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地确权是推动农地规模经营、强化地权经济激励、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保障农民权益、改善农村经济的重要政策手段。文中试图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探讨农地确权对农地产出和农户收入的影响机理,并基于新疆七地州的10个县(市)40个村723份微观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实证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对农地产出和农民收入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1)农地确权通过强化地权经济激励,提升农业产出与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2)农地确权通过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户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最终影响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增加。基于此提出应持续切实巩固拓展农地确权的政策动态效果,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以提升农业生产绩效,持续关注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趋势以稳定农民收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种植业收入占农户总收入的比重较低的背景下,研究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可能会因为遗漏重要影响因素而导致结论偏误.为了消除农业收入的重要程度对农业保险收入稳定效应的影响,文中选取畜牧业保险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年和2013年对内蒙古包头市奶牛养殖户的问卷跟踪调查,采用两阶段模型实证检验农业保险的收入稳定效应.研究表明,参加奶牛保险对养殖户收入增加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业保险政策的农牧民收入稳定效应明显.因此,加大发展农业保险政策,扩大补贴范围,提高农牧民的保险意识,有利于稳定农牧民的收入,促进农牧民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论文基于甘肃省12县域沙化区调查的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家庭总收入结构对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认为土地经营收入和个体经营收入对各个生活消费水平的家庭支出影响均显著,且随着家庭生活消费水平的上升相关系数变大。畜牧业收入对生活消费水平低的家庭支出影响显著,工资性收入对中等生活消费水平家庭的支出影响显著,其他经营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家庭生活消费支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基于532份微观调查数据,分析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情况,运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从产业融合参与、产业组织利益联结和产业融合服务3个环节探讨农村产业融合对欠发达地区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融合参与、产业组织利益联结、产业融合服务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收入水平.具体而言,农产品加...  相似文献   

5.
非农就业对提高农户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文中基于南疆四地州688份农户有效问卷,运用OLS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探究南疆四地州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增长效应。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对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从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影响的样本异质性分析可以得出,非农就业对学历较高的农户增收效应更显著;已土地流转的农户非农就业后其收入提高的程度更高;非农就业对已接受就业指导服务的农户收入增长效应更显著。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文中对拓宽就业岗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非农就业农户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384份农户调查数据,从资源环境治理视角构建解释农户种植行为决策框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因素,评价资源环境治理相关政策实施前后对农户种植行为决策的绩效,并测度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显示:资源环境治理、农户收入结构、生产投入、技术进步等变量对农户种植行为决策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对农户种植行为决策效应分解表明,资源环境治理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显著为负(-12.97%),表明资源环境治理政策实施并不一定促进农户扩大种植面积,但通过土壤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农业自然灾害补贴、农业发展基金等措施可显著改善农户种植行为,推动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中基于河南省1817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检验风险偏好、培训参与对农户新技术采纳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农户对新技术采纳持风险厌恶态度;风险偏好对新技术采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参与培训有助于缓解风险厌恶对农户新技术采纳的抑制作用。可见,基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对新技术的需求,重点要健全农业保险,多方位发展农业培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激励不同风险偏好的农户均能积极采纳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和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区域,扩大非农就业对实现农户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770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OLS方法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将非农就业细化为非农经营、本地务工和外地务工三类,进一步探讨不同非农就业类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对农户总收入具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2)不同非农就业类型均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户增收,且对农户增收效应具有差异性,其中本地务工的增收效应最强,其次是非农经营,最后是外地务工。3)非农就业对异质性群组收入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对于一兼农户、二兼农户和非农户、不同受教育程度农户、低于平均经济水平农户收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大力发展非农就业产业,促进农户多渠道转移就业;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农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加强农户人力资本积累,定期为农户开展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9.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保护动机理论,构建劳动力外流背景下农户休耕意愿的理论框架,并利用生态严重退化区甘肃省635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农户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结果表明:1)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脆弱性、感知严重性、自我效能和反应效能能够显著提升农户休耕意愿,农户反应成本、回报因子会显著降低农户休耕意愿。2)感知严重性和回报因子对休耕意愿的直接效应均大于其通过行为态度的间接效应。3)劳动力外流对主观规范、感知脆弱性正向影响农户休耕意愿的路径具有抑制作用,对自我效能、反应效能正向影响农户休耕意愿的路径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牧民的禀赋要素不同且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草地流转可以促进草地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合理利用。基于青藏高原牧区560户牧户的微观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倾向得分匹配(PSM)、工具变量法和分位数回归,探究草地流转的收入效应,测度不同的流转行为(转入和转出)对牧民总收入、牧业收入和非牧业收入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1)参与草地流转后牧民总收入显著提高;其中草地转入影响牧业收入,草地转出影响非牧业收入。2)内生性问题会影响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3)草地流转对中等偏低收入阶层的牧民有更显著的促进增收作用。结论表明草地流转可以促进草地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进而提高牧民收入;且草地流转对于缩小收入差距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重点关注中等偏低收入阶层的流转诉求,对促进牧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中以河南省三县市324户农户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Logistic回归法,分析河南省当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农户的认知与意愿,并探究影响农户参与入市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民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前景预期乐观,对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关注度最高;耕地资源安全风险与各类以地生财的投机和短视行为风险,是农户在入市过程中最为担心的风险因素;影响农户参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意愿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农户家庭的农业依赖度、农户风险喜好以及对流转入市预期的满意度。本研究以期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微观视角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农户尺度的甘肃省微观粮食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甘肃省不同农业生态区17个粮食生产县农户调查数据,构建了微观粮食安全的计量经济模型,结合偏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引起不同农业生态区微观粮食安全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 农户土地投入对微观粮食安全有显著的负影响;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单产、粮食作物收入和粮食价格对微观粮食安全的影响显著;家庭收入水平对微观粮食安全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稳定和提高甘肃省微观粮食安全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河西绿洲灌区为例,从农户行为角度出发,采用主成分分析和OLS回归模型探讨了农户对循环农业工程的行为响应机制.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样本农户对循环农业工程的响应较明显,农户间的响应程度差异较小.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兼业情况、劳动力数、耕地面积、地理区位、信息获取能力和周围人参与循环农业的比例对循环农业的行为响应呈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户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度及其运销能力对循环农业的行为响应呈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发展循环农业不仅要关注农户层面,还应综合考虑其它多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软条件.保障耕地面积不减少,实现循环农业要求的规模经济效应,会使农户更加积极的采用环保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循环农业作出行为响应.  相似文献   

