芪专化型,为世界首次发现;BM生防菌剂在田间表现出良好的防病效果和促进生长作用,防治效果49.13%~64.18%,是防治沙打旺根腐病最佳的生防菌剂,具有防效好、持效长、能延长沙打旺寿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苜蓿种带真菌及其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来自我国新疆,内蒙古,吉林,陕西,甘肃,宁夏,山东,黑龙江,山西,河北和江苏等11个省(自治区)苜蓿产区的30个审定登记品种的38个苜蓿种子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种带真菌检测研究;测定了21种25个真菌分离物对苜蓿幼苗根组织的入侵性及19种真菌对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