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农神崇拜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尊神农氏为茶祖,是宏观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是尊重人们对茶业历史的认识过程.对茶功用的再认识,利用方式的创新和改进者不宜称为“祖”.茶树人工栽植的方法,是一个地区长期利用、认识、经验累积形成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发明,滥塑“茶祖”不利于茶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凤桐 《福建茶叶》2016,(8):391-392
陆羽被公认为茶圣,他所著的《茶经》是第一部关于茶的知识的集大成。陆羽首次提出神农氏是茶之祖。经过郑玄对《礼记·月令》的附会,炎帝与神农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成为了后世文化衍生发展的一个关键点。茶道与茶艺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起成就人格理想的重任。音乐沟通了具有技术特征的茶艺与具有超越性特征的茶道之间的联系。音乐对于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美德教育,透过茶艺及茶文化,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融初 《茶叶通讯》2009,36(1):33-36
本文以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历史结论为主题,简述神农氏时代其人,对饮茶起源中心、传播及途径,神农精神对湘茶源远流长的影响,并根据史料、传说结合现实情况,对中国茶文化“摇篮”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的茶文化研究从何时开始,古代研究者认为从神农氏开始,茶圣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主要是根据《神农本草》(成书时间是在东汉)的上述传说。陆羽所以作此结论,一是神农氏把茶从无数草木中鉴别、分离出来:二是初步知道茶具有解毒作用,这固然可以作为茶文  相似文献   

5.
关于茶文化的定义,笔者在《论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认为:茶文化是茶的物质生产和品饮利用过程的物质、技艺及其形成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包含物质层面、技艺层面和精神层面。可见,茶文化形成于茶之品饮而有别于茶之为饮,茶的生产和饮用不等于茶文化形成,从时间上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茶经》)。神农氏,又称炎帝,为传说中的神奇人物,生于母系氏族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神农发现茶的记载,源于东汉年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  相似文献   

6.
<正>没有茶树,也就无所谓茶叶、无所谓茶文化。茶文化之源,不是陆羽之《茶经》,不是唐人饮茶之习俗,而是神农氏尝百草发现第一棵茶树之传说。《神农本草经》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茶经》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先民古老的传说虽然有夸张虚构之处,但"学者们对传说特质的认知有两个侧重,一是作为标志物的客观的  相似文献   

7.
孙倩 《福建茶叶》2016,(11):313-314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远古的以茶充饥到"神农尝百草",从"南方之嘉木"到"佳茗似佳人",及至今日倡导的"茶为国饮",小小的一片绿叶承载了我们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中唐宋时期更是中国几千年茶文化发展的巅峰,既形成了象征清新自然的茶文化美学,也产生了大量令人心醉神迷的茶文化诗词。在唐宋时期,茶似乎不仅仅是一种色、香、味、形俱美的居家饮品,更是那时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文化倾诉。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早在神农时期,茶就出现了。所以,我国的茶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唐朝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本文将详细介绍学生日常管理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价值、重要性,通过专业的研究与调查,找出在日常管理中融入两种思想的有效措施,如改进日常管理理念、改善日常管理方法、创设健康管理环境及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等,从而借用两种先进教育思想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9.
陈浩 《福建茶叶》2017,(11):164-165
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已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唐朝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写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以看到茶文化的发源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时期,我国的茶器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本文拟从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出发,浅析茶器具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类型,通过对古代花鸟绘画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并将二者相结合,针对茶器具上面的花鸟绘画进行艺术特点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农神崇拜的化身,仅尊为茶祖是以偏概全。对茶功用的再认识,利用方式的创新和改进者不宜称为“祖”。茶树人工栽植的方法,是一个地区长期利用、认识、经验累积形成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发明。  相似文献   

11.
梁丽云  张彧  黄婉君  班秋艳 《茶叶》2021,47(1):57-58
国际饮茶日设定说明了全世界人更重视茶,标志着茶文化发展到新高度.茶不仅有大家熟知的保健功效,茶也具有社会效应.提倡饮茶,是中国人们生活将要进入小康社会的标志;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标志,是人们更重视相互交流重要性的体现,同时也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关剑平 《茶叶科学》2014,34(1):105-110
文化身份是指带有民族印迹的文化本质特征,永远处在塑造过程中。茶叶被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从茶文化史上看,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发展时期。“唐代”既是主体的中华民族的界定,也是对客观推移中的时间的限定。本文以中国传统茶学的缔造者陆羽为时间区划标志,通过梳理相关史料,论证了唐代饮茶生活隐逸的文化身份,不仅对唐代茶文化做了定性分析,而且为研究陆羽与茶的内在关系打下了基础。通过文化身份理论的应用,把茶文化研究纳入文化研究的语境,以加强茶文化研究的学术性、专业性。  相似文献   

13.
茶叶包装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茂  刘玲 《茶叶通讯》2010,37(2):33-35,38
包装设计的重要功能是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这种购买心理可以通过包装的视觉冲击而触发。茶叶的包装作为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纽带,对其文化性的要求更显得突出。好的茶叶包装不仅可以提高销售份额,更可以提升品牌形象,使我国传统的茶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包装方法和茶叶包装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4.
殷鸿范 《茶叶科学》1994,14(2):101-107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的茶机发生了8方面的变化,在整体上促进了茶机性能的完善和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中国茶机工业已经走上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进程,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设计、制造各类茶的加工设备和茶园作业机械的能力,并具有向国内、外提供成套设备的实力。红外辐射、光谱色差、可编程控制器和工业控制器等先进技术已在茶机上应用成功。茶机的理论研究也已系统展开。  相似文献   

15.
黄仲先  蒋洵  李赛君 《茶叶通讯》2009,36(3):17-18,20
从唐代开始就有人用“韵”来评价茶叶品质。品茶的韵有两种含义,一是味觉的感应,即余味或回味,一是品茶可以领会的茶韵,这种茶韵是精神产物。茶韵与茶叶品质有关,但不等于茶叶品质。影响茶叶品质的只有客观因素,而影响茶韵的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领会茶韵,首先要有好茶,其次要会喝茶,第三要有好的环境和心境。  相似文献   

16.
张耀武  张静姝 《茶叶》2016,(3):180-183
名人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文脉根基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名人文化符号是城市形象品牌构建的重要组成。湖北天门是茶圣陆羽故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茶文化历史人物,茶圣陆羽毫无疑义是天门的核心文化符号。但天门茶产业基础薄弱,茶文化氛围也不太浓郁,如何将茶圣故里打造成为茶文化名城,是当地政府和茶界人士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名人文化符号的视角出发,认真审视茶圣对于天门的文化符号意义,探索构建茶圣文化符号的路径,并提出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茶文化名城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申素熙 《茶叶》2011,37(4):258-259
从1948年大韩民国政府成立至今的60年中,韩国茶文化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本文通过对大韩民国成立以后的韩国茶文化历史上发生的主要事件及相关资料考证,认为现代韩国茶文化经历了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并发现现代韩国茶文化发展特点是:茶文化界的努力是茶文化发展至今的重要动力;茶文化发展推动力由茶文化团体及学术界为主,扩大到包括大众和政府在内的三股力量的相互结合,并已形成一股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合力;茶文化从学术领域扩大到产业领域,成为韩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王融初 《茶叶通讯》2013,(4):14-16,25
本文通过收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论述了神农氏炎帝历代的继承、炎陵县鹿原坡炎帝陵其人、“茶王城”的历史变迁、茶陵茶四条历史掌故,为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作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