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丛矮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毒而引起的毁火性病害.我国特别是黄(河)、淮(河)麦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河南省周口地区为害尤甚.小麦患病后,一般减产30~5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防治小麦丛矮病,必须采取“防病先治虫”的策略和方法,即抓紧麦播期和秋苗期两个有利时期,狠治传毒媒介——灰飞虱,以达到“治虫防病”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宿迁市1999年小麦纹枯病重发因素浅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9年宿迁市小麦纹枯病大发生调查及多年资料分析,认为影响小麦纹枯病重发因素主要是暖冬气候、主栽品种抗病性差、播种期早、施肥量大和施用技术落后等。据试验研究提出防治对策是综合采用适期迟播、推广半冬性抗病强的小麦品种以及药剂防治中采取“一拌两喷”、加大药量及水量、适期早治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多年对小麦蚜虫的系统调查与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可以用小麦齐穗期作为生育指标来预报穗期蚜虫的达标期,齐穗期百株蚜量小于100头时(正常年份),期距为15~21d,大于100头时(主要是暖冬年份),期距8~12d。实际防治应根据以上发生情况相应采取“单独治蚜”和“病、虫结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在我市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一般发病率60—70%,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井冈霉素、粉锈宁均为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有效药剂,粉锈宁可在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时兼治纹枯病,但取得好的防效,关键在选择防治适期。我们在1991—1993年进行了小麦纹枯病防治适期的试验。  相似文献   

5.
正预计2021年全国小麦春季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8亿亩次,重于上年。为加强防控技术指导,有效控制重大病虫危害,根据小麦不同生育阶段主攻对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兼顾,综合防治。一、返青拔节期。以防治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为重点,挑治苗期蚜虫和麦蜘蛛。对小麦条锈病,要加强病情监测,实施分区防治。西南、汉水流域和河南南部、甘肃陇南等主要冬繁区及陕西关中西部越冬区,要狠治发病田块,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治策略,减少菌源外传,阻止向黄淮和华北麦区扩散蔓延。在越夏区,  相似文献   

6.
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陈万权 《植物保护》2013,39(5):16-24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其稳产、高产的重要生物灾害。本文综述了自“七五”以来,我国小麦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主要研究进展,内容涉及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与策略、基本思路以及不同麦区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基本模式,并对现有综合防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成为河南小麦的主要流行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而长期单一用药会导致病原菌抗药性发展加快,需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防治药剂。选择3种新型药剂和1种当地常用药剂在河南省光山县开展了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在小麦扬花期施药2次后,3种新型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84.2%~87.27%,对小麦纹枯病也有一定的兼治作用,处理区小麦产量较空白对照增产35.81%~39.39%,防病效果与减损保产效果均优于当地常用药剂。  相似文献   

8.
37%抗菌灵WP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示范37%抗菌灵WP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同时,对小麦白粉病具有兼治作用。为验证其效果,我们在荆州国营太湖农场农科所面积4135.4m2,长势较好的早熟窄幅条播小麦田内进行示范试验。示范药剂采用:37%抗菌灵可湿性粉剂8...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十五”计划中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农业部了提出,要防止忽视、放松粮食生产倾向,纠正盲目大幅度调整粮经比例,调减粮食面积的片面做法。为此,夺取2001年小麦丰收意义重大。小麦吸浆虫是小麦的毁灭性害虫,要密切注视其发生、发展动态,做好监测和防治工作,防止小麦吸浆虫对小麦丰收造成危害,现将有关情况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水稻条纹叶枯病及黑条矮缩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水稻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的病害症状、病原菌及发病特点,并提出“治虫防病、切断毒链、狠治秧田、普治大田”的防治策略,抓好秧田灰飞虱的防治,控制灰飞虱数量,减少传毒为害,采取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以减轻病毒病发生程度,提高综合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1.
川东涪陵地区小麦病害以白粉病、赤霉病为主,流行年发生面积近百万亩,占全区播种面积的一半,损失约3千万斤。尤以白粉病发生普遍,多年来用“石硫合剂”防治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熬制费工以及发病期气候条件恶劣影响施药质量,田间药效常不够理想,且生长后期赤霉病、条锈病并发,“石硫合剂”基本无效,又需更换药剂品种,增加施药次数,加大投资。群众迫切要求高效、经济、兼治的防治技术。近年,参加省植保所协作对我区常发的两病进行了粉锈宁、托布津单用、混用及施药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2.
《植物保护》1981,7(5):7-7
我县为害小麦的五种蚜虫中,麦长管蚜占总量的92.4—94.7%。在麦长管蚜天敌群落中,数量最多、控制能力最大的是“麦蚜茧蜂”。为了探求生物治蚜的途径,自1978年开始进行了观察,初步认为“以蜂治蚜”是有  相似文献   

