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交晚粳甬优1540品种特性及机插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甬优1540是浙江省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育成的偏籼型杂交晚粳稻,2014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14017)。2014年,洲泉镇清河村种植甬优1540高产示范方120亩,平均亩产745kg,比全镇晚稻平均单产578kg增产28.8%。现将该品种特征特性及机插栽培技术介绍如下。l特征特性1.1产量表现甬优1540具有超高产潜力。2011年参加省单季籼粳杂交稻区试,平均亩产682.7 kg,  相似文献   

2.
甬优6号在闽清县试种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甬优6号系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用甬粳2号与K^264806配组育成的籼粳杂交稻组合,2005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4年参加福建省晚稻区试,平均产量449.96kg/667m^2,比对照两优2163增产3.15%,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浙江农业科学》2010,(4):720-720
<正>水稻品种秀水134(浙审稻2010003)系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选育的单季常规晚粳稻品种。2008年浙江省单季常规晚粳稻区试,平均667 m2产量555.0 kg,比对照秀水09增产8.8%,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续试,产量559.7 kg,比秀水09增产8.6%,达显著水平;2009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87.5 kg,比对照增产10.1%。  相似文献   

4.
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甬优1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农业科学》2010,(1):171-171
甬优12(原名05G364)为半矮生株型。在2008年百亩示范方中,方内攻关田每667m^2产量达836.69kg,创浙江省晚稻单产吉尼斯记录。2007—2008年参加浙江省单季杂交晚粳区试,平均667m^2产量565.4kg,比对照秀水09增产16.2%。  相似文献   

5.
徒稻4号A×反五-2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课题组于1979年选育的杂交晚粳新组合。1980-1982年在南方稻区(苏、皖、沪、湘、鄂五省市六个点) 单季杂交粳稻区试中,连续三年亩产量居供试组合的第一位,其中1980年亩产972.5斤比对照“鄂宜105”增产12.9%;1981年亩产854.7斤比对照“南粳34”增产22.9%;1982年亩产1037.8斤,  相似文献   

6.
甬优6号系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用甬粳2号与K^268406配组育成的籼粳杂交稻组合,2005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4年参加福建省晚稻区试,平均产量449.96kg/667m^2,比对照两优2163增产3.15%,达到极显著水平;2005年续试平均产量453.5kg/667m^2,比对照两优2163增产7.34%,达到极显著水平。200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2007020)。  相似文献   

7.
《宁波农业科技》2009,(3):24-26
阐述了晚粳稻品种宁88成为宁波市年糕专用稻的主要原因:一是与年糕品质相关的米质指标优于原有品种甬粳18;二是抗病、抗倒、产量高,两年宁波市区试平均单产比甬粳18增产5.09%;三是配套的安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较成熟。同时还介绍了宁88的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粤农丝苗"是广东省农科院选用"黄华占"为母本,与"粤泰13"杂交,经多代系统选育而成的优质超级稻新品种。2009年、2010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20.72kg和437.82kg,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6.05%和7.86%,增产分别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2010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4.27kg,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2.08%。日产量3.79-3.87kg。  相似文献   

9.
“协优5968”(“协青早A”/“5968”)系浙江省台州市农科院选育的杂交晚籼新组合。于2003、2004年分别通过浙江省、全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可作单晚和连作晚稻种植。该品种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良、抗性好,适应性广。2004年在省内外共种植35万亩。1产量表现2001、2002年参加浙江省杂交籼稻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538.40、561.80kg,比对照“汕优63”分别增产7.0%、16.2%,均达极显著水平,居参试组合第一位。2002、2003年参加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籼迟熟高产组合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602.7、525.1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8.7%、6.9%,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秋优金丰”是由闵行区农科所于2003年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杂交晚粳新组合,2004年参加上海市区试及多点示范种植,表现优异,区试及生产试验的平均亩产为651.4kg,列参试品种之首,比对照“寒优湘晴”增产9.9%,本文将报道该组合在闵行区的种植表现及栽培要点,为“秋优金丰”快速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杂交晚粳泗优422的选育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泗优422用泗稻8号A与轮回422配组育成.母本泗稻8号A为BT型细胞质的矮秆中粳不育系,不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父本轮回422是一个具广亲和的中粳恢复系,株型紧凑,禾下穗,穗型大,粒型偏长,米质优,恢复力强,花粉量足,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1991~1992年参加省杂交晚粳区试,平均亩产611.12kg,比对照武育粳2号(CK_1)和秀水04(CK_2)分别增产9.6%和8.2%.在南方稻区杂粳区试中,平均亩产534.0kg,比秀水04增产12.3%.1992年省杂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5.57kg,比CK_1和CK_2分别增产11.6%和17.9%.最高亩产达691.25kg.株高105cm左右,株型前期松散,中后期紧凑,分蘖力中等,禾下穗,顶芒,粒型偏长,平均每穗180粒左右,结实率80%以上,米质优,食味好,抗白叶枯病,中抗稻瘟病.全生育期155~160天,宜在5月中旬播种,10月下旬成熟.大田亩用种1.5kg,要求亩栽2万穴,8~10万基本苗,确保18~20万有效穗.秧田应抓好壮秧促蘖措施.大田前期适量施肥,后期看苗补肥,大田亩施纯氮15~20kg.断水宜在收前10天左右.适宜于太湖地区作单季晚稻种植,南方稻区的合肥、上海和武汉等地也可作单季稻引种.泗优422繁殖、制种容易,产量较高,种子纯度较有保证.  相似文献   

