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明确武汉、荆州、孝感、随州、武穴5个棉花主产区烟粉虱生物型组成。[方法] 通过以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 mtCOI)为基础的PCR RFLP和基因测序的方法,鉴定湖北5个棉花主产区烟粉虱地理种群的生物型组成,并分析5个地理种群与其他省种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 Q型烟粉虱为湖北省棉花主产区的优势种群,而武汉温室种群则均为B型烟粉虱,土著生物型ZHJ1型在大田中略有分布;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湖北省棉花主产区B型和Q型烟粉虱种群均与中国其他多个省的烟粉虱种群亲缘关系较近。[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湖北省5个棉花主产区烟粉虱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烟粉虱Q型与B型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并含有许多生物型。其中,烟粉虱Q型和B型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深入的两种生物型。近20年来,烟粉虱B型传入世界各地并暴发成灾,被视为入侵性最强的生物型。相对于烟粉虱B型,烟粉虱Q型是近年来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一种新的生物型。在介绍烟粉虱Q型与B型系统发育关系以及基因交流的基础上,着重论述这两种生物型的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以期揭示烟粉虱Q型与B型的成功入侵机制,并为其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Q型烟粉虱在浙江局部地区大量发生危害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徐婧  王文丽  刘树生 《植物保护》2006,32(4):121-121
为了解浙江省内烟粉虱种下类群的组成,不同类群的地理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进而为分析外来烟粉虱类群入侵及其对本地烟粉虱类群的取代过程提供系统数据,2004年至今,作者在浙江省内依据交通频繁程度不同选定了10多处有代表性的地点,系统抽样调查了各点烟粉虱种群的组成。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片段作为分子标记,通过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所采烟粉虱种群的遗传型及生物型。  相似文献   

4.
在北京和河北局部地区Q型烟粉虱取代了B型烟粉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B生物型和Q生物型mtDNA COⅠ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及烟粉虱mtDNA COⅠ基因片段通用引物,对2009年采自北京市海淀区、昌平区和河北廊坊市的蔬菜所3个基地的烟粉虱种群的生物型进行了鉴定,同时以本实验室在温室内长期饲养的B型烟粉虱种群作为对照。结果表明,2009年在3个地区所采集的烟粉虱全部为Q型,而在2004年这3个基地发生为害的烟粉虱全部为B型,表明Q型烟粉虱已经取代了B型烟粉虱在这些地区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5.
中国部分农区作物上本地烟粉虱隐种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一个至少包括36个不同隐种的物种复合体,为明确中国本地烟粉虱隐种的分布,采用线粒体COI基因(mt COI)分子标记法对2011—2012年在中国27个省(市)61个烟粉虱种群中获得的45个非B/Q隐种烟粉虱个体进行了隐种鉴定和分析,并利用邻接法基于mt COI序列构建了本地烟粉虱隐种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45个非B/Q隐种烟粉虱对应的45条线粒体COI序列中共有10个单倍型,所有单倍型分别属于烟粉虱Asia II 2、Asia II 6、Asia II 7、Asia I与China1隐种,均为我国本地隐种。其中,在安徽省发现烟粉虱Asia II 2和China1隐种,在福建省发现Asia II 6和China1隐种,在海南省发现Asia II和Asia I隐种,在广东省发现Asia II 7隐种,在江西省发现China1隐种。表明中国部分农区作物上仍然存在少量的本地烟粉虱。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对B型和Q型烟粉虱的吡虫啉或吡丙醚的抗、感品系进行16SrRNA细菌多样性测序分析,以明确内共生菌的种类和数量与烟粉虱生物型和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Candidatus Nitrososphaera、Bacillus、Sphingobium只在Q型烟粉虱中存在,而Candidatus Hamiltonella、Lactobacillus、Helicobacter等只在B型烟粉虱中存在,说明这些内共生菌可能与烟粉虱B、Q两种生物型的分化有关;内共生菌Rickettsia、Candidatus Portiera、Candidatus Hamiltonella、S24-7、Prevotella等在烟粉虱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抗性品系中明显多于敏感品系,其可能与烟粉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有关;在对保幼激素类似物杀虫剂吡丙醚的抗性品系中,Candidatus Hamiltonella-OTU7、Candidatus Portiera-OTU5、Candidatus Portiera-OTU190、Rickettsia-OTU4、Rickettsia-OTU2的数量明显多于敏感品系,说明这些内共生菌可能与烟粉虱对该类药物的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烟粉虱Bemisia tabaci取食感染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的番茄植株后,其体内的芳香基硫酸酯酶B基因(arylsulfatase B,ARSB)是否能够做出应答反应,基于Q型烟粉虱基因组数据克隆得到ARSB基因cDNA全长,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ARSB基因在Q型烟粉虱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及携带TYLCV前后的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Q型烟粉虱ARSB基因的cDNA全长为1 731 bp,编码57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64.89 kD,具有ARSB的保守结构域。ARSB基因在Q型烟粉虱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在卵期表达量最高,成虫期表达量最低;该基因在Q型烟粉虱头胸部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腹部;Q型烟粉虱获取TYLCV 72 h后其体内ARSB基因表达量显著提高。表明ARSB基因在Q型烟粉虱不同龄期、不同组织内存在差异表达,并可能参与Q型烟粉虱对TYLCV的响应和传毒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在室内对不同寄主密度下的B型和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寄生和取食情况,并比较了该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功能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海氏桨角蚜小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寄生率和致死率可分别达到60%和70%以上,平均每日最大致死量可达40头烟粉虱若虫。该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功能反应曲线符合HollingII型,随寄主密度的增加对烟粉虱若虫的寄生和致死数量均增加直至达到每日最大致死数量,而寄生率和致死率则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该蜂对两种生物型烟粉虱的功能反应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江苏地区Q型烟粉虱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入侵来源,基于mt DNA COI基因序列,对2010、2011年采自江苏13个市的Q型烟粉虱种群进行了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江苏地区Q型烟粉虱有4个单倍型,分别为单倍型Q1、Q2、Q3、Q4,不同单倍型的分布和发生频率不同,其中单倍型Q2是13个地理种群的共享单倍型,2010、2011年的发生频率均超过50%;单倍型Q1和Q3分别是部分地理种群的共享单倍型,发生频率较低;单倍型Q4仅在扬州种群中出现,发生频率最低;单倍型Q1和Q3亲缘关系较近,单倍型Q2和Q4亲缘关系较近,表明各地理种群间既有一定的基因交流,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江苏地区的Q型烟粉虱可能来源于西部地中海地区,与日本的Q型烟粉虱具有相同的入侵来源。  相似文献   

