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养殖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外壳附着牡蛎的防除方法,对比了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润泽角口螺(Ceratostoma rorifluum)和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对鲍外壳表面牡蛎的防除效果。以桑沟湾筏式养殖鲍为研究对象,自7月中旬开始,每隔15 d左右分别投放3种螺到鲍养殖笼中,共投放6次,以始终未投放螺的养殖笼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实验结束时甲虫螺组中鲍壳上平均存活牡蛎数目为(0.04±0.04)个/只,疣荔枝螺组和润泽角口螺组疣荔枝螺组分别为(2.49±0.91)个/只和(2.21±1.05)个/只,对照组为(3.33±0.46)个/只。投放3种螺组中鲍壳上存活牡蛎数均显著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甲虫螺也显著低于其他2种螺(P<0.05)。投螺时间也会影响螺防除牡蛎污损的效果,投放时间过晚会导致螺捕食牡蛎后有明显的壳残留,牡蛎的壳高达到0.5 cm左右再投放螺即可保证防除效果。另外甲虫螺组鲍壳上死亡牡蛎残留壳长度为(0.73±0.27) cm,显著低于疣荔枝螺组...  相似文献   

2.
香螺( Naptunea cumingi crosse )属腹足纲,前鳃亚纲,狭舌目,蛾螺科,为温带海水大型肉食性螺类[1],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深受人们喜爱[2],是我国北方沿海主要的经济贝类[3]。目前,香螺主要通过野外捕捞获得,国内外关于香螺人工繁育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人工繁育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为缓解香螺资源捕捞压力,满足人们更多的香螺消费需求,深入进行香螺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香螺繁殖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资料,重点阐述了香螺繁殖习性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旨在为香螺全人工繁育及增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扫描电镜对3种荔枝螺属种类-疣荔枝螺、黄口荔枝螺和瘤荔枝螺的齿舌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荔枝螺齿式为0∶1∶1∶1∶0,即中央齿1枚,侧齿2枚,无缘齿.中央齿三分叉,中央齿尖长,其中黄口荔枝螺中央齿尖较其他2种略宽、短;两侧齿尖内侧各有1个小齿,其外侧具数量不等的小齿.侧齿细长,镰刀状,齿尖朝向与中央尖齿相同,其种间形态无明显变化.3种荔枝螺齿舌形态主要区别为中央齿两侧齿尖外侧小齿数目,其中疣荔枝螺小齿数最少,为5枚,瘤荔枝螺最多,为9~10枚,黄口荔枝螺为8~9枚.  相似文献   

4.
以黑蝶贝野生群体人工繁育苗种为研究材料,探索了大、小两种规格和不同吊养深度对黑蝶贝苗海区中间培育的影响。将壳长、体质量分别为(4.12±0.019)mm、(0.07±0.008)g,(2.02±0.012)mm、(0.03±0.005)g两种规格黑蝶贝吊养于2m、4m、5m区,每组黑蝶贝500枚,养殖水温23.09~29.77℃,养殖海区水深8~10m。每隔30d随机抽取50枚贝苗测量壳高、壳长、壳宽、体质量。经180d中间培育,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壳长(2.02±0.012)mm的黑蝶贝,表明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出池移入海区养殖较理想。同一规格贝苗在2m、4m、5m养殖水层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3个不同养殖水层中不同规格贝苗养殖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黑蝶贝苗种人工繁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实验条件下对微黄镰玉螺进行驯养,观察其亲螺繁殖及胚胎发育过程,优化幼虫培育流程。经淡水处理后稚螺96小时成活率为26.5%,高于未处理组(9%)。不同饵料投喂稚螺,结果表明,投喂硅藻稚螺生长存活状况最佳,硅藻更适合于稚螺的早期培育。  相似文献   

6.
一、螺类生活史腹足纲通称螺类,螺生活史分为卵、幼螺和成螺三个阶段。年生2~3代,世代重叠,以成螺和幼螺越冬。越冬后的成螺于4月中旬开始交配产卵,越冬后的幼螺开春后开始生长发育到成熟后,也陆续开始交配产卵,雌螺不在水中产卵,产卵时爬到离水面15厘米以上的池边干燥处,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附着物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上产下卵块,并粘附其上,产卵活动常在晚上进行。每只雌螺可产卵多次,一只成熟的雌螺,一般每隔5~10天产一次卵块,卵块为粉红色,每次产卵时间  相似文献   

