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对山东“4·28”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开发的中尺度ARPS模式及其资料分析和同化系统ADAS,将山东省济南齐河、临沂和连云港3部多普勒雷达基数据资料同化进ARPS模式中,对山东“4·28”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对比试验。结果发现,模式采用热启动的方式可以模拟出此次飑线过程,对飑线造成的降水的强度和落区预报也较好。雷达资料同化对飑线地面中尺度系统的模拟有明显的改进作用,尤其是在前2~3h效果非常明显,使模拟的地面雷暴高压和风场更接近实况。使用雷达资料进行同化循环,连续地将多部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到数值模式中,可以明显改进对飑线系统结构的模拟,较初始时刻同化雷达资料对飑线的模拟效果更好。因此,使用雷达资料进行快速分析和同化进行强对流天气预报是可行的,但模拟的降水偏强,这与雷达资料同化对于大范围暴雨预报的改进作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浙江省自动站资料、NCEP1°×1°的逐6 h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8年3月4日的一次典型飑线过程进行分析,主要分析此次飑线引起的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动力条件。结果表明,易引发飑线的天气形势为大风。研究结果可为中短期强天气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为减少突发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的损失提供气象预警意见。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资料、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3年8月10日凌晨发生在青岛近海上空一次飑线大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与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抽吸以及850 h Pa切变线的触发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分析飑线的垂直结构,发现高空存在强烈辐散,低空存在强烈辐合,对流层中高层较干的下沉气流,是导致海面强阵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对假相当位温、k指数等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出现海难事故海区强对流发生前大气层结不稳定。利用WRF模式成功地模拟了此次飑线过程,表明可利用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分析强对流天气系统的结构和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ECRA5逐小时(水平分辨率0.25°×0.25°)再分析资料等,对2020年4月22日发生在海南岛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飑线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北侧边缘,地面准静止锋南侧暖区内,整层大气较湿,没有明显的冷空气。高层有急流,低层有切变,高低空急流配置形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提供有力的动力不稳定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为强对流天气爆发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抬升触发机制。雷州半岛西部海面出现冷池,与海南岛西北内陆地区形成了极大的水平温度梯度,密度流强,这正是飑线产生极大风的重要原因。冷池移动的方向与飑线移动方向一致,朝东南方向移动。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表明,本次飑线过程是对流单体产生的阵风峰激发了原有孤立对流的进一步组织化发展;另外,大降水粒子拖曳下沉作用可能是造成局地大风的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颜学生  杨双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85-17586,1768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马鞍山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对2009年6月14日影响马鞍山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发生在高空东北冷涡后侧,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这次飑线的触发机制。这次过程大风从阵风锋到达马鞍山开始,主体回波经过马鞍山后结束。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上呈“穹窿”结构,径向速度场有大片大风区和速度模糊区,垂直剖面上显示了飑线中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张玉峰  丁治英  黄先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81-10983
[目的]分析2009年6月3日发生在黄淮流域的强飑线天气的成因。[方法]利用1°×1°的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区域地面自动站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资料,结合使用FY-2C卫星云图和商丘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黄淮流域的强飑线天气环流背景形势进行诊断分析,探讨此次飑线天气的成因。[结果]此次飑线天气是在对流性不稳定层结加大的有利形势下,东北冷涡后部横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地面出现中尺度辐合并产生上升气流作为对流触发机制,来自南方的水汽持续供给,飑线最终得以形成并发展;地面干线附近是雷暴和飑线的高发区。[结论]该研究为以后类似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9年6月3—4日受高空冷槽和切变线影响,驻马店市地区自北向南出现了一次飑线大风天气过程,同时伴有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云FY-2G卫星资料和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等对飑线大风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飑线过程主要发生在高空明显的冷平流与低层逐渐发展的暖湿气流交汇区;近地面有浅薄的逆温层结及低层较小的对流抑制有效位能,为对流的发生发展提供良好的能量环境;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垂直风切变与低层切变辐合区的建立为此次飑线提供了合适的对流环境;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建立,有利于对流的触发和组织发展;飑线过程的弓形回波特征明显,垂直风廓线图各层风的转变等对大风的预警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垂直液态含水量和回波顶高的变化对对流发展的旺盛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降水粒子的拖曳作用对地面大风的产生及增幅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998年3次伴有雷暴或飑线的天气过程中揭阳市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发生时揭阳市各气象要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飑线出现时各气象要素变化激烈,二者发生时都要求有风切变,飑线风切变更大些,得出飑线和雷暴天气现象的异同点,对今后观测飑线和雷暴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另外,当区分好飑线和雷暴之后,在编报时需注意区分过去1 h和观测前1 h这2个时间段,选择正确的电码编报。  相似文献   

9.
选取2015年8月30日在东北冷涡影响下发生在河南省中部地区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运用风矢-位温图、新一代高分辨率天气雷达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分析此次过程产生的环流背景、大气结构特点,寻找飑线的预报及预警切入点.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东北冷涡后部横槽影响下产生;风矢-位温图上强飑线出现前提前12 h以上出现超低温、顺滚流、高层强劲西风、“蜂腰”状结构分布;根据卫星云图演变特征可提前1h左右对强对流天气做出预警;根据雷达云图演变可提前30 rmin以上对各类强天气做出预警.  相似文献   

