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交配型基因为主要标记的香菇菌种鉴定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香菇交配型基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交配型基因为主要标记的香菇菌种鉴定新方法。这一方法以香菇性亲合性理论为基础,以交配型基因的等位性和多型性为依据,以标准菌株原生质体单核体的两种亲本交配型为遗传标记,以待测菌株的原生质体单核体为材料。该方法中使用的原生质体方法和交配型测定方法都是相当成熟的技术,操作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2.
香菇孢子单核体与原生质体单核体遗传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利用RAPD技术,对香菇孢子单核体和原生质体单核体的遗传差异变化进行了分析。9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79条DNA带,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构建了遗传相关聚类图。结果表明以交配型基因为标记的孢子单核体遗传变异大于原生质体单核体,同种交配型的孢子单核体遗传相似性分别为66.3%和71.7%,而原生质体单核体的遗传相似性为98.7%、93.7%。  相似文献   

3.
香菇135菌株特异SCAR标记的分布和遗传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香菇(Lentinula edodes)135菌株的特异SCAR(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引物135F/R(扩增601bp的条带)对135菌株的58个原生质体单核体和97个孢子单核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检验此特异标记在单核体中的分布和遗传规律。原生质体单核体分为两种交配型A1B1和A282,此标记仅存在于后一种核中;另外,此标记在四种交配型的孢子单核体后代中随机分布,显示这个SCAR标记可以稳定遗传到后代,而且与交配型A、B因子之间没有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4.
香菇单核原生质体的交配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配型是四极性异宗结合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一个重要遗传标记.在制备香菇单核原生质体的基础上,我们测定了7个菌株单核原生质体的交配型比例,研究其交配型等位基因的规律.材料与方法(一)供试材料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均按潘迎捷等的方法(食用菌,1992:4).(二)单核原生质体的交配型的测定每个菌株取10个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落做10×10的交配实验,对峙培养后,以交界处菌丝是否出现锁状联合做为两  相似文献   

5.
在8个香菇菌株原生质体单核体交配型的测定中,有4个菌株测定出两种交配型,其余4个菌株只测得一种交配型。在得到两种交配型的菌株中,其交配型比例也不是1∶1。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两种交配型原生质体单核体的再生能力不同有关。在申香2号菌株107个单核体中,AxBx交配型只有26个,而且都是在再生阶段的前期产后的,后期出现的单核体则都是AyBy型菌落。  相似文献   

6.
香菇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后代性状变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菇菌种939和本所实验菌株中19为亲本,进行原生质体单核体分离和配对杂交。对杂交组合和亲本菌株的菌盖直径、厚度,菌柄长度、直径等性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0个杂交组合在子实体外观形态上与亲本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后代的农艺性状表现规律与亲本交配型的类型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香菇自然种群交配型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在湖北省无栽培菌株孢子传播的香菇自然发生地随机采集的32个野生香菇菌株为材料,用原生质体单核体和孢子单核体配对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鉴定样本中的交配型因子,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  相似文献   

8.
对3个灵芝菌株分别进行了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从中筛选不同交配型单核菌株,并进一步比较了不同交配型单核菌株间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泰山赤灵芝1号(TL-1),获得了两种交配型单核菌株,两种交配型分离比例为16∶5,灵芝4895(4895)和野生灵芝2(YSL-2)均只获得了一种交配型单核菌株,三个灵芝菌株两种单核体的分离比例均不符合1∶1的理论值。此外,三个灵芝共得到四种交配型单核体的菌丝形态特征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以7个生产上常用的杏鲍菇菌株为试材,采用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技术、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杏鲍菇菌株进行鉴别分类;进而利用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育种技术,将不同种类、不同交配型菌株进行单单杂交,筛选出杂交成功且具有锁状联合的杂交菌株,对比杂交菌株与亲本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农艺性状等,以期为杏鲍菇的实际生产与栽培提供优良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拮抗反应、酯酶同工酶、ISSR的研究结果一致,将7个杏鲍菇菌株分为3类,第1类为12、16、1208、1219、1287菌株;第2类为1283菌株;第3类为1284菌株。通过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技术,获得24个杂交菌株;与亲本对比,筛选出了5个菌丝生长速率、菇体质量显著优于亲本的菌株,分别为ZJ5、ZJ8、ZJ11、ZJ17、ZJ22菌株。  相似文献   

