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江牡蛎采苗技术及采苗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的是在九龙江口自然海区近江牡蛎繁殖季节,定期采集牡蛎。对其性腺成熟度及精卵排放情况进行观察,采拖海区水样,镜检其浮游幼虫各发育阶段和数量的变化,准确掌握在其发育至变态附着高峰时,及时投放采苗器进行采苗附着,结果获得良好的效果。同时详细介绍自然海区近江牡蛎繁殖规律和自然海区采苗技术,可供有关牡蛎养殖部门和养殖渔民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沿海牡蛎养殖的迅速发展,组织渔区富有劳力,开发规模化的牡蛎海区半人工采苗,  相似文献   

3.
红毛菜属红藻门、红毛菜目、红毛菜科.是一种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经济海藻,目前已发展成为大宗的海藻养殖新秀.以前在海区采苗时,一般采用传统的海面泼孢子水的方式.由于受气候、海况、潮汐和采苗技术差异的影响,采苗效果极不稳定.为此,笔者于2000年进行了室内固定式气泡加冲水式的全人工采苗技术应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东海镇地处福建省莆田市的西南沿海,海水养殖主要是以牡蛎为主,曾于1995年通过农业部的“全国农牧渔业高产高效丰收”项目——牡蛎大面积高产高效技术推广的验收,并获得一等奖。现将经过近年不断完善管理,进一步提高水平的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钦州茅尾海沙井采苗区牡蛎幼虫数量的变动情况,旨在提高牡蛎采苗效果。【方法】对钦州茅尾海沙井采苗区海水水温、盐度、pH等环境因子和牡蛎幼虫数量等指标进行监测,配合天气、潮汐、牡蛎性腺成熟度分析,探讨牡蛎幼虫出现高峰期与这些因素的关系。【结果】2011年5~7月钦州茅尾海沙井采苗区牡蛎亲贝出现1次繁殖高峰期(6月25日~7月3日),繁殖高峰期出现时海区水温和盐度大幅下降,水温平均下降幅度约3.0℃,盐度平均下降幅度4.0‰~8.0‰,pH平均降幅0.97;监测期间海区牡蛎幼虫数量出现5次峰值,分别是5月21日、6月17日、7月1日、7月12日和7月18日,对应的牡蛎幼虫数量分别是2.87×104、2.13×104、1.94×104、11.94×104和1.69×104个/m3,且0.5m水层的幼虫数量较2.0m水层多。成熟牡蛎亲贝数量、精卵排放时间和排放量、潮汐海流是造成幼虫数量变动的原因。【结论】钦州茅尾海牡蛎幼虫数量的变化与海区牡蛎亲贝性腺成熟度及海区环境因子变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省曾被称为褶牡蛎的,按最新的生物学分类确定为僧帽牡蛎,目前是莆田市唯一的牡蛎养殖品种。养殖僧帽牡蛎关键在于苗种,我省从南至北的海域中天然苗源十分丰富,一般都是自然海区采苗。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不同苗种来源香港牡蛎的生长差异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模式,为筛选出生长性状候选基因打下理论基础,也为繁育优质香港牡蛎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比较人工繁育(人工组)和自然海域半人工采苗(天然组) 2种模式获得香港牡蛎的生长差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苗种来源香港牡蛎外套膜和闭壳肌中IGF1、AMPKα和FoxO1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及相关分析探究生长指标(壳高、壳长、壳宽、鲜重和软体重)与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变化间的相关性。【结果】人工组和天然组香港牡蛎在试验期间(4月龄~12月龄)的壳高、壳长、壳宽、鲜重和软体重等生长指标整体上呈增长趋势;人工组香港牡蛎的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天然组香港牡蛎(P<0.05,下同),但天然组香港牡蛎生长指标的整体增幅高于人工组香港牡蛎。天然组香港牡蛎外套膜和闭壳肌中IGF1、AMPKα和FoxO1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表达量整体上高于人工组香港牡蛎,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下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人工组和天然组香港牡蛎生长相关基因表达与生长性状间具有相关性,其中外套膜和闭壳肌的IGF1基因表达总量与壳高呈负相关,与壳宽呈正相关; AMPKα基因表达总量与壳高、鲜重和软体重等生长指标呈正相关,与壳宽呈负相关; FoxO1基因表达总量与壳宽呈负相关。【结论】无论是人工繁育还是自然海域半人工采苗获得的香港牡蛎,在生长性状及相关基因表达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IGF1、AMPKα和FoxO1基因参与调控香港牡蛎的生长发育,且对不同生长指标有不同的指示作用,因此开展人工繁育时可通过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以改变香港牡蛎生长指标的增幅。  相似文献   

