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草2号和墨西哥玉米氮肥利用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了皖草2号和墨西哥玉米两种饲料作物对氮素的吸收、积累、分配规律以及氮素利用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期内两者的氮积累量逐渐增加;氮在叶片中的分配比例最高,且随刈割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少,茎鞘中氮分配比例逐渐增加;氮素吸收强度皖草2号逐渐增加,墨西哥玉米呈单峰曲线变化。墨西哥玉米再生草吸收氮素来自肥料的比率为97.6%1~00.0%,在整个生育期呈斜“Z”字型变化;皖草2号逐渐减少。氮肥处理间比较,头茬草一次性施肥处理吸收肥料氮比分次施肥处理分别高18.2%和19.3%;再生草的氮素吸收强度以分次施肥效果较好;氮收获指数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皖草2号各次收获草干重、全氮含量、氮累积量和氮回收率均高于墨西哥玉米,且分次施肥处理高于一次性施肥处理,而墨西哥玉米则相反。生产上皖草2号品种应采用分次施用氮肥,而墨西哥玉米则采用一次性施肥的方式,这样既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还可获得优质的牧草。  相似文献   

2.
农田改为农林(草)复合系统对红壤CO2和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南玉米地、紫穗槐/玉米地、香根草/玉米地、紫穗槐林地、香根草草地与撂荒地6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对夏玉米生长期间土壤CO2和N2O通量及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研究我国北亚热带丘陵红壤区农田改变为林(草)地和农林(草)复合系统后土壤CO2和N2O排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撂荒地土壤CO2排放量明显低于其他5种土地利用类型,但紫穗槐/玉米地、单作玉米地、香根草/玉米地、紫穗槐林地、香根草草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土壤CO2排放量差异不显著。(2)玉米生长期间,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2O排放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紫穗槐/玉米地(508 g·hm-2·a-1)、紫穗槐林地(470 g·hm-2·a-1)、撂荒地(390 g·hm-2·a-1)、香根草/玉米地(373 g·hm-2·a-1)、香根草草地(372 g·hm-2·a-1)、单作玉米地(285 g·hm-2·a-1)。(3)土壤CO2通量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N2O通量与土壤氮素净矿化率呈显著线性相关,但与土壤无机氮和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相关关系。农田改变为农林(草)复合系统可能潜在地增加土壤CO2和N2O排放;农田改变为林(草)地可能潜在地减少土壤CO2排放,增加土壤N2O排放。  相似文献   

3.
不同抗性稗草对水稻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对除草剂敏感的稗草和产生多抗性的稗草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自水稻移栽至成熟分别与对二氯喹啉酸、稻杰和双草醚均敏感的稗草(敏感稗草,T1)和对二氯喹啉酸、稻杰和双草醚均产生抗性的稗草(多抗性稗草,T2)共生,以无稗草水稻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明,与T1相比,T2的分蘖数、干物质积累量和每穗粒数显著降低、生育期缩短,但千粒重显著增加。与稗草共生后,与CK相比,T1和T2的水稻产量分别显著减产32.5%~33.4%和24.8%~26.7%,T2的减产率略低于T1,但二者差异不显著。与CK相比,T1和T2还显著降低了水稻抽穗期水稻叶面积指数、灌浆期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根干重、籽粒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吲哚-3-乙酸含量、蔗糖合成酶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T1与T2间差异不显著。水稻叶面积指数、灌浆期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氧化力、根干重、籽粒中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吲哚-3-乙酸含量、蔗糖合成酶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的显著降低是T1和T2致使水稻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为杂草综合治理和水稻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坡耕地间作作物群体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云南山区坡耕地作物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作物栽培技术措施不配套,水土等自然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与保护的问题,对不同作物搭配间作方式水土保持效应进行了研究,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合理可行的保护性作物种植措施。试验选用玉米、辣椒和混播草带搭配成不同间作方式:玉米间作辣椒(行比为2∶2,2∶4,2∶6)、玉米间作草带、辣椒间作草带,研究不同间作群体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间作群体总水土流失量均低于作物单作,玉米间作草带总径流量最多比玉米单作减少97.52%,总侵蚀量最多比辣椒单作减少99.49%;玉米间作辣椒群体中,行比为2∶2,2∶4的水土保持效果好于2∶6处理。