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紫拟青霉研究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Thom.)Samson属半知菌纲、丝孢菌目、丝孢菌科、拟青霉属。此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具有功效高、寄主广、易培养等优点,特别在控制植物病原线虫方面功效卓著。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生物学、生态学、大量培养、控害效能与田间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笔者对有关淡紫拟青霉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球孢白僵菌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6,27(9):58-58,56
理化性质:球孢白僵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白僵菌属,是一种昆虫病原真菌。产品的有效成分为分生孢子.属微生物杀虫剂。在SDAY培养基上.球孢白僵菌菌落绒毛状、丛卷毛状至粉状,白色至浅黄色,偶成淡粉色。在显微镜下.“之”字形弯曲的产孢结构是其重要鉴别特征。产孢细胞单生或簇生于菌丝或分生孢梗上.基部柱状或膨大呈烧瓶形.顶部变细。其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  相似文献   

3.
一些拟青霉菌株对小菜蛾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29株拟青霉和1株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小菜蛾的致病性有明显差异,其中玫烟色拟青霉,环链拟青霉和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感染致死效果最好。另外,分离自虫体的拟青霉菌株对小菜蛾具有较好的致病性,而来自土壤的菌株对小菜蛾无致病性或仅具微弱致病性。环链拟青霉对小菜蛾的致病性与产孢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定殖于大豆胞囊线虫的淡紫拟青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定殖大豆胞囊线虫上的20个淡紫拟青霉菌株的形态观察及培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的菌落特性,瓶梗和分生孢子形态及大小基本一致;生长温度在15~35℃之间,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适产孢温度为25~30℃;含量10×10-6的多菌灵在1周内抑制所有供试菌株生长,1周后可适应而生长。并对个别菌株的多菌灵抗性进行了诱导  相似文献   

5.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4,25(9):46-46
理化性质:2亿孢子/克淡紫拟青霉菌粉剂的有效成分是淡紫拟青霉的活孢子.属活体微生物农药。淡紫拟青霉接种在PDA平板(或斜面)上,会长出扁平、淡紫色的特征菌落。在显微镜下观察拟青霉属的特征:分生孢子梗和分枝比青霉菌较分散,分孢子(梗孢子)成干燥的向基部的链,单胞、卵圆形到纺缍形、无色、腐生。2亿孢子/克淡紫拟青霉菌粉剂外观为可流动粉末,不应有结块。难溶于水,对光稳定,对水分、高温较敏感.活孢子在50℃情况下将失去活性。产品质量保证期为1年。  相似文献   

6.
从为害海南省茄子的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雌虫体内分离获得一株对根结线虫具致病性的真菌菌株PLHN,研究了该菌株的培养特性和形态特征。同时,克隆分析其r DNA-ITS区序列,并测定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株PLHN在PDA上菌落呈淡粉紫色,富生粉质状分生孢子,菌落背面中心呈炒米黄色;分生孢子梗上轮生2~6个瓶梗,大小为(2.81±0.43)μm×(6.27±1.18)μm;分生孢子近圆形,无色,大小为(2.60±0.40)μm×(2.63±0.38)μm。该菌株rDNA-ITS区序列与Genbank中多个淡紫紫孢菌(淡紫拟青霉)菌株的对应序列相似性均达99%~100%。因此,将PLHN菌株鉴定为淡紫紫孢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该菌株最适培养基为PDA,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pH均为7.0,最适培养温度均为28℃,黑暗有利于该菌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7.
提取淡紫拟青霉NH-PL-03菌株的胞内、外多糖,分别以菌丝生长法与孢子萌发法研究其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淡紫拟青霉多糖对尖孢镰刀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在PDA平板上观察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现象,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尖孢镰刀菌菌丝局部膨大,细胞质浓缩,细胞壁消解等现象。淡紫拟青霉多糖对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有强烈抑制作用,并随多糖浓度的提高而增强。  相似文献   