10.
为了阐明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对Q型烟粉虱的寄生特性及寄主植物携带病毒对其寄生的影响,采用微虫笼饲养法研究了寄生Q型烟粉虱的丽蚜小蜂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丽蚜小蜂寄生Q型烟粉虱3龄若虫时,其生长发育显著优于寄生Q型烟粉虱2龄若虫。丽蚜小蜂在感染黄化曲叶病毒(TYLCV)番茄和健康番茄上寄生Q型烟粉虱(分别为VW和NVW)3龄若虫时,其生长发育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丽蚜小蜂以VW若虫为寄主时的寿命为10.25 d,显著长于寄生NVW的丽蚜小蜂寿命(5.90 d);对VW和NVW后代3龄若虫的寄生率分别为23.81%和17.62%,致死率分别为38.95%和26.52%,差异均显著;而丽蚜小蜂的羽化率和发育历期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丽蚜小蜂寄生Q型烟粉虱3龄若虫时更适宜其生长发育,寄主植物番茄携带TYLCV显著提高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效果。  相似文献   

11.
温度对B型、Q型烟粉虱生长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包括多种生物型,其中危害最大的B型和Q型烟粉虱已经先后入侵我国,并在一些混合发生地区出现了Q型烟粉虱取代B型烟粉虱成为优势害虫的现象.温度是影响昆虫种群发展和种间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讨温度对B型和Q型烟粉虱种群发展及种间竞争的影响,作者对两者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产卵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10年我国烟粉虱发生为害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褚栋  张友军 《植物保护》2018,44(5):51-55
烟粉虱是我国重要农业害虫,近10年来我国烟粉虱发生为害呈现以下特点:烟粉虱的优势生物型/隐种由B型更替为Q型;传播植物病毒(如黄化曲叶病毒、番茄褪绿病毒)成为了烟粉虱重要的为害方式;烟粉虱抗药性问题逐渐突出;化学农药尤其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广泛使用是Q型烟粉虱取代B型烟粉虱的关键因素。烟粉虱的综合防控措施日益完善,抗药性治理与非化学防控措施受到重视,但是依靠农药的现状并未完全改变。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我国烟粉虱的发生为害及防治方面的概况,探讨了今后烟粉虱防控方面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L-阿拉伯糖对B型和Q型烟粉虱毒性及其取食行为的影响,调查了饲喂含有L-阿拉伯糖人工饲料后烟粉虱的死亡率,利用刺吸电位技术(EPG)记录其取食行为,并观察了饲喂后其在人工饲料膜上的刺孔数量及直径。结果表明,B型和Q型烟粉虱的校正死亡率均随L-阿拉伯糖浓度及饲喂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在3种浓度下,B型烟粉虱校正死亡率均显著高于Q型烟粉虱;在5%、10%浓度下,Q型烟粉虱校正死亡率分别在第5天和第3天达100%,B型烟粉虱分别在第3天和第2天达到100%;5%L-阿拉伯糖对B型烟粉虱取食行为影响比Q型大;在5%浓度下,B型和Q型烟粉虱在膜上的刺孔数量总体少于对照组。研究表明,L-阿拉伯糖对烟粉虱具有杀虫活性,且对B型和Q型烟粉虱的毒性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4.
正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寄主范围广,通过直接取食和传播病毒为害多种蔬菜和园艺作物,其中B型(MEAM1)和Q型(MED)烟粉虱为害最重、入侵性最强。B型和Q型烟粉虱取食多种寄主植物,但二者对不同寄主植物适应性存在差异,Iida et al.(2009)和Jiao et al(.2014)研究表明,Q型比B型烟粉虱的寄主范围更广;在辣椒上Q型烟粉虱能正常发育,而B型烟粉虱不能。本试验以4个辣椒品种为材料,比较B型和Q型烟粉虱取食不同辣椒品种  相似文献   

