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倍受人们青睐的一种休闲方式。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和合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认为乡村是体现"天人和合"的典型地理空间,乡村休闲是人们实现自我和合的最佳选择,乡村休闲旅游是促进社会和合的新动力、新模式和新途径;以鹿鸣岭景区为例,对和合思想在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规划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践尝试,认为将中华和合文化与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规划紧密结合,不仅有利于中华和合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而且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具有长远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灵山作为北京西部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其发展对整个北京地区生态和旅游有着深远影响,为给景区旅游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运用SWOT法对灵山景区旅游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区优势有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健全、政策优势、成立生态修复基地、开展生态修复项目;劣势为思想认识不足、人才短缺、产品单一、交通不便、禁牧难推;机遇有旅游业蓬勃发展、市民健康消费、景区发展势头好、有力的战略引导;威胁有区域竞争激烈、欠缺文化发展、景区经营不成熟、生态环境脆弱。灵山旅游的发展应以“S+O”战略为主,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3.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21世纪后,乡村旅游实践的迅猛发展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案例,迫切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出发,乡村旅游的要义包括空间属性、主体属性、资源(产品)属性等核心内涵。基于此,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总结亦应从关注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和发展阶段、乡村地区的地理区位及自然文化属性等核心影响因子切入,动态地考量各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联。结果表明:不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所处发展阶段均不相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要因地、因时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4.
孙国学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436-439
草原旅游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长盛不衰的旅游热点。旅游业是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关联性的产业,在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中,草原旅游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新牧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任务。作为草原旅游与新牧区建设相结合的有效载体,锡林郭勒草原“牧人之家”的成功实践,对此做出了充分的诠释和证明。  相似文献   

5.
北京灵山景区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山作为北京西部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其发展对整个北京地区生态和旅游有着深远影响,为给景区旅游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运用SWOT法对灵山景区旅游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区优势有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健全、政策优势、成立生态修复基地、开展生态修复项目;劣势为思想认识不足、人才短缺、产品单一、交通不便、禁牧难推;机遇有旅游业蓬勃发展、市民健康消费、景区发展势头好、有力的战略引导;威胁有区域竞争激烈、欠缺文化发展、景区经营不成熟、生态环境脆弱。灵山旅游的发展应以"S+O"战略为主,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6.
王鹏  田至美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30):148-152
[目的]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21世纪后,乡村旅游实践的迅猛发展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案例,迫切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方法]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出发,乡村旅游的要义包括空间属性、主体属性、资源(产品)属性等核心内涵。基于此,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总结亦应从关注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和发展阶段、乡村地区的地理区位及自然文化属性等核心影响因子切入,动态地考量各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联。[结果]不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所处发展阶段均不相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结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要因地、因时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7.
基于旅游业对乡村社区可能产生的影响,从民主权力、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4个维度构建旅游目的地农民幸福指数测量模型.以泰宁世界遗产地的寨下村和下坊村作为实证地,采用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法,运用SPSS统计工具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下坊村村民幸福指数87分,寨下村村民仅为64分,旅游参与程度高的下坊村幸福指数显著高于参与程度低的寨下村;旅游业对乡村老人和妇女幸福感正向贡献最为显著;民主权力是影响社区农民从旅游发展中获取收益进而获得幸福感的根本因素,经济影响与社区农民幸福感关联性最直接也最密切,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对村民幸福感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研究表明,为确保旅游业与乡村社区协调发展,建立以社区居民幸福为导向的旅游发展评价体系有必要成为地方政府的施政参考.  相似文献   

8.
