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5~2016年在湘西水稻两熟制地区开展了冬种黑麦草对水稻纹枯病越冬病原菌存活力及后作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冬种黑麦草处理土表越冬菌核在冬春季轮作后,菌核萌发率到第二年5月显著下降至58. 49%,而冬季休闲处理萌发率达80. 0%;冬种黑麦草处理越冬稻兜上菌丝的存活率到5月显著下降至43. 0%,而冬闲田也有一定程度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到第二年5月存活率仍可达68%。可见,冬种黑麦草田无论是越冬菌核萌发率还是越冬稻兜菌丝存活率均显著低于冬闲田。在后作水稻纹枯病发生方面,冬种黑麦草田发病初期,稻纹枯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分别比冬闲田低3. 60%和1. 25;水稻生长发育后期,冬种黑麦草田稻纹枯病病株率及病情指数与冬闲田差异程度增加,分别比冬闲田低24. 17%和6. 42。上述研究表明,冬种黑麦草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中越冬菌核的萌发率及残留于稻兜的菌丝体存活率,有效减轻后作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土壤理化性状是农业生产潜力的重要指标,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和数量及土壤肥力的变化有一定影响。为解决我国南方农区冬闲田的有效利用,采用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水稻(Oryza sativa)轮作技术,研究稻田冬种多花黑麦草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闲/水稻对照区相比,多花黑麦草/水稻处理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了8.50%,全氮含量增加了8.22%,全磷含量增加了7.58%,全钾含量增加了14.96%;与冬闲/水稻对照区相比,多花黑麦草/水稻处理区土壤中细菌菌群数量增加了13.03%,放线菌菌群数量增加了3.22%,真菌菌群数量增加了4.16%。可见在南方冬闲田种植多花黑麦草不仅能为农区养殖业提供大量饲草,还能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养分,为后作水稻生长发育提供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3.
水田冬种多花黑麦草对土壤氮磷环境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国荣  李剑  杨中艺 《草业学报》2011,20(6):118-125
研究以“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为基础,水田冬种多花黑麦草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通过对土壤地下渗漏水中N、P含量变化的分析,研究稻田冬种黑麦草的N、P动态,把握在种植过程中N、P向环境原位释放的数量、规律和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加客观地评价“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在不施肥的冬闲田,仍可发生N素和P素的损失,一个生长周期中随土壤下渗水的损失量平均为NO3--N 115.98 kg/hm2,NH4+-N 0.828 0 kg/hm2,P 0.028 5 kg/hm2。而冬种黑麦草降低了这种损失,其中施复合肥375 kg/hm2处理与冬闲处理相比,NO3--N、NH4+-N和P的淋失量分别降低了49.43%,48.59%,24.11%。施肥量750 kg/hm2处理的NO3--N和NH4+-N淋失量比冬闲处理分别降低了38.20%和15.57%,但P的淋失量比冬闲处理略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2005-2006年湖南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质的稻田土壤在晚稻收获后免耕种植黑麦草,其生产性能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结果表明,6种土壤都比较适宜冬季黑麦草生产,黑麦草总干物质产量河沙泥田(11.3)>紫泥田(11.1)>灰泥田(10.6)>麻沙泥(10.5)>红泥田(9.75)>黄泥田(9.64 t/hm2)。粗蛋白含量为12%~15%,黑麦草全年粗蛋白质总产量在河沙泥田最高,为1.53 t/hm2,各处理黑麦草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均大于60%,各处理黑麦草的相对饲用价值均明显大于100%。6种土壤冬季种植黑麦草后,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变化为,除灰泥田外,冬种黑麦草处理均大于冬闲田,其中在河沙泥田增加的最高。稻田冬种黑麦草不仅能产生大量的优质牧草,对改善稻田土壤生态环境,提高稻田耕地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据《园艺学报》2017年第8期《越桔镰孢果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及防治药剂初步筛选》(作者王春伟等)报道,对新发现的越桔镰孢果腐病菌(Fusarium acuminatum)的生物学特性及药剂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SA培养基,产孢最适培养基为OA培养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0℃,产孢最适温  相似文献   

