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方式对生境质量的影响,对于矿业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安徽省淮南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20年的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研究区生境质量的分布规律与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20年来,研究区主要以水田和旱地2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在研究期间占研究区总面积均超过70%。2000-2020年的用地类型变化剧烈,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4.63%,研究区内的水田和旱地面积逐年递减,占比减少了4.3%,坑塘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坑塘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占比分别增加0.4%、4.21%;(2)2000-2020年的生境质量平均值分别为:0.37、0.36、0.35,表明研究区生境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域生境土地综合整治及生态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分析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能够给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依据。基于1995年、2005年、2015年和202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InVEST模型、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LUS)等方法,研究罗霄山区1995—2020年生境质量时空变化规律及预测2035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情景的生境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罗霄山区以林地为主导地类,1995—2020年间,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占比均减少,而建设用地面积增幅高达0.69%,且91%以上由耕地和林地转入。2)罗霄山区整体上生境质量较好,高级和较高级生境质量的面积占比达57%;1995—2020年,生境质量呈退化趋势,退化区域主要位于茶陵县、南康区和宜章县。3)与2020年相比,2035年自然发展、耕地保护情景下高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占比均呈小幅度减小趋势;相反,生态保护情景下的高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占比提升7.14%,生态保护情景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选择。控制具有高级生境质量的林地和耕地向低级生境质量的建设用地转化,对改善区域生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In VEST模型的Biodiversity模块,测定闽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运用模型结果中的生境质量指数和生境稀缺度指数评估闽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参考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闽江流域生境质量整体处于良好水平,略微下降,2000年、2005年、2010年闽江流域生境质量指数得分为27.90、27.82、27.79,10年间下降了0.39%,2010年至2005年期间较2005年至2000年期间下降速率降低了62.50%;台江、鼓楼、仓山、长乐地区是生境质量较低的地域,其生境质量指数得分10年间均值为0.15、0.23、0.33、0.53;道路、居住地、工业用地、采矿场四种地类对闽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干扰是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森林地类整体生境质量10年间保持稳定,生境稀缺度指数下降了89.80%,生境质量指数10年间均值为0.99,占地面积增加了0.09%。  相似文献   

4.
该文利用Fragstats和ArcGIS计算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特征和不同景观粒度下森林景观异质性指数,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苗二河流域有林地和非林地景观为优势地类,分布比较广泛;无立木林地面积小,分布比较集中;其它地类景观为劣势地类;2)随着景观粒度增加,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斑块形状越来越规则。景观中斑块数量较多,形状不规则,边缘曲折迂回程度较高。该指数同时反映出苗二河流域景观斑块聚集和离散程度,表明随着景观粒度增加,斑块呈现聚集状态;3)随着景观粒度的增加,平均分维数整体趋近于1,苗二河流域斑块形状周长较简单,趋于正方形等简单形状;4)随着景观粒度增加,聚合度指数不断下降,苗二河流域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不断上升。通过森林景观特征和不同粒度景观异质性分析,为科学合理规划建设苗二河流域森林景观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时空结构变化研究对土地规划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成都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土地利用年变化率(R)、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利用变化量(S),得出以下结论:(1)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幅度较大,总体呈增大的趋势;林地和其他土地总体呈减小趋势;水域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2000—2020年以来,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日趋集约化,土地利用类型更加单一化;(3)成都市在2000—2005年、2005—2010年和2015—2020年土地处于发展期;而在2010—2015年,土地处于衰退期;并简要分析得到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影响为人口变动、自然因素、产业调整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可以指示植被生长和覆盖状况,探究其长时间序列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规律,对明确区域植被生态变化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获取植被生长季(7—9月)长时间序列Landsat影像并构建NDVI指数。通过变异系数、Sen+Mann-Kendall趋势分析、未来趋势变化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性计算,分析2000—2020年神木市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格局,并提取NDVI不同聚集区面积结合植被生长季累计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进行分析。【结果】2000—2020年神木市NDVI显著增加,增速为1.25%·a-1;NDVI增加区域、稳定不变区域和退化区域分别占总面积的97.8%、0.4%和1.8%,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矿区和城市聚集区;NDVI变异系数主要集中在0.3~0.5之间,整体波动比较剧烈,变异程度呈现“东南高、西北较低”的空间格局;全区NDVI平均Hurst指数0.69,持续显著增加面积占比93.7%,...  相似文献   