15.
传播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的烟粉虱隐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广东地区传播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 Mu V)的烟粉虱隐种,采用分子鉴定、烟粉虱传毒试验与分子检测的方法,对传播CLCu Mu V的烟粉虱隐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广东棉花、红麻和黄秋葵曲叶病发生的田间,2014年采集的30头烟粉虱mt COI与Asia II 7隐种序列同源性为98.3%~99.6%,2015年采集的10头烟粉虱中,8头烟粉虱mt COI与MEAM1隐种序列同源性为99.2%~99.5%,2头烟粉虱mt COI与Asia II 7隐种序列同源性为99.8%~99.9%,说明烟粉虱种群包括入侵隐种MEAM1和土著隐种Asia II 7。在利用烟粉虱人工传毒试验中,MEAM1、Asia II 7和Asia II 1这3个隐种均可在棉花曲叶病株上饲毒获得CLCu Mu V及β卫星分子;除MEAM1隐种外,Asia II 7、Asia II 1隐种可传播CLCu Mu V,侵染红麻及黄秋葵植株引起曲叶病,前者传毒效率分别为50%和100%;而后者为33%和100%。以上3个烟粉虱隐种传毒接种棉花未见成功。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24种豇豆种质对Q型烟粉虱的抗性差异,以便更好地筛选抗性种质资源,采用昆虫嗅觉行为反应测定法,结合盆栽试验与豇豆形态特征调查,研究了Q型烟粉虱对不同豇豆的趋性选择、72 h内产卵量以及趋性与豇豆形态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对不同豇豆的趋性选择差异显著,在参试豇豆材料中,夏豇1号对Q型烟粉虱的引诱作用显著高于其他种质,而金富翠柳的驱避作用显著高于其他种质,后者可作为豇豆抗Q型烟粉虱育种的亲本或栽培品种。参试豇豆种质的蔓性、荚型、荚色等形态特征对Q型烟粉虱趋性选择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B型和Q型烟粉虱成虫经高、低温暴露后的存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B型和Q型烟粉虱成虫经过高、低温暴露后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2种生物型烟粉虱成虫对高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45℃下暴露1 h,部分成虫仍能存活;B型和Q型烟粉虱成虫在2~5℃下暴露1~8 d后存活率迅速下降,成虫在2℃下暴露4 d或在5℃下暴露8 d后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8.
<正>烟粉虱Bemisia tabaci寄主范围广、适应性强,可通过直接取食、分泌蜜露和传播植物病毒危害蔬菜和园艺作物。目前,B型和Q型烟粉虱是国内发生的主要生物型,也是传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的主要媒介。TYLCV不仅影响B型和Q型烟粉虱取食行为、生殖和寿命,而且影响其对传毒寄主的选择(卫静等,2015)。烟粉虱对适宜寄主的准确选择有利于其种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成虫对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的传毒特征,应用RT-PCR技术检测了ToCV在Q型烟粉虱成虫体内的存留时间、Q型烟粉虱成虫对ToCV的获毒效率及传毒效率。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成虫离开带毒番茄植株后,其带毒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最初为85.73%,96 h后仅为17.14%。在相同温度下,Q型烟粉虱成虫的获毒率先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而提高,而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温度为21、26、31℃时,Q型烟粉虱成虫获毒率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72、48、6 h,最高获毒率分别为56.52%、54.17%和61.64%。当温度为26℃时,Q型烟粉虱成虫的传毒效率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取食时间为0.5 h时,番茄植株带毒率为25.00%,取食时间为48 h时,番茄植株带毒率达91.67%;温度对Q型烟粉虱成虫的传毒效率有极显著影响,取食48 h后,在21~31℃条件下番茄植株带毒率为83.33%~91.67%,在16℃条件下仅为16.67%。表明Q型烟粉虱成虫对ToCV具有较强的获毒和传毒能力,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可以防止ToCV的扩散和蔓延。  相似文献   

20.
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对我国番茄种植业破坏极大,而粉虱类昆虫是其主要传播介体。本研究调查了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和贵州省贵阳市的番茄褪绿病毒病发生情况,发现赤峰市的发病率为73.3%,贵阳市的发病率为53.3%。两个地区均存在Q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赤峰市的Q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分别占75.9%和24.1%;贵阳市的Q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分别占39.8%和60.2%。对两个地区的两种粉虱种群在室内进行传毒特性研究,结果发现,经过48 h获毒后Q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获毒量没有明显差异,但无论1头或10头粉虱,Q型烟粉虱的传毒量都高于温室白粉虱。结果说明,近年来随着Q型烟粉虱发生的日益严重,番茄褪绿病毒通过Q型烟粉虱的传播值得人们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