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3 毫秒
1.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深入常熟市就湿地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当前常熟市湿地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湿地农业发展的方式:多措并举,改善湿地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优化湿地农业结构;提升质量,增强湿地农产品市场优势;因地制宜,发挥湿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部门联动,完善湿地农业协调发展机制。这些模式可为实现常熟湿地农业发展与湿地资源保护协调并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概括了我国湿地农业的现状,分析了其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述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开发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不合理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湿地高效生态农业的概念,立足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现状,探讨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湿地农业的概念、特征与主要研究任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湿地农业产生的历史背景,从降雨特征与地理特征两个方面给出了湿地农业的规范表述,湿地农业是在湿润多雨地区由自然湿地经人类开发后形成的农业湿地上的农业。阐述了提出湿地农业概念的必要性。湿地农业具有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态系统脆弱和农业生态多样性丰富等基本特征。湿地农业研究的主要任务包括湿地农业的基础性研究、湿地农业的关键技术研究、湿地农业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等。最后探讨了从事湿地农业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5.
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农业的思想,分析了湖南洞庭湖平原和湖北江汉平原(简称两湖平原)湿地的基本特点,提出了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和生物资源,通过调节物质的生物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长江下游湿地农业及其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分析了长江下游湿地农业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提出了该地区湿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以及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为该地区湿地保护、养育与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山东农业科学》2019,(12):144-147
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湿地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重要保障,因此,推动山东省湿地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对山东省湿地农业的分布和生态现状进行了简述,探讨当前湿地农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山东湿地农业发展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湿地的农业利用方式是否合理,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建立湿地农业公园的构想,论证了对湿地保护、城市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并对于在江汉平原的最大浅水湖的滨湖湿地-湖北省洪湖市柏枝村建设我国第一家湿地农业公园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庄秀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288-11289
在分析洪泽湖湿地农业利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即合理利用湿地立体空间循环发展模式、立足湿地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发展模式、构建湿地农业产业系统循环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2017年5月,里下河地区的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成功入选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候选,由此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的保护与发展逐渐被提上日程。本文概述了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的价值,分析并总结了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最后从农业文化遗产的视角对高邮湖泊湿地农业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湿地分类、湿地生物、湿地生境以及湿地退化4个方面对近年来若尔盖的科研成果进行阐述和总结,最后对若尔盖湿地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莱芜市范围内栽培水生观赏植物的园林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记录了水生观赏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及生境特点。结果表明:莱芜水生观赏植物共计38科94种;从中筛选出了千屈菜、菖蒲、灯芯草、水鳖、水葱、荇菜、槐叶萍、苹、满江红、黑三棱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市场开发前景的优良植物资源。建议对湿地植物资源进行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在湿地系统中,木本植物一般比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大,寿命更长,对有机物、氮和磷等有更强的生物累积能力.适应水环境的木本植物若能应用到人工湿地中,并构建出层次分明的复层植物群落,可避免草本植物人工湿地后期繁琐的维护工作,减少湿地管理成本,克服传统的人工湿地因草本植物季节性枯萎造成的生态位空缺,维持一定的污水处理效果,保证人工湿地运行的持久性.这符合低养护持久型人工湿地的构建理念,值得在人工湿地配置中推广.文章对人工湿地木本植物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并对木本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不同育栽方式水稻籽粒灌浆结实与旗叶衰老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肥床旱育手栽、半水育秧手栽及塑盘旱育抛栽水稻籽粒灌浆及旗叶衰老特征。结果表明:半水育秧手栽水稻籽粒活跃生长期长,但起始生长势弱,平均生长速率低、旗叶早期衰老慢,而后期快,肥床旱育手栽则相反,起始生长势和平均生长速率最高、活跃生长时期最短,旗叶前期衰老快后期慢,塑盘旱育抛栽介于两者之间。籽粒灌浆与旗叶衰老有较好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提出以生命属性划分城市绿地,自然河流、湖泊、池塘和湿地应归属城市绿地。提出除建筑物以外的一切空间均为开敞空间,包括所有的城市绿地、道路、广场、街道、巷弄、庭院等。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针对城市基本用地单元,如一个校园、一个居住小区等,亦即针对20~30万m2尺度地域的开敞空间,进行生态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以浙江师范大学附中为研究案例,通过对整个校园开敞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以众多绿地廊道连接所有绿地斑块等规划和设计手法,使整个校园形成均衡网状结构套辐射网状结构的稳定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6.
