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体内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疾病,又称为日本分体吸虫病,民间俗称"大肚子病"。家畜感染本病后出现拉稀、消瘦和生长迟缓等症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导致患畜死亡,人感染后出现慢性或急性肠炎、肝硬化,严重贫血、腹泻和消瘦。近年来,德阳地区养殖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之引起日本血吸虫病的发生,期间出现了人感染的病例。因此加强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控是目前畜牧主管部门工作的重点,笔者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将防控日本血吸虫病的措施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吸虫可以感染绝大部分哺乳动物,是一种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威胁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之一。羊血吸虫病不仅可导致羊只消瘦、发育受阻,近年来,我国羊血吸虫病流行情况趋于严重,文章通过对羊血吸虫的病原形态、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治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我国羊血吸虫病的治疗与防控提供一定的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姜片虫病是人和猪共患的寄生吸虫病。病原为布氏姜片吸虫(Fusciolopsis buski)寄生于人或猪的小肠内。被感染的猪一般表现消瘦、水肿或腹泻,生长迟缓,发育不良;严重感染的病猪,急性期后常变为僵猪,有  相似文献   

4.
1血吸虫病概述血吸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据WHO(1996)统计,血吸虫病流行于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有6亿人受到威胁,2亿人感染,2千万人患病,每年有上10万人死于该病。现阶段我国采取对血吸虫病人和病畜进行化学治疗,结合易感地带灭螺和健康教育,加强血吸虫疫情监测(钉螺监测、传染源监测、非疫区监测)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吡喹酮为防治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但连续群体化疗在血吸虫未消灭地区只能暂时降低发病,而不能阻断传播,且化疗对已造成的组织没有修复作用,化疗后病人、病畜重复感染,有些…  相似文献   

5.
附红细胞体病为重要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其病原为附红细胞体,可感染动物或人,使病患出现发热和溶血性疾病,奶牛感染该病后会降低其泌乳和繁殖性能,给奶牛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018年8月,河南省宁陵县某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出现发热、消瘦和贫血等临床症状,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确诊为附红细胞体病感染所引起,通过积极治疗,该病在奶牛场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周洪 《现代畜牧科技》2020,(3):89-89,91
血吸虫常感染牛,其他家畜罕见。血吸虫作为主要的病原体,可在所嗜环境下密集传播,流行地区多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发病率高,长期影响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也增加了对其他寄生虫或细菌性疾病的易感性。该病临床上分为内脏血吸虫病和鼻腔裂体吸虫病。可对患畜应用吡喹酮进行治疗,但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虽然猪旋毛虫病在临床上很少发生,但是由于猪既是中间宿主,同时又是终未宿主,一旦感染会引起恶性循环,并且该病临床诊断又比较困难,加上该病是人畜共患病,为了猪及人的健康,必须对该病进行防治。 1 主要症状 病猪轻微感染情况下多不显症状而带虫,或出现轻微肠炎;病猪严重感染情况下,则会出现体温升高,腹泻、迅速消瘦,半个月左右死亡,或者转为慢性。  相似文献   

8.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人又俗称"大肚子病".经过近60年的积极防治,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先后有广东、上海、福建、广西、浙江等5个省(市、区)阻断了血吸虫病传播,但血吸虫病迄今仍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等7个省流行. 一、临床症状 哺乳动物对日本血吸虫几乎都易感.动物血吸虫病感染后临床症状因感染家畜的品种、年龄和感染强度而异,一般犊牛、羊症状较重,猪较轻,马、驴一般不出现明显症状;黄牛和奶牛症状较水牛明显,犊牛症状较成年牛明显.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型,其中以慢性型常见.主要表现为消瘦,被毛粗乱,拉稀,便血,生长停滞,役牛耕作力下降,奶牛产奶量下降,母畜不孕或流产等.  相似文献   

