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揭示冬季烤烟烟叶生长后期致香成分的生成规律,改善冬季烤烟香气品质,以‘KRK26’上部烟叶(B2F)为材料,采用SDE(同时蒸馏萃取)-GC/MSD气质联用法对同一产区4个不同移栽期的相同栽培及初考条件下的烟叶致香成分及相对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致香成分总量与感官评吸结果吻合度较好,可能对冬烟烟叶整体香气质量起基础作用;次年1月15日移栽处理(K3)新植二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且烤后烟叶评吸质量较优,显示新植二烯含量可能对冬烟烟叶整体香气质量起主导作用;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中的大马士酮、香叶基丙酮、3-羟基大马酮及芳樟醇;类西柏烷类致香物质中的茄酮;美拉德反应产物中的糠醛、2,3-二氢呋喃、5-甲基-2-糠醛、3-甲基-2-(5H)-呋喃酮和2,3-二氢苯并呋喃;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中的苯甲醛、苯甲醇、苯乙醛、苯乙醇和吲哚;其他类致香物质中的2-乙酰呋喃、杜烯、棕榈酸甲酯、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棕榈酸等,可能是影响冬烟烤后烟叶香气质量的重要成分。研究结果可为云南冬烟栽培技术优化,改善冬烟烟叶香气品质及提高上部烟叶可利用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湖南与河南烤烟烟叶中挥发性致香物质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将湖南与河南两省烤烟中的中性香气成分的含量进行对比,以明确两省烤烟在致香物质方面的差异,从而为探讨两省卷烟风格差异的形成原因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HP5890Ⅱ-5972气质联用仪定性、内标定量法。[结果]结果表明,在所测出的中性致香成分中,湖南B2F烤烟质体色素类,美拉德反应产物等香气物质总量均比河南烤烟高,而湖南C3F烤烟中的新植二烯,美拉德反应产物和苯丙氨酸类香气物质总量却低于河南同等级烤烟。[结论]湖南与河南烤烟的中性致香物质差异比较明显,河南烟叶致香物质总量明显低于湖南。  相似文献   

3.
不同调制工艺对烘烤过程中烟叶致香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烟叶致香物质在烘烤过程中的变化,提高致香物质含量,以‘K326’为材料,研究了4种调制工艺(A香气前体物质中度转化、致香物质中度积累型,B香气前体物质中度转化、致香物质高度积累型,C香气前体物质深度转化、致香物质中度积累型,D香气前体物质深度转化、致香物质高度积累型)对烘烤过程中烟叶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下部和中部烟叶致香物质含量最高值出现在烘烤过程的后期阶段,上部烟叶致香物质含量最高值出现在烘烤的前期阶段。下部烟叶采用D调制工艺可以减少致香物质的损失,采用A调制工艺烘烤结束时致香物质含量最高;中部烟叶采用B调制工艺可以减少致香物质的损失,且烘烤结束时致香物质含量最高;上部烟叶采用A调制工艺可以减少致香物质的损失,采用C调制工艺烘烤结束时致香物质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红绿茶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的影响,利用槠叶种群体的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应用SDE提取、GC/MS对香气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应用溶剂提取、双相酶解和GC/MS对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由同一批鲜叶所制的绿茶和红茶,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鲜叶、绿茶和红茶中精油相对总量依次为17.263、5.004和34.702。糖苷类香气前体检测结果表明,鲜叶中的香气前体苷元有6种,分别为苯甲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和香叶醇;绿茶中有5种,苯甲醇未检测出;而红茶中只检测出了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苯乙醇两种。在绿茶加工中,鲜叶中的苷元仅有20.34%得以释放;而在红茶加工中,95.60%的苷元得以释放。这些释放出的苷元成为成品茶的重要香气组分。