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加快对马尾松松花粉多糖的开发利用,探究提取多糖的最佳工艺组合。试验以贵阳成熟马尾松林松花粉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破壁技术及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通过探究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次数4个不同因素对马尾松松花粉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结合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出松花粉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提取次数对马尾松松花粉多糖提取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料液比和温度,二者对多糖提取量的影响相差不大,提取时间对多糖提取量的影响最小;马尾松松花粉多糖最佳的提取工艺组合为料液比1∶10(g∶m L)、提取时间2.0 h、提取温度85℃、提取3次,提取率为11.246 3 mg/g。因此,通过此工艺组合,可提高松花粉多糖的提取率,对马尾松松花粉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桃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以桃仁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法和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桃仁油,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了提取工艺,并对桃仁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主要官能团结构、热力学性质及风味进行分析,以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桃仁油成分和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0 g桃仁粉,以石油醚(60~90℃)为提取溶剂,微波辅助提取桃仁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25min,温度75℃,微波功率400 W,液料比11∶1(mL∶g),此时桃仁油得率为49.23%;超声波辅助提取桃仁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75℃,液料比11∶1(mL∶g),超声波功率500 W,提取时间40min,此时桃仁油得率为48.56%。2种提取方法的桃仁油得率虽然略低于索氏提取的51.87%,但是提取时间明显缩短、提取效率显著提高。同时2种提取方法所得桃仁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官能团结构、热力学性质及风味等与索氏提取法均无显著差异。桃仁油主要含有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等,其中油酸和亚油酸GC含量最高,二者之和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3.
以自制白果粉为原料,分析了提取溶剂、粉料粒度、提取温度、超声波功率、料液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白果出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醚(沸程60~90℃)是较适宜的提取溶剂,出油率为3.88%。最佳提取工艺为:白果粉粉碎度80目,提取温度25℃,超声波提取功率200 W,料液比1∶25(g/ml),每次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次数2次。最优工艺条件下,出油率为3.86%,较索氏提取法,该工艺对白果粗脂肪的提取率为98.71%。  相似文献   

4.
以红松籽为原料,经过粉碎、恒温水浴振荡提取、离心分离等工艺制得红松籽油。通过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确定了水代法提取红松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6:1、pH值9、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h,其中料液比是最重要因素。通过测定水代法所提取松籽油的理化性质得出:酸价1.2mg KOH/g、碘值141.6mg I2/g、皂化值186.5mgKOH/g、过氧化值3.8mmol/kg。  相似文献   

5.
树莓中鞣花酸提取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树莓为原料,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红树莓中的鞣花酸,分析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鞣花酸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试验优化红树莓中鞣花酸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鞣花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4.04(g/mL)、提取时间19.72min、提取温度80.02℃,此条件下鞣花酸得率为670.28μg/g,验证实验得率为675.134μg/g,相对误差0.72%,模型可靠。  相似文献   

6.
松针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从松针中提取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在提取过程中,比较了水、醇两种溶剂对3种松针提取的多糖得率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法分析了5个主要因素: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pH值及提取次数对湿地松松针水提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水提湿地松松针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表明,湿地松松针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4(g∶mL),提取温度100℃,浸提时间3h,pH值6.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湿地松松针多糖得率为4.024%±0.017%.  相似文献   

7.
试验采用超声波-酶法提取油茶粕中的多酚,以多酚得率为指标,考察加酶比、料液比、乙醇浓度、温度、时间对油茶多酚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分析法对油茶多酚的提取条件做进一步的优化。通过优化所得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加酶比1∶2、料液比1∶23(g/mL)、乙醇浓度55%、温度50℃、时间0.85h,在此条件下多酚得率18.94mg/g。与理论值相比偏差较小,相对误差2%,表明该模型是合理的,可以用来作为油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8.
超声波提取金丝小枣多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通过分析5种枣的化学成分,确定了金丝小枣为提取枣多糖的较佳原料。探讨了超声波提取枣多糖的优化工艺。通过响应面分析法考察超声波功率、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对枣多糖得率与纯度的影响,得出枣多糖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波功率86~96 W,提取温度45~53℃,提取时间20 m in,料液比1∶20(g∶mL),枣多糖得率7.63%,纯度35.57%。与传统的水浴浸提法相比,该方法不仅缩短了提取时间,且提高了枣多糖得率与纯度。同时,用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两种方法所得枣多糖,可知其化学结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以无患子种仁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优化无患子种仁油的提取工艺;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无患子种仁油的主要成分,并分析其种仁油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5min,提取温度70℃,料液比1︰15和粒径为0.3~0.4mm,在此条件下无患子种仁的油脂得率为45.23%;各因素对种仁油得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时间温度料液比粒径。分析表明无患子种仁油主要由C_(16)~C_(20)的脂肪酸组成,其主成分为油酸、顺-11-二十碳烯酸、花生酸、亚油酸。无患子种仁油的皂化值为190.24mg/g、酸值为6.75mg/g、碘值为107.70g/100g、DPPH清除率为69.29%,其理化性质优良。该工艺提取效果好,且油脂理化性质优良,适用于无患子种仁油提取。  相似文献   

