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采用128穴辣椒穴盘苗进行移栽。为设计合理的穴盘苗自动取喂系统结构,通过对随机选取的辣椒穴盘苗形态特性测定,得出适宜移栽期的穴盘苗的高度范围为150~200mm,茎秆直径为1.56~2.06mm之间,高度与茎秆直径变化正相关,穴盘苗叶片长度以中部最长、根部略短、稍部最短。经试验分析得出:自动取喂系统的应满足高度200mm穴盘苗转运,并设置相应的苗冠合拢结构。  相似文献   

2.
针对夹茎式取苗过程中移栽机构造成穴盘苗漏苗、伤苗等问题,通过对适栽期的辣椒穴盘苗形态特征参数进行测量,对穴盘苗茎秆进行拉伸、弯曲及压缩特性试验以及穴盘苗脱盘夹取力试验,获得穴盘苗茎秆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参数与形变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辣椒穴盘苗茎秆的抗拉断力的范围为3.69~9.95 N,弯曲应力的范围为0.77~6....  相似文献   

3.
基于穴盘苗力学特性的自动取苗末端执行器设计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穴盘苗进行夹苗拉拔试验、钵体摩擦试验、钵体平板压缩抗压试验,研究分析了与自动移栽相关的穴盘苗力学特性,为机构设计提供依据。对穴盘苗自动取苗进行技术设计,得到两针钳夹式取苗末端执行器自动取苗的拉拔力与钵体抗压强度、夹持角度、夹持面积、静摩擦因数等参数的关系。利用建立的夹持参数关系,结合穴盘苗力学特性试验数据,设计了一种适应穴盘苗力学特性的自动取苗末端执行器。试制了物理样机,进行了自动取苗夹持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夹持力测试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无显著性差别,验证了理论设计的可靠性。在所测试的含水率下,当取苗频率为30株/min时,取苗成功率达到95.16%。  相似文献   

4.
程前  胡斌  王国平 《农机化研究》2012,34(5):170-173,177
基于穴盘倒置式自动取苗装置,在对番茄穴盘苗的质量、苗高、茎秆直径、冠形尺寸和含水率等基本参数测试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番茄穴盘苗不同含水率下脱离穴盘时的拉出力试验和分苗过程中沿倾斜滑轨滑落试验及挡苗杆位置配置和输送带的位置确定等试验。同时,探讨了番茄穴盘秧苗取苗机理,为自动取苗分苗装置机构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与自动移栽相关的不同蔬菜穴盘苗力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黄瓜、辣椒、茄子穴盘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夹苗拉拔试验测试分析穴盘苗钵体与穴盘孔穴的黏附特性,采用平板压缩方式研究钵体抗压特性,并对幼苗茎秆和叶子进行拉伸破坏测试。试验表明:在穴盘苗自动移栽过程中,夹取针夹紧钵体的夹取力主要用于克服穴盘苗钵体与穴盘孔穴的黏附力作用;在同等的育苗条件下,黄瓜、辣椒、茄子穴盘苗的夹取力大小依次为辣椒黄瓜茄子;不同穴盘苗钵体的抗压能力相近;与辣椒、茄子穴盘苗相比,黄瓜幼苗更容易拉断,3种穴盘苗叶子拉断破坏强度相近。在设计取苗机构、夹持器和推苗装置时,应考虑必要的避苗措施,以提供更多的空间让出幼苗植株。  相似文献   

