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饮用水使用氯化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危害.利用XAD树脂与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对贵州红枫湖水体中溶解有机质进行了富集分离,分成腐植酸、富里酸、疏水中性物质及亲水酸性、碱性及中性物质6种组分,比较了各组分在加氯消毒过程中卤代活性的大小及其三卤甲烷的生成情况,揭示了有机组分卤代活性与其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它们可能的来源,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结果表明,红枫湖水体溶解有机质以富里酸组分为主,占分离出总有机碳的56%.氯化消毒实验发现消毒副产物以三氯甲烷和一溴二氯甲烷为主,富里酸的卤代活性最强.结构分析显示各有机组分的卤代活性与紫外吸光系数和酚羟基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6种分离组分的消毒副产物生成量中,富里酸是生成三卤甲烷的主要前驱物质,占消毒副产物总量的76%.有机组分的碳稳定同位素值与C/N比值表明,富里酸主要来自陆源有机物,其余组分兼有陆源和内源两种来源.因此,控制陆源污染是减少红枫湖消毒副产物前驱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农业废弃物堆肥过程中腐殖质组成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好氧堆肥条件下,研究了鸡粪和玉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中腐殖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有机碳、水溶性物质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并且堆肥初期的分解速度均高于中后期,二者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各种腐殖物质的质量分数变化表现为:富里酸、胡敏素分别降低了64.5%、15.5%,胡敏酸增加了27.0%,可提取腐殖物质表现为下降趋势,下降为34.6%;QP值(胡敏酸/可提取腐殖物质)呈现出上升的规律,上升比例达到94.1%;相对质量分数变化规律为:胡敏酸、胡敏素分别增加了68.0%、11.6%,富里酸降低了53.2%,可提取腐殖物质降低13.4%.可提取腐殖物质、胡敏酸、富里酸的相对质量分数和质量分数变化规律一致,胡敏素的相对质量分数和质量分数变化规律却相反,是由于胡敏素的分解速度小于有机碳的分解速度.表明堆肥处理有利于有机物料腐殖化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露地菜田长期施入有机肥、磷肥情况下,土壤腐殖质及其组成、土壤有机碳储量、固存量、土壤净固碳量的演变特征,探讨外源碳物质输入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利用潮褐土 18 年的(2003—2020)露地蔬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施用有机肥(M0,0;M1,75 t/hm2;M2,150 t/hm2)和磷肥(P0,0;P1,180 kg/hm2;P2,360 kg/hm2)配合施用对土壤有机质、腐殖酸及其组分(胡敏酸、富里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连续耕种 18 年,不施肥处理土壤的有机质、腐殖酸及其组分含量显著下降,有机质年均降低 0.09 g/kg,腐殖酸及其组分年均降低 0.06 g/kg(0.02、0.02 g/kg);(2)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腐殖酸及其组分的含量随施肥年限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增长趋势;(3)长期单施有机肥(P0M1、P0M2)、有机肥磷肥配施(P1M1、P1M2、P2M1 和 P2M2)的土壤有机质、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含量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46.9% ~ 78.6%、...  相似文献   

