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盐、碱胁迫与温度对黄花苜蓿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祎  田雨  张红香  杨健  吴志红 《草业科学》2015,(11):1847-1853
为了探讨盐、碱胁迫与温度交互作用对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种子萌发的影响,选用两种中性盐(Na Cl、Na2SO4)和两种碱性盐(Na2CO3、Na HCO3),3个温度(10/20℃、15/25℃和25/35℃)处理,测定各因子对种子最终发芽率及发芽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与温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黄花苜蓿种子发芽均有显著影响(P0.05)。黄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和发芽速度在10/20℃或15/25℃处理下最高,并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盐、碱胁迫浓度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和发芽速度降低,且碱性盐的胁迫作用大于中性盐。25/35℃高温显著抑制了各个处理下黄花苜蓿种子发芽,并且加剧了盐、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黄花苜蓿对碱性盐和高p H有一定的耐受性,在25 mmol·L-1的Na2CO3和30 mmol·L-1的Na HCO3处理下均能良好发芽。  相似文献   

2.
万志文  曹莹  陈振江  李春杰 《草业科学》2016,33(7):1353-1360
研究了不同温度(8℃/5℃、15℃/12℃、22℃/15℃、28℃/25℃、35℃/28℃)处理对醉马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幼苗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可溶性糖以及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含量的影响,以期明确共生体幼苗生长和产碱的最适温度。结果表明,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均在22℃/15℃处理下达到最大,其中株高显著(P0.05)高于其它4个处理,根长显著(P0.05)高于28℃/25℃和35℃/28℃处理,生物量显著(P0.05)高于8℃/5℃、28℃/25℃和35℃/28℃处理,分蘖在15℃/12℃处达到最大,显著(P0.05)高于8℃/5℃、28℃/25℃和35℃/28℃处理。叶绿素在22℃/15℃处理下达到最大,显著(P0.05)高于8℃/5℃、15℃/12℃和35℃/28℃处理。可溶性糖在5个温度处理下差异不显著(P0.05)。在处理时间为15 d时,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含量均在22℃/15℃处理下达到最大。综上所述,最适宜共生体幼苗生长、麦角酰胺和麦角新碱积累的处理温度是22℃/15℃。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温度对毛苕子(Vicia villosa Roth.)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在5℃、10℃、15℃、20℃、25℃、30℃不同温度处理下对毛苕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进行了研究.认为温度变化对毛苕子种子的萌发有显著的影响.5℃时种子不萌发;20℃时毛苕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最好;温度低于10℃或高于25℃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较低.毛苕子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时,适应的温度范围是15℃~25℃.  相似文献   

4.
沙打旺和白沙蒿种子萌发检验标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青丰  易津 《草地学报》1994,2(2):43-48
萌发力是种子检验的重要内容。统一检验标准程序和方法是保证检验结果公正、可靠的前提之一。本文选择《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和我国《牧草种子检验规程》中尚待修正或未曾涉及的沙打旺和白沙蒿两种优良牧草进行种子萌发检验标准化的研究。探讨光、温度和发芽床三种因素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温度设15℃、20℃、25℃、30℃恒温和(25/15)℃、(3/20)℃变温共6个处理;光设光照和黑暗两处理;发芽床设纸上、纸间、沙上、沙中4个处理。首先以纸上为发芽床,选择最佳温度、光照条件及其最优组合,其次探索最适发芽床。同时结合观察种苗发育过程进行断土根实验,以确定幼苗鉴定标准和初次计数与末次计数时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林蛙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对中国林蛙胚胎发育时期的划分、胚胎期的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环境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等研究进行了综述.根据胚胎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中国林蛙早期胚胎发育划分为25个时期.中国林蛙胚胎发育到31期时生殖腺开始性别分化.在15~30 ℃之间,温度越高,雄性比例越大.适量的雌激素可以提高中国林蛙的雌性比例.在7~22 ℃的温度范围内中国林蛙胚胎均能正常发育,温度越高,发育越快,发育历期越短.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国林蛙的保护及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聚乙二醇(PEG)试剂室内模拟不同干旱(0、-0.10、-0.20、-0.40、-0.80、-1.60 MPa)和温度(10、15、20、25、30℃)环境条件,对西藏班戈县野生型赖草(Leymus secalinus)种子萌发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赖草种子在恒温10~30℃和变温10~30℃均能萌发.恒温25℃处理下,种子萌发达到了最佳响应;恒温15℃和变温20/30℃处理对赖草种子发芽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恒温10和30℃对赖草种子发芽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5);随着PEG渗透势的增加,赖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胚芽长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现象,而胚根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现象。25℃和蒸馏水处理下,野生赖草种子萌发效果最佳;而在25℃和-0.10~0 MPa渗透势处理下,赖草种子胚根优于胚芽生长。  相似文献   