随着降雨强度增加,间作处理的水土保持效果更明显,玉米间作草带和辣椒间作草带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均显著小于辣椒单作及玉米单作(p0.05),在高强度降雨下,玉米间作草带径流量最多比玉米单作减少98.25%,侵蚀量最多减少99.96%。玉米间作辣椒、玉米间作草带和辣椒间作草带均能有效减轻坡耕地水土流失,在高强度降雨下,该间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更明显,有利于山区坡耕地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半旱地区机械化玉米生产新体系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提高玉米生产水平,加速现代化农业建设,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模式,针对吉林省半干旱地区传统人畜力生产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立具有旱田垄作特色的机械化玉米生产新体系,研制选用出适应秋季整地、春季播种,药剂灭草、雨前中耕四个作业过程需要的一系列农业机械,实现了除收获环节外,全部作业机械化。该新体系经3年实地试验研究表明,效果显著,具有推广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玉米秸秆草谷比及其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针对玉米秸秆资源量及时空区域分布不清等问题,该研究分析9个典型省的玉米秸秆草谷比差异性,并基于草谷比实测值,评价近10a中国玉米秸秆资源量的时空变化情况,预测玉米秸秆的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草谷比实测值为(0.84±0.23),不同地区、不同品种草谷比差异显著,随着年份变化,玉米品种和种植方式在不断变化,草谷比逐年变小,从2009年1.2减小到2018年的0.84,估算2018年全国玉米秸秆理论资源量为2.16×108 t,比2009年仅增加3.9%。玉米秸秆东北和华北地区资源量最高,占50%以上,与2009年相比,东北、华北、西北地区资源量有所增加,华东、华中、西南、华南略有下降;单位面积玉米秸秆可收集资源量4.51 t/ha,比2009年增加23%,东北地区最高,其次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然后是华中和西南地区,华南地区最低。预测2025年玉米秸秆的理论资源量为(2.53±0.58)×108 t,可收集资源量为(1.86±0.51)×108 t。研究为全国各个地区的秸秆合理规划利用提供基本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
准格尔旗秸秆资源丰富 ,加工利用潜力巨大 ,对其科学利用可缓解草畜矛盾 ,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玉米秸秆除传统的青贮外 ,还可加工成草块、草捆 ,这样便于贮存和长途运输。加工后的饲料营养损耗少 ,适口性好 ,采食利用率高 ,可降低饲养成本。奶牛饲喂玉米秸秆草块比饲喂玉米秸秆青贮料日增重提高 2 4%~ 3 9%,饲喂玉米秸秆青贮料比饲喂玉米秸秆干草料日增重提高 2 5 %~ 3 0 %  相似文献   

8.
玉米不同间作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针对云南山地种植措施不合理、水土资源流失严重的现状,进行了玉米间作蔬菜和草带等不同种植方式对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8月份玉米间作马铃薯的径流量比玉米裸地单作减少37.4%;7月、8月份玉米间作白菜的土壤侵蚀量比玉米裸地单作分别减少46.7%和58.2%;7,8,9,10月份玉米间作混播草带(处理G)侵蚀量分别比玉米裸地单作显著减少68.9%,74.6%,84.5%和82.1%(P〈0.01);玉米间作白菜、间作马铃薯、间作辣椒总侵蚀量分别比玉米裸地单作显著减少47.O%,43.8%和10.2%(P〈O.01);玉米间作草带(处理D,G)总侵蚀量分别比玉米裸地单作显著减少60.8%和70.0%(P〈0.01),玉米间作马铃薯的总径流量比玉米盖膜单作减少21.0%;在低雨强、中雨强和高雨强下,玉米间作处理的平均侵蚀量分别比玉米裸地单作减少35.7%,61.4%和70.2%。说明玉米间作蔬菜和牧草能有效减轻坡耕地水土流失,在高强度降雨中,其水土保持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通过位于陕西杨凌的为期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覆盖栽培(常规、垄沟、覆草及控水)及施氮量(N0、120、240 kg/hm2)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模式相比,垄沟和覆草模式均显著增加了玉米子粒产量,对小麦子粒产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控水模式降低了玉米和小麦的产量。4种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小麦6年总产量的贡献大小顺序为:垄沟覆草常规控水,差异达显著水平。垄沟模式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覆草和控水模式显著提高了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未达显著水平。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和小麦的总水分利用效率的大小顺序为:垄沟覆草控水常规,差异达显著水平。与未施氮肥相比,施氮N 120和240 kg/hm2显著提高了玉米、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两施肥处理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简称AMF)对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宿主植物和作物种植方式对土壤中菌根真菌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从而影响菌根真菌对后茬植物生长的反馈效应。