7.
西北干旱区植被覆盖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资源管理》2017,(1):118-126
用MODIS NDVI数据2000—2015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产品,运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耦合Mann-Kendall检验和Hurst指数法,探讨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的预测。研究表明:1)2000—2015年全区植被覆盖的空间异质性较强,有植被覆盖的区域占总面积的35.59%,无植被覆盖的区域占64.41%。受降水的影响,植被覆盖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山区高平原低的特点;受河流和人工灌溉的影响,绿洲区水热组合条件好,其植被覆盖高于荒漠区。2)近16年全区植被覆盖波动变化不明显,各亚区的波动普遍较低,变异系数小于0.10的比例均超过总面积的1/2。3)16年间全区植被覆盖总体有增长趋势,变化率为0.006/10a。基于像元尺度的分析也表明全区植被覆盖以增长趋势为主,各亚区中河西走廊的增长面积最多,北疆的增长面积最少,均超过1/2。4)全区NDVI的Hurst指数均值为0.73,Hurst指数大于0.5的范围所占比例为86.25%,未来全区植被覆盖的变化趋势以持续性增加为主,其中13.46%区域的未来趋势无法确定。各亚区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河西走廊的增加趋势最明显,北疆的增加趋势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8.
2000—2015年青海省植被EVI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资源管理》2017,(6):77-83
基于2000—2015年青海省MODIS EVI数据,分析了青海省植被EVI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5年青海省整体植被EVI呈增加趋势(0.0180/10a),可分为快速增长期(2000—2004年)、波动增长期(2005—2012年)和略微下降期(2013—2015年);EVI呈明显增加的区域面积比例达51.58%,呈明显减少的区域占20.64%,27.78%区域的EVI没有显著变化或基本不变,其中海西州植被EVI增加速率和植被明显改善的面积比例最大。气温和降水与EVI均呈正相关关系,呈正相关的面积比例分别为60.67%和69.50%,降水对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略高于气温。载畜量减少和生态工程面积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发育,但是与气候变化相比具有局限性和初步性。  相似文献   

9.
为给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生态系统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以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各地类碳密度数据,运用InVEST模型碳储量模块对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2000—2020年生态系统的碳储量进行估算,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研究区2000、2005、2010、2015、2020年碳储量分别为569.87×107、573.22×107、573.69×107、572.42×107、573.14×107 t,呈增加趋势,累计增加3.27×107 t;(2)碳储量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西部、南部、东南角和东部小区域;(3)林地是研究区最重要的碳库,其碳储量占研究区固碳总量的93.31%,林地和耕地面积的增加是大兴安岭天保工程区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天保工程促使大兴安岭林地面积保持稳定并且呈现出一定增长趋势,提高了大...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北坡的生态环境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56—2009年祁连山北坡定位观测、遥感监测和实地调查的气象、水文、森林、草原资料及相关文献,采用回归与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祁连山北坡年气温的年际变化率为0.0334℃·a-1,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87年以后气候明显变暖;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率为0.5702mm·a-1,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不太明显,在1976年气候由干旱向湿润转变;1956—2006年,祁连山北坡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党河和哈尔腾6个内流区河流域及大通河流域冰川面积减少17.7%,冰川厚度减薄5~20m,雪线上升100~140m,河西内流区冰川冰储量减少11.4%;东段冷龙岭有27条冰川在1972—2007年的35年间消失;1956—2009年,祁连山北坡出山径流变化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石羊河流域出山径流呈明显减少趋势,黑河流域略有增加,疏勒河流域增加趋势明显;1958—1988年间,祁连山北坡毁林草开荒面积达10.0万多hm2;1958—1980年,森林面积减少0.6万hm2;1989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不断加强保护培育,森林逐步恢复,至2008年有林地面积较1989年增加9.4万hm2;因受人为干扰特别是超载放牧影响,1958年以来,祁连山北坡有林地、灌木林及草原的质量一直处于退化状态,致使森林病虫危害严重,灌木林积雪和保水能力下降,草地产草量降低,水土流失加剧。祁连山北坡生态环境仍处于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状况,亟待加强保护与治理。  相似文献   