8.
淡紫拟青霉次生代谢物质的抑菌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淡紫拟青霉次生代谢物质不同浓度、不同培养时段、不同培养基培养对尖孢镰刀菌菌落生长与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淡紫拟青霉次生代谢物质对尖孢镰刀菌的菌落生长与孢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随浓度升高而升高,1%浓度处理,第7天的校正抑制率为42.78%,5%处理校正抑制率可达到80.56%;淡紫拟青霉的抑菌活性随培养时间的推延而上升,发酵后期(4~10天)抑菌活性较强,校正抑菌率均可达到70%以上。11天,菌液的活力又有所下降,校正抑菌率仅48.49%;不同培养基对淡紫拟青霉次生代谢物的抑菌活力有一定影响,察培克、PDA、盂加拉红的抑菌活力最高,对菌落的抑制率在72%左右,产孢抑制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9.
 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FZ-0289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卵寄生性的体外测定表明,接种后7d,对胚胎发育期卵的寄生率为98.2%,对含幼虫卵寄生率为88.6%;卵囊接种14d后,卵囊内卵寄生率为94.5%。电镜观察可见菌丝在卵壳表面迅速匍匐蔓延生长,产生大量侵入结构,卵粒最终被菌丝包被,缢缩变形;菌株可在卵囊胶质物上蔓延生长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0.
对采自广州番禺区、南沙区,惠州和深圳市等地的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虫体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致病力测定发现分离物PL对红火蚁有一定致病作用。采用单孢分离法获得PL菌株,形态学鉴定该菌株为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acinus。对PL菌株的10个分离株PL01~10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经1×108孢子/ml的浓度处理后第15d,菌株PL04处理的红火蚁累计死亡率最高,为70.60%。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防控柑橘绿霉病,分别测定丙酸乙酯、异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甲酯、异丁酸和2-甲基-1-丁醇5种微生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单剂及其混剂(5种VOC体积比为1:1:1:1:1)对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菌落生长和产孢的抑制作用、对指状青霉产孢关键调控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和对分生孢子梗形态的影响及对柑橘绿霉病的室内防控效果。结果显示,丙酸乙酯、2-甲基-1-丁醇单剂和混剂对指状青霉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1.816、0.154和0.230μL/cm3;5种VOC单剂及五者混剂对指状青霉产孢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混剂对指状青霉产孢的抑制作用最明显,EC50达到0.006μL/cm3;5种VOC单剂处理后,指状青霉帚状枝变短,侧枝发育不良;一定浓度丙酸乙酯、异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甲酯或异丁酸处理后,指状青霉体内brlA和abaA基因过表达,然而2-甲基-1-丁醇和混剂处理后,其体内brlA、abaA和...  相似文献   

12.
新病害—山核桃果实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以来,浙江临安、淳安、桐庐和安徽部分地区山核桃主产区出现了一种果实新病害——山核桃果实黑斑病,该病严重影响山核桃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从采集的病果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真菌,离体幼果接种的症状与田间相似。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轮纹状菌落,分生孢子长梭形,直或弯曲,(22.6~29.9)μm×(6.1~9.0)μm,5个细胞,中间3个有色孢(上部2个为黑褐色、下部1个为淡橄榄色),孢子顶生2~3根附属丝、多为3根。根据该病原菌的培养和形态特征及其ITS序列,将其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扩宽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 T-51菌株的生防应用范围,该研究测定T-51菌株菌丝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光照和碳氮源条件及其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菌核的重寄生能力和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防潜力。结果表明,拟康宁木霉T-51菌株在26℃下菌丝生长最快,生长速度达到2.5 cm/d,在20℃光照条件下产孢量最大,达到1.64×109个/皿,26~28℃光照条件下适宜T-51菌株分生孢子萌发;供试氮源中硫酸铵和硝酸铵适宜T-51菌株菌丝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供试碳源中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适宜T-51菌株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果糖和乳糖适宜T-51菌株产孢;T-51菌株能够重寄生灰葡萄孢菌核,当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8个/mL时,重寄生效果最好;T-51菌株对核盘菌属Sclerotinia和丝核菌属Rhizoctonia植物病原真菌重寄生能力较强,对镰刀菌Fusarium spp.、暹罗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和稻瘟菌Mag...  相似文献   

