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松嫩平原西部是我国苏打盐碱化草地的主要分布区,地表植被常呈斑块化分布,不同植被下土壤盐碱化程度迥异。通过植被进行土壤盐碱化诊断分级具有快速、直观的优点,但首先必须建立植被与土壤指标间的量化关系。采用田间取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下土壤盐分、养分及微生物的差异,并利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阐明了采用植被进行土壤盐碱化分级的科学性。结果表明:不同盐碱化草地土壤盐分、养分、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羊草草地土壤盐分最低,养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最高;盐碱裸地土壤盐分最高,养分、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最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羊草草地属于轻度盐碱化,芦苇和虎尾草草地为中度盐碱化,碱茅、碱蓬草地和盐碱裸地为重度盐碱化。  相似文献   

2.
为探求NH4+在不同盐碱化土壤中吸附特性的变化规律,采用平衡吸附法分别从吸附行为与影响因素探究氮素在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化土壤中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 3种供试土壤对NH4+的吸附量随盐碱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大,平衡吸附量为:重度盐碱化土壤 > 中度盐碱化土壤 > 轻度盐碱化土壤,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不同盐碱化程度土壤对铵态氮吸附过程,吸附平衡时间为720 min;3种供试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反应均是自发、放热及混乱度增加的过程;背景液pH(3.0~9.0)范围内,3种供试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量随pH值上升而增大;添加不同浓度的Na+、Ca2+、Al3+溶液,3种供试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量随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研究表明,提高溶液pH值能增强盐碱土对铵态氮的吸附能力;温度、离子价态增加则不利于吸附,土壤盐碱化程度提高,对铵态氮的吸附能力有所增强,限制了铵态氮的迁移,污染风险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对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分析比较了混播草地与盐碱化草地的土壤含水量、容重、pH、土壤全盐量和主要养分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可显著降低盐碱化草地土壤0~30 cm土层的含水量、容重、pH和全盐含量(P<0.05),4个指标分别比盐碱化草地降低9.88%、14.37%、10.56%和24.80%;种植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后土壤主要养分均增加,0~30 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和速效磷分别是盐碱化草地的1.41、1.29、1.09、1.15和1.39倍,种植年限越长增量越多.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改良盐碱化土壤效果明显,土壤环境向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松嫩平原草地次生盐碱化的发生原因、形成过程和治理途径。认为人类过度利用造成植被退化是草地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羊草作为羊草草地植物群落优势种,其数量指际(重要值,Important Value, Ⅳ)作为草地植被退化指标,与土壤电导率(EC)和碱化度(ESP)的函数关系分别为:;Ⅳ=50.07·0.69~(EC)((?)=—0.8499和Ⅳ=64.02·0.97~(ESP)(r=—0.7501)。表明随着土壤盐碱化程度的提高,羊草在群落中的优势度(Ⅳ)呈鱼指数形式下降。并提出了“避重就轻、先易后难、以防为主、用改结合”的治理原则和“以生物改良方法为主的治理途径”。对建立草地畜牧业优化生态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土壤盐碱化程度对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随机采集30个不同盐碱化程度的稻田土壤(0~20 cm)样品,根据盐碱化程度将其划分为轻度(含盐量0.1%~0.3%,碱化度5%~15%)、中度(含盐量0.3%~0.5%,碱化度15%~30%)和重度(含盐量0.5%~0.7%,碱化度30%~45%)盐碱土3类,每个类别中依据最小归类样品数选取盐碱化程度接近的3个土样作为3次重复,进行实验室模拟培养分析,探究不同盐碱化土壤氮素反硝化和氨挥发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增加,氮素的反硝化作用显著降低,氨挥发作用显著增加,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轻度盐碱土相比,中度和重度盐碱土相同培养时间的氮素反硝化速率分别降低了18.9%和37.8%,累积反硝化氮量分别降低了13.7%和29.4%,氨挥发速率分别增加了30.8%和64.8%,累积氨挥发量分别增加了36.6%和59.4%。逐步回归分析表明,EC、ESP(碱化度)、CO32-和TN是影响苏打盐碱地稻田土壤累积反硝化氮量的主...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Cd在不同盐碱化土壤中的解吸特性,通过批量平衡解吸试验,探究重金属Cd在3种盐碱化土壤中的解吸行为及不同环境因素对Cd解吸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在3种土壤中的解吸过程分为快速解吸阶段、慢速解吸阶段和解吸平衡阶段,且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其拟合效果较好;Cd在3种土壤上的解吸能力顺序为重度盐碱化土壤>中度盐碱化土壤>轻度盐碱化土壤;在试验pH范围内(3~11),3种土壤对Cd的解吸量呈先降低后略有增加的趋势;Al3+、Ca2+和Na+浓度的增加均使3种土壤对Cd的解吸量增加;添加生物质炭的3种土壤对Cd的解吸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13%2甲4氯钠水剂防除麦田杂草,适宜施药时期和用量:于小麦幼苗5叶期,采用喷雾法茎叶处理施药一次.推荐用药量每亩500毫升(有效成分975克/公顷).  相似文献   

8.