4.
土壤剖面分析得出,秦岭北坡土壤腐殖质丰富,胡敏素和腐殖酸含量相当,富里酸>胡敏酸。除耕地外,腐殖酸均以活性部分为主,其中胡敏酸的游离度很低,富里酸的则较高。随海拔升高,土壤腐殖质含量增加,胡敏素的比例下降,腐殖酸特别是活性部分明显提高;同一剖面自上而下游离腐殖酸逐渐增多。下层与上层、结合态与游离态、耕地和针叶林与灌丛草甸相比,腐殖酸的芳化度增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对中温带典型暗棕壤腐殖质组分数量及结构的短期影响,以吉林省磐石市实施3 a的定位栽培试验为供试对象,分别研究高光效休耕轮作栽培(HPE)、地膜覆盖的高光效休耕轮作栽培(PM-HPE)、宽窄行交替休闲栽培(WNR),以及农民等垄宽常规栽培(CC)下各栽培模式的种植带和休耕带两个功能区对暗棕壤总有机碳、水溶性物质、胡富质量分数比(w(C_(HA))∶w(C_(FA)))、胡敏素以及胡敏酸、富里酸溶液光学性质(E_4/E_6与△log K值)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休闲栽培措施在短期内易使暗棕壤总有机碳发生矿化,但其对水溶性物质及其占总有机碳中比例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其中PM-HPE模式对水溶性物质的保蓄效果最佳。休闲栽培下密植玉米的种植带对水溶性物质含量有所消耗,使更多水溶性物质固存在休耕带;(2)休闲栽培更有利于暗棕壤胡敏酸质量分数的消耗以及富里酸组分的累积,使其腐殖质活性增加、品质降低。适度休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胡敏酸相对比例的损失,更有利于腐殖质品质的稳定。休耕有利于腐殖质结构向简单化方向进行,而在种植带,暗棕壤富里酸分子有进一步缩合的趋势;(3)高光效栽培促进了微生物对胡敏素的矿化分解。  相似文献   

6.
秦岭北坡垂直带谱土壤腐殖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剖面分析得出,秦岭北坡土壤腐殖质丰富,胡敏素和腐殖酸含量相当,富里酸>胡敏酸。除耕地外,腐殖酸均以活性部分为主,其中胡敏酸的游离度很低,富旦酸的则较高。随海拔升高,土壤腐殖质含量增加,胡敏素比例下降,腐殖酸特别是活性部分明显提高;同一剖面自上而下游离腐殖酸逐渐增多。下层与上层、结合态与游离态、耕地和针叶林与灌丛草甸相比,腐殖酸的芳化度增高。  相似文献   

7.
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耕种条件下,通过粮豆轮作,基本可以维持土壤有机质的平衡,但其活性有机质含量、腐殖酸总量及胡敏酸含量却在不断下降,单施化肥,开始时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以后随耕种年限的延长,基本可以维持在较低水平,活性有机质、腐殖酸总量、胡敏酸和胡敏素含量降低,富里酸含量提高;施用有机肥处理,特别是施用高量有机肥,有利于提高胡敏酸和胡敏素比例,而减少富里酸的生成,培肥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1%C、1.5%C、2%C)腐殖酸(HAs)活性组分(富里酸FA,胡敏酸HA)对含汞土壤中汞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HAs的添加可以显著降低土壤水溶态汞和交换态汞的含量,增加土壤碱溶态汞和有机结合态汞的含量,从而有效降低土壤汞的生物有效性,但不同腐殖酸浓度与组分对土壤汞形态转化的影响不一。与对照CK相比,不同浓度FA和HA作用下土壤水溶态汞和交换态汞在45 d内分别下降了6.28%~7.05%、13.25%~15.89%和7.32%~7.46%、14.26%~16.7%;而土壤碱溶态汞和有机结合态汞在45 d内分别上升了13.03%~16.24%、14.33%~17.27%和2.52%~8.67%、15.96%~19.16%。  相似文献   

9.
以中药渣、鸡粪为原材料,采用长槽式发酵,研究接种微生物复合菌剂和未接种菌剂的堆肥过程中腐殖酸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总腐殖酸含量、游离腐殖酸含量、水溶性腐殖酸含量和胡敏酸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富里酸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堆肥结束(45d)时接种菌剂的总腐殖酸、游离腐殖酸含量、水溶性腐殖酸含量、富里酸含量和胡敏酸含量均比未接种菌剂的高,分别高2.9%、6.5%、0.17%、0.42%和0.2%。接种微生物复合菌剂堆肥的腐殖酸含量优于未接种菌剂堆肥。  相似文献   