7.
碱茅种子发芽检测标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8年以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 Parl)种子为材料,研究在10-25℃、10-30℃、15-25℃、15-30℃、20-30℃变温处理和15℃、20℃、25℃、30℃恒温以及预处理条件下,筛选确定碱茅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和光照条件条件,为碱茅种子质量检测的标准化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碱茅种子在20-30℃ 8h高温光照16h低温黑暗条件下发芽率最高,预处理对碱茅种子发芽无显著影响。碱茅种子发芽计数时间确定为第7d进行初次计数,第14d进行末次计数。并在此温度条件下选用5个碱茅种子样品进行发芽测定,可以反映碱茅种子的发芽水平,而且硝酸钾和预先冷冻处理对碱茅种子发芽促进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静水法测定了不同温度及急性温度突变对菲律宾蛤仔耗氧率的影响,分别在5个恒定温度(15、20、25、30和35℃)以及4个急性温度突变(分别由25℃突变至15、20、30和35℃)条件下测定了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在温度为15~30℃内时,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达到35℃时耗氧率开始下降。方差分析表明,耗氧率在15℃时最低,与20℃组和35℃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30℃时耗氧率最大,与25℃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15℃和20℃组(P<0.05)。温度突变后菲律宾蛤仔耗氧率相比于恒温状态下均出现不同程度提高,说明温度骤变环境下菲律宾蛤仔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相似文献   

9.
戚俐  徐亮 《北方蚕业》2018,(1):12-16
栗蚕蛹发育缓慢,栗蚕蛾羽化分散,不利于栗蚕种生产。本文采用黑暗处理和不同温度处理,研究促进栗蚕蛹发育、缩短栗蚕蛾羽化期的方法。结果表明,黑暗和适温处理栗蚕蛹可缩短栗蚕蛹的发育历期和成虫的羽化期,黑暗处理15d,能缩短栗蚕蛹发育历期25d,缩短成虫羽化期38d;18~26℃处理,能缩短栗蚕蛹发育历期10d以上,缩短成虫羽化期20d以上;26℃最适合栗蚕蛹发育,30℃抑制栗蚕蛾羽化,低温冷藏处理达不到缩短栗蚕蛹发育历期和成虫羽化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低温长时间保存的绵羊卵巢对卵母细胞发育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比较了绵羊卵巢不同的保存温度、时间与保存液对其卵母细胞孤雌发育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绵羊卵巢在14~18℃保存15~17h,对卵母细胞的成熟率(80.9%vs82.2%)、孤雌激活后囊胚的发育率(21.0%vs22.0%)均无显著影响,采用生理盐水或D-PBS保存对卵母细胞的发育亦无显著差异;而将卵巢保存在4℃或25~30℃却显著降低了卵母细胞的成熟率(61.9%vs19%)与卵裂率(8.6%vs9.1%),没有发育到囊胚。从而得出,卵巢在14~18℃保存过夜,不影响卵母细胞的发育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对猪肾虫的虫卵和幼虫发育的温度进行了观察,发现其发育的温度范围是15~35℃,最适宜的温度是28℃,温度在0~15℃之间和38℃以上,虫卵不能发育。实验还对猪肾虫的虫卵和幼虫的各期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确定了各期幼虫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跃  袁庆华 《草业学报》2015,24(4):127-131
通过恒温箱和温室试验,探索了不同的保湿时间和温度对苜蓿锈菌孢子堆密度的影响以及不同培养温度对病害潜育期的影响。19℃下保湿(相对空气湿度100%)一定时间,再在25℃下生长15 d,可见保湿时间在12~48 h处理中植株叶片上孢子堆密度高于4~8 h。不同保湿温度下,保湿(相对空气湿度100%)24 h,再在25℃下生长15 d,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保湿温度的升高,孢子堆密度先逐渐增加,在19℃左右达到最大,之后逐渐降低。19℃下,100%相对湿度下保湿24 h,然后分别置于15,20,25,30和35℃下生长,只有35℃下不发病,其余温度下潜育期分别为11,10,7和7 d;培养温度在25和30℃下的孢子堆密度显著高于15和20℃;培养温度对孢子堆显现时间的长短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苜蓿蚜试验种群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在15,20和25℃的恒温条件下,苜蓿蚜的发育、存活、寿命和繁殖情况,组建了不同温度下苜蓿蚜试验种群的生命表,分析了温度对其种群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3个温度下该蚜虫均能发育,存活和繁殖;平均世代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15℃时为18.77d,25℃时为10.31d;成虫寿命在15℃时最长(12.33d);在25℃下,若蚜发育历期最短,内禀增长力最高。  相似文献   