14.
一株红棕象甲寄生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一株红棕象甲寄生真菌的归属,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从产孢表型、分生孢子特征和ITS序列测定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分生孢子梗粗短,顶端具2~5个瓶状小梗,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为4.8~9.3μm×2.2~3.1μm;ITS通用引物扩增该菌得到了预期的558bp条带,其与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的支持率高达100%。因此,将该红棕象甲寄生真菌菌株鉴定为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Metarhiziumanisopliaevar.anisopliae。  相似文献   

15.
蝉拟青霉防治菜粉蝶幼虫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蝉拟青霉对菜粉蝶幼虫有较强的致病性。田间试验,幼虫期喷洒2.4~1.8孢子,ml孢子悬浮液,感病率达65~70%。而在卵期施菌,可使90%初孵幼虫感病死亡。此菌可在一些自然基物上培养,能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室温下贮存一年不失活性  相似文献   

16.
玫烟色拟青霉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烟粉虱的致病力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对广州地区玫烟色拟青霉16个分离株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率,及其对烟粉虱2龄若虫的致病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分离株的菌落生长速率差异不显著,但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对烟粉虱2龄的致病力差异显著。经过综合比较,筛选出PF01 N4和PF01 N8两个优良分离株,它们具有产孢量大(2 8×109和2 95×109个孢子/ml)、孢子萌发率高(89 06%和87 7%)、致病力强(7d后对烟粉虱2龄若虫的致病力分别为99 22%和97 79%)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寄主植物对玫烟色拟青霉致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比较茄子、黄瓜和节瓜三种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的LC_(50)和LT_(50)值,评价了寄主植物对玫烟色拟青霉致病力的影响。烟粉虱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处理后的第8~14天,不同寄主植物上玫烟色拟青霉对烟粉虱的LC_(50)值差异显著;茄子、黄瓜和节瓜上烟粉虱的LC_(50)最小值出现的时间不同,分别在处理后的第14、10、12天。当玫烟色拟青霉的浓度为1.0×10~5和5.0×10~5分生孢子/mL时,黄瓜与茄子、节瓜上烟粉虱的LT_(50)值差异显著;当浓度为5.0×10~6~1.0×10~8分生孢子/mL时,三种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的LT_(50)值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其分生孢子呈褐色,直立或弯曲,脐部稍突出,表面光滑,纺锤形或圆柱形,有5~10个假隔膜;分生孢子梗褐色,弯曲,部分有分枝。分子鉴定得出病原菌ITS区序列与稻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miyabeanus)序列相似程度达到99%。确定该病原菌为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生长最适条件为光暗交替、酸碱度中性、25℃、碳氮源为可溶性淀粉和甘氨酸。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落羽杉属树木赤枯病的致病菌种类,对采自南京中山植物园及周边地区的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结合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分析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共获得9种菌种,分别标号为1~9,其中2号菌株检出率最高,占总数的36.40%,用该菌株侵染健康叶片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并可再次分离到2号菌株,符合柯赫氏法则;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病原菌分生孢子为梭形、直或弯曲,5个细胞,顶胞和尾胞均为圆锥形,无色透明;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斑污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aculans同源性最高,为99.00%。结合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最终确定落羽杉赤枯病病原菌为斑污拟盘多毛孢。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25℃、p H 6~7的PDA培养基上长势最好;在以淀粉为碳源、谷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洛阳市牡丹灰霉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5年从该地区的4个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种植区采集灰霉病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结合形态学和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物进行鉴定,采用针刺接种法测定不同分离物对牡丹离体叶片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从灰霉病样品中分离获得40株分离物,这些分离物分别属于Ⅰ、Ⅱ、Ⅲ型菌,I型菌不易产孢但产菌核;Ⅱ型菌易产孢,后期产生少量菌核;Ⅲ型菌易产孢,且产生大量菌核。产孢分离物均形成直立状分生孢子梗,孢子梗分枝顶端聚生葡萄穗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圆形或长卵圆形。供试菌株的ITS序列和G3PDH基因序列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的同源性达到99%;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各菌群代表菌株对牡丹均有致病性,但不同菌群间致病力有差异。研究表明,引起洛阳市牡丹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且菌群类型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