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能否稳定高效表达对转基因植物的应用有重要作用。文章从转Bt基因杨树对鳞翅目、鞘翅目昆虫的抗虫效应,以及抗虫选择性、稳定性及毒蛋白表达等方面分析转抗虫基因杨树外源基因的表达特点,综述了近年来转Bt基因杨树外源基因表达的研究成果,以便为转基因杨树和外源基因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作为木本植物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模式树种,杨树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较快。文章对杨树抗虫基因工程20多a来在多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转不同类型抗虫基因抗虫效果、毒蛋白表达研究、多基因聚合、转抗虫基因杨树抗虫稳定性及生物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提出了多基因转化中仍存在个别基因丢失或基因沉默等问题,并对多个外源基因在植物中如何同时高效表达的策略,尤其是构建载体时应改善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抗虫基因的特性、抗虫机理及其在杨树抗虫育种中的应用,指出了杨树抗虫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转Bt基因南林895杨进行虫试测定,分析转基因植物对不同世代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杀虫活性、转基因杨树抗虫效果的时空动态、转基因杨树对不同龄期美国白蛾的杀虫效果,以及对美国白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转基因杨树的应用推广和美国白蛾防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以实验室获得的转Bt(Cry1Ah1)基因南林895杨16个株系为材料,对美国白蛾幼虫进行室内喂养和田间套笼饲虫实验,实验分别采用不同世代、不同虫龄的美国白蛾幼虫为实验对象,测量其死亡率、化蛹率及取食量等指标,分析转Bt基因杨树对于美国白蛾生长的实际影响,并选取不同部位叶片分析杀虫效果的空间变化。【结果】16个转Bt基因南林895杨株系中,A-4-6、A-5-0、A-5-23和X-2-7株系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幼虫取食叶片12 d后的校正死亡率为37.5%~68.9%。A-4-6株系的毒蛋白表达量最高达到11 500.01 ng/g,占总蛋白表达量的0.047 8%。其余5个杀虫活性较好株系的毒蛋白表达量均大于4 669.38 ng/g,除Z-1-3株系,各株系毒蛋白量占总蛋白量均超过0.02%。抗虫效果明显的株系上部叶片的抗虫效果优于中部叶片,下部叶片的抗虫效果差。不同虫龄比对结果表明低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显著高于高龄幼虫(P 0.05),而化蛹率随着龄期的升高而升高,幼虫对杀虫性的敏感度随着龄期的升高逐渐下降。【结论】转基因南林895杨中Bt基因的表达能够有效的抑制美国白蛾的生长,并具有时空特异性,其中A-4-6、A-5-0及A-5-23三个株系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适用于作为抗虫杨树树种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害虫对转 Bt毒蛋白基因植株产生耐受性的特点、发生机制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为延缓害虫对 Bt毒蛋白耐受性的育种策略 :(1)培育双价或多价 Bt毒蛋白抗虫品种 ;(2 )寻找能使 Bt毒蛋白基因在植物中高效表达的启动子 ;(3 )使用组织特异型或诱导型启动子以减轻对害虫持续的选择压 ;(4 )将 Bt毒蛋白基因转入叶绿体基因组以解决原核与真核细胞对遗传密码子偏爱的不同 ;(5 )通过突变等技术改变 Bt毒蛋白一级结构 ,从分子水平延缓害虫产生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以741杨和转BtcrylAc基因741杨抗虫株系Pb29互为接穗和砧木进行嫁接,利用RT-PCR和ELSA技术对Bt基因的mRNA及其蛋白是否在砧木与接穗间运输进行研究.RT-PCR检测结果表明:以741杨为接穗或砧木的嫩枝和嫩叶中均未检测到Bt基因的mRNA,说明m基因的mRNA没有在砧木与接穗间进行运输.ELISA检测发现,各嫁接处理的741杨砧木和接穗的叶片、韧皮部、木质部和髓中均检测出Bt毒蛋白的存在,证明Bt毒蛋白可以通过嫁接的方式在砧木和接穗间进行运输.用各嫁接处理接穗叶片在室内喂饲杨扇舟蛾幼虫,发现嫁接转基因杨树的非转基因杨可提高对杨扇舟蛾幼虫的致死率,延长发育历期,表现出一定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7.