8.
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无性繁殖系快速培养及其养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导了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自由丝状体快速培养并用固相化方法采苗下海养殖的试验,结果表明自由丝状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生长发育成熟,用固相化方法采苗可以克服自由丝状体室内集中放散壳孢子困难的缺点,每网采200万枝壳孢子囊枝切段,其出苗情况,紫菜生长均达到生产要求,本试验为自由丝状体快速采苗应用于生产上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了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自由丝状体快速培养并用固相化方法采苗下海养殖的试验,结果表明自由丝状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生长发育成熟,用固相化方法采苗可以克服自由丝状体室内集中放散壳孢子困难的缺点,每网采200万枝壳孢子囊枝切段,其出苗情况,紫菜生长均达到生产要求,本试验为自由丝状体快速采苗应用于生产上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牡蛎(蚝)是我国沿海最主要的海水养殖贝类,我省主要养殖品种为近江牡蛎,分布在珠江口,经济价值高,除鲜食外加工成干品(蚝鼓)、罐头,蚝油或蚝片,畅销国内外,素享盛名。养殖牡蛎,一般从采苗到养成商品,需三周年时间。原始采石地播养殖方式,生长期更长,而且,由于石块附着器体积小,重量大,易于下沉淤没,所以苗少,生长慢,产量不高,不适于深水软泥场地的养殖。六十年代开始采用水泥附着器,比采石地播的平面养殖较多的利用了水  相似文献   

11.
镇巴县将镇巴紫芯红薯列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据此,我们以提高亩产和经济效益为研究目的,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双膜保温育苗+5月15日前为高产插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镇巴县紫芯红薯高产种植的追肥期、采苗次数和种植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为高产采苗次数三次,高产插植密度为4000~4500株,初步形成了镇巴紫芯红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长牡蛎养殖的主要技术环节,总结了其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以期对于指导海水贝类养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养蛎设计与采苗 牡蛎,也叫蛎黄(宁波、奉化、宁海、象山、三门、临海等一带都叫蛎黄).牡蛎是一种滤食性贝类,靠自然海区提供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4.
在双膜保温育苗5月15日前为高产插期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镇巴县紫芯红薯高产种植的追肥期、采苗次数和种植密度的试验研究结果为高产采苗次数三次,高产插植密度为4000-4500株/667m2,初步形成了镇巴紫芯红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5.
牡蛎养殖风力指数保险是风险管理的创新型工具,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农业保险存在的技术和管理难题,可以为牡蛎养殖产业振兴提供保障。对牡蛎养殖风力指数保险进行设计,包括四个关键步骤:分离气象产量、建立风力指数、确立风力等级与气象产量的关系、厘定保险费率,为牡蛎养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广西牡蛎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竞争局面与存在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策略,为广西牡蛎产业提质增效及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方法】深入分析广西牡蛎产业的发展现状、产业优势和潜力、面临竞争局面及其风险,并围绕国家提出的“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等方针政策及“一带一路”发展新机遇,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结果】广西牡蛎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初具规模,其主产区集中在钦州、防城港和北海,主要养殖海域包括北仑河口、珍珠湾、钦州湾、茅尾海、大风江口、廉州湾及铁山港海域等。广西钦州茅尾海是我国最大的香港牡蛎半人工采苗和苗种供应基地,占全国蚝苗繁育的70%,年产蚝苗超过1.5亿支(串),蚝苗产值约5.00亿元;苗种供应辐射范围居全国第一,部分苗种远销广东、福建及海南等地,甚至出口文莱和越南等东盟国家。广西作为我国牡蛎的四大主产区之一,其牡蛎产量占全国牡蛎产量的40%,但产值仅占牡蛎市场的20%。此外,广西牡蛎产业面临着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种质遗传改良滞后及极端性气候事件影响大等竞争局面及风险。【建议】广西牡蛎产业应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积极开展现代生态养殖及充分发挥区域地理优势的发展思路,通过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打造广西牡蛎品牌、构建牡蛎健康养殖新模式、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开展病害防控与质量安全监测、加强专业协会与互保联保制度建设、增加产业科技创新投入等措施,有效促进广西牡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70年代后期,当我们研究坛紫菜(Porphyra haitumensis)自由丝状体直接采苗应用于生产取得成功的时候,黄海水产研究所王素平从事的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的培养与采苗,虽然在丝状体的生长发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丝状体生长发育成熟度差,孢子放散不集中,因而未能进行直接采苗试验。  相似文献   

18.
70年代后期,当我们研究坛紫菜(Porphyra haitumensis)自由丝状体直接采苗应用于生产取得成功的时候,黄海水产研究所王素平从事的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的培养与采苗,虽然在丝状体的生长发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丝状体生长发育成熟度差,孢子放散不集中,因而未能进行直接采苗试验。  相似文献   

19.
裙带菜配子体采苗及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道了在10.15,20℃条件下配子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适宜发育成熟温度为15℃,120μm为配子体切断最适长度。采用配子体采苗方法进行了育苗实验,完成了采苗、育苗、海区暂养全过程,,出藻体长度1.0-2.0cm,幼苗密度为58-120株/cm裙带菜苗种绳100m。  相似文献   

20.
剪苗和一股拔苗是相对的,在目前来说,还是一种新的采苗技术,一般群众还不习惯;但这样采苗方法,具有着下面的优点:(1)对由种薯传染的病害可以超到隔离作用:薯苗的根头或留在土中的白嫩部分,生有黑色或褐色的斑点,这就是闹得最凶的黑斑病(黑膏药病、黑疤病);如果把带有这样病斑的藷苗插到地裹,苗子不容易成活,结的薯块也容易感染这种病。薯苗上端,绿色部分对黑斑病的感染很轻,所以用剪苗的方法,能够起到隔离作用,就会减轻或不闹这种病;而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