13.
同志们:   针对今年东亚飞蝗将大发生的严峻形势,为了贯彻落实温家宝副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关于蝗虫防治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九五”期间治蝗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安排部署今年蝗虫防治工作,部里决定在天津市召开全国治蝗工作暨表彰会议。会议期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通报了近年来国内外蝗虫发生形势及治蝗对策,有关省(区、市)汇报了去年蝗虫防治情况及今年发生趋势和治蝗准备情况,通报表彰了全国蝗虫防治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下面,我就今年蝗虫防治工作讲三点意见。 1回顾“九五”,认真总结蝗虫治理经验   受气候异…  相似文献   

14.
朱贤林 《植物保护》1985,11(3):51-51
我县1984年小麦纹枯病发生面积达27470亩,占播种面积的55%,1983年用井岗霉素防治2万亩。为搞清大面积防治效果、挽回产量损失的可靠水平和经济效益,针对1984年在小麦纹枯病常发区的唐河、何场、城厢三乡搞试验点7处,设“施药”及“未施药”两个处理,在小麦分蘖末、拨节初每  相似文献   

15.
43%麦穗灵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穗期蚜虫,药后3~7天,防效达99.13%~99.16%,其速效性及持效期与粉多威基本一致,无显著差异,是小麦后期病虫兼治效果较好的复配剂,667m2防治成本低于粉多威。使用方法:当小麦开花10%左右、蚜虫发生量达到防治指标时,选晴天667m用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滇中冬麦区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以下简称“两病”)混合发生流行频率增高,危害不断加重,已成为严重威胁小麦高产稳产的障碍。由于目前生产上还缺乏抗病的小麦品种,防治这二种病害仍依赖于化学农药。按现行用粉锈宁药剂防治,一般需多次用药(抽穗后至少还要防...  相似文献   

17.
陆逢胜 《植物保护》1989,15(3):42-43
棉花从现蕾到吐絮均遭红铃虫危害,过去我县采取“一代摘虫花,靠近村庄的棉田进行药治、二代普治、三代狠治”,花工用药都多。为此,我们从1982至1986年对红铃虫防治的策略进行了多点试验,采用“一代不治,二代狠治;三代挑治”。1983年至1985年在石河乡示范150亩,平均亩产皮棉75公斤以上,增产50%;1986至1988年全县6万亩棉花,一代红铃虫均未防治,二代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们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主要是在抽穗到扬花期对准麦穗喷洒多菌灵药剂,在正常发病年份均取得了明显的防病效果。本文根据作者1983~1990年的研究结果,对小麦赤霉病的药剂防治技术提出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供商讨.一、喷药适期近年来,我们防治小麦赤霉病推行的“主动出击”防病策略所提的喷药适期,笼统地规  相似文献   

19.
颜仁贤  鲍祖胜 《植物检疫》1999,13(2):124-125
1993年5月,玉环县陈屿地区发现了稻水象。我站以此地区为监察点,在有关专家帮助下,进行了4年调查试验研究,在搞清稻水象田间消长规律、越夏越冬规律及通过成幼虫防治对比试验基础上,确立“狠治越冬迁入虫,以“治成”达“灭幼”、以“狠治”保“全年”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小麦白绢病是我区部分县(市)七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病害。当地农民对此病俗称“基腐”、“霉根”、“折杆”、“水死”、“青枯”等,叫法甚多。此病流行成灾时,常导致小麦后期大面积成片枯死,严重影响小麦产量。为了解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寻求防治方法,自1988年开始,我们选择历年发病较重的仙居县下阁区前潘乡作为试验点,对此病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观察和试验研究,现将3年来的结果初步整理如下:一、发病概况此病在我区于1978年在仙居县首先发生,翌年大面积暴发成灾,当时该县仅下阁区发生,在1.6万亩小麦田中,发病田达6000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