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强度采伐干扰下的响应及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方丘陵山区在不同强度人为干扰[弱度择伐(13.0%)、中度择伐(29.1%)、强度择伐(45.8%)、极强度择伐(67.1%)和皆伐]10 a后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0 a的恢复,弱度和中度择伐样地土壤结构稳定性、水分、孔隙状况和养分含量得到恢复,并有所改善,而强度择伐、极强度择伐和皆伐迹地土壤各项指标仍未恢复,其破坏程度均随采伐强度的增大而加剧。经主成分分析得出全K、速效K、速效P、有机质、全N、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密度、最小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10项指标,能较好地反映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状况,不同强度采伐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程度依次为皆伐作业>极强度择伐>强度择伐>中度择伐>弱度择伐。  相似文献   

9.
以草莓连作土壤为材料,探讨杀菌剂敌磺钠以及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对草莓连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为草莓连作障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分别采集敌磺钠处理前(A)、敌磺钠处理后(B)、处理后添加化肥(CK)、处理后添加有机肥(OF)、处理后添加微生物菌肥和有机肥(MF)的草莓土壤以及根际土壤样本,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根据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在不同处理后的变化。结果表明,草莓连作土壤经过敌磺钠处理后,细菌以及真菌的多样性都有所降低,细菌的Shannon指数从8.93降到7.77,而真菌的Shannon指数从4.52降为0.46;细菌的Methylocaldum属和Phormidium属,真菌中的Zygomycota门、Rozellomycota门和Chytridiomycot门以及Podospora属在敌磺钠处理后,丰度值均为0;与对照比较,在处理后的土壤中添加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都能提高土壤细菌的多样性,降低真菌的多样性,其中,从门水平看,添加微生物菌肥处理后,细菌中的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Chloroflexi,Firmicutes,[thermi],Cyanobacteria和Basidiomycota的丰度值较高;在属水平上,添加微生物菌肥处理后,细菌中的Pseudomonas,Luteimonas,Lysobacter,Streptomyces,Chloronema,Bacillus,B-42属和真菌中的Podospora属的丰度值较高。采用敌磺钠和微生物菌肥共同处理草莓连作土壤,可以降低真菌的多样性,提高细菌的多样性,并提高有益菌属的丰度值,起到防治草莓土传病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盐碱化程度草地土壤肥力质量的季节动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盐碱化程度不同的草地(非盐碱化、轻度盐碱化、中度盐碱化和重度盐碱化)为研究对象,分析松嫩盐碱草地土壤肥力质量季节变化,并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与5月份的相比,其它月份的轻度盐碱化草地土壤全氮和有机质质量分数,以及重度盐碱化草地土壤的全盐质量分数、Na+和Cl-质量分数明显减少;而非盐碱化草地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中度盐碱化草地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以及重度盐碱化草地土壤的Ca2+质量分数却出现增加的情况.中度盐碱化草地7、8月份时土壤pH值、全盐质量分数、Na+、K+、Mg2+质量分数及总碱度明显高于其它3个月份的.9月份的全磷质量分数为整个生长季内最低的.6、9月份的全钾质量分数和6、7月份的含水量较其它月份明显减少.松嫩盐碱草地土壤肥力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依次为K+、速效磷、总碱度、全盐、碱化度、pH值、SO42-和Na+.随着时间推移,非盐碱化、轻度盐碱化和重度盐碱化草地的土壤肥力质量呈改善的趋势,而中度盐碱化草地土壤6月份时土壤肥力质量状况最好,9月份的次之,而8月份的最恶劣.  相似文献   

11.
