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前用源于与G.soja PI 468916杂交组合的F2衍生系群体构建了2个控制胞囊线虫PA3种群扰陛QTL的图谱,因为这两个QTL的座位与大豆中抗孢囊线虫QTL的不同,所以它们为新的抗性基因。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在驯化大豆背景条件下证实G.soja的大豆孢囊线虫抗性QTL,并对其进行定位。本试验采用AFLP标记和混合分离体分析法在含大豆孢囊线虫抗性qrL的区域鉴别出了其它分子标记。通过培育和测试几个回交群体来对各个QTL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2.
禾谷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 CCN)是一类重要的土传小麦病原线虫,危害我国小麦的主要是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我国对这些病原线虫的抗性资源十分缺乏,寻找新抗源是当前抗性育种的重要工作。本研究通过3年的田间病圃和温室接种鉴定,发现加拿大的硬粒小麦品种Waskana和Waskowa对H. filipjevi (河南许昌群体,Hfc-1致病型)和H. avenae (河南荥阳群体,Ha43致病型)都表现很强的抗性,单株孢囊数显著少于感病的普通小麦品种矮抗58、石4185和温麦19。显微观察可见,虽然两种线虫的幼虫都能够侵入Waskana和Waskowa的根组织内,但是根内的线虫数量显著少于感病对照普通小麦品种,最终在根系上形成的可见孢囊数量也较少。Waskana和Waskowa对两种病原线虫的抗性为我国抗CCN小麦品种选育提供了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新抗源。根据南澳大利亚研究所的土传病害检测服务系统对土壤中病原线虫的分子检测结果,抗CCN品种Waskana和Waskowa根际土壤中的线虫虫卵量低于感病小麦品种,因此种植可能降低土壤中禾谷孢囊线虫危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玉米茎腐病与品种抗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振华 《种子》1997,(4):41-44
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玉米茎腐病的危害,玉米茎腐病的症状特点及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分布,讨论了玉米品种对茎腐病的抗性,抗性遗传及影响抗性的环境因素,提出了玉米抗茎腐病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黑腐病是B.olerace的一种细菌性病害。本文旨在鉴定源于B.carinata材料PI199947的B.oleracea品系中与黑腐病抗性相关的RAPD标记,并评价F2群体病症的分离。将抗黑腐病亲本品系11B-1-12与感病花椰菜品种‘Snow Bau’杂交,再将3个抗黑腐病F1植株自交得到3个分离的F2群体。用4个Xcc 4号小种分离菌进行创伤接种,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大豆孢囊线虫是一种重要病原,其防治办法主要依赖于遗传抗性。当外来资源的抗性基因被转移到优良品种中的同时,有害基因通过连锁频繁地与抗性基因一起转移了。在P1468916中鉴定出了2个大豆孢囊线虫抗性位点,而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位点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本文旨在弄清野生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对大豆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的影响。我们对存在野生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分离的两个群体进行了测试,其中1个群体还同时存在大豆P188788孢囊线虫抗性位点帕1的分离。分析了各群体与孢囊线虫抗性连锁的遗传标记,并在低到高程度孢囊线虫侵染水平的多种环境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6.
由丝核菌引起的立枯根腐和轴腐病是大豆的一种重要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减少该病害损失的一种有效和环保的策略。为了促进抗病品种的培育,本试验研究了中抗大豆PI442031和4个中感品种立枯根腐和轴腐病抗性的遗传,并筛选了与该病害抗性相关的SSR标记。分离群体的遗传分析表明大豆立枯根腐和轴腐病抗性属于数量性状,它由具有加性基因效应的主效和微效基因控制。抗性的广义遗传力估计值为低到中等大小。通过与适应性好的中感大豆品种杂交,本试验得到了抗性增强了的超亲分离体。  相似文献   