10.
李瑛  王春枝  靳存旺  马占元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1975-1975,2034
研究了在有机肥堆制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化肥后腐殖酸总量、游离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养分形态发生的转化.结果表明,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有机质含量快速下降,变温条件下下降的速率快于恒温条件;腐殖酸总量无明显增加,游离腐殖酸和胡敏酸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变温条件下增加的速率快于恒温条件;富里酸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胡富比增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人工污染土壤,研究了高锰酸钾对4种不同土壤中菲和芘的氧化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当高锰酸钾浓度为33.33mmol·L-1时,土壤中菲和芘的氧化去除率达到最大。高锰酸钾氧化去除率不仅与高锰酸钾浓度有关,还与土壤性质和老化时间有关。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会降低高锰酸钾对土壤中菲和芘的氧化去除率;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高锰酸钾的氧化去除率逐渐降低。老化40d后,4种土壤中菲和芘的氧化去除率显著降低,菲的氧化去除率在14%~67%之间,芘的氧化去除率在61%~84%之间。高锰酸钾氧化前后,4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范围为0.77%~9.21%。从土壤有机质含量来看,高锰酸钾氧化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对土壤质量影响较小,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落叶堆肥过程中有机物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落叶堆肥过程中有机物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50 d的高温好氧堆肥试验.结果表明:堆肥中有机质、挥发性固体、腐殖质、游离腐植酸以及富里酸(FA)呈下降趋势;腐殖质碳/有机碳[w(GHM)/w(TOC)]先减小后增加,最后稳定在47.3%~47.6%;胡敏酸[w(HA)]呈上升趋势;胡敏酸/富里酸[w(HA)/w(FA)]在堆肥过程中迅速增加,从堆肥初始的0.43增加到堆肥结束时的1.02,表明堆肥有机物向腐殖化和稳定化方向转化;E4/E6先增加后缓慢降低.表明w(GHM)/w(TOC)可作为评价落叶堆肥腐熟和稳定的参考指标,而腐殖质含量、w(HA)/w(FA)以及E4/E6作为评价落叶堆肥腐熟的指标不太合适.  相似文献   

13.
培养条件下CO2对施入玉米秸秆后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分解期间土壤有机质及其各组分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胡敏素逐渐减少,可提取腐殖物质先增加后下降,可提取腐殖物质中胡敏酸(HA)的相对比例(PQ)则在玉米秸秆分解初期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趋于稳定,表明富里酸(FA)和HA经历了一段相互转化的过程后达到了动态平衡。土壤微生物量碳随着CO2浓度升高而减少,高浓度CO2处理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度,有利于水溶性有机碳的积累;CO2浓度升高使PQ下降,不利于HA的形成。通过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处理的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提取腐殖物质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与FA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在正常大气培养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水溶性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r=0.649,P<0.05)。  相似文献   

14.
黑土中不同有机质组分对三氯乙烯吸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分步提取法制备东北黑土有机质组分,研究不同有机质组分结构与性质,分析差异;运用批量平衡试验方法研究三氯乙烯(TCE)在三种有机质组分中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土壤中各有机质组分含量有较大差异,为HMFAHA,有机质组分中H/C,O/C和(N+O)/C比,为FAHAHM,说明FA组分脂肪性最高,极性最强;有机质组分对TCE吸附平衡时间为24 h,胡敏素(HM)对TCE吸附能力高于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试验浓度范围内,三种有机质组分对TCE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曲线,吸附能力为HMHAFA。  相似文献   