草甘膦对土壤磷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垂帆    林静雯    李莹    刘爱琴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6):71-77
草甘膦与磷酸盐具有非常相似的结构,它们在土壤中的主要吸附位点相似,草甘膦可能影响到磷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和有效性。以福建分布最广的红壤、黄壤为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草甘膦对2种典型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于2 mg·kg-1的草甘膦显著提高了红壤磷的有效性,而草甘膦对黄壤磷的活化效果不及红壤明显。草甘膦对红壤Al-P和Fe-P的活化作用较强,Ca-P次之,而O-P含量则有所增加,黄壤各形态无机磷在草甘膦作用下均有不同程度地减少。红壤速效磷含量与其pH达显著正相关水平,而与红壤无机磷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但不同浓度草甘膦作用下红壤Al-P含量与Fe-P、O-P和Ca-P含量存在此消彼长的趋势。黄壤速效磷与Al-P和Fe-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Al-P和Fe-P是黄壤速效磷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10-6001对除草剂草甘膦的耐受性,以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材料10-6001和常规棉花品种冀棉958( CK)为试验材料,在棉苗6片真叶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不喷施除草剂,人工除草, CK)、0.25%和0.50%〕的草甘膦溶液,分别于施药后0(当天下午)、1、7、14和21 d调查棉花的株高、药害级别、受害指数和死苗率,施药后35 d 调查棉花的死苗情况;分析2种棉花对不同浓度草甘膦的反应程度,并对其株高差异进行了显著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品系10-6001对草甘膦的耐受性很好,喷施0.25%和0.50%草甘膦溶液的棉花在整个试验期间药害均较轻,表现为植株矮化,生长减慢,叶片略变小,且无死苗,株高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人工除草( CK)相比差异均不显著;随着时间的延长,药害逐渐缓解。而常规品种冀棉958对草甘膦的耐受性很差,喷施0.25%和0.50%草甘膦溶液的棉花药害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生长缓慢,叶片变小、枯黄、褐化干枯,并且药害程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药害级别和受害指数均高于10-6001,株高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人工除草( CK)相比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施药后35 d部分棉花出现整株枯死。  相似文献   

13.
土壤吸附草甘膦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草甘膦的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了在298、303、308K温度下草甘膦的吸附平衡时间和吸附等温线的测定。[结果]草甘膦在水-土两相中分配6 h内达到平衡。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拟合得到的相关系数均大于Langmuir吸附等温线拟合得到的相关系数,适合描述草甘膦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土壤吸附草甘膦的吸附过程是吸热吸附,温度升高有利于吸附。吸附过程是自发吸附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吸附过程自发趋势增大,但变化较小。吸附过程是熵增加过程。温度低时,土壤对草甘膦的吸附量小,土壤表面的混乱程度较大;温度高时,土壤对草甘膦的吸附量较大,土壤表面的混乱度较小。[结论]土壤吸附草甘膦的过程是一种自发吸热的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磷与草甘膦在酸性土壤中吸附解吸交互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量的磷肥和草甘膦是我国南方土壤中两种共存污染物,通常伴随着水土流失引起面源污染,为揭示土壤中草甘膦和磷的保持、释放规律及其相互影响机制,通过等温吸附-解吸试验,研究了红壤和黄壤经草甘膦处理后对磷的吸附解吸规律以及磷对草甘膦在红壤和黄壤中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作用下磷在供试土壤上的吸附行为可用Langmuir方程描述,红壤和黄壤对磷的吸附反应均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两种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均随草甘膦浓度增加而下降。与对照相比,红壤经草甘膦处理后,对高浓度磷的解吸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黄壤磷解吸量在草甘膦作用下变化不明显,但解吸率随草甘膦浓度增加有所上升。此外,Freundlich方程对磷作用下草甘膦在供试土壤上的吸附行为拟合效果较好。未添加磷时,草甘膦在黄壤上的吸附量大于其在红壤上的吸附量,然而随着磷浓度增加,黄壤对草甘膦的吸附量减少。草甘膦在两种土壤上的解吸率均呈下降趋势,随着外源磷浓度增加,草甘膦在红壤上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均显著降低,而不同磷处理下黄壤草甘膦解吸量变化一般在1.83~8.42 mmol·kg~(-1)之间,外源磷对草甘膦在黄壤上的解吸影响较小。以上研究表明,土壤中草甘膦和磷存在着吸附行为的竞争,草甘膦能够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同时磷也能够抑制土壤对草甘膦的吸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不同浓度草甘膦胁迫下,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L.)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3种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丙二醛(MD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马唐在草甘膦胁迫初期,3种酶活性和MDA含量较对照值有所提高;草甘膦处理6 d后,各指标均达到最高值;第9天后,各指标开始下降;至第12天后,450、900和1 800 g/hm2草甘膦处理马唐的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均降至对照水平。