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通过对清流国有林场杉木与岗梅混交造林成效的调查,对岗梅的初期生长进行分析,总结不同立地质量等级、不同坡位、不同坡向对岗梅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立地质量等级、坡位对岗梅地径、树高、分枝数量和冠幅影响显著,岗梅更适宜在立地条件较好的中下坡生长。不同坡向对岗梅生长的影响在初期主要表现在分枝数量和冠幅的差异,地径、树高差异不大,阳坡岗梅的平均分枝数比阴坡和半阴坡多,冠幅较大,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低覆盖度行带式种植模式下赤峰杨根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根钻法对低覆盖度行带式栽植模式下赤峰杨的根长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用烘干法对其根质量密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赤峰杨的总平均根长密度在不同土层间变化很大,0.0 40 cm土层为根系主要分布区域,其在总平均根长密度中所占比例高达77.1%;不同径级之间的根长密度差异显著,0.0 0.2 mm径级根系的根长密度最大,可达0.61 cm·cm-3。带间根长密度变化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少而后略有增大的趋势,环境因子影响根系分布,>2.0 mm的粗根根长密度主要分布于带间。低覆盖度行带式配置模式下的赤峰杨吸收根系(<2mm)主要分布于0 40 cm深度区域,粗根(>2.0 mm)主要分布于地表40 cm以下区域,带间是根系的主要分布区域,根系主要利用的是天然降水。  相似文献   

3.
滴灌栽培杨树人工林细根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探究滴灌条件下杨树人工林细根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大兴区林场滴灌栽培的5年生欧美107杨的细根分布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根钻法分别在株间、对角和行间方向距树干0.2、0.5、1.0、1.5 m处取样,取样深度为60 cm,每10 cm为1个土层。[结果]滴灌条件下,在不同方向的不同树干距离和土层深度,杨树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和根长表现出相似的分布特征,其分布受树干距离、土层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P0.05)。滴灌条件下,株间方向的细根总长为12.7 cm,分别是对角和行间方向细根长的1.82倍和2.32倍,上述3个方向取样位点细根总长为25.2 cm,其中的86.4%在滴灌形成的湿润带范围内;0 40 cm土层的细根长占0 60 cm土层细根总长的84.5%。各方向的细根水平分布特征不同,株间方向细根长在距树干0.5 m处最大,为4.2 cm,占该方向细根总长的33.1%,且与其他树干距离处差异显著(P0.05);对角和行间方向细根长在距树干0.2 m处最大,分别为2.7、2.3 cm,占各自方向细根总长的38.1%和41.8%。各方向的细根垂直分布特征不同,株间方向细根长在0 10 cm土层最大,为3.7 cm,占该方向细根总长的29.1%,且与其他土层差异显著(P0.05);对角和行间方向细根长均在10 20 cm土层最大,分别为2.0、1.7 cm,占各自方向细根总长的27.9%和31.0%,与其他土层细根长差异显著(P0.05)。[结论]滴灌条件下,杨树人工林细根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采用细根生物量或细根长任一指标来表述。滴灌后形成的连续湿润带导致土壤水分条件的差异使细根在不同方向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特征不同,细根分布表现为株间对角行间,细根主要分布在湿润带范围内且在0 40 cm土层相对集中分布。依据滴灌栽培杨树人工林细根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每次滴灌后应保证水分侧渗到距离树干至少50 cm的范围,下渗的深度至少达到40 cm深,以满足杨树人工林正常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本研究结果和结论为确定精准的单次有效灌溉量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实现既节水又确保林木正常生长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崇阳县天然苦竹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作业对苦竹竹鞭及根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苦竹竹鞭及根系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中,且以2 a和3 a壮龄鞭段为主。年龄及土层均对鞭径与节间长影响不显著。壮龄鞭上着生壮芽和笋芽多,而老龄鞭上则着生死芽多。苦竹细根生物量、细根直径、细根长度以及细根比根长各根序的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根序、土层深度及季节影响细根生物量、细根直径、细根长度及细根比根长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桉树(2 m×3 m)+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复合经营模式为研究对象,桉树纯林(2 m×3 m)为对照,根系生物量和根长密度为测定指标,采用根系区位全挖法和土钻样点法,探索了间种山毛豆对桉树根系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间种山毛豆有利于提高桉树细根和粗根在地下部分的比例,其中细根生物量提高幅度最大,比纯林桉树提高了1.99倍;间种山毛豆对桉树细根生物量空间分布影响显著,在垂直方向上,桉树细根生物量明显下沉,各土层大小排序为20~40 cm 0~20 cm 40~60 cm,在水平方向上,桉树细根生长明显外延,各区位细根生物量大小排序为区位2区位1区位3;间种山毛豆对0~20 cm深土层的桉树根系根长密度影响显著,其中纯林桉树细根根长密度是间种模式的1.4倍,粗根是间种模式的1.9倍,而2种模式下桉树根长密度最大值均出现在20~40 cm土层;在从桉树树兜往树行中间的水平方向上,间种模式和纯林桉树中细根和粗根的根长密度变化趋势均是单峰型曲线,其中细根根长密度峰值分别出现在1.00、1.25 m位置,粗根根长密度峰值分别出现在0.75、1.00 m位置。桉树人工林间种山毛豆能有效促进桉树根系生长,特别是细根生物量明显增加;同时桉树根系出现了生长下沉和外延现象,这可能是受地下根系生态位重叠产生的树种间竞争和促进作用影响造成。  相似文献   

6.
