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随着郑单958和先玉335在全国的大面积种植,阜新地区的播种密度也逐渐增大,由原来的3.9万~4.2万株/hm2上升到4.95万~5.25万株/hm2,地力好的地块提高到6.0万株/hm2甚至更高。而在品种选择的时候如果没有选好,忽略了品种的耐密性,那么可能就会给农民带来不小的损失。因此选育出既适合密植又有较大增产潜力的品种至关重要。联达99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选育出来的适合阜新地区及相似生态类型区种植的玉米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试验于2009-2010年在吉林省中国农科院公主岭试验站进行。以耐密玉米品种郑单958(ZD)和先玉335(XY)为材料,采用2种密度(52 500株/hm2(LD)和82 500株/hm2(HD))研究了不同处理单株和群体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变化动态,通过田间根系挖掘的方法研究了根系性状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状况和根冠比例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高单株性状变劣而群体质量提高,群体的叶面积和干物量显著增加。与低密度相比,高密度下根系分布呈现"横向紧缩、纵向扩展"的趋势。高密度下根长密度(RLD)显著增加,对各土层的水肥资源利用能力增强。根冠比是品种的特征性状,在同一时期不随密度改变而改变,不同品种有其适合的密度,先玉335的耐密性优于郑单958。根据研究结果,将东北春玉米从目前的52 500株/hm2提高到82 500株/hm2是可行的。研究阐明了高密度下高产玉米的生理基础,并对高产玉米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对玉米先玉335和郑单958生理特性、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条件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先玉335和郑单958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叶面积指数(LAI)增大,群体光合势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升高趋势,但单株干物质积累则呈现降低趋势;产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玉米群体和个体的产量性状相对较为协调的种植密度为:先玉335为7.5万株/hm2、郑单958为6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密植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性能的影响及其耐密性分析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陈传永  侯玉虹  孙锐  朱平  董志强  赵明 《作物学报》2010,36(7):1153-1160
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并且群体密度对冠层光合特性与产量有重要影响,为阐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本研究以先玉335、郑单958、吉单209为供试品种,设置60 000株 hm-2、75 000株 hm-2、90 000株 hm-2、105 000株 hm-2 4种密度处理,测定并计算6个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净同化率(NAR)以及产量性能参数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平均净同化率(MNAR)、收获指数(HI)、单位面积穗数(EN)、单穗粒数(GN)、千粒重(GW),并结合产量性能参数的变化对各品种进行耐密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产量性能参数对密度胁迫的反应相同,MLAI、EN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MNAR、HI、GN、GW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各品种产量对密度的响应呈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品种耐密性表现以先玉335最好、郑单958次之,吉单209较差,其中,先玉335的适宜密度范围为90 000~105 000株 hm-2,郑单958与吉单209的适宜密度范围为75 000~90 000株 hm-2。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品种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籽粒灌浆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密度对群体LAI和灌浆特性的调控机制。选用冀中南地区3个高产玉米品种,研究了6种种植密度对不同生育时期群体LAI和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LAI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吐丝期达到顶峰,吐丝期以后开始下降。3个品种各生育时期LAI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相同的密度水平下,衡玉1182群体LAI要大于郑单958和先玉335,表现出较强的耐密性。玉米产量与LAI呈二次函数关系,郑单958、先玉335和衡玉1182最适LAI分别为3.252,3.193,4.125。3个品种吐丝期最大LAI与种植密度均呈极显著相关,最大LAI随密度增加而直线增加。3个品种玉米籽粒的百粒质量均随灌浆进程呈现出慢-快-慢"S"形变化,各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在整个籽粒发育过程中呈单峰抛物线型变化,最大灌浆速率出现在授粉后30 d左右,不同品种各处理最大灌浆速率均表现为低密度中密度高密度,且低密度籽粒灌浆速率要高于中、高密度。