9.
牛结核病的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结核病是由牛分支杆菌引起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是病程缓慢、渐进性消瘦、咳嗽、衰竭。该病目前在牛群中很常见,以奶牛养殖业发达国家最为常见,给养殖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主要对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防控措施作一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牛结核病是由牛分支杆菌引起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是病程缓慢、渐进性消瘦、咳嗽、衰竭。该病目前在牛群中很常见,以奶牛养殖业发达国家最为常见,给养殖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主要对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防控措施作一介绍,以期为有效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该病以引起雌性动物流产、不孕等为特征,雄性动物则出现睾丸炎。人也可能感染该病,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及肝、脾肿大等症状。该病严重损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下面介绍对该病的一般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肝片吸虫病是一种由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寄生于人和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所致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1]。该病能引起牛羊慢性或急性肝炎、胆管炎和肝硬化等病变,同时伴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导致病畜消瘦和生产性能下降,特别对幼畜和绵羊危害严重,感染后大批死亡,给牛羊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病原该病原属于片形科片形属肝片吸虫,有两个种,为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肝片吸虫为大型吸虫,成虫  相似文献   

13.
虽然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像那些烈性传染病一样会引起猪只的大批死亡,但是由于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人类感染该病后(尤以儿童最为严重)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国家非常重视该病的防制,针对该病的防控技术,国家专门成立了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项目标号:200803015]。  相似文献   

14.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人或牛、羊、猪、马、狗、兔、猫等哺乳动物共患的寄生虫病,牛最易感,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重点防控的热带病之一。我国虽然是受血吸虫病威胁比较严重的国家,但近年来,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雨季来临,南方长江流域洲滩上放牧的奶牛增多,粪便随意排放,中间宿主钉螺大量孳生,给血吸虫病的流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要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可经鼠类感染毛皮动物或人,发病快,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笔者以乐亭县1例狐狸感染该病的诊治情况为例,介绍了该病的治疗与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及家畜健康的寄生虫病,目前对该病的防治主要通过化学药物来完成,但不能有效地防止该病的再感染.据报道,全球约6亿人生活在血吸虫疫区,2亿人受感染,1.2亿人出现临床症状,年死亡人数多达数十万.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的13个省市,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5省最为严重,给人民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由于日本血吸虫寿命长、危害大、动物宿主多,因此单一用药不能阻断其传播.同时由于血吸虫感染人体后不能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力,使血吸虫病的防治效果难以巩固,因此有必要研制能使宿主产生长期抵抗血吸虫感染的疫苗以促进血吸虫病的防治.血吸虫疫苗的研究经历了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核酸疫苗多个阶段,近几年来基因疫苗的研究发展迅速,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除了导致养牛企业直接经济损失外,还可能发生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和因人被感染导致的严重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多年来,各级动物防疫部门主要关注奶牛的布病防控,对肉牛的布病防控介入很少,造成肉牛布病感染情况不明、底子不清,防控力度不够。随着规模化肉牛养殖业的不断兴起,肉牛布鲁氏菌病防控可不容缓。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防控肉牛布鲁氏菌病。  相似文献   

18.
《养猪》2017,(4)
戊型肝炎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性传染病,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猪是戊型肝炎病毒的重要宿主,猪感染后一般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人感染后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开展猪戊型肝炎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文章主要从猪戊型肝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诊断及防控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除了导致养牛企业直接经济损失外,还可能发生严重食品安全问题和因人被感染导致的严重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多年来,各级动物防疫部门主要关注奶牛的布病防控,对肉牛的布病防控介入很少,造成肉牛布病感染情况不明、底子不清,防控力度不够。随着规模化肉牛养殖业的不断兴起,肉牛布鲁氏菌病防控可不容缓。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防控肉牛布鲁氏菌病。  相似文献   

20.
猪圆环病毒病是规模猪场的严重疾病,由猪圆环病毒2型引起,对养猪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该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猪的渐进性消瘦症状与病理损伤,也是当前的主要传染病类型,还容易出现免疫抑制,造成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研究其综合防控对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