间作体系是农业生产中增产增效的一种重要的种植模式,明确AMF在间作体系中对植物生长的反馈作用,对理解间作体系地上-地下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试验采用三种常见的AMF(Funneliformis mosseae、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和Claroideoglomus claroideum)混合接种剂,在单作(玉米,蚕豆,稗草)和间作(玉米/蚕豆和玉米/稗草)条件下,通过两个阶段(AMF驯化及反馈)的反馈试验,模拟研究了三种植物在单作和间作中的反馈强度及AMF的调节作用。【结果】在驯化阶段,玉米/稗草间作体系中,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减少了64.0%,间作稗草地上部生物量增加了47.8%。玉米/蚕豆间作体系中,与单作相比,两者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增量分别达21.7%和38.3%。反馈阶段中,单作时,与灭菌处理相比接种AMF后玉米、稗草和蚕豆的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602.3%、 80.6%和21.1%; 间作时,与灭菌处理相比接种AMF后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平均增加613.1%,稗草增加80.7%, 蚕豆增加21.4%。单作玉米存在负到零反馈作用,与灭菌处理相比,接种AMF后玉米负反馈作用减弱至零反馈作用。从单作到间作,玉米的反馈作用由负变为零到正反馈作用。【结论】玉米和稗草之间是竞争关系,玉米处于竞争弱势稗草处于竞争优势。玉米对AMF的响应最为强烈,其次是稗草,最后是蚕豆。接种AMF或与其它植物间作后均减弱玉米的负反馈作用,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可通过减弱单作玉米的负反馈实现间作增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砷(As)超积累植物大叶井口边草(PteriscreticaL.)与玉米品种云瑞6号(ZeamaysL.Yunrui6)、云瑞8号(ZeamaysL.Yunrui8)、云瑞88号(ZeamaysL.Yunrui88)间作对其吸收积累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对大叶井口边草的生物量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其生物量。与玉米间作显著提高了大叶井口边草地上部和根部对As、Cd的吸收,同时显著降低了地上部对Pb的吸收,而地下部对Pb的吸收却有明显增加,尤其以云瑞8号的间作效应最显著。与单作相比,间作能显著提高玉米各器官重金属含量,只有云瑞88号的茎中As含量明显降低,由单作的310.89mg.kg-1降低至间作的145.86mg.kg-1。研究初步表明,大叶井口边草与云瑞8号间作可提高修复As、Cd、Pb污染土壤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黄淮海平原优质玉米生长发育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黄淮海平原优质玉米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形成规律结果表明,与当地普通玉米品种相比,优质蛋白玉米品种“中单94 0 9”和高油玉米品种“高油115”生育期天数(约10 4~10 5d)基本与“冀丰5 8”相似,但比“莱玉2”生育期短。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干物质积累增长以“中单94 0 9”和“冀丰5 8”最显著,但经济产量优质蛋白玉米品种“中单94 0 9”高于“冀丰5 8”,而与“莱玉2”相近。优质玉米赖氨酸含量均明显高于普通玉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简称AMF)对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宿主植物和作物种植方式对土壤中菌根真菌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从而影响菌根真菌对后茬植物生长的反馈效应。间作体系是农业生产中增产增效的一种重要的种植模式,明确AMF在间作体系中对植物生长的反馈作用,对理解间作体系地上-地下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试验采用三种常见的AMF(Funneliformis mosseae、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和Claroideoglomus claroideum)混合接种剂,在单作(玉米,蚕豆,稗草)和间作(玉米/蚕豆和玉米/稗草)条件下,通过两个阶段(AMF驯化及反馈)的反馈试验,模拟研究了三种植物在单作和间作中的反馈强度及AMF的调节作用。【结果】在驯化阶段,玉米/稗草间作体系中,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减少了64.0%,间作稗草地上部生物量增加了47.8%。玉米/蚕豆间作体系中,与单作相比,两者作物地上部生物量增量分别达21.7%和38.3%。反馈阶段中,单作时,与灭菌处理相比接种AMF后玉米、稗草和蚕豆的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602.3%、80.6%和21.1%;间作时,与灭菌处理相比接种AMF后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平均增加613.1%,稗草增加80.7%,蚕豆增加21.4%。单作玉米存在负到零反馈作用,与灭菌处理相比,接种AMF后玉米负反馈作用减弱至零反馈作用。从单作到间作,玉米的反馈作用由负变为零到正反馈作用。【结论】玉米和稗草之间是竞争关系,玉米处于竞争弱势稗草处于竞争优势。玉米对AMF的响应最为强烈,其次是稗草,最后是蚕豆。接种AMF或与其它植物间作后均减弱玉米的负反馈作用,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可通过减弱单作玉米的负反馈实现间作增产。  相似文献   

14.
