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红色故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道德风范、责任担当和人格魅力,是大学生修身立德、教师开展课程思政、高校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高校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红色故事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坚持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统一、思想性与亲和力的统一、理论分析与实践引导的统一。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红色故事的铸魂育人功能,重视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发展的需要,最终让大学生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2.
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道德信念,培养民族精神.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是具有挑战性的.“讨论式”教学对学生主体性思维、语言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才能的培养优位于传统学习方式.利用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的有利契机,充分运用课堂的理解、导入、问答技能,把握兴趣、语言、情绪等感性调控机制,融传统文化于当下知识体系中,并辅以设施与考评,可有效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  相似文献   

4.
推进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价值重大,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5.
民族复兴与国家振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高校作为继承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在引领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上具有重大的责任。步入新时代,高校如何利用与大学生校园生活接触最紧密的共青团系统来引领青年学子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个很有必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孔子论忠孝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我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古为今用,弘扬精华,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为治国治企提供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资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智慧。本期精选章亭洲先生的《孔子论忠孝》,以飨读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匡助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7.
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优良的教育资源,时刻健全着人民的精神品格。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内部部分能使思政教育更加立体生动,教育效果也会更加突出。本文旨在分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如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强化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已成为高校大学外语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大学外语教师尤其是英语教师必须要把中国特有的红色文化基因、新时代中国精神以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外语教学全过程中。在强化大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同时,提高学生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的能力,使其成长为能够真正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外向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全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培育必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在中华优秀文化中去寻找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基因,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重要文化理念、思想观念伦理思想、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坚定价值观自信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下和渲染下融入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美育工作有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思想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通过立足新时代,把握美育正确方向;落实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保障;构建大格局,营造校园美育文化;创新思路方...  相似文献   

11.
工匠及其工匠精神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造就了我国古代医生独具一格的工匠精神特质:一是贵乎仁心,二是贵乎专一,三是贵乎精一。实现健康中国战略,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医生,本文提出了通过经典研读,认知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身边榜样,感知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专业实践,践行医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医学生的工匠精神等途径,以培育医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民族精神传承的中坚力量,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安阳地区高校应依托红旗渠精神等地域文化优势,构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新平台,从而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人格健康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唐诗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高峰,其孕育的文化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格修养积极和优秀的一面,它蕴藏的生命之心、社会之责、悲壮之感和友爱之情刚好契合了当代大学生人格养成的中心环节,为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潜力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崇拜是文化传承基础,体现为传承的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体现在物化精神崇拜和民族精神崇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来自崇拜原动力;现代社会要处理好文化崇拜与文化传承关系体现在崇拜与迷信、崇拜与传承之间的关系。通过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崇拜传承研究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作为保存、传播、继承先进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使命。通过完善物质条件、制定管理制度、加强阅读推广队建设、创新阅读推广形式等方面建设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基地,将优秀的燕赵文化精神在大学生中传播,对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营造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在我国当代文化体系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积极地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丰富 其内涵,对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有重要的价值。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而红色文化教育是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传播发展红色文 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就新时期红色文化在江西高校中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做分析,总结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将本土红色文化旅游基地作为教育实践基地,利用社会实践让 学生走进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红色文化基地,亲身其感受、体验红色文化。旨在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医药文化具有软实力特质,包括:历史特质、哲学特质、学术特质、文学特质、伦理道德特质等,这些特质之间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相互滋生而缺一不可。她们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内在力量。立足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特质,有的放矢地制定中医药文化研究及推广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够发挥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和独特性,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由于语言、宗教信仰等多种原因,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难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也不予关注,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新形势下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在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要考虑其特殊性,在教育内容选择和教育方法适用上有针对性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对加强高校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想影响着后世之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围绕中国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开放型人才的目标,在“互联网+交互阅读群+阅读推广”协同认知中,通过利用重视后阅读环境下泛在阅读方式,强化大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意识,促进和提高学生文化传承及发展创新IP意识。使学生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通过文化协同认知和阅读设计,提升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文化创新和国家文化责任的新一代文化创新型人才。[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学生群体阅读生态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学生群体阅读生态变化进行趋势分析发现,分析大学生阅读问题及对策,打造后阅读时代大学生文化创新意识的培养体系,深入阐述在文化自信和知识创新(IP)的视野下,IP创新的培养模式,创新阅读模式。[研究结论]后阅读时代,学生阅读群体的阅读特征和阅读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交互互动式阅读、碎片化短阅读、评论式阅读、图像阅读等制约了学生的阅读行为,社会信息爆炸性激增,泛在化的信息大量充斥着信息的获取,图书馆及学校文化场所利用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创新科技因素的干预,会为学生群体的导向性阅读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