7.
由Pyrenoph Orateres f.teres引起的网斑病是全世界大麦生产的一种毁灭性叶病害。鉴定抗性种质和研究其遗传性是非常重要的。采用1个六棱大麦品种‘Chevron’作亲本来构建1个加倍单倍体(DH)群体,该群体用于绘制赤霉丝疫病(FHB)抗性的分子图谱。研究发现这个六棱大麦品种‘Chevron’也抗网斑病。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鉴定大豆品种Hartwing中与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连锁的小随体标记。本试验应用了源于Hartwig(抗)与巴西大豆品系Y23(感)杂交组合的一个BC1F2图谱群体。在混合分离体分析中检测了约200个小随体或者SSR引物对。对具有明显多态性的进行扩增。其检测3个SSR标记己与大豆孢囊抗性基因连锁。其中的Satt038和Satt163两个标记位于一个显性抗性基因的邻侧,  相似文献   

9.
2005—2007年辽宁省玉米区试品种抗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2005-2007年辽宁省玉米区试参试品种对大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茎腐病和丝黑穗病的抗病性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对弯孢菌叶斑病和茎腐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的数量逐年略有下降,对灰斑病和大斑病表现为抗性水平的品种数量逐年提高,对丝黑穗病表现为抗性水平的品种数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田间自然病圃和病土盆栽相结合方法,对黑龙江省936份大豆资源进行大豆孢囊线虫3号小种的抗性鉴定。筛选出唯一的抗源——哈尔滨小黑豆。黑龙江省大庆市农科所用它作亲本,选育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抗线虫大豆新品种庆丰一号。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用此抗源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线虫品种齐黄25号和齐黑豆2号。  相似文献   

11.
当在大豆种子发育和成熟期间出现潮湿和湿暧的条件时,种子褐腐病(PSD)降低了大豆种子的品质。采用遗传抗性控制PSD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在已报道的抗PSD的基因型中,科技工作者对PI417479和PI80837基因型的研究最多。抗PSD和NO/PSD-0259品系的抗性来自PI417479。本研究旨在研究PI80837基因型中PSD抗性的遗传,并弄清其是否与MO/PSD-0259中的抗性不同。将PI80837与PSD敏感的hgfipm 350(AP350)、PSD敏感的PI91113、以及MO/PSD-0259基因型杂交。在田间进行群体和品系筛选。通过在培养皿中培养种子来评价褐色感染。  相似文献   

12.
会议简讯     
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所抗病虫鉴定室玉米病害组于1984年8月和10月在山东济南和浙江东阳两个鉴定基点,召开玉米资源对茎基腐病(俗称青枯病)的抗性鉴定现场会议。会议就玉米茎基腐病抗性鉴定的具体方法、调查时期和次数、病株症状、病情分  相似文献   

