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将从食用蕈菌筛选出来的天然食品防腐剂生产菌E.F.15和E.F.42分别进行深层发酵,用既定筛选模型系统的跟踪模型逐一测试其发酵产物的抑菌效价。梯度试验结果表明,E.F.15和E.F.42的最适发酵周期,最适发酵温度,发酵液最适起始pH,摇床最适转速,发酵液最适装量和最适接种量(v/v),分别为6d,25~30℃,7.0~7.5,150r/min,200mL(500mL三角瓶)和15%。  相似文献   

2.
“蕈菌”词源学阐释陈士瑜(湖北省天门市蕈菌开发研究所431700)ExpositionofEtymologyofthe“Mushroom”ChenShiyu(ResearchInstituteforMushroomDevelopmentinTian...  相似文献   

3.
蕈菌学     
蕈菌学是研究蕈菌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真菌的现代学科。蕈菌英文是mushroom,但mushroom一词可译成蕈、菌、菇或蘑菇等,缺少一个统一的名称。研究mushroom的科学也在名称上出现了蘑菇学、食用菌学、药用菌学等等不同的提法。由于对mushroom的理解不同,很多学者所下的定义也不同。公元一七○三年吴材著的《吴菌谱》中记载“出于树者为蕈,生于地者为菌”,“蕈”和“菌”皆指具有显著子实体的高等真菌。在分类上,我们一般把不同的微生物称为不同的菌(当然,每一种类都有其专一的学名),如Bacteria称为细菌,Actinomyces  相似文献   

4.
介绍应用蕈菌生物学和国际蕈菌运动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发展世界蕈菌产业及全球贸易所作的贡献。应用蕈菌生物学是一个新的学科,包括与蕈菌产业相关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国际蕈菌运动是一个包含了互补和相互关联的四个国际蕈菌组织的框架。评述全球蕈菌产业多维性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食物短缺、疾病预防、环境污染问题及增进人类福祉所做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任何形式的蕈菌产业中,蕈菌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是无法分割、紧密相连的两个部分,无论是依托蕈菌科学发展的蕈菌生产,还是通过生物技术进步开发的蕈菌产品,都需要依靠蕈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追求将草菌生物学知识与蕈菌生产和产品开发的应用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学术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的共同目标是促进蕈菌产业的发展,这两者对产业来说同等重要,互惠互利。科研人员与栽培者应该相互尊重,彼此欣赏,努力做到相知相助。蕈菌产业的现状是多方协作的结果,产业的未来则需要开展更密切的合作。1994年,世界蕈菌的栽培产量约为490.9万吨,产值约为98亿美元;而蕈菌产品的加工增值达36亿美元。同时讨论开放式蕈菌界的概念和新名词“蕈菌营养药”。  相似文献   

6.
蕈菌生物学──关于蕈菌生产及蕈菌产品张树庭(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I序论据化石考古的发现,蕈菌在一亿三千万年前的白晋纪晚古生代(LowercretaciousPeriod)已经存在,这比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期要早得多。因此我们可以推论,最原始的人类就曾...  相似文献   

7.
蕈菌凝集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凝集素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已纯化了的凝集素有100多种,约60种已成为商品,其中只有一种是分离自蕈菌的,即双孢蘑菇凝集素。约有30~50%的蕈菌子实体抽提物具有凝集素活性。已纯化或部分纯化的蕈菌凝集素有20多种。  相似文献   

8.
西藏的腹菌纲真菌资源THERESOURCESOFFUNGIOFGASTEROMYCETESINXIZANG徐阿生(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八一860000)XuAsheng(InstituteofPlateauEcology,tibet,Bayi86000...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青海菌根菌蕈149种,属于2纲,8目,17科,30属。  相似文献   

10.
李臻 《中国食用菌》2020,(3):129-131,134
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了对菌类生物的认识和探索,并将"菌蕈"作为一个独立的生物类群积淀了独特的菌蕈文化。灵芝作为菌蕈种类的一种,也是菌蕈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芝以其食用和药用价值在菌蕈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在系统丰富的菌蕈文化中,灵芝的部分整理为神话传说、古书典籍、宗教专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记载。灵芝文化作为中国古代菌蕈文化的补充,与菌蕈文化互为表里,共同丰富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它深入的研究,对当代进一步加强对菌蕈类群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平菇优良菌种筛选及其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目前人们经常食用的十余种平菇类食用菌进行了栽培实验,筛选出适宜于昆明地区栽培的平菇优良品种,并对其营养成分,微量及常量元素的含量作出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2.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对于食用菌生产也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在为农民提供了谋生的途径的同时,还需要加强食用菌菌种监督与管理,层层把关。  相似文献   