14.
矮生沿阶草快繁适宜温度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矮生沿阶草种苗工厂化快繁的适宜温度,设置了15、25、30℃3个温度处理,对矮生沿阶草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生长状况、叶片叶绿素含量和MDA含量等性状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温度为25~30℃,矮生沿阶草叶片叶绿素含量高、植株分蘖快、根系活力强、MDA含量低、地上部和根系生长良好,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对生长产生抑制效应,不利于快繁。  相似文献   

15.
影响全脂大豆粉营养价值的加工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6×3析因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常压条件下加热温度为70℃、80℃、90℃、100℃、110℃和115℃,处理时间分别为20、40和60分钟,以及采用3×4析因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高压条件下加热温度(压力)为105℃(3.51b/in~2)、110℃(6.5lb/in~2)和115℃(10.5lb/in~2),处理时间分别为15、30、45和60分钟对全脂大豆粉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压条件下温度因素对脲酶活性、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有显著(P<O.05)或极显著(P<0.01)影响;高压条件下温度(压力)因素对脲酶活性和粗灰分含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时间因素对脲酶活性有极显著影响。综合分析表明,为了改善全脂生大豆粉的营养价值,加热处理以110℃、60分钟或115℃、40分钟及105℃(3.5lb/in~2)15分钟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发酵温度对组合菌种发酵豆粕过程中蛋白酶活及大豆肽转化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方法,以24℃、26℃、28℃、30℃、32℃、34℃、36℃设计7个温度点,每个设计3个重复,自48h起每隔12h测定发酵培养基的蛋白酶活和大豆肽转化率。结果表明:不同发酵温度试验组对混合菌种发酵豆粕过程中蛋白酶活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发酵温度为30℃处理组的蛋白酶活极显著地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0.01)。在大豆肽转化率上,发酵温度30℃处理组极显著地高于24℃、26℃、28℃、36℃、34℃处理组(P0.01)。  相似文献   

17.
甘肃贝母种子吸水及发芽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经后熟处理的甘肃贝母种子吸水规律进行测定,并设置不同温度(10,15,20,25,10/20℃变温)进行发芽试验,旨在为其人工驯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甘肃贝母种子千粒重为0.72~0.82g。经20℃保湿储藏45d基本完成形态后熟,沙子与种子(4∶1)混合5~10℃层积150d基本完成生理后熟,种子吸水过程符合Logistic曲线,分急剧吸水期、稳定吸水期和饱和吸水期3个阶段。温度对经后熟处理的甘肃贝母种子发芽质量具有显著影响。黑暗下10~15℃内,随温度升高发芽质量显著改善,15℃发芽最佳,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达90.67%和89.33%。当温度超过15℃,发芽质量又显著降低,高温还抑制芽的伸长。以上结果说明经后熟处理后,温度是决定甘肃贝母种子发芽质量的关键因素。建议生产中当土温达15℃是甘肃贝母种子最佳播期,育苗期应保湿遮阳。  相似文献   

18.
种子大小是种子的重要属性之一,而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在青藏高原东缘收获的17种植物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温度条件(10、15、20、25℃)室内萌发试验,研究了温度对种子大小与种子萌发特征(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死亡率及真菌侵染率)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上,种子大小与种子发芽率、真菌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而与发芽势、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及死亡率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 0.05)。2)在10℃条件下,种子大小与种子发芽率无显著相关关系(P> 0.05),但在15、20和25℃条件下,种子大小与发芽率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随着温度升高相关性增强(P <0.05)。3)在各温度条件下,种子大小与真菌侵染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且在25℃条件下两者相关性最强。因此,温度的增加不仅可以提高大粒种子的发芽率,同时也增加了其遭受病原真菌侵染的风险。本研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植物种子的萌发与存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麦管和OPS管法冷冻以及OPS法中保护剂种类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孤雌胚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OPS管冷冻牛卵母细胞形态正常率、卵裂率、囊胚率极显著高于麦管法(P<0.05)。在OPS法中,应用两种保护剂冷冻后,卵母细胞形态正常率、卵裂率、囊胚率差异极显著(P<0.01);采取38℃与25℃温度平衡,冷冻后卵母细胞各发育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4℃平衡,冷冻后的卵母细胞激活后没有出现囊胚,各发育指标极显著降低(P<0.01)。结果表明,OPS法可以有效地保护卵母细胞,保证其后孤雌激活;采用低温平衡会对孤雌发育的囊胚阶段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驼绒藜种子萌发检验标准及幼苗发育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国际种子检验规程》及我国《牧草种子检验规程》中均未包括的驼绒藜种子的萌发检验标准化问题,探讨了温度,光照及发芽床等因素对驼绒藜种子萌发的影响,温度设立了15℃,20℃,25℃,30℃恒温,15/25℃和20/30℃变温共六水平,光照设立了照光和黑暗两水平,发芽床设立了纸上和沙中两种,从中选出了适合于驼绒藜种子萌发的最优组合。并根据驼绒藜种子在萌发时的发育特征,确定了种苗鉴定标准及计数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