6.
蔬菜移栽穴盘苗自动输送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穴盘蔬菜自动移栽中钵苗离盘转运至导苗筒过程钵体损伤大、机构轨迹复杂及机电气控制成本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由纵向移盘机构、顶苗机构、横向移盘机构、导苗筒、夹苗机构等组成的纯机械传动式蔬菜移栽穴盘苗自动输送装置。利用功能-动作过程-动作法(F-P-A法)对穴盘苗自动输送过程进行动作分解,确定了符合各环节动作要求的机构形式;运用运动建模、仿真和精度综合分析等方法,并结合农艺与动力学要求,得出横向移盘机构圆柱凸轮最大压力角α_(max)=29.32°,夹苗机构的苗爪翻转凸轮行程hp=29 mm等关键部件参数;基于建立的时序分析模型,利用Visual Studio编写了可视化的蔬菜移栽穴盘苗自动输送装置时序分析程序,通过对各机构动作进行匹配,优选出一组最佳参数:纵移机构初始相位角φ_z=185°,顶苗机构初始相位角φ_d=108°,曲柄长度a=78mm,连杆长度b=112 mm,偏距e=20 mm,苗爪翻转机构初始相位角φ_f=15°,苗爪开合机构初始相位角φ_k=135°。以苗龄期45 d、3种不同含水率的番茄穴盘苗为试验对象,进行自动输送试验。结果表明:穴盘苗基质含水率和取苗速度对装置取苗成功率均有影响,呈负相关,基质损失率则与取苗速度关系不大;该装置能够实现140株/min的取苗速度(取苗成功率超过95%),当基质含水率为符合育苗规范的32.79%时,取苗成功率98.44%、基质损失率36.67%,满足移栽农艺要求且远超人工移栽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减少花卉穴盘苗取栽一体式自动移栽机构带苗现象,提高移栽效果,对移栽机构末端执行器进行了改进设计,并结合机构自身特性以及移栽工作要求,重新分析和确定了移栽机构优化目标,应用自主开发的计算机分析和优化软件,通过目标导向法,优选出一组机构参数并试制样机。分析了花卉育苗基质物理特性对移栽的影响,选取3组不同育苗基质及含水率的向日癸穴盘苗进行试验,试验表明:基质成分为纯泥炭的穴盘苗,其钵苗根系生长包络性好,便于取苗,取苗成功率为98%,栽苗成功率为83.9%,带苗率为13.8%。比较机构改进前后的试验结果,移栽效果和带苗现象均得到明显改善。基质成分中随着珍珠岩和沙子比例增加,钵苗根系包络性变差,钵体强度降低,取苗和栽苗成功率下降,而带苗现象增加。试验结果验证了改进设计后机构的有效性以及在不同育苗基质条件下的适应性,为解决移栽机构带苗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育苗移栽是农作物增产增收的一项有效措施,为了提高穴盘苗移栽的可靠性和作业效率,对穴盘苗移栽机的取送苗装置进行优化设计和试验研究。对取苗机构和送苗机构进行力学分析与结构设计,确定其最优结构和参数。土槽试验结果表明:移栽机取苗速度为40株/min时,取苗成功率为97.21%,穴盘苗平均基质损失率为7.97%,栽植成功率为95.40%,作业可靠性达到92.74%。移栽机移栽作业各项指标满足农艺要求,可为小型移栽机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番茄穴盘苗移栽机自动取苗机构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新疆穴盘苗移栽机的取苗机构自动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建立穴盘苗移栽机取苗机构的虚拟样机,并使用ADAMS对其进行运动仿真分析。同时,以取苗成功率为性能指标,以基质含水率、抗压力、摩擦角和翻转比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经过仿真分析,设定顶杆的顶出速度范围为1.5~2.3m/s,取苗效果理想。最终确定基质含水率为35,%的穴盘苗,基质抗压力为6N、摩擦角为35°时取苗成功率最高。该研究旨在为自动取苗机构的进一步设计、优化和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辣椒穴盘苗的掉落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辣椒穴盘苗自动移栽的设计提供基础研究数据,对辣椒穴盘苗掉落过程中产生的基质损失进行了测定,并观察辣椒穴盘苗从不同高度掉落后的冲击变化。掉落损失试验表明:随着穴盘苗掉落高度的增加,穴盘苗基质损失更加明显,且第2次掉落时的基质损失率会略高于第1次。掉落冲击试验显示:当穴盘苗掉落高度超过400mm时,穴盘苗的基质将发生明显的挤压变形,且茎秆受到冲击后也会发生弯曲变化;当掉落高度为2 0 0、3 0 0 mm时,基质形状变化不明显,茎秆也无明显弯曲现象。  相似文献   