以2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杉木细根的生长分布情况及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第2代杉木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与全氮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壤中,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杉木细根生物量在不同土壤层次问差异显著,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主要分布在0~15 cm的表层土壤中,占总量的50.35%,15~30 cm层占30.04%,30~45 cm层占19.61%;细根表面积在不同层次土壤间差异不显著,主要分布在0~30 cm层中,为2.86m2·m-3,占总量的79.88%;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杉木细根比根长增加不明显;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杉木细根生物量、比根长和根表面积密度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土壤全氮含量与杉木细根生物量和根表面积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与细根比根长存在不太明显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以广东省东江林场引种的7年生西南桦Betula alnoidas和灰木莲Magnoliaceae glanca人工林为对象,分别于阳坡和阴坡设置样带调查其生长表现,分析华南丘陵山地坡向和坡位对2个树种生长的影响,为其人工林规模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西南桦胸径在坡向间差异不显著(P0.0 5),坡位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树高在坡向和坡位间均差异极显著,灰木莲胸径和树高在坡向和坡位间均差异极显著,两个树种胸径和树高在坡位间的差异均高于坡向间,且总体上表现出随坡位升高而减小的趋势。(2)2者冠幅的变化规律与胸径一致;西南桦冠长在阳坡随坡位升高而减小,在阴坡则随坡位升高而增大,而灰木莲冠长在阴坡随坡位升高而增大,在阳坡的坡位间差异不显著。(3)西南桦活枝下高和死枝下高仅在阳坡的坡位间差异显著(P0.05),而灰木莲在坡向和坡位间均差异显著;西南桦活枝下高和死枝下高均大于灰木莲,而灰木莲的死枝宿存区段长度大于西南桦。(4)综合生长及自然整枝能力分析可知,坡向和坡位对灰木莲的影响大于西南桦;从早期生长表现来看,灰木莲在阴坡较阳坡适宜,且最宜在下坡种植,而西南桦则在阴坡及阳坡的中下坡均适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5 a生杉木人工纯林在不同坡位上的生长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坡位对15 a生杉木人工纯林树高生长、胸径生长、冠幅生长均有显著影响;人工林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等生长指标一致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坡位间平均胸径生长和平均树高生长均表现为:上坡位与中坡位无显著差异,上坡位与下坡位差异极显著(p<0.01),中坡位与下坡位差异极显著(p<0.01);坡位间冠幅生长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9.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安塞县,采用生长季内连续钻取土芯法进行根系调查取样,研究刺槐细根面积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东南坡与西北坡刺槐累积细根面积存在显著差异。西北坡刺槐累积细根面积大于东南坡,分别为东南坡的1.58倍(4月)、1.86倍(7月)和1.24倍(10月)。同时,东南坡与西北坡刺槐累积细根面积都表现出10月>4月>7月的动态变化。东南坡与西北坡刺槐细根面积在各土层所占比例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不同坡向刺槐细根垂直分布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无论在东南坡还是西北坡4月和10月约70%的细根分布在0~150cm土层,30%分布在160~250cm土层。7月约80%的细根分布在0~150cm土层,20%分布在160~250cm土层。不同月份间,刺槐细根面积在0~40cm土层所占比例变动较大,而40~150cm土层变动较小。刺槐细根面积垂直分布的动态变化与剖面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对生长在伊朗北部丘陵地带的8株欧洲鹅耳的根面积比率和根系拉伸强度进行了测定,评估了欧洲鹅耳根系生物力学特性。应用剖面挖掘法测得土层深度为0.1米的样品根面积比率。共用了123份根样品分析根系拉伸强度。结果表明,根面积比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变化规律遵从幂函数;上坡面和下坡面根面积比率无统计差别。根系可达到的最大土层深度为0.75米,但是最大根面积比率存在于土层深度0.1米内。下坡面最小和最大根面积比率分别为0.004%和6.431%;而上坡面的根面积比率分别为0.004%和3.995%。上、下坡面根数无显著差异,而且90%以上的根系深入到50-60厘米的土层中。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面积比率与根数无显著关系。平均根拉伸强度为31.51&#177;1.05MPa,且根系直径越粗根拉伸强度越小,遵从幂函数变化。图5表1参38。