7.
以水族箱中生长的囊螺为材料,通过连续观察的方法,对囊螺的繁殖习性和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试验结果表明,囊螺为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的种类,但也可以自体受精.囊螺膜内胚胎发育经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和匍匐幼虫等7个阶段,孵化后变成稚螺.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水改旱这一农业治理项目对钉螺的存活和阳性率的影响,本试验对水改旱试验田的钉螺进行了活螺数和感染毛蚴阳性螺率的检测。结果表明,水改旱后试验田的活螺数及阳性螺率均有明显的降低;阳性螺率在山区下降了0.60%,半山区下降了0.55%,平坝区下降了0.65%。通过水改旱的实施,可有效降低钉螺的存活率和阳性螺率,减少血吸虫病发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为对方斑东风螺养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试验测定了饥饿和饱食状态下方斑东风螺幼螺在不同水温(25℃、28℃、30℃)时的耗氧率,测定了幼螺摄食后水中溶解氧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饱食后幼螺的生理代谢活动加强,耗氧率增加;随着水温的升高,耗氧率也增加。幼螺摄食后水中的溶解氧浓度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试验观察发现,在方斑东风螺养殖的正常水温范围内(25℃~30℃),DO高于3mg/L时,幼螺生活正常;DO在2.40mg/L~2.35mg/L时,幼螺表现为缺氧状态;DO在1.5~1.0mg/L时,幼螺表现为严重缺氧状态。  相似文献   

10.
方斑东方螺Babylonia areolata(lamarck),俗称花螺,属腹足纲,新腹足目,蛾螺科.该螺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近年来新的养殖品种.2004年本场进行人工育苗及养成试验,养殖面积为60m2,投放螺苗49200粒,共收获商品螺132.87kg,成活率达80%,获得较好效果,为扩大养殖规模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卵萝卜螺──亲鳖的优质饵料卵萝卜螺为椎实螺科萝卜螺属螺类。贝壳薄、卵圆形、左旋、无厣,螺旋部短小而尖锐,高度明显小于亮口高度,体螺层膨大呈梯形排列,壳口大,轴缘宽,轴部弯曲。本螺是非常普通的螺类,广泛分布在各种水域中。因为其壳薄适口性好,钙质丰富,有...  相似文献   

12.
管角螺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4~30℃的室内人工饲养条件下,管角螺受精卵经30 d发育变态为稚螺,孵化率98%。幼螺适宜温度为23~35℃、盐度为13.0~39.0。饵料以双壳贝类为主。经过50 d培育,共育出壳高8~32 mm的幼螺11.81万个,成活率92%。幼螺经12个月培养,壳高约10 cm。  相似文献   