11.
和田地区适宜机械化移栽的辣椒穴盘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找出在和田地区适宜使用移栽机作业的辣椒穴盘苗,对和田地区穴盘苗的力学特性开展试验研究。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将不同的穴盘尺寸(基质上底面边长)、苗龄结合和田地区特有的基质块成分配比作为影响因子,设计基质抗压强度与基质摩擦特性的响应面试验,利用试验结果建立数学模型并对结论进行验证,得出穴盘苗培养的最佳方案:苗龄为50 d、穴盘尺寸为40 mm(72穴)、基质中沙子∶草炭∶棉秸秆=2∶3∶3。对最佳方案下的穴盘苗进行摔落试验与拔取试验,结果表明:含水量越高,基质损失率越高,且穴盘苗的摔落高度应控制在30 cm以内;采取直接拔取茎秆的方式将穴盘苗取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硬质穴盘苗自动取苗装置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动取苗装置是移栽机的核心部件。针对硬质穴盘苗设计了一种利用顶苗爪将穴盘苗顶出,并由接苗板上的夹片夹持住穴盘苗基质,随后带动穴盘苗转动90°到放苗位置的机构;穴盘可以进行水平位置和纵向位置移动,从而实现穴盘中的苗按规则取出;整个装置的运动顺序由PLC进行控制,依靠气缸作为执行元件驱动。初步试验显示,自动取苗装置能够完成硬质穴盘苗的取苗作业,取苗速度达72株/min。   相似文献   

13.
取苗机械手双气缸三位置的驱动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动移栽机取苗机械手是实现自动移栽机的关键,而取苗机械手的驱动是实现自动移栽的前提。为实现平行夹式取苗机械手的自动驱动,参考穴盘苗茎秆所能承受的夹持力,设计了基于双气缸驱动的摆臂3位置控制结构,使摆臂能在居中位置准确停止进行对穴取苗和放苗,在夹苗行程开始时运动迅速,还能在摆臂摆动到夹苗位时以适当的夹持力分别夹持对应位置的穴盘苗。通过计算分析,确定了l为130mm、h为130mm与长度为60mm的摆臂形成的Y字型结构,使平行夹在夹苗时具有不大于23N的夹持力,保障能够夹持取苗且不伤苗。  相似文献   

14.
穴盘苗斜楔块片状式取苗末端执行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苗末端执行器,是穴盘苗自动取苗机构的核心工作部件。为此,依据我国穴盘苗生产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种斜楔块片状式取苗末端执行器。选择72穴西葫芦穴盘苗作为试验测试对象,通过初步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夹持手指的取苗效果,优选出叉子形夹持手指取苗效果最好。同时,进行全因素试验研究叉子形手指取苗特性,得出当手指长度L为130mm、插入深度h为30mm、夹持角度β为12°时,取苗末端执行器的成功率达到9 5%,秧苗伤苗率为5%,兼顾取苗质量又减少了对秧苗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龙新华  韩长杰  张静  尤佳 《农机化研究》2022,44(2):103-107,113
目前,国内旱地使用的移栽机多数是半自动移栽机,主要由人工完成供苗、取苗、投苗工作,存在劳动强度大、效率较低等问题。为此,根据穴盘苗进给装置技术要求,设计了穴盘苗自动移栽机的苗盘进给装置,对其关键部件横向进给驱动机构和纵向送苗驱动机构进行分析和计算,确定了关键部件结构参数。并搭建试验台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穴盘苗进给装置运行稳定,基本符合供苗功能要求,可为旱地穴盘苗自动移栽机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穴盘苗自动移栽机取苗爪工作参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旱地穴盘苗移栽的作业效率,对自动移栽机的关键部件取苗爪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圆盘凸轮机构的两针式取苗爪进行结构与原理分析,确定了工作参数,包括夹持角度、秧针长度、取苗角度。经过多因素试验,完成了对工作参数的优化,结果表明取苗爪的设计满足穴盘苗的移栽要求,取苗成功率达到95%。  相似文献   