任大欣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3):284-290
[目的]旨在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影响。[方法]分析乡村旅游产生的背景和前人研究的进展之后对郎德上寨的乡村旅游进行了实地调查;针对苗族特色的全民参与乡村旅游制度,对当地村民进行了访谈;在考察乡村旅游的影响方面,主要针对农家乐经营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当地特色的自然资源和苗族特色的社会制度密不可分;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得知乡村旅游的发展对郎德上寨经济、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起着积极作用。[结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重视乡村文化,以及充分调动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农村旅游资源,并且可致力于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而旅游电子商务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式,电子商务和旅游业具有天生的适应性,所以农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建设与应用对于推动农村旅游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在此过程中,加入农产品交易的整合发展,那将是一条具有创新模式的、切实可行的发展之路。这必将为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胡静波 《茶业通报》2021,43(3):102-106
茶文化旅游是近年来茶产业的新兴业态,是优化产业结构,富民惠民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以烟台市茶文化旅游融合度不高这一现状为出发点,分析茶产业和旅游业的现状及本市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基础,以此提出丰富茶文化旅游内涵、拓展茶文化旅游渠道、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及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必要性及策略,以期促进烟台市茶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为地区产业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旅游对当地经济、环境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建立了由16个指标构成的效益指标评价体系,明确了各指标的量化方法。并对河北省太行山区的野三坡、卧龙山庄、西柏坡和前南峪进行了效益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四个旅游地的旅游经营综合效益明显,旅游效益和旅游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满意度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鉴于生态旅游建设在国内外都很薄弱,笔者以绥化市为例,针对生态旅游战略环境评价的特点,构建了生态旅游战略环境评价的方法系统,即:(1)采用清单法进行环境影响识别;(2)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集成的方法对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进行评价;(3)使用承载力分析法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并应用该方法系统对黑龙江省绥化市生态旅游规划进行实证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分量是总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因子。笔者在对黑龙江省绥化市全部旅游规划作实证研究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生态承载力分量是5个分量中的最小值,总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基本上就是由它的大小决定。经过预测,目前绥化市的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同省内其他旅游资源相比还比较低,同时由于开放方式单一、产品单调,这也是导致旅游资源闲置,生态旅游环境承载量疏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旅游形象设计是我国现阶段旅游规划的发展方向和重要内容。本文以河北省狼牙山森林公园为对象,采用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地的形象设计技术体系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在CIS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在旅游形象设计框架下对该公园的旅游形象进行了多方案设计,对该公园的合理开发保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AHP法的上海崇明岛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的旅游资源,其丰富程度与开发利用的价值直接影响着旅游地区旅游业的兴旺发达。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上海崇明岛的海岛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了崇明岛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资源条件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与观赏价值决定了崇明岛旅游的发展,并根据崇明岛旅游开发实际存在的旅游资源丰富与客源充足等优势与发展程度低、发展不完善等劣势,为崇明海岛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决策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一套适合西藏高原人文社会类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大昭寺景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包含自然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3个承载力分量共27个评价指标的大昭寺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检验一致性,确定权重,建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依据景区特点,建立大昭寺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等级标准,对大昭寺景区各项指标进行测算,通过对上该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大昭寺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基本属于适载阶段,最后提出了改善大昭寺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蒋长春  张瑜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1):213-220
摘要:海岛旅游作为海洋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旅游热点。笔者选取福建湄洲岛作为研究区域,采用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方法,对湄洲岛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进行研究,以期对海岛型旅游地发展提供借鉴。研究结论认为:湄洲岛旅游地系统主要负熵来源有自然过程、社会过程、旅游开发过程以及旅游运营过程的负熵输入,海岛旅游地演化实质是基于耗散结构负熵不断输入的结果;湄洲岛旅游地系统演化的动力主体呈多元化格局,由于海岛用地的多功能性,更应注重演化动力主体的协调作用;作为海岛型旅游地更多的是受到旅游需求、海岛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外部交通网络改善等背景动力的影响,通过动力主体的协调作用,进而促使系统内部有序性增加;湄洲岛当前处于系统优化阶段,应适时调整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协调好发展旅游与传承妈祖文化之间的冲突,实现旅游者与海岛居民共享设施,做到宜居、宜行、宜游,从而提高游客的体验度,是湄洲岛旅游地系统优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陈秀琼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440-445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社区与景区矛盾不断暴露,引起旅游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景区开发对社区的影响研究逐渐成为中国旅游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建立在案例基础上的旅游社区影响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为景区与社区的矛盾调节提供解决之道。以野山谷生态景区为研究对象,从景区开发给社区带来的经济、环境、文化3方面影响着手,研究分析景区开发给居民生活质量带来的各种影响。针对景区开发给居民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Vanuatu is an underdeveloped country,but it is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 and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tourist destination.Tourism is one of the pillar industries of national economy.At present,the core component of Vanuatu’s tourism consumption structure is the basic elements based on accommodation,transportation and catering.However,the proportion of shopping,sightseeing and entertainment,which are factors of tourism value-added consumption,is very low.Therefore,it is urgent to improve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ourism.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Vanuatu develop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in multiple dimensions,build its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tourism pedestrian streets,make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with food tourism as the theme,create a brand series of Vanuatu characteristic tourist souvenirs,design the characteristic homestay experience with "slow tourism" as the core 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ourism consumption in Vanuatu to improve its cultural influence and the level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9.
Human settlement resources belong to tourist resources in a broad sense. Rural areas with excellent human settlements have become favorable tourist destin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settlement science, tourism attraction system model can be established by factors of harmony of rural ecology, harmony of rural life, harmony of rural production and harmony of rural culture. Concret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rural tourism attractiveness based on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were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ducation of original residents,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nd products, and construction of rural tourism 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