6.
水田冬种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是近年来形成的冬闲田生产利用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增加复种指数,生产大量的优质青饲料,缓解南方农区冬季青饲料紧缺问题,而且可以改善稻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态群落,增加天敌昆虫的多样性,抑制农田杂草数量及其种子库,从而促进后作水稻的生长发育,增加其产量。随着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南方地区意大利黑麦草的栽培管理技术也日臻成熟。本文从黑麦草品种的选择、播种方法、水肥管理、刈割利用,以及对土壤和后作水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为意大利黑麦草在南方冬闲田种植技术的全面推广及黑麦草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更为系统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稻-多花黑麦草""、稻-光叶紫花苕"及"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稻-冬闲田-稻-紫云英-稻"3年轮作和"稻-燕麦"2年轮作的栽培模式试验,研究分析了牧草在冬闲田种植及其对水稻、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模式下,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燕麦在冬闲田长势表现良好,均能获得较好的草产量,紫云英产量较低;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混播产量高于多花黑麦草和光叶紫花苕单播产量。草田轮作对水稻增产具有积极作用,与对照(冬闲)相比",稻-多花黑麦草""、稻-光叶紫花苕"模式的水稻产量3年分别增收35.4%、25.4%、10.8%和25.4%、15.2%、3.1%";稻-燕麦"和"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稻-冬闲田-稻-紫云英-稻"模式的水稻产量增收10.7%和3.1%;种植多花黑麦草和光叶紫花苕的稻田土壤的pH值和有效磷含量所提升,但有机质、水解氮、速效钾、铜、锌含量略有降低,且铜、锌含量呈递减态势。  相似文献   

8.
龙眼叶枯病菌疏毛拟盘多毛孢生长温度10~30℃,最适生长温度20~25℃;在14~26℃下培养时,RH100%和 pH 6.3~7.2产孢量最大;分生孢子萌发率则以在25℃和RH+水滴及在24~26℃和pH 6~7时较高。黑暗处理促进菌丝生长,日光灯照射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分生孢子致死温度57℃10min。该菌能利用多种单糖、双糖和醇类作碳源,葡萄糖和蔗糖增进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能很好利用供试氮源L-白氨酸、L-胱氨酸和L-天冬氨酸等。L-组氨酸作为氮源时病菌产孢量最大,而氯化氨作为氮源时病菌不产孢。  相似文献   

9.
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综述了近十年来黑麦草—水稻草田轮作系统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新进展 ,包括冬种黑麦草对土壤理化性状、生物学性状、后作水稻生长发育以及在此轮作制度下黑麦草的生产能力、栽培利用技术等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此项轮作技术所采取的措施 ,并对生产利用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江西省有十分丰富的冬闲田、秋闲田、幼果园隙地以及"四边地"等农闲田资源,冬闲时间长达5~6个月,这些冬闲田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足以很好地生产一季优质牧草。科学试验与实践表明,利用南方稻田冬种多花黑麦草6个月间,可刈割67次,亩产鲜草5.5~7t,折合风干草1 000kg以上,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达20.8%,折合亩产粗蛋白质200kg以上。且多花黑麦草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不仅可用于养牛、羊、兔,还可以用来喂猪、养禽  相似文献   

11.
14个多年生牧草品种在川西北高寒牧区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小区方法,以2014~2017年在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乾宁种畜场对早熟禾(Poa pratensis)、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雀麦(Bromus inermis)、猫尾草(Phleum pratense)、细茎冰草(Agropyron trachycaulum)、扁穗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共14个品种同期播种,连续4年进行田间观察和产草量测定。结果表明:在川西北地区种植的14个牧草品种细茎冰草因越冬率低,不适应当地环境,在2016年低全部死亡,其余13个草品种都可安全越冬,正常生长,但不同品种产草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从产量总趋势分析,诺言猫尾草、乌苏1号无芒雀麦、热销多年生黑麦草、新速Ⅱ多年生黑麦草、三得利紫花苜蓿等5个品种产量较高,值得在本区生产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测定柿树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horri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16种常用杀菌剂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和对孢子萌发的影响。柿树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篊,最适产孢温度为28篊,适合菌丝生长的pH值为4.0~6.0,最适产孢pH值为4.0;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为牛肉膏。16种常用杀菌剂中, 33.5%喹啉铜悬浮剂、25%溴菌腈乳油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柿树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抑制效果最好,可作为防治柿树炭疽病的优选药剂,其次为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400 g?L-1氟硅唑乳油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可作为备选药剂。该研究结果可为柿树炭疽病的有效防治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17年10月在河北省黄骅市发现二月兰的一种叶部病害,感病叶片初生黑褐色、形状不规则的小病斑,后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明显同心轮纹状病斑,平均病株率和病叶率分别为96.2%和87.6%。为了明确该病害的致病菌,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选取代表性菌株GS1-1、HH2-1和HH3-1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均能引起二月兰叶斑病。并对这3个菌株进行rDNA-ITS和EF-1α(tef)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GS1-1、HH2-1和HH3-1的ITS序列均与甘蓝链格孢(MN173824、MN173825、MN173823、MF462311)相似性达99%以上,其中与甘蓝链格孢(MF462311)相似性达100%;GS1-1、HH2-1和HH3-1的EF-1α基因序列与甘蓝链格孢(JX213350、KF889266、KT895946、KC584642、LC480212和KT895946)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且和以上各自对应的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类,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一致。选取菌株GS1-1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最适营养生长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蛋白胨,最适产孢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膏;最适菌丝生长温度为25℃(在5~35℃均可生长),最佳产孢温度为28℃;12 h光暗交替条件促进菌丝营养生长和产孢。  相似文献   