14.
基于河套灌区792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以探讨环境责任感与农业节水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关系中参与意愿的中介效应以及引导型政策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环境责任感对农业节水技术采纳意愿以及采纳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农户农业节水技术采纳意愿在环境责任感与农业节水技术采纳行为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98%。3)环境责任感通过农业节水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农业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间接关系,受到引导型政策的调节作用。据此提出需通过媒介宣传、技术教育培训等手段,提升农户环境责任感,加深技术易用性、有效性认知,进而促进其节水技术采纳行为。  相似文献   

15.
探讨首轮退耕补贴到期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有助于为后续退耕还林政策的完善、促进农户非农就业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提供重要的经验证据。文中以首轮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大范围到期为背景,基于湖南、宁夏和甘肃三地的调查数据,选择参与首轮退耕还林的样本农户作为准自然实验的对象,通过精确断点回归设计,从非农就业决策和非农就业收入两个方面探讨首轮退耕补贴到期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退耕补贴到期对农户非农就业决策和非农就业收入的局部平均处理效应均显著为正,其中,农户非农就业决策的概率平均提高7.4%~8.6%,农户非农就业收入平均增加9.5%~12.4%。2)退耕补贴到期对不同类型农户非农就业决策和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中高学历农户和中青年农户的非农就业决策和非农就业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低学历农户和老年农户的影响却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提高农户创业绩效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基于陕西和山西788户创业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绿色创业对农户农业创业绩效及其3个维度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1)绿色创业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农业创业绩效,且对不同分位数水平下的农户农业创业绩效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对创业绩效低的农户提升幅度最大,对创业绩效中等的农户提高幅度最小。2)绿色创业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农业创业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且对不同分位数水平下的农户农业创业3个维度绩效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对3个维度绩效低的农户影响最大,对3个维度绩效高的农户影响最小。因此,绿色创业不仅可提升农户农业创业绩效,还可缩小农户农业创业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差距,绿色创业成为提升农户农业创业绩效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种植规模的扩大为农户采取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提供了可能。在灾害频发的现实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应对气象灾害至关重要。【方法】基于江西省各地区271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运用Orderedprobit模型分析种植规模、政府支持及种植规模与政府支持的交互项对农户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的影响。【结果】种植规模对农户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具有促进效应,种植规模越大的农户越愿意采取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这说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能显著激活农户采取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政府支持正向影响农户采取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并能强化种植规模对农户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的影响。【结论】因地制宜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因户制宜培育发展规模户,注重政府支持政策落地。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疆于田县15个乡镇600户农户调研数据,借用离散选择模型中的多元Logit(MNL)模型分析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选择过程中,其个体特征、所处外部环境等因素对某类适应性行为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经验、教育和信贷支持程度对改变种植结构有正向影响;农业生产时长和借贷能力越强的农户,以及居住在绿洲-荒漠交错带的农户增加灌溉意愿强烈;性别、家庭年均纯收入、能否获得借贷是影响地膜覆盖面积的主要因素;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均纯收入越高的农户,越愿意通过增加农作物多样性以应对气候变化,而与亲戚朋友和邻居交往越密切的农户更易对改变播种期持怀疑和反对意见;山区和绿洲-荒漠交错带的农户对家畜圈养适应性选择偏好最低。  相似文献   

19.
政府和市场外部激励是解决农户土地托管程度不足问题的关键。基于拓展的S-O-R理论分析框架,选取陕西省关中地区1207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混合结构方程分析农户参与土地托管行为影响机制,结果证明外部激励对土地托管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通过农户内在认知间接影响土地托管;家庭禀赋显著正向影响土地托管行为,但家庭禀赋对外部激励与土地托管行为不具有调节作用。进一步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发现5种引起土地托管高参与行为的前因组态,外部激励、农户认知、参与意愿和家庭禀赋不只对土地托管存在线性影响,而且可以进行不同组合激发农户参与土地托管。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以新疆最大的荒漠绿洲农耕区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1996-2019年的绿洲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并采用OLS回归和中介效应方法考察节水农业技术对绿洲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以节水农业技术为核心的绿洲农业技术体系对区域生态效率改善产生显著正向影响。2)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推广进一步促进区域农业规模化和农业机械化,其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但对绿洲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并不显著。3)农业种植结构在节水农业技术与绿洲农业生态效率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4)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推广导致传统农业排灌渠系废弃、农田防护林网消减等现象值得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