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A值与甘薯丛枝病症状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比测定了由植物类菌原体(MLO)引起的甘薯丛枝病病株和甘薯健株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含量在整个生长周期内的变化。结果显示:甘薯中细胞分裂素以玉米素为主。病株中玉米素含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吲哚乙酸含量仅在芽萌发时期病、健材料间存在明显差异,随着甘薯的生长,这种差异逐渐消失。结合甘薯丛枝病发病特点,讨论了植物激素C/A值的改变对病状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甘薯丛枝病俗称“藤公”、“藤鬼”,是由局部性发展成为甘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台湾也有发生,称簇叶病。日本有报道,称“天狗巢病”。一、发生与危害甘薯丛枝病最早发生在福建南部沿海薯区,病害发展蔓延迅速。六十年代只是星散发生,到七十年代出现大面积的发生及严重危  相似文献   

3.
 1983~1984年,以紫红色长春花(Vinca rosea)为指示植物进行欧洲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传递甘薯丛枝病试验,并采用电子显微镜和超薄切片技术比较甘薯丛枝病原(MLOs)在罹病长春花和甘薯组织内的形态和密度。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除长春花健株样本切片未发现任何类似菌原体的构造外,在甘薯和长春花病株的样本切片上均发现类菌原体。  相似文献   

4.
几种植物类菌原体(MLOs)的分子检测及其遗传相关性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密西根翠菊黄化病MLO 16S rDNA序列为依据,参照有关引物序列,改进合成寡核苷酸R1和L1作为引物对,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以甘薯丛枝病(SPWB),泡桐丛枝病(PWB),枣疯病(JWB)和枣疯病长春花(JPWB)罹病植株中提取的DNA为模板,扩增出了1.2 Kb的MLO 16S rDNA片段。该方法所需罹病植株的总DNA量分别为:甘薯丛枝病2×10-2 ng/μl,泡桐丛枝病0.4×10-2 ng/μl,枣疯病0.8×10-2 ng/μl,感染枣疯病的长春花0.3×10-3 ng/μl。对1.2kb 16S r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首次确证枣疯病的罹病植株中存在枣疯病MLO和泡桐丛枝病MLO混合侵染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甘薯套种预防丛枝病的效果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丛枝病是福建甘薯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为类菌原体(MLO)。近年来,此病在福建沿海部分薯区发生普遍,危害很大。1982年莆田县的下房、上林、赤歧、铁炉大队损失严重,早薯因病每亩较常年减产2—5成。如何控制其危害已成为当务之急。 三年来,我们对如何防治此病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1982年秋在莆田县下房等大队  相似文献   

6.
 在真核生物中,DNA甲基化可导致基因特异表达、细胞分化和染色体失活等[1,2],可在不改变DNA碱基排列顺序的同时,阻断遗传信息的传递,从而引起形态等性状的变化[2]。泡桐(Paulownia spp.)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和绿化树种之一,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丛枝病发生给我国泡桐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种植泡桐的积极性。自从发现泡桐丛枝病病原为植原体以来,人们对其病原和丛枝病发生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3,4],但对寄主 染病泡桐本身分子生物学研究较少。近年来,虽然科技工作者对丛枝病泡桐蛋白质组和DNA甲基化水平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4],但至今国内外未见有关DNA甲基剂对泡桐丛枝病发生影响的文献报道。因此,本文以毛泡桐丛枝病组培苗为材料,利用巢式PCR和SSR技术,研究了DNA甲基剂 甲基磺酸甲酯(MMS)对毛泡桐丛枝病发生和DNA碱基序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木豆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检测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R16mF2/R16mR1和rp (Ⅱ) F1/rp (Ⅱ) R1对海南木豆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和部分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rp)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获得海南木豆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基因片段为1430bp,rp基因片段为1170bp。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构建表明,引起海南木豆丛枝病的植原体应属于16SrⅡ组中的亚组ⅲ。本研究首次从分子水平确定了引起我国海南木豆丛枝病的病原物为植原体,明确了其分类地位,为该病害流行学研究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甘薯病毒的血清学检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作者用4种甘薯病毒抗体(IgG),3种血清学方法(DAS-ELISA、Dot-blot-ELISA和ISEM)对北京,江苏、四川、山东四省(市)的253份甘薯病毒病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上述地区甘薯中普遍存在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和甘薯潜隐病毒(SPLV),尚难确定是否存在甘薯轻斑驳病毒(SPMMV)和甘薯花叶菜花叶状病毒(Sweet Potato Caulimo-like Virus,SPCLV)。21%的显症样品同上述4种病毒的抗血清不产生反应,显示我国甘薯上尚存在其它病毒。用Dot blot-ELISA和ISEM检测甘薯病毒比用DAS-ELISA灵敏准确。  相似文献   

9.
甘薯双生病毒(sweepoviruses)是侵染甘薯的一类重要病毒,通过烟粉虱以持久方式传播,我国甘薯上至少存在8种甘薯双生病毒.本研究根据我国已报道的8种甘薯双生病毒基因组保守区设计了一组引物,建立了单头烟粉虱中甘薯双生病毒的半巢式PCR快速检测方法.特异性和灵敏性分析结果表明,半巢式PCR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相似文献   

10.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食品加工及工业原料。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病毒病是甘薯上的重要病害,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侵染甘薯的DNA病毒主要归属于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和花椰菜花叶病毒科Caulimoviridae。近年来,双生病毒等DNA病毒严重影响我国甘薯的产量、品质以及食品加工产业。本文简介了甘薯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种植情况;具体介绍了侵染甘薯的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玉米线条病毒属Mastrevirus及杆状DNA病毒属Badnavirus的病毒特征、分子变异、分类现状和检测方法。结合甘薯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目前甘薯DNA病毒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本文旨在为我国甘薯DNA病毒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