在达到最大灌浆速率后,衡玉1182灌浆速率下降速度要快于郑单958和先玉335。各密度下群体籽粒灌浆过程均可用Logistic方程模拟,将各品种灌浆过程划分为粒重渐增期、线性灌浆期和缓增期,相同密度水平下,衡玉1182籽粒灌浆速率最高峰值(Gmax)和籽粒灌浆速率平均值(Gmean)要大于郑单958和先玉335,活跃灌浆期(D)则小于郑单958和先玉335,3个品种不同灌浆时期平均灌浆速率表现为衡玉1182先玉335郑单958。3个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和千粒质量均表现下降的趋势,秃尖呈现上升的趋势。衡玉1182是在82 500株/hm2时达到了产量的最大值,郑单958和先玉335种植密度是75 000株/hm2时产量最大,最大产量3个品种表现为衡玉1182先玉335郑单958。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适宜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用3种不同株型(耐密性)玉米的代表品种连玉16、丹玉39和郑单958,在辽宁省5个不同生态区的6种密度下进行了连续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株型品种在辽宁省同一熟期组不同生态地区的共同适宜密度分别是:平展型品种连玉16为4.8万株/hm2;半紧凑型品种丹玉39为5.7万株/hm2;紧凑型品种郑单958为6.75万株/hm2.在不同生态地区和不同年份共同的适宜密度为5.7万株/hm2和6.75万株/hm2,其中5.7万株/hm2密度的高产和稳产性的综合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7.
云南山区、半山区是玉米的主要种植区域,但长期以来缺乏适应性强的品种,且种植密度偏低、产量水平不高。本研究以本地选育的云瑞505为研究材料,于2017-2018年在云南省楚雄开展研究,与适应性强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进行比较分析,调查了4.5万、6.0万、7.5万、9.0万和10.5万株/hm2等5个种植密度下的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指标。研究发现,种植密度对3个供试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和株高均没有明显影响,云南本地选育品种云瑞505在单株生产能力、抗逆性和耐密性上较郑单958和先玉335表现突出;通径分析显示,云瑞505的产量提升主要依赖于种植密度(R2=0.9462)的增加,且在10.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研究表明,在云南楚雄,云瑞505是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玉米品种,通过适当提高种植密度,能够提高玉米产量水平。本研究为适宜本地生产条件的玉米品种的筛选和选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佳伟 《种子世界》2014,(12):26-27
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先玉335玉米品种的生长性状和产量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先玉335玉米品种群体叶面积指数(抽丝期)最大可达6.67,玉米株高最高达到371cm;种植密度在8.0万株/hm2时群体干重最大,完熟期时达1 853.4kg/hm2;先玉335种植密度在8.0万株/hm2时玉米产量最高,达到14 945kg/hm2,综合分析,先玉335玉米品种在东部桦甸地区,最适种植密度为8.0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稀植与密植型玉米品种对密度反应的差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稀植高秆大穗型品种东单60、丹玉39和矮秆密植型品种郑单958、辽单565为试材。研究了6个密度条件下两类品种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密植型品种的产量和经济系数高于稀植型品种。空秆率、粒重、穗粒数受密度影响相对较小、耐密性好:密植型品种的最大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均低于稀植型品种;低密度下,密植品种的光合速率低于稀植品种,但高密度条件下却高于稀植品种;密植型品种在高密度压力下.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小于稀植型品种;两个密植型品种群体在高密度下仍能保持良好的透光性和田间通透性.增密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给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选用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每个品种下设置2个种植密度(6.75,8.25万株/hm~2)和4个施氮水平(0,180,240,300 kg/hm~2),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下2个高产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水平下,2个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氮素利用效率则降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2个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和蛋白质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氮素利用效率则降低。在不同密氮组合下,先玉335的籽粒产量、氮素积累量、蛋白质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均高于郑单958。本研究条件下,2个玉米品种在密度为8.25万株/hm~2,施氮量为240 kg/hm~2组合下,均可以同步协调实现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