12.
中21优691系三系不育系中21A与自选强恢复系淦恢691配组而成的三系晚稻早熟组合。2007年参加省区预试,平均亩产为495.91kg,比对照金优207增产3.67%,差异不显著,第6位;2008年江西省区试平均亩产为477.76kg,比对照金优207增产7.68%,差异极显著,第2位。2009年江西省区试续试平均亩产为483.24kg,比对照金优207增产7.97%,显著,第5位,两年平均亩产480.5kg,比对照增产7.83%。全生育期比对照早约3d。2010年3月通过省级审定。  相似文献   

13.
甬糯34系宁波市农科院在1998年秋用(甬粳24/台93~26)F6的株系作母本,嘉63作父本杂交,经5年8代选育而成的中熟晚粳糯稻新品种。经区试和生产试验,在产量、抗性、米质、抗倒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品种。2005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可在舟山、宁波及生态同类地区作单季晚稻手栽或单季撒直播栽培,也可作连晚手栽。现已在舟山、宁波等地示范150hm^2。  相似文献   

14.
徐州8785是本所1981年用徐州21号作母本、郑州761作父本杂文选育而成.一、产量表现1990~1991两年同时参加徐州市和江苏淮北片小麦品种区试.徐州市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47.9kg,较对照品种徐州21号增产7.3%,达显著水平.淮北片两年试验,平均亩产365.5kg,较对照济南13增产11.8%,达极显著水平.1992年淮北片小麦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1.1kg,较对照徐州21号增产2.3%.1990~1992连续3年参加黄淮南片区试,平均亩产421.1kg,比对照豫麦7号增产22.6%,达极显著水平;比徐州21号增产3.7%,增产不显著.3年共57点次试验有42点次比对照增产,占试点总数73.7%.  相似文献   

15.
《浙江农业科学》2016,1(11):1936
<正>1浙粳99系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联合选育的单季常规晚粳稻品种(浙审稻2016005)。株型紧凑,茎秆较粗,穗大,落粒性较好。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稻种植。1.1产量表现2013年浙江省单季晚粳稻区试每667 m~2产量630.2 kg,比对照秀水09增产6.5%,达极显著水平;2014年续试每667 m~2产量637.8 kg,比对照秀水09增产9.4%,达极显著水平。2015年省生产试验每667 m~2产量600.8 kg,比对照增产8.3%。1.2主要特征特性该品种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剑叶短挺,叶色淡绿,穗大、直立、着粒密,谷粒椭圆形,颖尖  相似文献   

16.
苏种 《农家致富》2016,(6):22-23
甬优2640审定编号:苏审稻201507。由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配组而成,属三系籼粳杂交中稻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淮北、苏中地区种植。一、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2011年、2013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区试平均亩产636.02公斤,比对照九优418增产7.2%;201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65.53公斤,比对照九优418增产11.5%。株型紧凑,群体整齐度好,长势旺,叶色中绿,熟期转色好,分  相似文献   

17.
"华粳1号"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粳1号"系江苏农垦大华种子集团公司选育而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1999~2000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区试,平均亩产达628 2kg,比"武育粳3号"增产1 04%.2001年参加江苏省迟熟中粳生产试验,平均亩产达615 5kg,比"武育粳3号"增产6.4%.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和调查,初步探索出"华粳1号"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双优2088是以优质不育系双青A为母本与弘恢2088配组而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组合。2010-2011年参加广东省晚稻区试,2年平均产量7 149.23 kg/hm2,比对照粳籼89平均增产19.98%。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539.50 kg/hm2,比对照粳籼89增产20.57%。米质达国标优质2级,作晚季种植全生育期118 d。2012年5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14-2015年被遴选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早单八是我所1978年从晚粳单八(苏粳5号×853)中系统选育,于1980年育成的早中熟晚粳新品种。1985年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可在太湖地区较高肥力条件下种植。 (一)产量情况 1981~1982年,在苏州地区单季晚粳品种比较试验中,平均亩产1082.5斤,居参试品种第一位。比对照苏粳2号增产7.9%,比紫金糯增产8.8%,达显著水平。 1982年省单季粳稻联合鉴定,平均亩产1005.2斤,比紫金糯增产6.4%,居第一位。  相似文献   

20.
晚粳农垦58号在我国南方稻区栽培已有数年历史,栽培面积正在逐年扩大,在粮食增产上起了显著的作用。这个品种于1957年开始引进江苏。1959—1963年在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区,经过26处49次的单季晚粳品种区域试验,亩产642—1,014斤,比老来青增产0.75—19.9%,平均亩产849斤。1960—1963年6处15次的双季连作晚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