实验证实了鲜叶在不同的加工工艺处理下,在制得的成茶中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施氮水平对烤后烟叶酸性和碱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和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翠碧1号品种烤后烟叶酸性和碱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18种挥发性酸总量和11种难挥发酸总量均表现为明显上升的趋势,15碱性致香物质总量没有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在测定的29种酸性致香成分中,有16种随施氮量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可用二元二次方程拟合,相关关系显著;在测定15种碱性致香成分中仅有4种成分随施氮量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生产上可通过调整氮素养分管理方式调节、改善烤后烟叶香气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提高豫中上六片烟叶烤后质量,以中烟100上部烟叶为供试材料,研究变黄及定色阶段稳温时间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烘烤工艺相比,变黄阶段38℃延长12 h,可提高上等烟占比和均价,改善外观油分、结构、色度、嗅香等及化学成分协调性,并改善感官评吸香气量、杂气、余味、燃烧性等指标,大幅增加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定色阶段46℃延长12 h,可提高上等烟占比和均价,改善外观结构、色度、嗅香等及化学成分协调性,明显增加中性致香物质总量,但不利于感官质量改善,香气质、香气量等指标略有下降;变黄阶段38℃和定色阶段46℃均延长12 h,可明显提高上等烟占比和均价,改善化学成分协调性,改善感官评吸香气质、香气量、杂气、余味、燃烧性等指标,大幅增加中性致香物质总量。综上,38℃延长12 h处理及38℃、46℃均延长12 h处理,其烤后烟叶整体表现较好,以38℃、46℃均延长12 h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叶丝滚筒干燥工序对感官品质的影响,将滕州卷烟厂甲类卷烟一批A模块烟丝4 800 kg平均分为3份,每份1 600 kg。分别进行筒壁温度、滚筒转速和回风温度3个参数的梯度试验,每个参数设置5个梯度分别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叶丝滚筒干燥工序对包灰效果基本无影响,对燃烧锥长度、顺畅感、香韵、杂气、刺激性、柔和度、吸味、均衡性有较小的正面影响,对香气质、细腻度、烟气状态、余味有较大的正面影响,对干燥感有较小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茶叶中许多香气化合物是以键合态糖苷的形式存在,被茶树相关内源糖苷酶水解后释放出萜烯醇类、芳香族醇类和脂肪族醇类等挥发性苷元,对形成茶叶香气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茶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和相关内源糖苷酶的研究现状及其在茶树自我防御和茶叶香气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糖苷类香气前体和相关内源糖苷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臭氧处理对烟用香液内在品质的影响,选择黄金叶(硬帝豪)烟用香液,臭氧处理香液时间依次为0,0.5,1.5,2.5 h,得到4种样品,采用溶剂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4种样品的香气成分,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4种样品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臭氧对香液有影响,4种样品的香气成分存在较大差异,从中检出127种香气成分,未经臭氧处理的香液特有香气成分共有13种,经臭氧处理0.5 h的香液样品特有香气成分有17种,经臭氧处理1.5 h的香液样品特有香气成分有13种,经臭氧处理2.5 h的香液样品特有香气成分有9种。经臭氧处理0.5 h后香液的致香成分醇类与酯类的含量显著升高,其致香成分总含量最高,为7 284.24μg/m L。2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臭氧处理香液0,0.5,1.5 h 3个样品的香味成分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出现变化;臭氧处理香液2.5 h和1.5 h香味成分无显著差异。