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前,林口林业局在落叶松人工林下超前更新,营造林面积已达23.8万亩,树种分为红松、云杉、白桦、核桃楸、水曲柳、山槐等针阔树种.林下更新最大年龄30 余年,平均树高15m,胸径18cm.上层落叶松皆伐后,更新树种成为林分的主林层,不仅顺利的完成了人工落叶松纯林阶段改培,而且有利于实现森林资源超前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残次林迹地更新树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 ̄1983年在本溪县偏岭乡新农村43.3hm^2残次林迹地植苗更新日本落叶松,色赤杨等7个树种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残次林迹地更新7个树种保存率皆在86%以上,幼树生长发育良好。从立木材积生长量看,日本落叶松,色赤杨为最好,立木材积分别为刺楸,白桦,紫椴,水曲柳,红松的200.0% ̄988.2%和211.3% ̄1058.8%,其次是刺楸,白桦,再次是紫椴,水曲柳,红松。  相似文献   

3.
张文鸿 《绿色科技》2015,(2):169-170
在杉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了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杉木采伐迹地上种植南酸枣,造林成活率为97%,3年保存率为94%,3年树高达6.2m,胸径达7.2cm,生长良好,无病虫害,南酸枣可作为杉木采伐迹地更新的速生树种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4.
2014年开始,在海拔900~950m高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采伐迹地中引种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 H.Winkl),栽植后对其生长量在不同山体坡位条件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光皮桦造林成活率平均达91.77%;保存率平均达87.50%,中坡的成活率、保存率为最高,不同坡位对光皮桦的造林成活率影响极显著、保存率影响显著。造林第3年的胸径生长量平均达2.13cm,树高生长量平均达432.53cm,不同坡位胸径、树高生长量是山体下坡最高,不同坡位之间的胸径和高生长量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因此,光皮桦可考虑作为杉木人工纯林采伐迹地更新的树种加以推广,但应选择中、下坡位,土层深厚的地段为好。  相似文献   

5.
东港市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年更新面积约150hm2,为探索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的最佳树种,对其进行更新树种生长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更新红松林的保存率以及树高、胸径生长量都明显优于其它树种。因此,建议在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上尽量更新红松,立地条件好的小班,可适当更新板栗。  相似文献   

6.
抚顺矿务局林业处以培育煤矿坑木林为主,落叶松(Larix spp.)是培育坑木林的优良树种之一,占其森林总面积的53%以上。近年来,随着造林事业的不断发展,落叶松荒山造林所占的比例已非常小,绝大部分是在原采伐迹地上更新第2代落叶松,另有一少部分是在天然次生林采伐迹地上更新落叶松。由于采伐迹地的环境条件(特别是植被条件)与荒山有很大差别,因此,探索其整地方式对人工更新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高、径生长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辽东山区柞树成、过熟林萌芽更新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柞树林进行小面积皆伐与更新试验,结果表明,柞树成、过熟林小面积皆伐,萌芽更新效果良好。17a 生柞树萌芽林胸径达5 .8cm ,树高达7 .4m ,蓄积量66 .78m3/hm2 。柞树萌芽能力与采伐年龄和采伐季节有密切关系,林龄越大,伐后萌芽力越弱;树液流动季节采伐,萌芽力弱,反之较强。  相似文献   

8.
我国半干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正面临大面积采伐更新的问题,其采伐迹地更新树种选择严重影响林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本文以塞罕坝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更新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更新树种生长表现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华北落叶松生长表现及经济效益均优于对比树种(云杉、樟子松、桦树),并且4年内保存率也均高于对比树种,因此,根据一、二代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表现,可以确定塞罕坝地区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树种应优先选择华北落叶松。  相似文献   