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龙胆草种植密度及基肥的试验研究,分析二者对龙胆草地上部和地下部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龙胆草地上部性状株高、叶长和叶宽影响不大,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茎粗以20株/行处理最好,与15株/行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根部各性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尤其对根长、根重和小区产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龙胆种植密度以25株/行和20株/行处理比较好,可促进植株生长,并能提高其产量;复合肥基肥试验中,除100g/m2处理外,各处理地上部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值均高于对照,对植株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地下部各性状,除100g/m2处理外,各处理根长、根粗、须根数、根重和小区产量值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对照,综合分析龙胆植株各生长性状和产量性状以75g/m2处理最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不同滴灌施肥量对泓森槐(Robinia pseudoacacia Hongsen)细根生长的影响,以3年生刺槐苗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设置5个施肥处理(基准、基准±30%和基准±60%),探究滴灌施肥对泓森槐细根分布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下细根根长密度和表面积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不同处理间各土层细根根长密度和表面积差异不显著。距树干不同水平距离处细根根长密度和表面积分布均匀,各处理无明显差异。株间方向细根根长密度和表面积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并显著高于行间和对角方向细根分布。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优良观赏、材用、笋用竹种紫竹高效培育提供科学依据,以紫竹种苗林为对象,开展了地下鞭系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紫竹地下鞭系分布浅,分布于20 cm土层内,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鞭段数和鞭长分布比例均差异极显著,0~10 cm土层的鞭段数、鞭长分别占总鞭段数、总鞭长的90.30%、92.23%。不同年龄竹鞭平均鞭径无显著差异,2年生和3年生竹鞭鞭长差异不显著,均显著地高于1年生竹鞭鞭长。1~3年生竹鞭侧芽数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竹鞭平均鞭段长、平均鞭节长无显著差异,1~2年生竹鞭鞭段平均侧芽数差异不显著,均显著地高于3年生竹鞭;0~10 cm、10~20 cm土层1~3年生竹鞭鞭段数、鞭长的分布比例差异显著,1年生竹鞭100%分布于0~10 cm土层中。2年生竹鞭平均鞭径、平均鞭段长、平均鞭节长和鞭段平均侧芽数均差异不显著,鞭长、鞭节数和侧芽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3年生竹鞭平均鞭径、侧芽数、平均鞭段长、平均鞭节长和鞭段平均侧芽数差异不显著,鞭段数、鞭长和鞭节数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对2年生柴胡9个性状:株高、分蘖数、茎粗和、须根数、分枝数、根长、叶型、叶面积和根重等的遗传参数和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茎粗和、分枝数与决定药材产量的根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9和0.4457,均达到显著水平;根重与决定药材质量的根长相关系数为0.4487,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叶型柴胡的叶面积与根重相关系数分别为宽叶型:1.012、长叶型:1.2021、竹叶型:3.1187,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并且每种叶型柴胡的叶宽、叶长与叶面积的相关系数也分别达到显著相关水平;说明在2年生柴胡的优良品系选育的过程中,可依据茎粗和、分枝数、根长、叶总表面积等性状来判断决定经济产量的根重。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广东省九连山林场开展碳汇林套种五指毛桃 Ficus hirta 的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利用双 因素方差分析法,从坡位、密度以及坡位和密度的交互作用 3 个因素来研究其对地径、苗高、冠幅、根 长和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对五指毛桃地径、冠幅、根长和根重产生显著影响;不同密度对 五指毛桃地径、冠幅、根长和根重产生显著影响;不同坡位与密度的交互作用对五指毛桃的地径、苗 高、冠幅、根长和根重均产生极显著影响;五指毛桃地径和苗高长势最佳的是位于中坡的密度为 6 255 和 3 120 株 /hm2 的植物样本;冠幅长势最佳的是位于上坡和中坡的密度为 3 120 株 /hm2 的植物样本;地下 部分最有优势的是为位于上坡的密度为 2 760 株 /hm2 的植物样本。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寿宁县引种楸树(分根造林)试验区不同坡向、坡位3年生幼树的生长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坡位楸树分根造林的平均成活率为97.3%、平均树高为3.26m(其中当年抽高1.12m)、平均胸径3.11cm。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坡向、坡位各组楸树树高、当年抽梢高度、胸径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存活率之间不存在着显著差异。种植楸树的坡向应选择南坡为宜,北坡则会影响其生长;种植楸树的坡位应选择下部。  相似文献   

17.