17.
温室穴盘苗自动移栽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种苗从高密度穴盘移植到低密度穴盘,或者从穴盘直接移植到花盆的温室穴盘苗移栽生产需要,设计了一种轻简型自动移栽机。利用成熟的直线模组和无杆气缸组合设计出自动移栽机械臂,驱动取苗末端执行器往复于来源盘和目标盘进行取苗、移苗、栽苗操作,采用双排链传动实现穴盘和花盆输送,对穴盘苗的夹取操作采用气动两指四针钳夹式夹钵取苗方法。根据所设计的移栽机工作要求,构建电气控制系统。试制样机,开展试验研究。采用直线位移传感器系统检测分析机器取苗移栽移位性能,结果显示对于128/72孔穴盘苗,移栽效率分别达到1 221株/h和1 025株/h,运用单样本t检验法分析得到实测取苗移位间隔与理论设定穴孔间隔无显著差别,标准差低于0.5,整机工作精度准确。以当地自行培育的种苗为移栽对象,进行温室穴盘苗移栽生产试验,对比分析自动取苗移栽效能,结果显示多种穴盘苗移栽成功率平均达到90.70%,苗钵夹取破碎率低于5%,自动取苗移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使用不同生长期的辣椒穴盘苗进行茎秆拉断试验,模拟取苗机构进行夹紧力试验,并根据苗龄、基质含水量、基质成分3个因素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穴盘拔取正交试验。试验发现:拉断辣椒穴盘苗所需的拉断力随夹秧位置的提高而逐渐降低,茎秆的抗拉能力高于枝叶,茎秆越粗壮抗拉断能力越强;取苗时,土壤黏附力是影响拔取力和夹紧力的主要因素;基质配比对从穴盘中取出穴盘苗所需的拔取力影响高度显著,含水率对拔取力影响较为显著,苗龄对拔取力无显著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直接拔取的方式从穴盘中取出穴盘苗是可行的,但夹具的夹紧力要根据穴盘苗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夹持部位应尽量靠近基质块上表面,避开茎秆基节;取苗时,苗龄50天以上,基质中泥炭、蛭石、珍珠岩的比值为1:1:1,含水量为50%,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茄子钵苗全自动移栽机构优化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实现茄子钵苗的全自动机械化移栽,设计了一种全自动茄子钵苗移栽机构,提出了一种以牛顿插值法构建的新型非圆齿轮,建立了茄子钵苗移栽机构运动学模型。通过农艺与农机的结合,以钵盘规格、基质体积比、土钵含水率为试验因素,取苗力与土钵基质损失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了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钵盘规格105穴、基质体积比1、土钵含水率70%~80%时,取苗力为2.70 N,土钵基质损失率为2.94%,利于茄子钵苗的全自动机械化移栽。根据移栽机构数学模型结合茄子钵苗农艺要求,开发了牛顿插值齿轮茄子钵苗移栽机构优化设计与分析软件,优化出一组满足茄子钵苗移栽要求的参数。根据优化的参数进行三维建模、虚拟仿真,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物理样机进行了轨迹验证试验,验证了该机构的正确性与可行性,通过取苗试验与栽植试验,证明了该机构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穴盘苗顶杆式取苗机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穴盘苗移栽技术在旱地作物种植中具有稳产高产和省时省工等优点。目前的穴盘苗移栽仍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取苗。针对这一问题,利用PLC设计开发了一种顶杆式穴盘苗取苗机构自动控制系统,来完全代替人工投苗。取苗动作自动控制过程的实现,对移栽机械的全自动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