11.
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对乐清湾诸海岛及周边大陆开展了鸟类多样性调查,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海岛和大陆调查样地各10个,分析二者之间鸟类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乐清湾的鸟类多样性岛屿比周边大陆低,其中夏季的多样性指数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故生境类型差异和隔离程度是主要影响因子;鸟类均匀度指数岛屿高于周边大陆,其中春季的均匀度指数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则人为干扰是主要的间接影响因子。从β多样性指数看,岛屿与周围大陆之间,种的水平和夏季各自表现出最低的相似性;从生态类群上看,夏季的生态类群物种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所以温度是主要影响因子。从个体数看,春季和夏季各有48.39%和61.54%的鸟类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仅有6种鸟岛屿占优,可能的原因是乐清湾各岛屿仅在多岩石区域和灌丛植被面积占有较大的比率,故各生境面积占比差异是主要影响因子。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生境差异(包括生境类型差异和各生境面积占比差异)、人为干扰和温度等,因此乐清湾岛屿比周边大陆具有更大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2.
<正>沙棘属于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ophae)植物,又名醋柳、酸刺和黑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耐寒、耐旱、抗盐碱、抗风沙,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适应性强,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失,快速恢复植被的先锋树种,尤其是开发建设、环境污染、植被破环严重的地区,发展沙棘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多重效益。府谷县从2000年水利部晋陕蒙地区砒砂岩窟野河流域减沙治理工程开始大面积引进示范栽植,近  相似文献   

13.
小兴安岭北部沼泽湿地典型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杉  满秀玲  张阳武 《森林工程》2009,25(6):6-9,14
以小兴安岭北部公别拉河流域上游沼泽湿地为研究区,选择6类典型湿地进行植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白桦-五蕊柳-修氏苔草群落草本层、灌木层和整体多样性指数均最大,其稳定性较好,目前所处演替阶段将会持续较长时间。柴桦-乌拉苔草群落草本层和整体多样性指数较高,但灌木层最低,群落稳定性较差,将会有新的灌木或乔木树种侵入。小白花地榆-丛苔草群落和柴桦-笃斯越橘-沼泽皱蒴藓沼泽群落各项多样性指数均较低,这与其季节性积水较长的生境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15年3—7月调查了海南省神州半岛高尔夫球场隔离绿化带(A区)、办公住宅区(B区)、草坪区(C区)3种不同生境下金龟子种类多样性。利用黑光灯诱捕,共捕获金龟子科标本10 132号,经鉴定有5种金龟子,其中A区和B区有5种,C区有4种。采用Simpson优势度集中性指数(C)、Shannon-wiener信息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以及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E)作为多样性分析的指标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了3种不同生境下金龟子种类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金龟子种类多度为古黑异丽金龟Anomala antique Gyllenhal(93.32%)红脚绿金龟A.cupripes Hope(5.27%)绿丽金龟A.expansa Bates(0.90%)二白点粉金龟Lepidiota stigma Fabricius(0.47%)小黄鳃金龟Metabolus flavescens Brenske(0.04%);金龟子种类个体数A区B区C区;Simpson优势度指数(C),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E)也是A区B区C区,而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是B区A区C区。A区和B区绿化覆盖率高,为金龟子生存提供了较好的生境,因此A区和B区金龟子多样性均高于C区。  相似文献   

15.
选用2010年、2013年和2016年3个时相的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以福诏高速福州至仙游路段为例,采用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对该路段建设前后(2010—2016年) 6年间的植被恢复动态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0—2016年的年均植被NDVI波动于0. 21~0. 42之间,2010年、2016年的最大值分别为0. 42和0. 21; 2010—2013年,由于福诏高速的建设,该路域的植被退化面积达到66. 95%,生态等级为优良的比例从58. 96%下降到20. 35%; 2013—2016年植被仅退化了16. 23%,较2010—2013年期间退化的少,优良等级的比例从20. 35%上升到35. 08%。这与福州市近年来逐渐重视路域生态恢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王培东  马文杰  文丰  马召威  张平 《绿色科技》2022,(4):173-176,180
以北京市为研究区,采用InVEST模型分析了200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以揭示生境质量空间分布规律,探索区域生境质量差异.结果表明:北京市良好和优等的生境分别增长39.52%和2.18%,中等级生境减少30.68%,生境质量总体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生境质量最高的区域为门头沟区,生境质量平均值为0.9...  相似文献   