几种植物抗虫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目前应用于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植物凝集素等三类主要基因的分类、杀虫机理及应用现状;探讨了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历多年生长和对复杂自然环境适应后,嫁接的8年生转基因741杨中外源Bt基因是否稳定存在及表达,探索成年树木Bt毒蛋白的运输部位、运输量、运输的方向性和积累等规律。【方法】利用转Bt Cry1Ac基因741杨与未转基因741杨互为砧木和接穗进行嫁接,在自然条件下生长8年后,对2种不同嫁接方式杨树砧木和接穗的Bt Cry1Ac基因进行PCR检测和验证,利用ELISA技术对成年嫁接杨树的不同部位、不同组织进行毒蛋白含量检测。【结果】Bt Cry1Ac基因的PCR检测结果表明,Pb29/741嫁接杨中接穗部分和741/Pb29嫁接杨中砧木部分均扩增出与阳性对照大小一致的特异性条带,其余非转基因部分和阴性对照未扩增出特异性条带,证明Bt基因在嫁接杨树的转基因部分稳定存在,未发现外源基因丢失现象。ELISA检测表明,2种不同嫁接方式处理的741杨砧木和接穗的叶片、韧皮部、木质部和髓中均检测到Bt毒蛋白存在,证明Bt基因在8年生转基因嫁接741杨中稳定表达,且Bt毒蛋白可以在成年嫁接741杨的砧木和接穗间运输。Pb29/741成年株中,根部为非转基因部分,地上枝干部分为转基因组织,地上转基因组织能够表达Bt毒蛋白,其含量呈现出树冠外侧向内侧逐渐升高,树干部分向下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可以向根和树干基部非转基因组织运输和积累,以韧皮部运输为主。741/Pb29成年株中,根部为转基因部分,地上枝干为非转基因组织,根和树干基部组织也可以表达Bt毒蛋白,且可以由根部和干基部由枝干向树冠外侧运输并积累,以韧皮部运输为主;非转基因枝干部分呈现出树干向上逐渐降低,树冠内侧向外侧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尽管嫁接方式不同,嫁接的转基因杨树经历8年生长和复杂自然环境的影响和适应后,Bt毒蛋白的运输都呈现出由转基因组织向非转基因组织运输现象,毒蛋白含量呈现出类似由源向库运输和积累的趋势。转基因杨树可以通过传统嫁接方式在生产上应用,以提高转基因林木的生态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抗虫转基因杨树研究进展及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杨树抗虫基因工程为害虫综合治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综述了抗虫转基因杨树的研究进展状况,并对杨树抗虫基因工程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及其在林木抗虫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会香  张星耀 《林业科学》2005,41(3):148-157
植物蛋白酶抑制剂是除Bt之外又一个愈来愈研究较多的抗虫基因资源,其分布广泛,在豆科、茄科、禾本科、葫芦科及十字花科等植物中存在较多。植物蛋白酶抑制剂抗虫基因主要通过2种途径获得并在多种植物中进行转化,获得抗虫转基因植株。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在林木抗虫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刚刚起步。本文在总结我国林木病虫害防治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在林木抗虫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探讨植物蛋白酶抑制剂在林木害虫防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特征及其繁殖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简述了当今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Bt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以及防治害虫产生抗性的策略等。双抗虫基因是用部分改造BtCry1Ac基因和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API)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被转化体 74 1杨 (Populus×aldatomen tosaCl.74 1)是以银白杨× (山杨 小叶杨 )为母本 ,毛白杨为父本 ,1994年杂交育成 ,为一优良白杨无性系 ,形态酷似毛白杨。在转双抗虫基因的研究中 ,选出高抗虫、中抗虫无性系。高抗虫无性系杀死昆虫幼虫的总死亡率为 83%~ 90 %。从苗期高生长和形态观察 ,转双抗虫基因 74 1杨生长发育正常。比较详细地介绍了 74 1杨营养繁殖技术及基本原理。介绍了硬枝扦插容器育苗、组培微繁技术、容器育苗的移栽和苗圃管理以及采穗圃的建立和经营等  相似文献   

12.
13.
从拟谷盗虫尸中分离到一株对鞘翅目害虫光肩星天牛幼虫毒杀作用明显的Bt菌株Bt886。幼虫死亡率高达 6 0 % ,存活者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经过晶体形态特征和杀虫谱分析 ,初步确认该菌株属于cry3类。比较cry3类基因的保守序列 ,利用一对cry3特异引物成功地从Bt886菌株中克隆到了一段基因片段并克隆至pGEM -T载体上。测序分析发现该片段与cry3Aa1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确定来自毒蛋白编码基因。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该基因位于该菌株的质粒上。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杨树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杨树基因工程中抗虫基因、抗除草剂基因、抗病基因和抗胁迫基因类型及研究进展,并对杨树转基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发展前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4种生物农药对枸杞蚜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测定了4种生物农药对枸杞蚜虫的毒力,其结果显示,供试药剂对枸杞蚜虫的毒力顺序为2.5%鱼藤酮、0.5%绿农宝、Bt、歼年虫菜蛾特,其中2.5%鱼藤酮的毒力最高,LC50为3.05~3.11mg/kg,0.5%绿农宝、Bt毒力水平接近,而歼年虫菜蛾特毒力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16.
林木耐盐碱相关基因与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盐渍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资源与生态问题,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基因工程为林木耐盐碱新品种培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一批林木耐盐碱相关基因相继被克隆、功能得到定位,并通过遗传转化获得了一些林木耐盐碱转基因株系。文中综述了近10年与林木耐盐碱相关的渗透调节保护基因、功能蛋白基因、调节蛋白基因、抗氧化酶基因等的克隆及其工程应用2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对美国白蛾高毒Bt的筛选和杀虫蛋白基因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生物测定,从山东省不同地区分离和本实验室保存的122株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中筛选到16株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具有高毒力的菌株,用SDSPAGE和PCR-RFLP方法对16株Bt的杀虫蛋白和杀虫基因类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有11株Bt菌株中同时含有130 kDa和60或70 kDa的蛋白,1株同时舍有130和140 kDa的蛋白,3株只含有130 kDa的蛋白,1株含有30 kDa的蛋白;有14株Bt同时舍有cryl和cry2类杀虫蛋白基因,其中4株还包括cry9类基因,2株Bt中没有鉴定到已知基因类型,可能含有新的杀虫基因.16株Bt菌株均不舍cry3、cry4、cry8和cry10类基因.  相似文献   

18.
苏云金杆菌是一种重要的微生物杀虫剂,而且能够编码几种昆虫毒蛋白基因。本文概述 了苏云金杆菌在森林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苏云金杆菌HD1菌株及其衍生物被广泛用于防 治各种森林害虫,如Lymantria dispar, Choristoneura fumiferana, Thaumetopoea pityo campa, Rhyacionia buoliana和Lymantria monacha。文章提供了Bt毒蛋白基因在林木中的 构建和表达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Bt产品在森林害虫综合治理上的应用前景及限制因素进行了 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