13.
以广州科学城的“南方食用茵菌种优良新品种繁育与示范栽培基地”为案例,阐述了节能技术在食用茵工厂化生产中的系统设计和综合应用效果。首次采用热泵和热回收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设计全人工环境实时调控系统,调节优化食用茵栽培环境,保障产品质量及稳定性;创新设计封闭式的环境控制和空气过滤系统,隔离虫害和杂菌的侵染途径。该示范基地整个系统实现了综合节能2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企业的发展要有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创新。为了提升食用菌企业经营战略和经营体系,在对商业模式概念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Osterwalder商业模型,结合食用菌企业的经营特点,从价值内涵、客户关系、目标客户、消费者目标群、分销渠道、核心能力、价值配置、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和收入模型等9个方面,分析了食用菌商业模式中的关键业务运行要素,构建了食用菌企业Osterwalder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多元化循环经济模式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食用菌多元化循环经济模式,在农业生产中,三元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以提供可食用的食用菌为重点发展对象,且将食用菌产业与其他农业产业经济相结合,例如养殖畜牧业、农业种植业等等,从而将农业产物的利用效率发挥出来。目前采用的食用菌生态循环系统经济主要模式包括蘑菇产业生态循环模式、草菇和金针菇多级循环模式、各地典型的菌菜或菌稻轮作模式等。根据食用菌生态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技术掌握得不到位、缺乏专业的研究和开发力量、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提出食用菌循环模式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几种食用菌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鉴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灵芝、大球盖菇和4个香菇菌株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试验结果表明,3种食用菌具有各自的特征FTIR谱图,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可鉴别.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开始食用菌人工栽培最早的国家,食用菌作为"白色农业",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食用菌文化历史悠久,涌现出不少食用菌文化文学作品。当前食用菌文化历史挖掘力度不够,食用菌文化宣传不到位,国际化不强。食用菌文化发展与产业融合不紧密,使得食用菌文化存在转型困境。新时代应通过食用菌文化博览会以及新媒体传播为主构建立体化的食用菌文化传播体系。充分挖掘食用菌保健文化的同时,挖掘食用菌文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与自强不息寓意文化。此外,要加强食用菌文化与食用菌产业的融合,以文化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  相似文献   

18.
金针菇与凤尾菇科间原生质体融合研究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金针菇与凤尾菇皆属四极生异宗结合食用菌,其双核异核体菌株都具有锁关联合遗传标记本研究以金针菇和凤尾菇的双核异核菌株为亲本,将热灭活的凤尾菇原生质体,以PEG为融合剂,在高下,高PH值条件下,与金针菇原生质体融合,结果从1329个再生菌株中选择出6株双亲细胞质和细胞核都融合的无锁状联合菌株,经融合核分裂技术处理后,融合核分裂成为具有锁状联合的双核菌株。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传统食用菌产业生态补偿演化博弈模型演化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食用菌产业生态补偿演化博弈模型。依据食用菌产业实际情况,界定食用菌产业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引入投入产出方法,以此为基础,构建食用菌产业生态补偿演化博弈模型。以模型为工具,计算模型平衡点,并演化博弈食用菌产业生态补偿情况。仿真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演化博弈模型相比,构建的食用菌产业生态补偿演化博弈模型极大的提升了演化稳定性,表现出了良好的演化博弈性能。  相似文献   

20.
赵扬  张莉 《中国食用菌》2020,(1):114-117
针对传统的食用菌分类编码标准不统一、数据交叉的问题,利用大数据智能编码技术,采用分布式数据库HBase存储各个食用菌分类体系中的异构数据。统一了编码查询标准,提高了编码效率和查询速度;同时,针对食用菌冷链物流保鲜技术开展研究,通过对比3种食用菌的保鲜技术,比较了温度、呼吸强度、营养成份等对3种食用菌品质的影响,试验证明,食用菌低温冷链物流是一种有效的物流运输方法,可以有效延缓食用菌的变质衰老过程,增加保鲜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