这表明草甘膦对马唐的伤害在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发育后可恢复,说明马唐对草甘膦较易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几种常用茶园除草剂对土壤尿素态氮转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设置CK(未施尿素和除草剂)、单施尿素、尿素+草甘膦钾盐、尿素+草甘膦异丙胺盐、尿素+草铵膦、尿素+百草枯共6个处理,尿素用量为200 mg N·kg~(-1)干土,除草剂用量为10 mg有效成分·kg~(-1)干土。结果表明:4种除草剂均在前期(5 d)显著抑制了尿素的水解作用(P0.05),此后促进尿素水解,并延长了尿素水解时间,百草枯施用效果较为显著,其他3种除草剂施用效果之间差异不显著。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施用除草剂均显著抑制土壤硝化作用(P0.05),硝化抑制率为38.42%~58.08%。茶园土壤单施尿素显著促进温室气体CO_2和N_2O的排放(P0.05)。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4种除草剂均促进了茶园土壤CO_2的排放,累积排放量增幅为6.05%~65.46%,其中草甘膦异丙胺和百草枯处理CO_2排放量显著增加(P0.05);4种除草剂显著抑制N_2O排放(P0.05),累积排放量降幅为46.21%~63.58%,百草枯处理抑制效果最显著(P0.05);4种除草剂不同程度抑制了CH_4的排放,累积排放量降幅为13.71%~32.09%,草甘膦异丙胺和百草枯处理CH_4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P0.05),但4种除草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于不同除草剂对不同微生物生理代谢影响的复杂性,其对氮素转化和温室气体的影响还需长期田间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草甘膦对大豆田土壤养分及其功能酶活性的影响,以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呼交06-698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1.2、2.4、3.6 kg·hm-2草甘膦对大豆田土壤氮(N)、磷(P)、钾(K)及其功能酶活性的影响。2年试验结果均表明,在草甘膦2.4 kg·hm-2和3.6 kg·hm-2用量下,大豆田土壤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脲酶、纤维素酶、磷酸酶和根瘤固氮酶活性显著降低,降低峰值分别为10.57%、11.30%、67.66%、40.62%、45.88%和74.49%,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升高,2年间的升高峰值为131.93%,速效钾含量不受草甘膦影响。这种影响随草甘膦施用后时间延长而逐步恢复正常,长时间不会对土壤养分及其功能酶活性带来不利影响。通过主成分与综合评价方法分析,草甘膦用量为2.4和3.6 kg·hm-2时,以土壤N、P、K养分及其功能酶活性为主成分的土壤质量均高于CK。研究结果可为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和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商业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生福  王建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602-12602
[目的]研究草甘膦在云杉苗圃地的除草效果。[方法]用10%草甘膦水剂的25、50、100倍液对云杉苗床进行灭草试验,比较不同处理的除草效果。[结果]用药3d后,部分杂草开始变黄、枯萎;喷药后5、15、30,45d各处理总体防效分别为18.3%~51.4%、91.2%~94.6%、62.9%~74.1%和16.6%~40.2%;喷药后5d各处理对杂草的防效差异显著,喷药后15、30d各处理对杂草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喷药后15d防效最好;草甘膦25倍液的前期除草效果好于50、100倍液,灭草率在91.2%以上,且对苗木生长无影响。[结论]草甘膦25倍液的除草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探明干旱胁迫(5d)及旱后复水条件下不同草甘膦剂量对抗草甘膦大豆(RR1)幼苗保护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在大豆的第三复叶期进行水分胁迫和草甘膦处理。【结果】(1)正常水分条件下,草甘膦增加了RR1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EL),且随剂量的增加和处理5d内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草甘膦处理17d后,各指标均有所下降。(2)干旱条件下,较低剂量的草甘膦处理使RR1的SOD、POD、CAT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升高,0.92kg·hm-2处理的各保护酶活性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然而,各剂量处理的MDA含量和EL均在胁迫第5天上升到最大;各指标在复水12d后均有所下降。(3)干旱条件下草甘膦处理的SOD、POD、CAT活性以及MDA含量和EL均高于正常水分条件下草甘膦处理。【结论】正常水分条件下,草甘膦对RR1幼苗造成的伤害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有所缓解;而干旱胁迫加剧了草甘膦对RR1幼苗伤害的原因是活性氧代谢失衡,保护酶系的活性发生变化,质膜过氧化程度加大,短期干旱胁迫后复水可提高细胞膜的抗干旱能力或适应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石灰对实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石灰水溶液(0.025%和0.050%)淋洗受铅锌矿尾矿严重污染的水稻土对水稻的影响。[结果]石灰水溶液可以将土壤中的Cu、Zn和Pb等重金属淋洗出来,淋洗次数越多,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越低。土壤中Pb的含量降幅最大,其次是Zn,最低为Cu。低浓度石灰溶液(0.025%)淋洗6次以上、高浓度(0.05%)淋洗5次以上对去除土壤中的Pb、Cu、Zn重金属效果明显。水稻能在经石灰淋洗过的土壤上生长,发芽率和生物量随着淋洗次数的增多而增加,但石灰水溶液浓度过高或淋洗次数过多则降低水稻发芽率和生物量,还导致植株Pb含量升高。[结论]利用石灰修复铅锌尾矿污染的农田土壤是可行的,但石灰用量要适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