10.
香菇交配型基因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建立了一种香菇交配型基因测定的新方法--原生质单核体亲本交配型极性标记法,用这一方法不仅成功地分离和鉴定出不同香菇菌株的上标准交配型基因,还有效地区分出亲本型和重组型两种交配型基因类型,这一技术为深入开展异宗结合食用菌的遗传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香菇1号菌株的孢子单核体和原生质单核体为材料,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类单核体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进行分析,并采用平均连锁聚类方法对酯酶同工酶图谱进行聚类,从交配型角度探讨了不同来源的两类单核体在形态和生化性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孢子单核体和原生质单核体在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和羧甲基纤维素酶三个性状上表现出相同的差异趋势,在同一种交配型的个体间,孢子单核体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原生质单核体,在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这一性状上,用聚类方法可以将绝大多数单核体归入所属的交配型范围内。这两类单核体具有的不同表型与它们的不同来源有密切的联系,有性世代中复杂的遗传行为导致孢子单核体中性状出现较大的变异,而作为无性后代的原生质单核体则表现出性状相对稳定的特征,这两类单核体表现出的差异为香菇的遗传和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2.
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同核体及杂交异核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研究以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同核体及杂交异核体为材料,用5对随机双引物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RAPD反应扩增出的特异DNA谱带能够将原生质体同核体与异核体出发菌株以及杂交异核体与同核体亲本明显区别开来。因此,RAPD分析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段,能够在双孢蘑菇的遗传研究和菌种改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收集自福建三明地区的12个野生香菇菌株分离得到的46个单核体为材料,进行交配型因子分析。结果从样本中鉴定出15个A因子和15个B因子,表明该地区野生香菇有较丰富的交配型因子,为香菇杂交育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应用RAPD技术对香菇融合菌株进行遗传鉴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应用RAPD技术与聚类分析方法,对香菇细胞融合菌株F1及亲本S1、465进行遗传分析.根据DNA扩增的指纹图谱,估算融合子与亲本的DNA相似系数并构建遗传相关性聚类图.结果表明,RAPD技术与聚类分析方法可应用于香菇细胞融合菌株的遗传鉴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用了102个分离于双孢蘑菇菇床上的木霉菌株(Trichoderma sp.),其中93株来自美国,3株来自加拿大,6株来自英国。利用RAPD技术进行遗传差异测定。25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223条DNA带,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构建了遗传相关聚类图。结果表明,美国与加拿大双孢蘑菇菇床上分离的木霉菌株相似性极高,达95%左右;而与英国的木霉菌株遗传距离较远,遗传相似性低于50%。  相似文献   

16.
利用RAPD技术评估金针菇种质资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利用20个10核苷酸的随机引物对来源不同而具有代表性的16个金针菇菌株进行了RAPD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测试的20个随机引物中有6个引物的扩增产物DNA片断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对所有供测试的金针菇菌株总共扩增出84条具重复性的DNA片断;同时也显示供试的16个金针菇菌株两两间的遗传相似性变化较大(相似系数从0.0592到0.8000)。另外,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类平均法,对供试的16个菌株两两间的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可将它们分为四大类,各大类的类间和类内菌株的遗传变异程度较大,其中以Ⅳ类内各菌株间的最高(平均相似系数为0.4353),Ⅰ类和Ⅱ类间各菌株间的最低(平均相似系数为0.6812)。但是,从整个被测试的16个金针菇菌株来看,它们之间的遗传变异并不丰富(总平均相似系数为0.5292)。同时,将RAPD技术应用于不同菌株间遗传差异的研究,具有反应迅速、不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能从DNA分子水平上揭示菌株间的遗传差异等优点。因此,RAPD分析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评估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