14.
2017年10月在河北省黄骅市发现二月兰的一种叶部病害,感病叶片初生黑褐色、形状不规则的小病斑,后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明显同心轮纹状病斑,平均病株率和病叶率分别为96.2%和87.6%。为了明确该病害的致病菌,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得到的菌落进行纯化和单孢分离后,选取代表性菌株GS1-1、HH2-1和HH3-1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均能引起二月兰叶斑病。并对这3个菌株进行rDNA-ITS和EF-1α(tef)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GS1-1、HH2-1和HH3-1的ITS序列均与甘蓝链格孢(MN173824、MN173825、MN173823、MF462311)相似性达99%以上,其中与甘蓝链格孢(MF462311)相似性达100%;GS1-1、HH2-1和HH3-1的EF-1α基因序列与甘蓝链格孢(JX213350、KF889266、KT895946、KC584642、LC480212和KT895946)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且和以上各自对应的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类,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一致。选取菌株GS1-1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最适营养生长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蛋白胨,最适产孢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膏;最适菌丝生长温度为25 ℃(在5~35 ℃均可生长),最佳产孢温度为28 ℃;12 h光暗交替条件促进菌丝营养生长和产孢。  相似文献   

15.
吴楚  税蓉  韦巧  张文英 《草地学报》2018,26(3):786-790
植物根内生真菌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具有广泛的侵染能力,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通过盆栽试验对黑麦草进行印度梨形孢接种,以研究印度梨形孢对黑麦草气体交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印度梨形孢对黑麦草的侵染可以显著提高其黑麦草光系统Ⅱ光量子产量Y (Ⅱ)和光化学淬灭qP以及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而显著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同时显著降低黑麦草的水分利用效率,而显著提高其光能利用效率。印度梨形孢与黑麦草共生使黑麦草的总生物量增加了10.87%。  相似文献   

16.
陈虹  周俗  刘刚  王钰  康晓慧 《草原与草坪》2021,41(4):96-101,110
为研究不同品种黑麦草对灰梨孢灰斑病菌(P yricularia grisea)的抵抗能力,用涂抹法将该病菌接种于四川主要栽培的10个黑麦草品种,依据病情指数评价抗病性.结果 表明:一年生黑麦草(Lo-lium multi florum)(6个品种)的发病率、平均严重度均显著高于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multi f...  相似文献   

17.
1概述多花黑麦草又叫意大利黑麦草或一年生黑麦草,属一年生或短寿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秆直立,疏丛型,株高80~120 cm,穗状花序,外稃有芒。该牧草须根密集,主要分布于15 cm以上的土层中,因此利用冬闲田栽植该牧草特别便于第2年翻耕种植水稻,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水稻丰产。该牧草喜温热、湿润气候,耐寒、抗旱、较耐荫,耐瘠,适应性特别强。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贵州利用冬闲田普及推广种植,效果非常显著。8月下旬开始播种,生长  相似文献   

18.
苜蓿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主要研究了温度、湿度、pH值、光照、营养对苜蓿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0~28℃;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范围为10~38℃,最适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38℃,最适25~32℃.在pH值5~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值5~9;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最适pH值6~7.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5%时不能萌发.光照处理对该菌生长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in或55℃,5 min,菌丝体的致死温度为60℃,30 min或65℃,5 min.  相似文献   

19.
红豆草黑腐病菌菌丝生长和产毒培养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红豆草自然发生的黑腐病病斑上分离得到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菌株,对该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其产毒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供试的6种培养液中均能生长并且产毒,但在PSK培养液中生长及产毒最好;在1-19d的培养时间内该病菌均可以生长及产生毒素,而在13 d时菌丝生长量及其产毒能力均达到最大,菌丝生长与产毒能力间显著正相关;该病原菌在5-40℃的范围内均可生长并产生毒素,但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而最适合产毒的温度为15℃;在pH值为3~11的范围内,该病菌均能生长并产毒,而且偏酸性条件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及其毒素的产生,菌丝生长和产毒的最佳pH值分别为4和6。  相似文献   

20.
裴玉侠 《农业新技术》2001,19(6):31-32,33
稻曲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水稻稻粒的真菌病害,河北省承德市在80年代中期随调入"辽粳五号"稻种后传入.目前全市水稻种植区均有此病发生,且已成为冀北山区水稻上的常发病害. 稻曲病在水稻开花以后至乳熟期发生,病菌侵入谷粒后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然后迅速生长,形成直径1cm左右的近圆形"稻曲".根据我校自80年代末至2 000年调查,每个病穗上有稻曲1~2个,可造成减产5%左右;每个病穗上有稻曲3~5个,可造成减产15%~20%以上;每个穗上有稻曲6~8个时,空秕率达35%~40%,千粒重下降5%以上 ,碎米率40%以上,对产量和米质均有较大影响.为对此病进行有效的防治,我校自1987年起,开展了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初步摸清了该病的发生规律并总结出较为有效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