绿色食品玉米生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俗称苞米,是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含有丰富的营养。其中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含量高于大米。玉米又是家畜、家禽优质的精饲料,据分析,玉米所含的饲料单位高达1.35,故玉米有饲料王之称。自我国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和入世以来,绿色食品,特别是绿色食品肉、蛋、奶备受国内外  相似文献   

15.
段德全 《南方农业》2013,(10):17-18,42
2010—2012年,在重庆市潼南县的3个镇9个村开展了针对玉米有害生物的调查。结果表明,潼南县境内有玉米病害16种、虫害7种、草害67种。发生为害表现出玉米病虫草害种类多、玉米病虫草害发生面广、不同地理区域病虫草害种类及发生为害差别大等特点。建议病虫害主要防治地老虎、玉米螟、纹枯病、大小斑病、丝黑穗病及青枯病等,草害控防应在药剂防治的基础上加大人工除草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在前茬抗草铵膦马铃薯的苗期喷施10%草铵膦水剂6 000、7 500、9 000 mL/hm2,分析了不同浓度的10%草铵膦水剂对下茬小麦、玉米和扁豆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前茬马铃薯喷施10%草铵膦水剂的下茬小麦出苗率均略低于喷清水对照;下茬玉米出苗率大于等于清水对照;下茬扁豆出苗率在低剂量下与清水对照相等,中剂量下高于清水对照,高剂量下低于清水对照,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上茬喷施推荐剂量的草铵膦,对下茬玉米的出苗率没有不良影响,高剂量对下茬小麦和扁豆出苗率有一定的影响,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发展广西高油玉米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西大规模地发展高油玉米生产的时机已经到来。高油玉米与普通玉米相比较,具有许多优越性,用高油玉米提炼的玉米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和保健油。高油玉米是一种高产、优质、多用途的多元化作物,大力发展高油玉米将有力地推动我区种植业、养殖业和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8.
我国90%的玉米育种专家冬季都要在海南开展南繁工作,而南繁玉米容易遭受病虫害、草害、鼠害、气象灾害等,严重影响育种工作。介绍南繁玉米常发生的病害(玉米小斑病、南方锈病、苗期根腐病、细菌性茎腐病、茎腐病、穗腐病、线虫病)、虫害(蚜虫、甜菜夜蛾、苜蓿夜蛾、玉米螟)、鼠害、各种药害、草害、气象灾害、低温冷害的典型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水分是龙须草山地高产优质栽培的限制性因子。盖膜、中耕+盖草、盖草、盖土和中耕等保墒措施均能改善草地水分条件,对促进龙须草分蘖和提高叶长、纤维长度及产草量具有明显作用。为促使龙须草人工栽培的健康发展,保证优质高产,应在高标准预整地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酌情选取适当保墒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农业种植技术不断加强,不仅从国外引进优质的种植技术,还能够自身研发针对性的农业种植技术。就优质高产玉米栽培技术来说,在利用其开展玉米生产工作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其难以大范围推广。基于此,通过分析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对优质高产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