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简称“管灌”,农民喜称“田间自来水”),是利用管道代替土渠输水到田间的一种新灌溉技术,最近几年在我国北方井灌区得到了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3500万亩左右农田实行了管灌。  相似文献   

2.
农业节水抗旱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李南 《湖南农机》2001,(1):25-26
设施节水灌溉 (1)管灌技术.即管道输水灌溉,是利用低压管道埋设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一般可省水30%~50%.  相似文献   

3.
“七五”以来,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井灌区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按田间地埋管道密度大于9()inhmZ的工程标准统计,现阶段低压管道输水工程控制面积已达267万hnlZ,输水管道长度约25万km。但是在渠灌区(水库灌区、自流灌区、提水灌区)管道输水灌溉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其技术难点比井灌区管灌技术复杂得多。本文拟就开敞式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各组成部分功能作用及其在渠灌区中的应用加以探讨。1开敞式管道输水系统管道输水系统一般指从水源经各级管道及附属设施到达出水口(给水栓)之间的部分管网。所谓开敞式管道输水系统是相对于…  相似文献   

4.
4 开沟 (渠 )机与防渗渠道成型、施工机要提高地面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输水渠道是关键。据统计 ,土渠输配水的损失占用水总损失的 60 %~ 80 % ,也就是说 ,我国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低 (只有 0 4左右 )的原因 ,主要是从水源到田间的输水损失。因此 ,要节水就要把握住输水损失。国内外经验证明 ,提高地面灌溉的水利用率的主要措施是管道输水和渠道防渗 ,管道输水由于投资高等原因 ,目前推广缓慢 ,所以 ,把握输水损失主要是靠土渠输水的渠道规范化及其防渗技术。4 .1 开沟 (渠 )机开沟 (渠 )机主要以拖拉机为动力 ,它的种类很多 ,如铧式开沟…  相似文献   

5.
设施节水灌溉 (1)管灌技术。即管道输水灌溉,是利用低压管道埋设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一般可省水30%~50%。(2)微灌技术。有微喷灌、滴灌、渗灌及微管灌等,是将灌水加压、过滤、经各级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水于作物根际附近,微灌属于局部灌溉,只湿润部分土壤,对部分密播作物适宜。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80%~85%。微灌可以与施肥结合,利用施肥器将可溶性的肥料随水施入作物根区,及时补充作物所需要水分和养分,增产效果好。目前,微灌一般应用于大…  相似文献   

6.
<正> 《灌溉排水》1989年第1期马春龙《提水灌区喷灌和管灌等的节能临界方程》一文,提出了喷灌和管灌的节能临界方程: H临=(1-α)η站/(αη喷)H喷=(1-α)/(αk)H喷 H临=(1-α')η站/α'η管H管=(1-α')/α'k'H管(2)式中:k=η喷/η站 k'=η管/η站 (1)、(2)两式推导依据是喷灌和管灌比提水地面灌溉省水部分的节能与加压部分的耗能相等时作为临界状况,此时的净扬程即为节能临界扬程。笔者认为公式推导的理论依据并没有错,但文中喷灌、管灌提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低压管灌面积有200多万公顷,其中井灌区应用最多,在山区及大中型自流灌区和抽水灌井也仅有个别试点工程。在北方缺水的渠灌区,发展低压管道具有巨大潜力,也是今后我国节水灌溉发展的重点,预计渠灌区推广面积将达266.67万hm~2。渠灌区与井灌区灌溉方式有所不同,渠灌区不但要解决长距离、大面积、大流量输水,而且要有适合我国广大农村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素质差的实情,发展管  相似文献   

8.
4 开沟(渠)机与防渗渠道成型、施工机 要提高地面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输水渠道是关键.据统计,土渠输配水的损失占用水总损失的60%~80%,也就是说,我国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低(只有0.4左右)的原因,主要是从水源到田间的输水损失.因此,要节水就要把握住输水损失.国内外经验证明,提高地面灌溉的水利用率的主要措施是管道输水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由于投资高等原因,目前推广缓慢,所以,把握输水损失主要是靠土渠输水的渠道规范化及其防渗技术.  相似文献   