10.
多普勒雷达资料在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的同化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万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0964-10967,10976
利用CAPS(Center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Storm)研发的ARPS中尺度模式及其资料分析和同化系统ADAS,将广东和福建6部多普勒雷达基数据同时同化进ARPS模式中,对2005年3月22日发生在福建中南地区大范围的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雷达资料同化后,ARPS模式对飑线天气系统有较强的模拟能力,降低了模拟强飑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误差,改善预报结果;采用循环同化多部雷达资料技术,有助于在实际业务中提高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1月9日江西省出现了1次飑线天气过程,造成了较严重的灾害。利用该日的常规观测、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飑线天气过程是在江西省典型天气形势背景下发生的。深厚的高空低槽、低层切变、地面处江南倒槽中;本次天气过程前,水汽条件充足,储备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雷达产品中反射率因子出现弓形特征,径向速度场出现辐合带、逆风区、中气旋表征将出现大风等强天气天气;雷雨大风前的高VIL,达到或超过40 kg/m2,回波强度变化存在强弱交替的现象,当由高到低的突然减弱,预示着大风的发生;飑线天气过境时,常造成风向突变、风速突增,过境后风向将变为以前的方位。  相似文献   

12.
在常规资料的基础上,利用FY-2 E卫星云图、自动站、雷达回波等非常规资料,结合物理量场,对2015年8月19日铁岭局地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此次过程发生的可能原因和触发机制。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稳定北抬,在高空冷涡控制下,加之前期持续高温,为此次中尺度飑线系统提供有力的环流背景;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在雷达强度回波中表象明显,为线性排列的对流单体族构成的窄带回波,回波强度>55 dBZ。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VIL值≥40 kg/m2注意飑线天气,VIL值越大天气现象越强烈;温度总指数TT (TT≥50℃)、深对流指数DCI(DCI>26℃)也反映了热力不稳定和对流潜势,对临近和甚短期预报更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昊  任钟冬  董平  于凤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091-18094
利用天气雷达、自动站及常规资料,对2005年6月21日夜间经过滨州市的一次东北路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诊断影响系统时要注意对流层高层的系统;横槽切变线,高层冷空气,低层暖空气,地面剧烈增温,都有利于促进对流不稳定;卫星云图上云团呈密实的椭圆形预示着对流非常强,可能会有飑线产生;在雷达回波图上呈人字形或弧形,有"牛眼"结构,主回波前缘有细长带状弱回波是出现大风的征兆;垂直风廓线上的低层水平风向的逆时针变化与地面自动站风的辐散相对应,地面自动站风的辐散处为下击暴流发生处。  相似文献   

14.
陈志豪  袁娴  王峰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098-12102
2006年6月22日上海市经历了一次飑线天气过程,严重影响了虹桥、浦东机场的飞机飞行安全。通过多种气象资料综合分析了此次天气过程。分析表明,中低空辐合线与副高边缘的高能水汽输送带相配合,为MCS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高空槽导致MCS发展和加强,地面锋面和有利的垂直层结使得MCS中的雷暴群发展为飑线。多普勒雷达回波中呈明显的线状回波的波型特征(Line echo wave pattern,LEWP),有弓状回波存在。在雷达速度PPI上观测到在大范围正速度区中有一个小的负速度区,这是MARC(mid-altitude radial convergence)结构。MM5数值模拟显示在强对流的两侧分别有气旋和反气旋性结构存在,并且在回波带后侧有非常明显的后向入流,这与Fujita提出的弓形回波的概念模型一致。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多普勒雷达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09年7月17日夜间烟台市区域性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良好的西南高能暖湿气团的持续输送,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不稳定层结条件,冷空气的加入,低涡切变线的移向变化,造成了此次局地的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数个强对流单体在移动过程中合并为飑线,暴雨强度和出现地点与飑线密切相关;整个暴雨过程中有2次雨团活动期,对应着2次雨强峰值;风廓线雷达较好地反映了冷空气的侵入时间和强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0年后汛期一次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径向速度资料,对2010年8月4~5日东风波雷雨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雷雨大风发生的环流形势、东风波风场和动力热力结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等。[结果]此次雷雨大风天气发生在深厚东风波槽前的东北风区域。发生时,副高位置偏北(脊线35°N),北支槽的东移迫使副高分裂成东西2环。东环副高西伸、鞍形场环流有利东风波生成发展。随着东风波发展西移,在其槽前影响区域,高空东风分量下传,使低空东北风显著加大,出现雷雨大风天气。雷雨大风发生的区域,中低层气流气旋式辐合,近地层反气旋式辐散,下沉运动明显;并具有中高层趋干冷、低层趋暖湿的热力结构。4日,超级单体风暴处在发展阶段,具有明显中气旋和钩状回波特征(中小尺度特征)。5日,广东中西部出现飑线和大风区、逆风区特征。中气旋、钩状回波和飑线、大风区、逆风区多普勒特征对雷雨大风短临预报具有指示意义。[结论]该研究揭示了一些对当地预报此类东风波雷雨大风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