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应用原生质体技术培育双孢蘑菇杂交新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原生质体技术从双孢蘑菇气生型与匍匐型二类品种中制备出原一质体同核本并进行杂交配对。结果表明,从16个组合中得到6个杂交菌株,其中2个不能结实,4个结实正常,且主要农艺性状明显优于双亲。  相似文献   

2.
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同核体及杂交异核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研究以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同核体及杂交异核体为材料,用5对随机双引物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RAPD反应扩增出的特异DNA谱带能够将原生质体同核体与异核体出发菌株以及杂交异核体与同核体亲本明显区别开来。因此,RAPD分析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段,能够在双孢蘑菇的遗传研究和菌种改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溶壁酶组成及浓度,渗透压稳定剂、菌丝培养方法等研究,建立了有效的双孢蘑菇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系统。采用1.5%Lywallzyme、0.6M KCl为渗透压稳定剂,25℃酶解4小时,原生质体的产量可达到10~7个/ml;纯化后的原生质体在0.6M蔗糖为渗透压稳定剂的PDMA培养基中,25℃恒温培养5~7天,再生率达1%以上,根据原生质体再生菌落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并以菌落形态特征、菌丝生长速度。羧甲基纤维素酶(Cx酶)活性及子实体形成能力上的差异为鉴定同核体的主要标记,从两种形态类型,不同来源的12个双孢蘑菇菌株中均分离到同核原生质体,同核率为2%~15%,平均为11.75%。  相似文献   

4.
双孢蘑菇原生质体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制罐质量,目前双孢蘑菇生产要求采用气生型菌株,但它的产量较低。而匍匐型菌株产量虽高,可是质量差。因此,如能选育出具有上述两者优点的既高产又优质的菌株,将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由于双孢蘑菇孢子多为自身可育,自然杂交机率低,用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是达到此目的的有效手段,原生质体的制备。则是该方法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5.
双孢蘑菇原生质体杂交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孢蘑菇的常规杂交育种由于次级同宗结合而变得困难。本文研究了蘑菇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最佳条件。从异核菌丝出发,制备与再生原生质体。根据自然性状,推定同核化再生株,栽培验证同核株,并根据配对行为确证同核株并分离异核化杂交种。本文认为原生质体杂交系统比常规杂交育种优越。  相似文献   

6.
双孢蘑菇性亲和性相关分子标记的初步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传统的形态,生理生化分析和最新的DCS-PDMA性亲和性测定方法为基础, 结合群体分离分析和RAPD技术来源于同一双孢蘑菇异核体菌株的12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进行分析,筛选与性亲和性相关的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12个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被分成两大类性亲和性类型,其中一类(A^ )包括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B、C、D、E、F、G、H、I、J、L,另一类(A^-)则仅仅包括不育同核原生质体个体K和M,同时筛选到一个与性亲和性相关的分子标记OPA16 1500。从而为间地利用双孢蘑菇本身特有的交配型作标记来指导杂交育种工作和进一步将性亲和性基因定位分离克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双孢蘑菇和姬松茸为亲本菌株,通过灭活原生质体融合,经过初筛和复筛,1株新的稳定的双孢蘑菇和姬松茸杂交高产菌株被选育出来。双孢蘑菇原生质体被热灭活(65%,30rain),姬松茸原生质体被紫外线灭活(30w,30cm,10min),双亲存活率为3.1×10^-7~3.3×10^-8。在聚乙二醇诱导下融合继续生存,亲本原生质体融合被实现,重组频率为4.8×10^-5。  相似文献   

8.
为了摸索双孢蘑菇气生型和匍匐型的生物学特性,及适于我省汉中地区栽培的菌株,我们于1991年秋进行了本项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采用同核体单孢杂交育种技术,以低温高产的双1菌株和高温低产的双5菌株为亲本,选育双孢蘑菇优良新品种.通过担孢子分离和同核体的鉴别,获得同核体菌株共20个,同核体间配对杂交组合99个,获得10个杂交异核体菌株;经过菇房、出菇地棚栽培和出菇大棚生产性试验,筛选出高产优质杂交菌株Z1.  相似文献   

