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隆德县玉米全膜双垄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中水资源不足、春夏干旱突出,设计玉米秋季全膜双垄覆盖、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常规半膜覆盖6种覆膜方式,对其水分效应、温度效应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6种不同覆膜方式中,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的效果最好,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次之。秋季全膜双垄覆盖在玉米播种期和出苗期0—20cm土壤含水量比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分别高4.7和3.3个百分点;在玉米每个生育期,特别是玉米生育前期全膜覆盖较半膜覆盖有较好的增温作用,尤其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最为显著。由于全膜双垄覆盖水分、温度效应明显好于半膜平覆,增产效果显著。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分别较播期常规半膜覆盖增产56.71%、36.29%、31.29‰  相似文献   

2.
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比半膜栽培显著地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极大地增加了土壤有效积温,为玉米增产扩大了空间.为了选择适宜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条件下的玉米品种,特进行玉米品种比较试验,为大面积推广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栽培技术选用适宜的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旱地玉米全膜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旱地玉米4种栽培模式:全膜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全膜覆盖集水沟播施有机肥+化肥栽培、全膜覆盖集水沟播施化肥栽培、常规半膜栽培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全膜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可显著地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降低成本,达到节本增效的效果。0~20 cm土壤含水量较对照增加29.79%,降水利用率提高了13.2个百分点,纯收益达11 352元/hm2。  相似文献   

4.
2006年在静宁县余湾乡韩马村进行了渗水膜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降水后渗水膜覆盖栽培播种沟和小垄面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21、39 g/kg,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增加23、66 g/kg;渗水膜较普通膜覆盖玉米双穗率提高25%,生物产量(鲜重)提高6.8%,籽粒产量提高4.9%.  相似文献   

5.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效益与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年不同覆膜方式效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20cm土壤温度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0~20cm土壤含水量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产量和效益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比常规半膜覆盖增产25%-30%,优势十分明显。通过玉米不同补灌时期试验、不同海拔玉米品种试验、玉米密度试验、玉米大垄中间套种其他作物示范。初步完善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达到节本增效,增产又增收,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开展了双垄全膜覆盖“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模式下的节本增效研究。结果表明,双垄全膜覆盖“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模式比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农肥+化肥)模式投产比提高了40.66%,比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化肥)模式投产比提高了33.33%,比常规半膜覆盖栽培模式投产比提高了36.17%,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临夏川塬灌区进行的玉米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增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全膜平作覆盖栽培玉米的经济产量、产值和纯收入较半膜垄覆盖栽培(CK)分别增产10.8%、2740.7元/hm^2和2440.7元/hm^2,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其增产机理是全膜平作覆盖栽培较半膜垄覆盖栽培(CK)10cm处土层地温提高0.2℃,0cm~20cm...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9种覆膜种植方式对谷子水分效应、温度效应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其中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春季沟穴播种植比露地直播谷子在不同生育期0—20cm的土壤含水量和0—100cm的土壤贮水量均有所提高。水分利用率高出5.25kg/(mm·hm^2);各生育期0~20cm的平均地温也有所提升,尤其是拔节期以前;株高高出32.17cm,茎粗增加0.52cm,千粒重增加0.45g,产量高出2191.5kg/hm^2,增产80.97%,增收66.7%。  相似文献   

9.
旱地谷子全膜双垄沟覆盖穴播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旱地采用秋季全膜双垄沟覆盖穴播栽培谷子,可明显的保住土壤水分、接纳无效降水,提高出苗率,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发育,增产增收效果显著。采用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春季沟穴播技术,谷子产量可达3909.09kg/hm^2,比露地种植增产46.7%,纯收入达到11743.5元/hm^2,较对照增加4176.0元/hm^2;其次为早春(顶凌)全膜双垄覆盖春季沟穴播技术,谷子产量达到3713.64kg/hm^2,较露地种植增产39.3%,纯收入达到10794.0元/hm^2,较对照增加3226.5元/hm^2。建议在谷子覆膜栽培上,重点选用秋季地膜覆盖和早春地膜覆盖技术,促进谷子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0.
地膜种类和覆膜时期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试验观察了不同地膜和不同覆膜时期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的土壤含水量以黑色地膜秋季全膜覆盖处理保水保墒效果最好,0~30 cm耕层土壤平均含水量较对照白色地膜播前半膜覆盖分别增加59、37、32 g/kg,折合产量最高,为8 681.8 kg/hm2,较对照增产21...  相似文献   