13.
利用从自然海区诱捕的4307个方斑东风螺为亲螺,在体积分别为22 m3和45 m3的室内水泥池以及体积为18m3的室外水泥池(水体总体积为4218 m3)中共获得变态2~4 d的稚螺3785.4万粒,培育出变态稚螺8975粒/m3.收集刚变态稚螺于未铺设砂层的育苗池内暂养9~12 d,暂养后存活稚螺共计2281.8万粒.暂养平均成活率60.3%.暂养后稚螺再放养于铺有约3 cm细砂层的水泥池中进行苗种培育41~88 d,共培育出壳高0.6~1.8 cm的螺苗1318.3万粒,暂养后稚螺培育成螺苗成活率57.8%;从变态2~4 d稚螺培育成螺苗的成活率34.6%.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大瓶螺人工繁殖和养殖方法以及大瓶螺喜食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和蔬菜种类,为大瓶螺的养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枸杞岛海藻场角蝾螺夏季摄食选择性及其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2013年夏季对枸杞岛海藻场螺类优势种角蝾螺进行了稳定同位素、摄食选择性、消化代谢物粒径等系列实验.稳定同位素结果显示,角蝾螺是牧食性生物,在藻场中的营养级为2.12,属初级消费者,底栖海藻是角蝾螺的主要食源,贡献率为94.5%;摄食选择性实验结果显示,角蝾螺具有较宽的摄食选择,能够摄食海带、铜藻、粗枝软骨藻等1 1种大型藻类,其中铜藻及蜈蚣藻是枸杞岛潮下带的重要优势种;消化代谢物实验结果显示,角蝾螺的啃食作用能为藻场碎屑提供增量,角蝾螺对海藻场碎屑的增量为(0.016 ~0.094)g/d,经过啃食及消化作用产生的碎屑主要粒级为1Φ(> 250 μm).稳定同位素分析—摄食选择偏好实验—螺类消化代谢物粒径分析的系列研究表明,角蝾螺在枸杞岛海藻场的群落食物网中,可以起到连接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瓶螺(Ampullaria gigas)又名南美螺、苹果螺、苹果蜗牛,台湾地区又称福寿螺、雪螺、金宝螺。该螺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在分类学上属软体动物门,中腹足目,瓶螺科,瓶螺属。这种螺具有生长繁殖快、食性杂、抗逆性强、易于养殖且成本低、肉味鲜美等优点,是一种大型优质,经济效益好的淡水养殖螺类。该螺在广东、广西等地野生分布量大。大瓶螺有冰冻螺肉、盐渍螺肉、无盐干制和含盐干制等4种主要的加工方法,加工出口和内地销售大瓶螺肉有利于我国大瓶螺资源的利用和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伊乐藻抗椭圆萝卜螺牧食损害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对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植株造成的牧食损害程度,研究伊乐藻的抗牧食损害能力以及受损后的生长特性,进一步了解伊乐藻生态适应性以及入侵能力,为合理利用和控制伊乐藻提供依据。 选取15~20 cm的伊乐藻嫩枝,除去附生生物,用蒸馏水冲洗干净,快速称量鲜重2 g。螺的类型据重量分为大螺(0.17±0.02)g、中螺(0.1±0.01)g和小螺(0.03±0.01)g。玻璃缸水平置于室内靠窗户的位置,加入2 L稀释10倍的Hoaglands培养液。试验组分3组,每组放1种大小的螺4只,螺在培养液中饥饿48h后用于试验;对照组不放螺。每种处理3个重复,试验期15d。螺主要取食伊乐藻茎干和顶芽,取食优先顺序为茎干、顶芽、叶 。中螺危害最甚,该组中伊乐藻的生物量增量约为对照组的40%;大螺危害次之,小螺危害最小,2组中伊乐藻生物量增量分别占对照组的92%和96%。受牧食损害后的伊乐藻仍有较高的成活率,形成的断枝也有较高的萌发率,大螺、中螺、小螺组伊乐藻断枝上腋芽萌发的数量占原枝条数的比例分别为41.7%、22.6%和10%。椭圆萝卜螺可对伊乐藻造成明显的牧食损害,但伊乐藻抗牧食损害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8.
高锰酸钾对耳萝卜螺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张文香 《淡水渔业》2000,30(8):32-33
耳萝卜螺 (Radiuauricularia)属于腹足纲、肺螺亚纲、基眼目、椎实螺科、耳萝卜螺属 ,别名痕螺、响螺、绿桑螺。分布在我国各地水草茂盛的淡水水域。常在沿岸爬行或匍匐水底、岩石或水草上 ,或在水面下游泳。耳萝卜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 ,繁殖率高 ,饲养方便 ,为鱼类及畜禽的优质饵料。高锰酸钾是较常用的药物 ,不管是在人工育苗过程中 ,还是在实际生产中 ,高锰酸钾都被普遍的应用。高锰酸钾虽在耳萝卜螺育苗、育成过程中也有防病、治病的作用 ,但耳萝卜螺对每种药物的耐受力有其极限浓度。这次试验是…  相似文献   

19.
洪泽湖螺蚬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洪泽湖螺蚬资源的调查结果。洪泽湖现存的螺蚬资源量约为24.3万吨,螺类主要分布在西部湖区,而蚬类为全源性分布。  相似文献   

20.
一时的爱好竞让自己名扬全国,这是天津市北辰区小淀镇金鱼养殖户邵元乐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日前,邵元乐带着杂交培育的“蝶尾龙睛,,参加了“第二届中国金鱼、锦鲤大赛”,一举获得“蝶尾”组季军,专家评价邵元乐培育的“蝶尾龙睛”像在水中飞舞的燕尾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