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要:斜纹夜蛾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MNPV)bjdp (baculovirus J domain protein) 基因是杆状病毒基因组中唯一编码J 结构域蛋白的基因。利用PCR方法扩增得到此全长基因,将其克隆到5'端有6×His编码序列的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上并转化E. coli M15[pREP4], 在IPTG诱导下表达了一个分子量为36 kD的融合蛋白。以纯化过的6×His-BJDP融合蛋白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得到该蛋白的抗血清。免疫印迹分析表明,该抗血清能与感染斜纹夜蛾多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细胞蛋白样品发生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选用3种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棉铃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种核型多角体病毒浸卵处理对2种夜蛾的卵孵化无明显影响,孵化率均≥91.67%;对浸卵处理后的初孵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都较高,说明3种核型多角体病毒对两种夜蛾科的2龄幼虫均表现出较强的毒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应用PCR技术进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广东株的敏感性检验以及探讨不同地理株系的基因水平的相互关系,本文通过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广东株的人工繁殖与纯化,引用了一对根据多角体蛋白基因设计的引物phy35/phy36,对BmNPV的基因组模板DNA进行了PCR扩增,并对其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PCR技术均可扩增检测出3×10^8个/mL至3×10^2个/mL不同浓度的BmNPV模板DNA,特异目标片段大小约为680bp,且扩增带的亮度随着病毒液浓度的降低而减弱,说明应用引物phy35/Dhy36进行PCR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检测BmNPV病毒感染的家蚕。同时,测序获得了BmNPV广东株多角体蛋白pof佩edrin基因674bp大小的片段,GC含量为46.4%。经过BLAST比对分析,与BmNPV泰国株的相似性为99%,暗示家蚕BmNPV广东株与泰国株的BmNPV(登录号AY779044)亲缘关系非常相近,两者可能属于BmNPV的不同地理株系。通过系统发育树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广东株polyhedrin基因部分序列与家蚕NPV分离株s9多角体蛋白基因(DQ231336)关系很近。  相似文献   

4.
采用PCR方法扩增出苜蓿银纹夜蛾(Autographa californica)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几丁质酶基因(chiA)编码区1.6kb全长片段,并将该片段分别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和杆状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转移载体pFastBac中,分别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细胞系Sf-9中进行了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在大肠杆菌和昆虫细胞中均有效表达了60kD的蛋白。将表达产物饲喂5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幼虫后取其围食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围食膜结构遭到破坏形成大量孔洞。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以上两种表达产物对苏云金芽孢杆菌(Bt)和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均具有增效作用。以AcMNPVChiA在大肠杆菌和细胞系Sf-9中的表达产物分别与BtCry2Ac蛋白混合饲喂棉铃虫初孵幼虫,增效率分别为33.4%和54.5%,其LT50较对照处理分别缩短了17.8和20.6h;当AcMNPVChiA在大肠杆菌和细胞系Sf-9中的表达产物分别与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核型多角体病毒(MbNPV)混合处理棉铃虫初孵幼虫时,其LT50与对照比较分别缩短了16.6和22.4h。  相似文献   

5.
摘要:GP41是杆状病毒包埋型病毒粒子(Occlusion-derived virus,ODV)特有的糖蛋白,它介导芽殖型病毒粒子(Budded virus,BV)的核衣壳通过胞核。用PCR方法扩增得到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 virus,SpltMNPV)gp41基因, 并将其克隆至5′端有6×His编码序列的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上,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M15[pREP4],在1 mmol/L异丙基-D-硫代半乳糖(IPTG)诱导下超量表达了与理论预测值相符的1个37.9 kD融合蛋白。以纯化的融合蛋白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特异的抗GP41抗体。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该抗体适合进一步分析SpltMNPV GP41蛋白。  相似文献   

6.
根据BmNPVT3株中p10基因侧翼保守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以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埃及株(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nus strain Egyptian,BmNPV Eg)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PCR技术扩增得到p10基因(GenBank登录号:AF533970)。扩增片段全长为877bp。含有1个213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70个氨基酸,推测其分子量为7.5kD。序列分析表明:与苜蓿银纹夜蛾(Autographa califoraica)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p10基因及张耀洲得到的BmNPVp10基因相比,BmNPV埃及株及BmNPVT3株的p10基因由于在ORF的第209nt后缺失了1个dATP,从而导致他们的编码区减少了24个氨基酸残基。与BmNPVT3p10相比,BmNPVEgp10又缺失了终止密码子TAA后66~67nt的1个10bp的序列,其中包括poly(A)信号序列。  相似文献   