3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显示,臭氧处理香液时间为0.5 h时效果较好,特有香气成分最多,致香的成分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针芽形名优绿茶滚筒杀青工艺研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针芽形名优绿茶的滚筒杀青工艺对其感官品质及品质成分的影响,并优化提出最佳滚筒杀青工艺参数,以针芽形名优绿茶的外形、香气、滋味的感官审评结果为依据,多指标评价优化滚筒杀青工艺参数,并考察滚筒杀青时间、温度、投叶量对针芽形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多指标评价优化的针芽形名优绿茶最佳滚筒杀青工艺参数,即温度270℃、时间90 s、投叶量125 kg/h;杀青温度对氨基酸总量、咖啡碱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对茶多酚含量具有极显著影响;杀青时间对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具有显著影响;投叶量对咖啡碱含量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滚筒干燥工序加工强度对烤烟烟叶感官质量作用特点,得到滚筒干燥工序加工烤烟烟叶的适宜条件,以国内外主要烟叶产区的烤烟烟叶为试验材料,在滚筒干燥设备性能范围内通过参数组合的方法设置不同的加工强度,采用对比评吸法比较不同加工强度条件下的烤烟烟叶感官质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滚筒干燥工序加工强度的增大,烤烟烟叶香气风格变化的样品比例逐渐升高;香气质、香气量、杂气、浓度、细腻程度、刺激性、干净程度改善的烟叶样品比例先升高后降低,其中香气质、香气量、杂气、细腻程度、刺激性、干净程度改善的烟叶样品比例在加工强度2(筒壁温度130℃、热风温度90℃、排潮风门开度80%)最高,分别为54%、29%、69%、65%、30%、35%;浓度改善的烟叶样品比例在加工强度3(筒壁温度150℃、热风温度100℃、排潮风门开度60%)最高,达到19%;干燥感改善的烟叶样品比例逐渐降低,最高达到15%;劲头改善的烟叶样品比例均小于3%;香气特性、烟气特性和口感特性各指标变差的烟叶样品比例逐渐升高。在加工强度1~2(筒壁温度115~130℃、热风温度80~90℃、排潮风门开度80%~100%),感官质量保持不变与改善的烟叶样品比例显著大于感官质量变差的烟叶样品比例,滚筒干燥工序在加工强度1~2设置有利于保持和改善烤烟烟叶感官质量。  相似文献   

12.
采用微波膨胀处理烟梗,将处理前后的烟梗按常规工艺制成梗丝,分别测定了2种梗丝中的8类77种致香物质并对比分析及感官评吸。结果显示:微波处理烟梗制成的梗丝与常规梗丝相比,醇类和酯类致香物质相对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酚类和烯烃类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98%和10.33%;醛类、酮类、酸类和杂环类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7.54%、12.99%、39.15%和30.83%;感官品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亚麻籽(flaxseed)富含α-亚麻酸、木脂素和其它营养成分。然而,由于生氰糖苷的存在限制了其在饲料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本研究通过滴定测定加工过程中氢氰酸 (HCN生氰糖苷的转化产物)的去除量来确定溶剂提取、微波烘烤和水煮三种方法去除亚麻籽中生氰糖苷的效力。结果显示为:原料亚麻籽中HCN的测定值为157.68mg/kg,微波烘烤法对HCN的去除量为95.57%;溶剂提取法提取一次去除HCN量为52%,两次去除量为80%,三次去除量为89%;水煮法的去除量为88.12%。在这些方法中微波法对HCN的去除率最高;溶剂法相对于微波加工法更易实现规模化生产;蒸煮法和水煮法在特殊情况下才可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成熟度烟叶中香味成分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探索烟叶成熟度对香味成分的影响,研究了烟叶成熟度与香气质量关系。利用同时蒸馏萃取装置提取不同成熟度烟叶样品的挥发性香味成分,经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烟叶中主要香味成分变化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烟叶中主要香气成分的总量、醇类和酮类香味成分随烟叶成熟度的提高而增加(2)糠醇、5-甲基糠醛、6-甲基-5-庚烯-2-酮、苯甲醇、芳樟醇、β-苯乙醇、异佛尔酮、茄酮、大马酮、二氢猕猴桃内酯、金合欢基丙酮等香味成分等香气成分含量则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而持续增加,最大值出现在完熟阶段;(3)糠醛、苯乙酮、二氢大马酮、巨豆三烯酮、香叶基丙酮等香味成分在烟叶成熟时含量最高,之后其含量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15.
纤维素酶降解烟叶中纤维素的作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降低烤后烟叶中的纤维素含量,改善纤维素对烟叶品质的不良影响,研究了纤维素酶的不同用量对烟叶纤维素含量、化学成分以及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纤维素含量随外加酶量增加而减少,总糖、还原糖含量随外加酶量增加而增加;2)纤维素酶用量为40u/g时,可以使烟叶中的中性致香物质总量提高25.52%。  相似文献   

16.