15.
施用化肥和秸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潮土上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性质有明显影响.施用化肥和有机肥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化肥和有机秸秆肥对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不同.化肥倾向于增加不同形态腐殖质的含量,同时提高松解态和稳结态腐殖质的比例,加速消耗地力;而有机秸秆对腐殖质形态作用不如化肥明显.化肥和有机肥都能增加土壤腐殖酸含量,化肥促进腐殖酸中富啡酸(FA)含量增加而对胡敏酸(HA)影响不大,造成HA/FA下降;与化肥作用相反,有机秸杆肥提高腐殖酸中胡敏酸含量而对富啡酸影响不大,结果使HA/FA升高.化肥使有机质品质变差,而有机肥使有机质品质改善,生产上宜有机、无机结合施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对青海地区泥炭和普通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方法]分别采用目视比色法、光度比色法、灼烧法、容量法(外加热法)、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青海地区泥炭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结果]通过对这几种测定方法的综合比较,结果表明光度比色法和高锰酸钾氧化法较好;同时通过测定可知,青海地区的泥炭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结论]这些方法为泥炭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测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以吉林农业大学微区试验田黑土为研究对象,设置CK(未施用秸秆)、C1(秸秆浅施)和C2(秸秆深还)共3种处理,通过腐殖质组成修改法提取富里酸(Fulvic acid,FA)、胡敏酸(Humic acid,HA)和胡敏素(Humin,HM),IHSS方法提取HA样品,并测定其元素组成、红外光谱和差热性质等结构性质。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和各腐殖质组分有机碳含量提高,土壤腐殖质PQ值(HA在可提取腐殖质中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与CK相比,C1处理表层(0~20 cm)的SOC、HA、FA和HM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分别增加了21.8%、27.3%、11.5%和30%;C2处理亚表层(20~40cm)的SOC、HA、FA和HM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26.3%、32%、13.4%和31.9%。C1和C2处理均使HA的氧化度、缩合度和热稳定性降低,脂族链烃和芳香碳含量增加,结构趋于简单化。这些变化在C1处理中主要体现在表层,与CK相比,C1处理表层HA的(O+S)/C比值降低了11.3%,I2920/I1620的比值增加了23.4%;C2处理主要为亚表层HA结构的变化,与CK相比,C2处理亚表层HA的(O+S)/C比值降低了9.1%,I2920/I1620的比值增加了23%。这一研究结果对阐明土壤培肥机理和指导秸秆还田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有机肥料新标准的有机质测定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不同种类的有机肥料,分别用灼烧法、NY 525-2002和NY 525-2012中的重铬酸钾氧化法测定有机质含量,比较不同检测方法测得有机质结果,分析了检测影响因素及有机肥料新标准与旧标准在测量结果上的差异,并做了加标回收率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料新标准中,重铬酸钾溶液浓度虽然从原来的0.3 mol/L提高到0.4 mol/L,但随着浓硫酸浓度的大幅降低(从65%降低至49%),其氧化能力也随之减弱,在不乘氧化校正系数的前提下,测得有机质均小于旧标准所测值,下降幅度为1.08%~14.47%。根据肥料所含还原物质的量及氧化难易程度差别,不同种类有机肥料氧化校正系数范围为1.24~1.54,计算结果统一乘以1.5,会导致一部分有机质数据偏高,甚至超过100%。  相似文献   

19.
草炭有机质提取物胡敏酸、富里酸、水溶解态有机质的红外光谱研究显示 ,三者的含氧官能团组成相似 ,但基团含量差异较大 .胡敏酸、富里酸、水溶解态有机质与金属离子 (Cu2 +、Cd2 +、Pb2 +、Zn2 + )络合物的红外光谱表明 ,除 -COOH外 ,-OH、C=O、-NH2 等官能团也参与了对金属离子的络合 ,但不能很好地揭示哪种金属离子具有形成络合物的最大倾向  相似文献   

20.
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特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通过对南平溪后安曹下杉木丰产林(70年)和山脊上保留的杂木林土壤腐殖质组成(HA和FA)、胡敏酸光密度值、腐殖质不同结合形态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土壤有机质和腐殖酸类含量下降,HA/FA和E4值降低,E4/E6值增大,土壤中松结合态(Ⅰ)和紧结合态(Ⅲ)腐殖质减少,土壤腐殖质质量下降趋势较为明显.这可能亦是杉木林连栽土壤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