7.
采用PCR方法扩增出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几丁质酶基因(chiA)编码区1.6kb全长片段,并将该片段分别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和杆状病毒Bac to Bac表达系统转移载体pFastBac中,分别在大肠杆菌(E. coli)BL21(DE3)和草地贪夜蛾细胞系Sf-9中进行了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在大肠杆菌和昆虫细胞中均有效表达了60kDa的蛋白。将表达产物饲喂5龄棉铃虫幼虫后取其围食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围食膜结构遭到破坏形成大量孔洞。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以上两种表达产物对Bt和NPV均具有增效作用。以AcMNPV ChiA在大肠杆菌和细胞系Sf-9中的表达产物分别与Bt Cry2Ac蛋白混合饲喂棉铃虫幼虫,增效率分别为33.4%和54.5%,其LT50较对照处理分别缩短了17.8h和20.6h;当AcMNPV ChiA在大肠杆菌和细胞系Sf-9中的表达产物分别与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NPV)混合处理棉铃虫幼虫时,其LT50与对照比较分别缩短了16.6h和22.4h。  相似文献   

8.
第1期不同融合条件对水牛体细胞核移植效果的影响………………………陆凤花石德顺韦英明谢英陈自宏韦精卫杨素芳胡冰邵晓云孟凡丽(1)胎牛血清对猪体外受精卵早期发育的影响……………………………………………………………卢晟盛卢克焕(6)广西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鉴定…………温荣辉贤振华王卫光梁宏卫宁加和欧融陈保善(9)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在Pseudozyma antarctica中的表达………赵颖怡成亚力Richard Belanger梁世中(14)大肠杆菌K-12中PFL家族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韦宇拓杨登峰黄日波(18)…  相似文献   

9.
烟夜蛾泛素延伸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RT-PCR技术,从烟夜蛾(Helicoverpa assulta)幼虫脂肪体组织总RNA中反转录扩增泛素延伸蛋白基因的cDNA片段,扩增得到的片段全长390bp,编码一个长为129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预测分子量14.8kDa。同源性分析表明,此cDNA序列为ubiquitin-53aa extension protein(ubi-53,UBE)基因,在泛素蛋白后融合了一个核糖体L40蛋白(ribosomal L40 protein)。使用Clustal W软件,对cDN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同源性分析,分析表明:烟夜蛾的泛素延伸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真核生物泛素延伸蛋白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90%-98%),与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aSNPV)泛素的同源性为69%。将烟夜蛾的UBE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上,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进行诱导表达,电泳检测到一条约40kDa大小的外源蛋白,用鼠抗GST抗体进行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原核表达蛋白是目的蛋白。  相似文献   

10.
香蕉束顶病毒海南分离物DNA组分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摘要:以中国海南岛地区表现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 BBTV)症状的香蕉组织总DNA为模板, 通过PCR方法克隆了BBTV海南分离物的6个DNA组分全序列,并进行了核苷酸序列分析。测序结果表明, DNA1~6序列全长分别为1104、1067、1059、1045、1014和1081 nt,均已登录到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Y450396、AY606084、AY494786、AY494788、AY606085和AY494787)。与世界不同地域分离物进行序列同源分析,发现DNA1序列较保守,与越南分离物的同源性达到了95.4%;而DNA2和DNA4变异较大,其中DNA2序列与广州分离物的同源性仅有83%。 根据DNA1的序列差异分析初步确定BBTV海南分离物属于亚洲亚组。  相似文献   