10.
以酸性乙醇为提取剂,采用微波辅助法提取黑豆皮中的青花素,先研究了提取液的pH值、乙醇浓度、温度、料液比、时间等单因素实验的影响,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筛选出了在各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最佳提取工艺。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40,提取温度为70℃,时间为8min。测得花青素含量为4.887mg/g黑豆皮。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可为黑豆花青素的提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云南省红河州4县生产的茶叶及茶汤中矿物元素的含量,研究云南红河州茶叶中矿物元素以及不同冲泡次数茶汤中矿物元素浸出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云南红河州茶叶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矿物元素浸出率有较大差异,同种元素在不同茶叶中的浸出率略有差别。茶汤中矿物元素含量顺序为镁>锰>钠>钙>锌>铜>镍>铁。矿物元素浸出率以第一道茶汤最高,而后随冲泡次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2.
树脂静态吸附法生产茶多酚初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食用酒精为提取溶剂,AB-8树脂为吸附剂,用溶剂提取萃取法工业化生产茶多酚的装置对树脂静态吸附法工业化生产茶多酚进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用60%酒精提取干茶叶,回收酒精后的物料用硫酸调至pH为1.5,过滤,滤液用水稀释9倍并调pH为1.5,再用AB-8树脂静态吸附,吸附饱和的AB-8树脂用pH为3的5%酒精淋洗,再用70%的酒精解吸,解吸液回收酒精后,喷雾干燥得到茶多酚成品;成品中儿茶素总量达88.6%,产品得率达10.5%。  相似文献   

13.
茶叶中氟含量及泡茶方式对其浸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对茶叶中氟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影响茶叶中氟浸出的相关因素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茶树是富氟能力较强的植物,影响茶叶中氟浸出的主要因素是茶叶的富氟量及泡茶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以安溪铁观音茶梗为原料,利用超声波提取法,通过对溶液浓度、液料比、超声间歇周期、工作时间等因素调节对茶梗中的茶皂素得率进行比较,筛选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超声功率700 W,以80%乙醇为提取溶剂,液料比4∶1,溶液pH值10.0,超声间歇周期为开1 s关3 s,工作时间20 min时,茶梗中茶皂素的得率最高为10.75%。  相似文献   

15.
苦丁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提取苦丁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通过提取效果的对比,确定了合理的乙醇浓度为70%~80%.研究表明,与单纯采用溶剂提取相比,采用超声振荡辅助提取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相对提取率影响较小,但是可以缩短提取时间、降低提取温度,有利于提取过程中生物活性成分的保持.与小叶苦丁茶(粗壮女贞)相比,在相同提取和分析条件下,浙江本地产的大叶苦丁茶(大叶冬青)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多.  相似文献   

16.
茶皂素提取与精制方法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并采取改进的胆甾醇纯化法,得到了精制茶皂素,40.0g油茶籽粉经脱油处理后用300mL无水乙醇提取。所得粗品经素氏抽提除杂并制得皂素-胆甾醇复合物(投料质量为比为胆甾醇:皂素=0.75:1)。以甲苯为溶剂再次索氏抽提分离该复合物,同时得到纯度为98.5%以上的茶皂素精品。  相似文献   

17.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方法很多,但是主要存在产率低、耗时长等不足。笔者探讨改进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一些途径和方法,采用了5种方法:水提法、醇提法,有机溶剂提取法、索氏抽提法和微波法。对这几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探讨,认为微波法提取咖啡因产率较高、耗时较短,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以乌龙茶(单枞、铁观音)为原料,探讨在速溶茶加工过程中浸提工序阶段,添加L-抗坏血酸对速溶茶中酯型儿茶素和EGCG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L-抗坏血酸可显著提高速溶乌龙茶(铁观音)产品中酯型儿茶素、EGCG的含量,但是降低了速溶乌龙茶(单枞)产品中的酯型儿茶素、EGCG含量.  相似文献   

19.
茶树修剪时期和程度对早市名优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取随机区组,就不同修剪时期和不同修剪深度对早市茶的品质影响作出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修剪时期对茶多酚和氨基酸影响不显著,对可溶性糖影响较显著,而对水浸出物和叶绿素影响极显著;其中,以10月份轻修剪茶叶品质成分含量最高,早春2月份次之。在不同修剪程度方面,除了对氨基酸影响不显著外,对其它几种内质均极显著;茶叶主要内含成分的含量为未修剪>轻修剪>深修剪。从品质成分分析看,采摘茶园春茶前不修剪或10月份修剪有利于名优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Fitoterapia》1999,70(1):44-49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largely used tea from lemon verbena, Aloysia triphylla, was investigated.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omposition of the main aromatic and polyphenolic constituents of tea made by infusion from leaves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ative proportions of the active constituents differ from those of the original leaves. The tea contained a large amount of polyphenolic compounds (mean value 675 mg/l; extraction yield 65%) including verbascoside (400 mg/l) and luteolin 7-diglucuronide (100 mg/l). It contained also 42 mg/l of essential oil (extraction yield 51%) with much more citral (77% of the essential oil) than the original leaves (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