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绿洲灌区典型间作模式的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河西绿洲灌区低耗水、高光效、高产多熟种植模式,在限量灌水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对该区主要种植模式的产量和光能利用率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4种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排序为玉米/豌豆>玉米/油菜>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在同等可比面积上,小麦、玉米、豌豆和油菜在间作模式下均较单作表现出显著增产效应,但在不同模式下增产效应不同,小麦在小麦/玉米和小麦/大豆2种间作模式下产量分别提高49.14%、51.50%,玉米在玉米/油菜、玉米/豌豆和小麦/玉米3种间作模式中产量分别提高20.88%、53.48%、70.34%.各间作模式下的光能利用率为玉米/豌豆>玉米/油菜>玉米/小麦>小麦/大豆.玉米/豌豆间作模式可作为目前河西绿洲灌区低耗水、高光效型种植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油菜/蚕豆间作控制病虫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进一步探讨油菜/蚕豆间作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确定了种植株行距、播种量、间作与净作、氮钾用量几个主要栽培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不同种植模式和施肥条件下油菜/蚕豆间作控制病虫害的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油菜/蚕豆间作优化栽培推广方案,为油菜/蚕豆间作对控制病虫害的危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间作种植有利于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但目前关于间作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仍存在争议,为明确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变化规律,本研究基于2016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间作模式定位试验,探究西北绿洲灌区间作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试验包括7个处理:玉米单作(M)、豌豆单作(P)、油菜单作(R)、小麦单作(W)、玉米间作豌豆(M/P)、玉米间作油菜(M/R)和玉米间作小麦(M/W)。2019年10月作物收获后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壤样品,分析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间作处理有增加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和微团聚体(0.053~0.25 mm)含量以及降低黏粉粒(<0.053 mm)含量的趋势。与M处理相比,M/W和M/R处理显著增加了0~20 cm和20~40 cm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而M/P处理则与M处理无显著差异。间作模式增加了土壤及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M/W处理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比M处理显著提高11.5%,M/R和M/W处理2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则分别比M处理显著提高4.3%和9.6%。M/W处理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在0~40 cm土层,M/W处理土壤有机碳总储量比M处理显著提高10.2%,M/W处理有机碳储量的增加是由于0~40 cm土层>0.25 mm和0.053~0.25 mm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提升。研究表明,西北绿洲灌区间作种植模式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有利于农田土壤固碳。  相似文献   

4.
为丰富白银市水砂田油料作物栽培模式,进行了胡麻间作甘蓝型春油菜立体间作试验。结果表明:6行胡麻间作2行油菜,带幅为1.6 m的栽培模式下效益最好,产值为21 865.05元/hm~2,纯收入为11 367.05元/hm~2,可在当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在垄作栽培和传统平作栽培方式下,对土壤温度、水分、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5~25 cm土层的日均地温较平作栽培提高0.92℃,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增温效果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垄作栽培土壤含水量及储水量高于平作栽培19.1 g/kg和315 m3/hm2。垄作栽培在灌水量比平作减少1200 m3/hm2的条件下,两种作物的混合产量为16895.3 kg/hm2,增产达14.97%;水分利用效率为26.61 kg/(hm2·mm),节水1268.4 m3/hm2。从增产节水的角度来看,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垄作栽培模式明显优于平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间作套种栽培模式与单作模式相比,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调节作物对光、温、水、肥的需要,而且提高了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与产值。本文在突出油葵制种技术的基础上.就制种油葵与豌豆间作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绿洲灌区优化间作群体受光结构缺乏理论依据,间作增产技术依据不足等问题,旨在为构建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间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间作豌豆为研究对象,在不施氮、传统施氮量减施1/3、传统施氮量和3∶4带型(3行玉米∶4行豌豆)、2∶4带型(2行玉米∶4行豌豆)配置下,研究了玉米间作豌豆群体内的光分布及消光特征.【结果】在整个生育期,与单作相比,间作有利于群体内的光分布,间作底层光强高于单作,豌豆高25.7%~156.7%,玉米高50%~316.2%.间作底部的透光率也高于单作,豌豆高51.2%~55.9%,玉米高236.9%~237.8%.豌豆上部第2层光强间作比单作高32.4%~103.0%,玉米高1.1%~39.5%.随施氮量的增加底层透光率降低,3∶4和2∶4传统施氮间作处理较减施1/3氮肥和不施氮间作模式冠层底部光强低,且3∶4间作处理的受光结构优于2∶4间作处理.【结论】玉米/豌豆间作为3∶4带型,施肥量为450kg/hm2是最适宜试区玉米/豌豆间作群体光照结构的模式参数.  相似文献   

8.
<正> 1 高效种植模式 与蚕豆间作,每1.3米为一组合,两行蚕豆中间种一行豌豆;与油菜间作,每1.5~1.6米为一组合,两行油菜中间种一行豌豆;与大蒜、菠菜等间作,每1.3米为一组合,两行豌豆中间种(栽)两行蔬菜,蔬菜小行距为0.16~0.2米;与小麦混种,豆、麦播种量比例以3:7为好。 2 品种选择 可选用中豌3、4、5号及白玉豌豆等,这些品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西吉县芹菜轮作倒茬栽培技术,包括蒜苗复种芹菜栽培模式、芹菜复种娃娃菜栽培模式、芹菜复种菠菜栽培模式、豌豆与燕麦(或油菜)混播栽培模式等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高效种植模式:①与蚕豆间作.每1.3米为一组合.两行蚕豆中间种一行豌豆;②与油菜间作,每1.5~1.6米为一组合.两行油菜中间种一行豌豆;③与大蒜、菠菜等间作,每1.3米为一组合,两行豌豆中间种(栽)两行蔬菜,蔬菜小行距为0.16~0.2米;④与小麦混种,豆、麦播种量比例以3:7为好。  相似文献   