17.
河北坝上地区作为首都"两区"建设的重点区域,其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与优化对当地和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18年土地利用状况为基础,采用InVEST模型计算坝上地区生境质量指数并提取生态源地,选择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最小累积阻力表面,划分不同等级的生态安全区,提取生态廊道,并构建河北坝上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1)坝上地区生境质量总体偏低,50%以上为低等生境质量区,中高等生境质量区约占46%,呈现出生境质量两极分化,类型和分布不均衡等特点;2)生态源地占坝上总面积的17.50%,其中40%以上分布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3)生态廊道总长度为640.86km,生态节点53个,高等质量生态安全区占25.92%,低等级质量的生态安全区主要分布在张北县、康保县。坝上地区生态安全质量不是很高、生态系统多样性较低,生态资源在空间上分布不平衡,县区之间生态质量差异明显。未来应进一步提升低等级生态区域生态质量,构建更加稳固的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8.
通过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保护区内外的景观格局特征,研究了贵州湄潭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区外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0年,在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与10 km邻近区内,森林和农田为土地利用类型的主体,且保护区内外不透水面面积呈逐渐增加趋势;保护区的边缘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保护区的平均斑块面积、景观破碎化指数、聚合度指数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1km邻近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高于保护区而低于2~10km邻近区。由此可得,百面水省级自然保护区产生了正面影响的溢出效应,影响距离为保护区外1 km。  相似文献   

19.
新疆西天山云杉林生物量的动态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新疆西天山为监测区,建立云杉林生物量遥感模型.基于遥感和地面调查数据提取西天山不同年龄阶段云杉林信息,对西天山云杉林生物量进行计算分析,对比分析1986、1996及2007年3期森林生物量监测数据,对西天山云杉林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变化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20年间西天山云杉林总体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42.73 t·hm-2,全林区云杉林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呈现出前期(1986--1996年)减少、后期(1996--2007年)增加、总体略有下降的特点.1986年西天山云杉林的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为143.165 t·hm-2,1996年下降到141.875t·hm-2,2007年又恢复到143.15 t·hm-2.1986--2007年20年间,西天山云杉林面积减少了1.9%,生物总量减少了1.92%.1986--1996年间,西天山云杉林面积减少了2.88%,生物总量减少了3.77%.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西天山林区的天然森林资源得以恢复,1996--2007年西天山云杉林面积增加了1%,生物总量增加了1.91%.就不同区域云杉林生物量动态变化而言,喀什河流域云杉林总体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随后依次为巩乃斯河流域、特克斯河流域及其他流域.  相似文献   

20.
分析城市空间扩展和植被覆盖指数变化及其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及在大空间尺度上为城市植被景观提升提供指导。以遥感成像技术为基础,通过提取目标区域卫星影像对应的建筑物和植被特征光谱,通过对多年特定光谱进行建模运算,即可得出城市空间拓展与植被覆盖指数之间的关系;以莆田市为例,利用Landsat卫星影像提取建筑指数NDBI和植被指数NDVI对该市2000、2010和2016年的城市空间扩展及其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16年间,莆田市城市建筑用地面积占比由22.70%增至28.84%,其中前期2000—2010年建筑用地面积占比增加了2.04%,而后期2010—2016年增加4.10%;植被覆盖指数变差的面积占37.26%,而植被覆盖指数变好的面积占28.87%,大部分退化的植被位于西北部山区和东南部平原;建筑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建筑指数每提升10%,植被覆盖指数降低0.77~0.86。总体看来,莆田市的城市空间扩展对植被景观影响较大,且呈现后期大于前期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