对湘北地区6年生四川桤木(Alnus cremastogyne)人工林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分布、根长、比根长、根长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桤木人工林大根、中根、小根、细根生物量分别占林分根系生物量总和的55%、22%、14%、9%;约66%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在0~30cm土层;不同径级根系根长变化趋势是:细根小根大根中根,比根长的变化趋势是:细根小根中根大根;各径级根长密度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垂直方向上,在0~60cm土层,大根的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后降,中根、小根、细根的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水平方向上,在0~80cm距离,大根的根长密度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细根的根长密度随距树干距离的增加而增大,中根、小根的根长密度在距树干0~60cm内逐渐减小,而在距树干60~80cm又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人工刺槐林的细根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10年生人工刺槐林的细根生物量、比根长、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这些根系参数与土壤物理因子(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土壤密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刺槐林细根在0~180cm土层中随深度呈层次性衰减(a,b,c,d,e);其中,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等随深度变化均可用负指数函数描述,根系集中分布在0~60cm土层,峰值都在0~20cm土层,该土层3项指标分别占各自0~60cm土层总量的42.72%,44.44%和47.14%;比根长随深度增加衰减趋势较弱,在80~140cm土层中出现反复,其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可用三次多项式描述。2)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面积指数等均随距树干基部的距离增加而减小,比根长在0~40cm随距树干距离增加而增加,在40~80cm达到最大值,120~160cm内最少。3)根系分布受环境因子影响,其影响程度依次为: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建立根系参数与土壤物理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均达到95%以上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毛白杨幼林细根对梯度土壤水分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毛白杨细根对土壤水分的短期响应,充分了解其根系对土壤水分的生态适应策略,并为其人工林水分管理策略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栽植砂壤土的2年生毛白杨林分中,设置3个灌溉处理:充分灌溉(FI)、控水灌溉(CI)和对照(CK)。灌溉2个月后,在各处理林分中采用根钻法进行取样,得到不同处理、深度和水平距离的细根生长、分布及形态数据。【结果】垂直方向上,各处理间细根生物量密度(FRBD)在任一土层内均无显著差异(P0. 05);在各处理间浅土层水分差异较大的区域和整个根区内,细根分布深度表现出CK CI FI的特点,该规律在水分差异较小的区域未出现;水平方向上,CK处理下的FRBD呈现出明显的随距树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的趋势,该趋势在FI和CI处理中较弱;除水平距树30 cm处CK处理的FRBD显著大于FI和CI外(P0. 05),其余距离处各处理间FRBD差异均不显著(P0. 05);细根分布表现出距树越远垂直分布越浅的特点;灌溉处理下,细根在滴头两侧的浅土层中大量聚集,对照处理下细根则大量聚集在靠近树体的深土层中; 0~50 cm的任意土层内,各处理间细根形态指标(直径、比根长、组织密度)均无显著差异(P 0. 05);林木平均生长空间内整个根区的细根总量表现出CK FI CI的特点。【结论】当浅土层存在短期水分差异时,随着干旱胁迫加剧,毛白杨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逐渐加深,同时向靠近树体的方向聚集;毛白杨通过调节细根分布而非浅土层内细根形态以适应水分胁迫;就细根总量而言,毛白杨会采取先小幅降低,后显著升高的调节策略。在旱季对毛白杨幼林进行灌溉时,建议采用较高频率的充分灌溉。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细根与土壤养分含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根钻法研究黔中12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不同层次土壤(0~20 cm和20~40 cm)细根的分布情况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分布,并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细根单位面积生物量、根长密度及比根长在0~20 cm土层明显高于20~40 cm土层,在0~20 cm土层中单位面积根量是20~40 cm土层的3~6倍;土壤中养分含量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马尾松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及比根长与土壤中有效性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与马尾松胸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养分含量对生物量、根长密度的综合影响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性(R~2=0.903、0.917),土壤养分(0~20 cm、20~40 cm)对马尾松胸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R~2=0.878、0.934),与树高线形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