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农技服务》2018,(6):38-39
为沼液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沼液浸种小麦种子及植株不同喷施次数试验,结果表明:处理6(基肥+沼液浸种+3叶期喷施沼液+孕穗期喷施沼液+灌浆初期喷施沼液+灌浆中期喷施沼液)产量最高为283.55公斤/亩,每亩比对照增加小麦77.73公斤/亩,增产37.77%。在小麦生长的生育期沼液作基肥、沼液浸种、3叶期喷施沼液、孕穗期喷施沼液、灌浆初期喷施沼液、灌浆中期喷施,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2.
沼液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沼气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沼气产量快速增加的同时其主要副产物沼液的产量随之增加,并已成为影响沼气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掣肘。因此,寻找经济有效的沼液综合利用方式对解决沼液二次污染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沼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以及腐殖质、氨基酸和少量植物生长激素等,故沼液农用可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将近年来国内沼液农用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类,梳理沼液的概念与来源,分析沼液的物质组成及影响因素,重点介绍沼液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包括沼液浸种、沼液还田、制作有机肥、用于水培以及沼液还田对农田土壤的影响等。无论是将沼液用于浸种还是还田,均需稀释一定比例后使用,且不同农作物不同地区的稀释比例不同。此外,提出我国沼液农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沼液质量标准和无害化标准缺失、沼液还田量缺乏计算依据、沼液还田的政策配套不够完善等。今后将在沼液无害化还田规范制定、沼液精准还田以及沼液还田的长效运行机制等方面下大力气。  相似文献   

3.
介绍沼液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技术,包括沼液浸种、沼液喷洒及沼液灌根等方式,以有效利用沼液及防治植物病虫害。  相似文献   

4.
沼液还田的作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沼液的成分和沼液还田的作用,从沼液还田的用量标准、作物安全、土壤安全等方面分析了沼液还田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沼液还田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沼气残留物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沼气残留物主要为沼液、沼渣,综合利用沼液、沼渣,可实现系统内农业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达到农业生产少投入、多产出、高效益、无污染的目的。其方法和途径主要是:沼液浸种、沼液叶面施肥、沼液防虫、沼液沼渣养鱼、沼渣作基肥、追肥等。  相似文献   

6.
《农家致富》2012,(1):47
一、纯沼液喷施果树喷施纯沼液,杀虫效果比稀释液好,对急需营养的树还能提供比较丰富的养分。因此对长势较差、树龄较长的树均可喷施纯沼液。二、稀释沼液喷施根据气候以及树的长势,有时必须将沼液稀释喷施。如气温较高时,不宜用纯沼液,应加入适量的水稀释后喷施。三、沼液配合农药、化肥喷施  相似文献   

7.
温室黄瓜沼液浇施与喷施效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沼液具有明显的壮苗、抗病、增产作用,以沼液浇施、喷施结合效果最好。沼液应利用采自正常产气1个月以上的沼气池沼液。沼液喷施要经过澄清过滤,于春、秋季在上午露水干后以叶背为主进行喷施,夏季在傍晚进行为好。  相似文献   

8.
随着稻米的市场定位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其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沼液富含氮、磷、有机物、微量元素、多种水解酶等,对于稻米品质及产量提高的效果明显,因此,探究优质水稻种植过程中沼液对其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设置全沼液添加量、50%沼液添加量和0沼液添加量(全化肥)3个处理,经不同浓度的沼液灌溉,分析了沼液替代化肥对水稻分蘖、拔节孕穗期以及成熟期生物量、SPAD值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沼液对水稻分蘖有促进作用;施用沼液可增加水稻产量,与全化肥处理相比,全沼液处理增产幅度达20.53%。  相似文献   

9.
沼液养鱼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畜禽粪污发酵所产生沼液的处理与综合利用问题已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综合介绍了国内外利用沼液养鱼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主要从沼液的有效成分、沼液促进鱼的生长机制、沼液养鱼技术及效益、沼液养鱼潜在的环境影响和风险等方面进行了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沼液的概念、成分和再利用途径及风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沼液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对养殖业、沼气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识到沼液处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沼液的定义,根据沼液的成分,综述了沼液再利用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以及沼液再利用的途径,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