以东港市2000年和2010年2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模型,对东港市滨海湿地10年间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东港市滨海湿地的主导景观类型为水田和海水养殖;10年间滨海湿地景观面积大幅度缩减,共有44.62 km2滨海湿地流失,其中沼泽景观和滩涂景观面积减少最多,河流和水库坑塘的面积略有减少,海水养殖和水田的面积大幅度增加。10年间研究区湿地景观斑块数不断增加,景观异质性上升和湿地资源的减少必将导致湿地诸多生态功能的下降,使得研究区生态环境恶化,从而严重影响东港市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和揭示普者黑流域土地利用动态的变化特征,以TM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GIS、数理统计等技术手段,对1990—2015年6期(每5年1期)的普者黑岩溶湖泊湿地流域影像进行解译,分别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结构方面分析该研究区25 a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基于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未来30 a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1990—2015年普者黑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未利用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最大,其次是建筑用地、湿地和农地,林地和园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最缓慢;从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转化来看,转出面积以农地和林地为主,转入面积以农地、林地和湿地为主.(2)未来30 a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总体上体现了以农地为主,以林地、建筑用地和湿地为辅的特征,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与前25 a的演变规律基本保持一致.(3)与1990—2015年相比,2015—2045年普者黑岩溶湖泊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建筑用地增长率明显提高,湿地增长率降低,农地和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18.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农务学堂诞生,经几易其名,于1958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至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时期创办了《北直农话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更名为《直隶农务官报》,中华民国七年(1918)改出《农学月刊》,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易名为《河大农刊》,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更名为《河北通俗农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易名为《河北农林学刊》,1948年更名为《河北农学院研究专刊》,1959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至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前身诸刊都与现时的《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各刊之间联系紧密,连续性、继承性强。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创刊时间应追溯至1905年创办的《北直农话报》。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不同质量浓度的氰戊菊酯对鲤进行21d半静置染毒,测定不同时间血清、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观察染毒后氰戊菊酯对鲤肝、肾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于氰戊菊酯中的鲤,肝脏及血清中SOD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且血清中SOD活性变化先于肝脏中的变化,暴露21d后活性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而MDA含量均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上升时间主要集中在暴露后的第3~14天。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鲤肝血窦扩张充血,肝细胞空泡变性及溶解并形成局部坏死病灶等,0.8μg/L染毒第21天、4.05μg/L和20.25μg/L染毒3d后上述损伤明显;鲤肾间质细胞增多,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肾小管与基底膜分离,管壁细胞水样变性,高剂量组染毒21d还兼有肾小球萎缩,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等。超显微观察发现,高剂量染毒21d肝细胞核萎缩,核内异形染色体边集化、粗面内质网水肿、松散甚至断裂,胞质中出现空泡,脂滴大量增多等。以上损伤不仅具有剂量相关性,还具有时间积累效应。  相似文献   

20.
1983~1991年的研究表明,白粉病菌主要在凉爽阴湿的沿山地区自生麦苗上越夏;夏季多雨凉爽年份,在平原秋作物覆盖地自生麦苗上偶尔也有零星白粉病发生。浸染自生麦苗的菌源,主要是夏季存活期内的有性世代,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无作用。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是侵染冬麦秋苗的来源;12月上旬停止侵染。秋苗上的菌丛,12月上旬停止产孢,下旬菌丝停止生长,以菌丝主要在茎基叶鞘上越冬;2月上旬菌丝复苏,3月份是病害开始发展期,4月份是普发期,5月份是盛发期;春季病情与雨量、雨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