9.
1982年营造红松、日本落叶松与色赤杨、白桦带、块状混交林20公顷,林龄7年时调查,幼林保存率平均85%以上,混交林中红松、日本落叶松5株优势木平均高分别为对照纯林的107.8%、115.7%;日本落叶松与色赤杨、白桦混交林蓄积生长量皆大于保留残次林7年蓄积的增长量,其中以12行日本落叶松与6行色赤杨混交林蓄积生长量最大,为日本落叶松纯林(对照)的142%,为7年生保留残次林蓄积增长量的606.1%。同时,混交林林地土壤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0.
屏边县杉木采伐迹地秃杉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杉木采伐迹地秃杉造林试验表明,在杉木采伐迹地上种植秃杉,生长良好,且造林成活率为96%,保存率为(3年)94%,3年生树高达2.6m,胸径达5.2cm,没有病虫害,秃杉可作为杉木采伐迹地更新换代的骨干树种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台湾桤木在广东省内不同地点引种试验结果表明,东莞大岭山林场和佛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点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偏低,但生长性状表现较好,4.5年生时,平均树高分别为6.72m、7.69m,平均胸径分别为5.28cm、6.37cm。怀集大坑山林场和翁源九曲水林场两试验点的台湾桤木造林成活率较高,分别为84.67%和84.38%,1年8个月生的平均树高分别为2.99m和3.38m,平均地径分别为3.45cm和4.63cm。引种的台湾桤木形质性状表现优良,3.5年生时已能正常开花结实,幼林显示了一定的速生特性和适应性,但后期的生长状况及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观测。  相似文献   

12.
鹅掌楸,桤木幼抚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营造的鹅掌楸和桤木人工林进行生长和幼林抚育管理技术的观测记载表明,在较好立地上,两树种前期生长迅速,8年生鹅掌楸平均胸径11.87cm、平均高11.79cm,桤木分别为9.21cm和13.77m;对其幼林除草抚育4~5次,修枝在造林后的2~4年中树木停止生长时进行,间伐时间桤木在5~6年进行,鹅掌楸在6~7年进行。  相似文献   

13.
对1块6.5年生的湿加松无性系测定林的生长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试验表明,开展湿加松无性系选育是可行的、有效的.具体结果如下:(1)控制湿加松生长变异的因素中,遗传因素与非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大约各占50%;而对遗传因素的影响强度,主要为家系效应,其次为无性系效应.树高、胸径、材积的家系平均遗传力分别为0.967,0.88...  相似文献   

14.
在杉木采伐迹地上 ,引进秃杉、江南桤木进行造林试验 ,结果表明 :2个树种都很适合引种区的生态环境 ,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秃杉、江南桤木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平均达到 98%以上 ,两项指标与杉木 (对照 )相比 ,平均高出 34.1~ 4 0 .6个百分点 ;试验还表明 ,江南桤木年平均树高生长达到 1.5m、秃杉达到 0 .5m以上 ;平均胸径生长也分别达到 0 .98cm和 0 .4 4cm ,而同期营造的杉木平均树高与平均胸径仅为 0 .3m和 0 .16cm ;由于江南桤木年凋落物总量可达 16 .2t·hm-2 ,为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征等 《吉林林业科技》2014,(2):1-4,11
对14 a生不同种源家系红皮云杉营建的子代测定林的树高和胸径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的树高和胸径生长存在显著差异,树高生长表现最好的家系为M185(361.33 cm),超过群体平均值(290.17 cm)24.52%,超过最差家系M016(239.78 cm)50.69%,超过对照3(298.80 cm)20.93%;胸径生长表现最好的家系为M180(4.12 cm),超过群体平均值(3.23 cm)27.55%,超过最差家系M176(2.34 cm)76.07%,超过对照3(3.41 cm)20.82%。综合树高、胸径2个生长性状,选择M185、M180、N10、M9112、M136、N02为优良家系,其树高和胸径的遗传力分别为0.62和0.63,遗传增益分别为13.36%和19.46%。  相似文献   

16.