10.
同核体(homokaryon)是进行双孢蘑菇遗传分析和菌种选育的基本材料。我们曾经报道过应用原生质体技术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较方便地用菌丝体分离出大量的原生质体同核体(protoplasted homokaryon),这无疑为加快双孢蘑菇遗传育种研究的进程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双孢蘑菇的菌丝一般是多核的,而且又没有锁状联合标记,因此对所获得的原生质体同核体的真实性缺乏一种简单可靠的检测手段,而只能根据它们在再生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以及菌落的形态特征进行推定。鉴此,本研究,旨在寻找到可行的方法对推定的原生质体同核体进行有效的验证,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双孢蘑菇176菌株,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提供。P_9、P_(11)、P_(12)、P_(14)、P_(15)、P_(20)、P_(21)、P_(22)为随机挑选出的八个推定的176原生质体同核体。 1.2 培养基及配方 ①PDM:马铃薯200g,葡萄糖  相似文献   

11.
双孢蘑菇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述了人工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双孢蘑菇遗传育种研究的现状及进展,并展望了上述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一个与双孢蘑菇子实体品质相关的DNA片段的克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个十碱基随机引物,在基因组水平上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优质低产型(G型)及低抽高产型(H型)菌析进行了RAPD差异显示,获得了一个与双孢蘑菇子实体品质相关的大小约为2000bp的差异DNA片段,将其克隆,并应用点杂交及RFLP技术对其区分两类菌株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这为进一步建立和的特异性探针或PCR引物,从分子水平上提高双孢蘑菇菌种性状早期预测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杂交狼尾草栽培双孢蘑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开展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干草替代稻草栽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试验研究,探讨不同草粪比对双孢蘑菇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狼尾草干草替代稻草栽培双孢蘑菇是可行的,供试草粪比中,以3∶2(配方A,碳氮比为28.66∶1)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最高(12.32 kg/m2)、品质最好(单菇重、氨基酸含量高)。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双孢菇的等级划分和自动化检测问题,设计了双孢蘑菇自动分级检测系统。通过对双孢菇图像的灰度化、二值化处理、预处理和图像分割,计算双孢菇菌盖直径大小,与国家分级标准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双孢菇的等级。该系统通过ARM控制器自动完成图像识别,具有识别准确率高、速度快的特点,提高双孢菇分拣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杨瑶华 《蔬菜》2024,(2):56-59
为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结合昌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和食用菌栽培技术特点,通过试验与生产实践,在总结分析双孢菇栽培技术关键点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双孢菇绿色栽培技术,具体技术要点包括:合理配方、严格发酵,保证基质质量,为绿色栽培打好基础;同时做好播种及发菌管理,适当、合理覆土,采取正确的出菇管理措施,合理调控出菇环境,及时采收等环节,最终可以产出绿色、优质的双孢菇产品,达到良好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牛至精油-介孔纳米二氧化硅/海藻酸钠复合膜对双孢蘑菇保鲜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海藻酸钠、介孔纳米二氧化硅(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Ps)和牛至精油(oregano,OEO)为原料制备抑菌复合膜,对双孢蘑菇进行包装,以未添加OEO-MSNPs的纯海藻酸钠膜为对照组,未经包装的双孢蘑菇为空白对照,研究其在4℃条件下对双孢蘑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OEO-MSNPs/海藻酸钠复合膜可以保持双孢蘑菇良好的品质,显著抑制子实体的呼吸速率,并对贮藏过程中双孢蘑菇的失重率、氧化褐变、菌落总数的增加以及硬度、抗氧化物质的减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也提高了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抑制了多酚氧化酶活性。在4℃贮藏条件下OEO-MSNPs/海藻酸钠复合膜可将双孢蘑菇的保鲜期延长至12 d,对延长蘑菇的货架期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双孢蘑菇不同菌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研究了13株双孢蘑菇菌株的菌丝生长势、出菇性状、菌丝拮抗性、酯酶同工酶酶谱等。结果表明,13个菌株中表现出一定的遗传差异性,部分菌株为同物异名。Ag-004菌株菌丝生长势最强,日平均生长速度0.54 cm·d~(-1),23d长满试管;出菇试验表明棕色蘑菇品种表现出比白色蘑菇品种产量高、较耐低温和抗逆性强的特性。大多数菌株之间表现出一定的拮抗反应,少部分菌株间拮抗现象不明显。酯酶同工酶酶谱出现3个区域,Rf=0.1758、0.2424、0.7697为所有菌株共有,可能为双孢蘑菇酯酶同工酶的特征谱带,Rf=0.8060为白色蘑菇品种的酯酶同工酶的特征条带,而Rf=0.7151为2个棕色蘑菇菌株所有,在所有的白色品种中几乎没有,Rf=0.7151可能为棕色蘑菇菌株的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