11.
Biotransformation of alpha-terpineol by the common cutworm (Spodoptera litura) larvae was investigated. alpha-Terpineol was mixed in an artificial diet, and the diet was fed to the larvae (fourth-fifth instar) of S. litura. Metabolite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frass and analyzed spectroscopically. Main metabolites were 7-hydroxy-alpha-terpineol (p-menth-1-ene-7,8-diol) and oleuropeic acid (8-hydroxy-p-menth-1-en-7-oic acid). Intestinal bacteria from the frass of larvae did not participate in the metabolism of alpha-terpineol. alpha-Terpineol was preferentially oxidized at the C-7 position (allylic methyl group) by S. litura larvae.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虫害诱导抗性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取食和解毒生理的影响,本研究以烤烟品种雄性不育K326为供试材料,观察斜纹夜蛾幼虫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诱导烟草、斜纹夜蛾诱导烟草、烟蚜...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寄主植物与斜纹夜蛾喜食程度、生长发育及存活率的关系结果表明 ,斜纹夜蛾喜食植物依次为槟榔芋 >莲藕 >甘蓝 >青菜 >水蕹菜 >黄牙白 >棉花 >大豆 >萝卜 >豇豆 >木耳菜 ;较喜食植物依次为花生 >芝麻 >酸模叶蓼 >四叶萍 >甘薯 >绿豆 >黄瓜 ;其余为次要寄主植物。斜纹夜蛾幼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 ,其发育历期、蛹重、蛹羽化出成虫比率均有显著差异 ,取食芋头、水蕹菜、青菜、甘蓝、豇豆和莲藕等作物叶片的幼虫发育历期较短 ,蛹较重 ,蛹羽化率较高 ,而取食棉花、大豆和向日葵叶片的幼虫历期相对较长 ,蛹较小 ,蛹羽化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从广西9个县市采集具有典型枯萎症状桑树样品和发病田块土壤样品,经分离纯化获得致病性菌株105株。依据在桑树品种桂桑优12的致病性强弱,将广西桑树细菌性枯萎病菌株分为强致病力(57株)、中等致病力(17株)和弱致病力(31株)三种致病型。对48个代表性致病菌株进行16S rDNA和rpoB基因序列测定,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这48个菌株分别为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16株)、阿氏肠杆菌(E.asburise)(13株)、桑肠杆菌(E.mori)(7株)、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3株)以及未确定种的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sp.)3株、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6株。阿氏肠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出现的频率最高,是广西的优势菌株。研究结果表明,广西桑树细菌性枯萎病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采集7份不同产地甜茶叶片的FTIR图谱,结合相关性系数和二阶导数方法对其红外光谱特征进行指认,并比较各供试甜茶的红外指纹图谱及甜茶苷含量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依据不同产地甜茶红外指纹图谱特征,可以将其归结为3大类Ⅰ类包括:金秀、荔浦、平南、象州及永福等地的甜茶,相关系数在0.992~0.999间;Ⅱ类包括第Ⅰ类型以外的广西其它采集地区的甜茶,相关性系数主要集中在0.984~0.990之间;Ⅲ类包括广东分布区,该区甜茶与广西分布区甜茶的相关系数均在0.986以下。供试甜茶与甜茶苷标准品的光谱特征比较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甜茶甜茶苷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广西金秀和广西平南产的甜茶叶片中甜茶苷含量最高,广西岑溪产的甜茶叶片中甜茶苷含量最低。所以,运用FTIR技术可以对不同产地甜茶进行分析并快速鉴别出不同产地甜茶中甜茶苷含量差异。本研究结果对广西地区甜茶的引种驯化和合理开发利用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用甲醇、乙醇、丙酮、氯仿、乙酸乙酯、苯、石油醚等7种溶剂对骆驼蓬种子进行冷浸提取。提取率分别为23.91%。18.68%.17.80%,18.49%,14.31%.15.13%,17.96%。7种提取物中.以种子乙醇提取物(ESPH)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非选择性拒食活性最高。24h拒食率为70.15%。采用酸水总生物碱提取法对ESPH进行初步分离。得到氯仿、正丁醇、水及总生物碱萃取物。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总生物碱萃取物对斜纹夜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最为强烈,其次为氯仿萃取物。  相似文献   

17.
DGGE法与常规培养法对稻田蓝细菌多态性分析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运用蓝细菌和硅藻16SrDNA特异引物,将晚季水稻生长后期稻田土壤中提取的总DNA进行PCR扩增后,以DGGE技术对PCR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条DGGE带经克隆测序,经NCBI基因库比对得晚季水稻生长后期存在10种蓝细菌,包括4种Leptolyngbya、1种Chamaesiphon、1种Nostoc、1种Oscillatoria、2种Syne-chococcus和1种Chroococcidiopsis。同层不同位置土壤中蓝细菌种群亦有所不同,但每个取样点都有一些特有的蓝细菌种类。用常规方法对同一稻田土壤样品进行分离培养,根据蓝细菌鉴定图谱观察到类似Lyngbya、Oscillatori-a、Chroococcidiopsis及Nostoc的蓝细菌,但显微镜下无法准确分类。比较结果表明采用DGGE法比常规培养法能更准确进行蓝细菌多态性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