Tree resistance to the pathogenic blue-stain fungus Ceratocystis polonica was studied in a monoclonal stand of Norway spruce [ Picea abies (L.) Karst.] in relation to tree social status and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The DBH distribution of the 33-yr-old stand ranged from 5 to 35 cm. There were clear differences in tree height between the suppressed (DBH 7.4-10.3 cm), codominant (DBH 11.8-17.4 cm) and dominant (DBH 18.6-23.9 cm) tree classes. The resistance was tested by mass inoculating trees with a low (400 inoculations m -2 , 60 cm inoculation belt) or high (400 inoculations m -2 , 120 cm inoculation belt) dosage. The small, suppressed trees were more susceptible to inoculation than the codominant and dominant trees, based on the amount of blue-stained and occluded sapwood, lesion length and dead cambium/phloem. A threshold in tree social status or tree size may be important in the overall resistance to fungal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7.
历时12 a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白泥土壤这一特殊立地上进行造林绿化时,桤木、大叶女贞、水杉、池杉、香樟、扁柏等较为适生。其中,桤木表现优为速生,11年生平均树高12.7 m,平均胸径15.9 cm,单株立木平均材积0.121 m3,具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试验同时表明:白泥土壤立地造林的主要关键技术是在选择适应性强树种的同时,采取在造林地开排水沟、大穴整地、客土栽植、及时抚育管理等配套技术措施,其造林成活率比常规技术造林提高30%~50%。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阔叶次生林主要乔木地上碳储量分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2007年吉林省汪清县境内东北部金沟岭林场的8个阔叶次生林标准地的调查数据,就其中7种主要乔木(DBH≥4cm)的地上碳储量及其伴随径级和树高等级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地上碳储量大小排列为桦木(20 675.902 kg/hm2)>色木(7 065.584 kg/hm2)>椴树(4 740.284 kg/hm2)>山杨(3 777.076 kg/hm2)>水曲柳(3 440.81kg/hm2)>云冷杉(2 430.327kg/hm2)>红松(1 625.146kg/hm2)。2)在地上碳储量径阶分布方面,红松和云冷杉区别于阔叶树,碳储量曲线很平稳,在各径阶内碳储量没有较大变化。3)7种主要乔木地上碳储量随树高等级变化表现为单位面积的碳储量的分布沿高度级的增加而成倍增长,至一个峰值后,又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整个变化趋势呈现一个近似正态的峰状曲线。5种阔叶树树干碳储量占总地上碳储量的比例随树高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而针叶树红松和云冷杉的树干碳储量比例随树高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关昀  马宝峰 《防护林科技》2006,(5):22-23,46
在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通过全面整地、开沟整地、穴状整地和不整地对樟子松、云杉、落叶松和银中杨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以及树高和地径生长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开沟整地可大大提高针叶树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时可有效提高樟子松和云杉的林木生长量。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林区天然次生林胡桃楸的适宜生长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次生林主林层胡桃楸34株平均木(胸径为11.0~39.1 cm)的树干解析数据,结合反映植物生长空间的冠幅,进行5,10和15年抚育间隔期的单株材积定期生长量、林分蓄积增长量与生长空间关系的研究,建立不同抚育间隔期胡桃楸胸径与适宜生长空间关系的模型;利用林冠下层27株胡桃楸平均木(胸径为4.6~14.3 cm)的树干解析数据,评价适宜生长空间模型应用于被压状态胡桃楸时的生长促进效果.结果表明:1)3参数S型曲线模型和二项式模型分别能够很好反映胡桃楸前5,10和15年间单株材积定期生长量、林分蓄积增长量与冠幅的关系;2)不同抚育间隔期胡桃楸胸径与适宜生长空间关系的模型为幂函数模型(y=a×x~b);3)对数函数模型(y=a×ln(x)+b)能显著反映适宜生长空间下胸径与材积定期生长量的关系;4)适宜生长空间下胡桃楸5,10和15年材积定期生长量至少比生长空间受限条件下的林木提高97.8%,114.4%和128.5%.采用5,10,15年抚育间隔期时,不同胸径胡桃楸的适宜生长空间分别是相应胸径的0.256 6~0.368 7,0.344 1~0.447 1和0.449 1~0.504 6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