11.
玉米套种豌豆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豌豆套种玉米是实现高产高效栽培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玉米套种豌豆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根据长江中下游棉区优越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和丰富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建议优化棉田农作制度,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并从合理复种布局、选择适宜作物品种、育苗移栽、科学施肥与化控、控制间套作物密度、优化病虫防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因地制宜的发展棉田棉、粮、菜间作套种复种技术,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达到间套作物平衡增产,从而提高棉田整体经济效益,实现棉农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油菜与鹰嘴豆、羽扇豆间作对土壤养分P、Fe、Zn的吸收利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盆栽试验,设置6个处理,包括对照(CK)、鹰嘴豆单作(CP)、羽扇豆单作(LU)、油菜单作(RA)、油菜与鹰嘴豆间作(RA/CP)、油菜与羽扇豆间作(RA/LU)。结果表明:油菜/鹰嘴豆间作的地上部生物量和P、Zn养分吸收总量均为最高,其生物量比油菜单作、鹰嘴豆单作均提高约74%,P吸收总量比油菜单作和鹰嘴豆单作显著提高76.5%和113.9%,地上部植株Fe、Zn吸收总量相比于单作最高提升比例分别达到270%和121%。油菜/鹰嘴豆、油菜/羽扇豆间作使油菜根际土有效P含量分别提升33.8%和50.4%,而对鹰嘴豆和羽扇豆的根际有效P提升强度并不明显。间作均不同程度促进两种作物根际土有机酸的含量,其中油菜/羽扇豆间作处理下的油菜作物根际土有机酸总量提升幅度最大,是单作作物的1.6倍。研究表明,油菜与鹰嘴豆、羽扇豆两种豆科作物间作均可以提高油菜植株生物量和植株对P、Fe、Zn养分的吸收,其中油菜与鹰嘴豆间作的养分吸收利用强度更佳。  相似文献   

14.
从水土资源利用、耕作改良、配套水系建设、种子选择及处理、水直播、苗床育秧、大田移栽、除草、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沿海滩涂耐盐米草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天水市旱作农业区传统耕作春玉米/春玉米(冬油菜)“一膜两年用”栽培技术,茬口安排不合理,生产过程简单粗放,经济效益发挥不明显、生态效益低下,玉米秸秆随意丢弃或露天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笔者从2017年开始研究了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发现秸秆粉碎带膜翻压还田可以提高玉米籽粒产量7.59%,冬油菜籽粒产量9.91%,增加0-20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分别为2.53g/kg、0.03g/kg、0.08g/kg、10.93mg/kg,缓冲土壤PH,影响土壤速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水平。总结提出“春玉米-冬油菜”秸秆粉碎带膜翻压还田栽培技术,该模式集免耕、秸秆还田、一膜两用和间套种为一体的农业绿色高效栽培模式。旨在解决区域内春玉米/春玉米(冬油菜)一膜两用技术中秸秆利用不合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机肥投入不足、化肥施用不合理、土壤水分利用不足、肥料利用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可以为区域内化肥减施、地力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覆膜免耕对玉米间作豌豆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2013年在河西绿洲灌区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通过探究耕作措施与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变化特征,以期为构建试验区农田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耕作方式和种植模式两个因素,包括传统覆膜耕作(CT)和覆膜免耕(NT)2种耕作方式;单作玉米(M)、玉米间作豌豆(M/P)、单作豌豆(P)3种种植模式,共6个处理;通过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和C/N,明确覆膜免耕对禾豆间作农田土壤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覆膜耕作相比,覆膜免耕显著增加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2 a平均分别增加4.8%、  5.3%、11.1%、17.8%,同时也增加20~40 cm土壤的有机碳、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但对全氮含量影响不显著。在覆膜免耕措施下,玉米间作豌豆较单作玉米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分别提高4.6%、7.0%、14.5%和21.6%,而20~40 cm土层中仅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覆膜免耕较传统覆膜耕作降低0~20 cm土层的C/N,而种植模式之间土壤C/N表现为玉米间作豌豆小于单作玉米。相对于其他处理,覆膜免耕玉米间作豌豆体系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其组分。因此,在河西绿洲灌区玉米间作豌豆体系中,覆膜免耕玉米间作豌豆为该区域高效、可持续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总结了麦套棉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配置模式、育苗、移栽、平衡施肥、植株管理、全程化控、病虫草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棉花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播种、育苗、田间管理及采收运贮等方面,总结甜豌豆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施磷对油菜与紫云英间混作系统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少耕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油菜与紫云英间混作方式与施磷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对油菜苗期生长和抗病能力提高有促进作用;油菜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以油菜与紫云英混作处理增加较多,间作次之,而地下部则相反;油菜叶片数、角果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以混作处理最高;油菜单株产量也以混作处理最高,比间作处理增加33.4%,比施磷单作处理增加13.0%;间作与混作处理的油菜产量在可比面积上比油菜单作产量高,其中混作产量最高。因此,少耕时油菜与紫云英混作种植方式最好,既增产又增加有机肥源,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