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方案的实施,国家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建设提到文化传承的历史高度。以会泽县特色民居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云南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承和保持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包括:以新农村民居建设面貌为重点,以地方性特色的新农村民居建设风格为核心,改善特色民居的房屋结构功能,保护传统民居文化特色,为云南新农村特色民居建筑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研究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黄毛坪村为案例,通过分析其传统民居建筑的特征与变迁,探讨了文化内涵、民俗习惯及建筑地域特色等方面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冲击,从而提出了从旅游结合发展、政府介入引导、苗族博物馆建设、建造技术传承、文化主体意识提升等方面的保护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海草房是我国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是胶东半岛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那些与海草房相关的生态链正在逐渐消失,并且面临着绝迹的危险。本文以对海草房特性的分析为依据,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对海草房进行保护与更新的传承性发展策略,以期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注入活力,促进海草房特色民居的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文献调研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探索鄂西民居保护与利用模式,在深入调查鄂西民居吊脚楼保护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挖掘其功能价值和旅游价值,探索将传统民居改造成现代民居、经营类建筑或博物馆,以实现其可持续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建设大规模开展,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欲望的驱使和市场法则的无形引导下,传统民居建筑正处在被城市开发与建设吞没的危机中。对库车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实地考察,从历史文脉、地域环境、生活习性、民族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当地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特色。提出适宜该地区的传统民居保护措施。为库车地区的维吾尔族民居特色的挖掘和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与"文化趋同"现象的影响下,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日渐消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面对这样的文化危机,人们重新认识到尊重自然和保护传统地域文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并开始探究传统民居建筑所蕴涵的地域文化,重新思索传统民居地域文化与空间协同共生的关系。以南桐镇王家坝村为例,提出了现状民居存在的问题,从集约土地利用、传承特色文化、基础设施改善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探析了山地传统民居特色文化资源与空间协同共生的方法措施,以期为山地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韩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650-11652
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乒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文脉的现代民居建筑文化,是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以碛口古镇传统民居为例,着重对当地自然条件进行了分析,讨论其对传统民居地域特色造成的影响及其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泰山地区传统石结构民居主要分布在泰山周边的民俗村落里,种类多,民居的建造、布局、形式及环境布置受到泰山文化和传统风水观念的影响,还受到地区自然资源的影响,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但传统石结构民居普遍存在缺少保护规划、损毁严重未能及时维修、某些功能不满足适应现代居住要求等问题。我们应在尽量保持最大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加强对泰山周边传统石结构民居的修缮保护与改造技术研究,对今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泰山传统民居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和美丽乡村的认知,阐述了齐鲁传统民居的文化以及自然特征,并深入分析了齐鲁传统民居的历史变迁,提出了新时代齐鲁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力求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找寻齐鲁民居未来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路径,以期为齐鲁大地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徐凯亮  傅红  缪晓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27-21128,21227
川西民居是川西平原上独有的传统建筑文化形式,通过分析川西民居的主要风格特点及其被破坏和保护的现状,提出对川西民居进行保护和开发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尹乐  蔡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979-2981
以成都郫县花园镇为例,通过对其空间景观格局、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的剖析,探讨川西林盘景观可持续发展途径,从而得出林盘景观发展要点主要包括整体格局的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延续、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传统经济的发展;通过保护林盘聚落景观延续质朴性特征以及对川西建筑的多元化保护与利用,建立多种社区居民参与的保护机制以维持林盘景观的原真性,保证林盘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徐慧宁  李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05-14808
在简要分析广西城乡风貌改造工程的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广西城乡风貌改造中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尝试,总结了广西的传统民居特色,将其按地域特征分为3类,一是按发展源流分为干栏建筑,院落式建筑和非院落式建筑,西洋建筑;二是按建筑材料分为竹木结构民居、石头结构民居、土墙结构民居、土石结构民居、砖木结构民居、混合材料民居;三是按建筑样式分为干栏式建筑、院落式建筑、非院落式建筑。桂北木结构"干栏"式建筑是广西民居的代表。笔者根据现实发展情况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进行改造;要以更新民居形态为改造的新方向;要善于挖掘、展示和保护传统文化。这些建议对提高城乡风貌改造的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外濒危野生植物保护模式的研究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政  臧润国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2):230-233
保护濒危野生植物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通过对几个国家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政策的研究,总结出国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的一般对策,主要包括生境地保护、物种保护、遗传与繁殖保护和政策与法律法规保护,并提出了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的相关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地域性的特征风貌,决定了各个地方居住建筑的特点。中国特色民居是中国特色文化道路的产业灵魂,是先人智慧的表现。关于恒久的保护民居的古色古香,又能在当今社会立足,这是一个难题。为此,本文想通过结合特色民居与文创书店的耦合共生,为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开启一个新起点。使特色民居不但能保留它独有的风韵,还能在当今社会中屹立不倒。相信两者之间的结合,可以开启新的模式,弘扬中国文化传统,展现自己的人文情怀,满足城市文化需求,构建独特的文化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进出口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我国当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形势下,保护濒危物种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项主要工作,要建立健全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进出口管理贸易监测与评估管理体系、业务培训体系、宣传教育体系、执法监督管理体系和物种鉴定网络,促进濒危野生动植物产业的发展,积极主动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维护国家权益,实现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加强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有利于实现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我国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现状,同时提出了加强我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方法,包括进一步加强对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法制工作、强化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工作、强化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管理工作等。通过论述以上方法,来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四川民居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何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中融入传统民居的特点,使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具有文化性、历史性、地域性及传承性,设计者应充分掌握当地民居的人文特征及民居存在的历史意义,结合传统民居的民俗特点,将时代的特色与传统的精髓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设计出既具有时代感又充满历史韵味的风景园林作品。基于此,本研究就四川地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以及对传统民居房屋结构、细节装饰、整体风格等进行比较,以期为促进四川地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濒危植物的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濒危植物濒危的原因,并提出了诸如濒危植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建立、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等对濒危植物进行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及其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描述了西北地区分布的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种类、分布、濒危等级及保护级别,分析了该地区在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研究与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的建议与对策:加强法制建设及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加强保护管理和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20.
龙玉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01-1603
比较并分析了黔东南苗侗村寨传统民居建筑的异同,指出地理环境造就了苗侗民居在外部形态、构架体系、建筑材料等方面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而文化差异则使苗侗民居在历史起源、村落布局、平面空间序列、生活居住层面、过渡空间、公共交往空间方面各具特征性。在此基础上,指出苗侗文化的相互渗透使其传统民居建筑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新的建筑文化体系。强调住宅的室内外环境的适居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重要意义,并指明创造与环境相协调并且充分体现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将是未来民族建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