9.
有关资料介绍,混凝土U形渠槽具有许多优点,主要的是输水能力较大,又比其它形式断面的等厚度衬砌省工、省料.但究竟U形渠槽比一般渠槽的输水能力大多少?衬砌工程量小多少?这是人们所关注的;本文对混凝土U形渠槽与矩形渠槽的水深.输水能力、衬砌工程量进行了比较,(矩形侧壁与底板整体浇筑且矩形槽与U形槽的衬砌厚度相同图1)经比较得出了如下的结论:U形槽的输水能力比矩形槽大不了多少,而衬砌工程量则减小得较多,其具体数据见图二.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对不同厂家生产的灌溉设备的耗能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不同地区的输水耗能;当地生产的各种灌溉设备的耗能量;灌溉系统所用的燃料及原材料耗能。现将主要调查结果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井灌区地下管道输水灌溉(以下简称“管灌”)工程发展很快。保证“管灌”工程质量,发挥其应有效益,提高“管灌”工程设计水平非常必要。本文就井灌区地下硬塑管、混凝土管输水灌溉工程设计的依据、方法,水力计算,管径选择,设计灌溉面积等方面,从实际应用角度提出研究意见。  相似文献   

12.
我县于1982年引进了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以下简称管灌)技术。到1989年12月底,全县17个乡镇均有了管灌、有4个乡基本实现了管道化,地下防渗管道总长50万m,控制面积9万亩,利用机井930  相似文献   

13.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简称“管灌”)节水、节能、省地、省工,深受群众欢迎,短短七八年间全国已发展近四千万亩。“七五”期间,水利部组织科技攻关,“管灌”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基本上已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整套“管灌”技术。现着重介绍“七五”以来所取得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4.
低压输水管道灌溉技术是一种有效的节水灌溉措施,具有节水、节能、省地、省工、输水便捷、适应性强等特点,目前在我国平原井灌区应用较为普遍。山区自流灌区发展管灌技术,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结合红旗渠灌区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我们对山区自流灌区发展管灌技术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就此项研究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作一介绍,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5.
1991年9月14~22日,由国家科委与水利部科教司、农水司、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学组联合召开的全国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研讨、培训班在河北省沧州市举行。到会代表120余人。会议总结了“七五”攻关以来各地管灌的主要成果和成熟的经验,研讨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管灌科研的主攻方向。由研讨班的专家对培训班学员教授管灌的规划设计和成熟的施工与管理经验。  相似文献   

16.
调节池是低压管道输水地面灌溉(简称“管灌”)工程中水泵压力水管与低压输水管道之间的衔接建筑物。本文针对山丘提水站灌区设置调节池这一工程措施,详细分析了调节池的作用。并通过引入池中水位高这一变量,把系统中水泵、水泵压力水管、低压管道、给水栓四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提出了相应的水力计算方法。根据这一方法,可准确计算中系统中各轮灌组运行时的水泵工作点、给水栓流量及调节池高度,为设有调节池的管灌系统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渠灌区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水库自流灌区推广应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和经验,探讨水库灌区自压管道灌溉系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管网水力特性和计算机模拟管网灌水运行等技术问题,在水利部、河北省水利厅和石家庄市水利局等单位共同支持下,选择冶河灌区获鹿县直安镇宜安村为自压管道灌溉试验区,进行了渠灌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成套技术的试验研究,此课题为‘卜\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农田可持续发展节水型灌排综合技术研究”(85一份一of-f4-3)的专题内容。本课题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l)兴建千亩自压管灌试验区,2)进行管…  相似文献   

18.
<正> 管灌工程的规划设计,制约着工程投资、效益和运行管理等多方面指标。其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与传统的灌溉工程基本相同。如灌溉制度、机井工程、田间工程和用水计划等。但是,管灌工程规划设计也有其特殊性。笔者针对管道系统能耗;管道输水型式;管道系统布置;管网优化设计和管道结构设计等问题。探讨了有关结论和数学表达式,供生产和科研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关于浑水管道输水系统临界不淤流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北方渠灌区多以多泥沙河流为水源,管道淤堵问题是影响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在渠灌区推广应用的制约因素之一。而解决浑水管道泥沙淤堵问题的关键在于其临界不淤流速的确定。根据我国浑水渠灌区泥沙特点和运行实际,以泥沙运动力学为理论基础,利用管道输水试验系统,对不同含沙量下的临界不淤流速进行了系统试验研究,得出临界不淤流速经验公式,为浑水渠灌区管道输水系统防淤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一、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简称“管灌”,由于投资少、方法简便已被成功地在我国推广应用,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在节水灌溉中占主导地位。管道输水是利用管道代替明渠进行输水的一种方法,与渠道输水相比,消除了渗漏损失和蒸发损失,输水过程中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