13.
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 Ichinohe)是大豆生长过程中最具破坏力的病害之一,我国大豆孢囊线虫以4号生理小种危害最为严重.研究其抗性的遗传机理,对我国大豆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应县小黑豆是我国山西省农家品种,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表现为良好的抗性,本研究以应县小黑豆×晋豆23组合的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塑料钵柱法对F2和F3群体进行抗性鉴定,采用两种抗病性评价标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标准品种法评价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而采用绝对孢囊数评价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时,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显然,在晋豆23与应县小黑豆的杂交组合中,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表现为隐性遗传,由1~2对隐性基因控制.研究结果还表明,利用F3代株系进行大豆孢囊线虫抗性鉴定比对F2代单株直接进行大豆孢囊线虫抗性鉴定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小麦病原线虫。通过室内盆栽接种和田间病圃鉴定, 采用相对抗病指数法和Pf/Pi比值法评价75份CIMMYT小麦品种资源材料对菲利普孢囊线虫河南许昌群体的抗性, 为抗病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信息。在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免疫品种, 其中6R(6D)抗性最好, 2种鉴定条件下均表现高抗;MACKELLER、CROC_1/ AE.SQUARROSA(224)//OPATA*1、CROC_1/AE.SQUARROSA (224)//OPATA*2、CPI 133842、CPI 133814和TRIDENT等6份品种材料在室内接种鉴定中达到抗病水平;田间病圃鉴定中除6R(6D)表现高抗水平外, 另有CPI 133842、CPI 133814、DURATI和TURCAN#39表现高抗, ID-2150、BAXTER和MACKELLER等14份品种材料达到抗病水平。室内接种鉴定较田间病圃鉴定发病严重, 且简便易行, 鉴定结果更可靠。鉴定结果表明, 相对抗病指数法可以作为一种评价小麦品种对孢囊线虫病抗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在当前小麦生产中缺乏对茎基腐病的抗病品种,近几年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危害逐年加重。使用苗期茎基部滴注法对河南省6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小麦茎基腐病的抗性鉴定,旨在为抗病品种选育、利用以及病害防治提供可靠依据。结果表明:供试60个小麦品种(系)的病情指数在15.29~75.52之间。无免疫及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豫农054和天民008,占3.33%;中感品种有郑麦366、望水白、国麦301和国麦206,占6.67%;高感品种(系)有植保273、郑麦99379、凭心1号等54个,占90.00%。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省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整体抗性较差。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解决了小麦禾谷孢囊线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禾谷孢囊线虫是一种小麦寄生蠕虫,它侵染易感染的禾谷类作物根部,并迅速繁殖,使作物根系变成球状瘤节,抑制了作物的生长,显著地降低了产量。为了防治禾谷孢囊线虫,澳大利亚每年需耗资7000多万美金。科学家们正在利用多种不同抗害虫基因来帮助人们控制禾谷孢囊线虫,抗性作物能阻止该线虫在植物根系繁殖生长。多种不同的防御品系要比单一的防御品系有效。禾谷孢囊线虫也和多数的  相似文献   

17.
玉米种质资源抗腐霉茎腐病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腐霉茎腐病(Pythium stalk rot)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3—2016年, 对1213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茎腐病的鉴定与评价。在1213份玉米种质中, 鉴定出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的材料207份, 占鉴定总数的17.1%, 主要来自中国的内蒙古、河北、山西及美国等地。抗性材料159份, 占鉴定材料数的13.1%, 主要由源自中国的内蒙古、云南、山西和美国等地的种质构成。由此可见, 玉米种质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抗腐霉茎腐病资源, 且抗性水平与地理来源有关。自交系和农家种中对肿囊腐霉茎腐病表现高抗的种质分别占鉴定种质总数的18.7%和10.6%, 表明自交系中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资源较农家种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8.
“抗病值”在大豆抗孢囊线虫病遗传研究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汉华  刘旭 《作物学报》2000,26(1):20-27
以抗病值表示大豆单株对孢囊线虫的抗性, 探讨其在大豆对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在所研究的4个高感×高抗杂交组合中, 直接用孢囊数作为抗性的参数, 不分离群体具有较大的方差, 群体平均数与方差有较强的正相关; 而采用抗病值表示抗性, 不分离群体有较小的方差, 但F2分离群体方差较大。 与原始数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广西普通玉米区域性试验品种的抗病虫性,作者于2006-2007对19份玉米品种对5种病害1种虫害的抗性进行了鉴定.筛选出抗大斑病的品种19份,抗小斑病的品种16份,抗纹枯病的品种1份,抗茎腐病的品种18份.抗锈病的品种8份.抗玉米螟的品种8份.  相似文献   

20.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是我国大豆的全国性主要病害之一。1号和4号生理小种是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以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Peking×ZDD2226的P1、P2、F1、BC1F2为材料,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对胞囊线虫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ZDD2315、ZDD2226对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受主效基因控制,未发现多基因效应,且与Peking存在相同的抗病基因;抗性遗传表现组合特异性,Essex×ZDD2315组合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72.02%,PI88788×ZDD2226组合为2对显性上位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62.33%。对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为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ssex×ZDD2315、Peking×ZDD2315、PI88788×ZDD2226等3个组合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7.76%、72.46%和53.2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4.48%、21.31%和35.77%;Peking×ZDD2226表现为2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45.40%。抗性基因表现为隐性,育种上可以在早代选择。培育多抗品种应以抗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进行基因聚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