豫西不同基因型烤烟香气成分和评吸质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豫西不同基因型烤烟香气成分和评吸质量的评价,分析其中存在优劣差异,为指导烟区品种资源合理搭配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内标定量检测挥发性香气物质,用单料烟感官评吸评价法,综合分析豫西不同基因型烤烟的内在质量。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总香气成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洛阳4号’、‘中烟100’、‘K326’、‘云烟202’和‘长脖黄’。不同基因型新植二烯含量与香气物质总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苯丙氨酸类含量最高的基因类型是‘K326’,其次是‘中烟100’和‘洛阳4号’;棕色化产物类含量最高的基因类型是‘中烟100’,其次是‘洛阳4号’,‘长脖黄’含量最低;类西柏烷类和类胡萝卜素类含量最高的是‘洛阳4号’,其次是‘中烟100’。不同基因型的评吸评价结果是:中下部叶片以‘中烟100’评吸总分最高,其次是‘洛阳4号’,‘长脖黄’较差;上部叶片以‘洛阳4号’评吸总分最高,其次为‘中烟100’,‘K326’较差。豫西地区适合主推‘中烟100’和‘洛阳4号’品种,合理搭配‘云烟202’、‘K326’,淘汰‘长脖黄’。  相似文献   

17.
氮用量对烟叶质体色素及中性香气基础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质体色素及中性香气基础物质是影响烤烟香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采取合理的氮肥调控措施提高烤烟香气质量,研究了不同氮用量条件下8306和K326两个烤烟基因型叶片质体色素及中性香气基础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烟草鲜烟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氮用量增加而增加,随烟草生育期推进而减少,与K326相比,高香气基因型8306叶片叶绿素含量较低,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不同基因型烤后烟叶中性香气基础物质总量,随氮用量增加8306的含量升高,K326的含量降低,在基因型间则表现为8306的含量高于K326的含量。8306和K326两个烤烟基因型,成熟期鲜烟叶类胡萝卜素含量与烤后烟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调制方式对茄芯和茄衣烟叶化学成分及香气品质的影响,以传统茄芯品种什烟1号及当地主栽茄衣品种德雪3号为材料,设置晾制、晒制及烤制3种调制方式,对调制后样品的常规化学成分、中性香气成分、感官质量及TSNAs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2种雪茄烟叶的总糖、还原糖、总氮和蛋白质含量均在烤制条件下较高,晾制和晒制导致这些物质含量显著降低。茄芯经晒制后中性香气成分含量最高,为877.87μg/g,而茄衣则在晾制后含量最高,为1020.40μg/g,2种雪茄烟叶均在烤制后中性香气成分含量最低。茄芯和茄衣烟叶均以晾制后的TSNAs(烟草特有亚硝胺)含量最高,分别为2058.29和2044.75ng/g,烤制可显著降低2种类型雪茄烟叶的TSNAs含量。茄芯和茄衣烟叶的生物碱含量经晒制后显著降低,且以晾制后最低,烤制后生物碱降低幅度较小。2种雪茄烟叶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均在烤制后最低。感官评吸结果表明,茄芯烟叶以晒制方式调制的烟叶质量最好,茄衣烟叶则以晾制效果最佳。因此,茄芯烟叶在晒制条件下烟叶化学成分协调,香气成分优良,抽吸品质较好,有利于实现优质低害。茄衣品种德雪3号则在晾制条件下香气浓郁,评...  相似文献   

19.
提高烟叶香吃味的烘烤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提高湖南烤烟的香气质和香气量,增加其工业可用性;采用河南农业大学自行研制的温湿度自动控制烤烟箱,针对烟叶烘烤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温度段,探讨了不同湿度和不同停留时间对烟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叶在烘烤过程中,适当提前进入关键温度段并适当延长时间,再配合合适的湿度条件,能够使烟叶充分变黄,提高烟叶的外观质量。并且淀粉能够充分分解,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增加,化学成分协调;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烟叶的香吃味并改善其内在品质,提高了烟叶的烘烤质量和工业可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