11.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同覆膜模式的水分高效利用机理。结果表明,玉米播前至拔节期,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0-20cm土壤含水量较传统播前半膜平铺分别提高5.5-5.8%、4.5-4.7%和0-3.2%,1m土壤贮水量较播前半膜平铺分别增加48.4-51.7mm、36.4-38.8mm和0-25.6mm,正是由于秋季全膜双垄和顶凌全膜双垄前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有效解决了玉米4-5月份因春旱无法播种、出苗的瓶颈。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田降水利用率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使降水利用率最高达到76.8%、平均达到70.2%,使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到37.25kg/mm·hm2、平均达到32.10kg/mm·hm2,在旱作农田降水高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平均增产率为42.6%、平均增产量为2699.6kg/hm2。其中,秋季全膜双垄、顶凌全膜双垄和播前全膜双垄平均增产率分别为48.2%、45.0%、34.5%,平均增产量分别为3057.8kg/hm2、2852.9kg/hm2、2187.9kg/h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玉米的增产机理。[方法]试验设在甘肃省环县许旗村,供试品种为承单20号,共设5个处理,即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盖平铺穴播、半膜覆盖平铺穴播、常规半膜种植起垄覆膜、露地平播,研究5个处理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处理的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均高于全膜覆盖平铺穴播、半膜覆盖平铺穴播、常规半膜种植起垄覆膜和露地栽培处理,经济产量分别增产4.4%、22.4%、27.5%、46.3%,生物产量分别增产4.1%、22.0%、27.1%、46.7%。[结论]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增产效果明显,应在我国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玉米全膜覆盖栽培对比试验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引大灌区进行的玉米全膜沟播栽培、全膜平播栽培及普通栽培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盖的两种覆膜方式生育期均为140 d,较对照普通栽培提前12 d成熟,20 cm土壤含水量及地下10 cm的温度也较对照高,全膜沟播及全膜平播较对照分别增产28.9%及26.8%,并节约开支497.35元/hm2和214.60元/hm2,全膜沟播是适于高海拔不保灌地区推广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一膜两年用”关键技术及节本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膜两年用”第2年种植玉米时。玉米播种期0~60cm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8.38%,比早春顶凌全膜覆盖增加0.98~1.36个百分点,比播期半膜增加3.96-4.14%;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4.17%,土壤温度较播期半膜覆盖提高2.37℃/d,玉米全生育期积温增加323.4℃,其表现程度与早春顶凌全膜覆盖基本一致。“一膜两年用”种植玉米、油葵增产效果低于早春顶凌全膜覆盖4.9%,但与播期半膜相比,玉米增产幅度达23.7%,油葵增产13.3%。由于“一膜两年用”减少了地膜和田间作业的投入,增收效果非常显著,种植玉米、油葵平均纯收益11057.2元/hm^2,比早春顶凌全膜覆盖增加1653.2元/hm^2,比播期半膜增加4107.1元/hm^2。“一膜两年用”既能减少水分的散失,使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又提高了地温,改善了土壤环境,减少了废旧地膜的污染,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措施下玉米农田土壤保水改土效果及增产效应,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对比分析了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S+M)、秸秆还田(S)、全覆膜垄膜沟播(M)、秸秆不还田不覆膜(CK)4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酶活性变化规律及玉米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各生育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最为显著,且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两者耦合后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最大;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且随玉米生育期推移,土壤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大喇叭口期达到峰值;同时,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干物质量和产量,由高到低次序为S+M>M>S>CK,与CK相比,S、M、S+M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1.84%、37.83%、45.13%,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节水增效增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缓解干旱,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2010-2011年在宁夏西吉县开展了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覆盖“一膜两季”免耕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一膜两季”免耕栽培模式较露地栽培土壤含水量提高20.04%,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分别提高11.0%和14.8%,经济效益增加27.6%;较其他栽培模式土壤水分含量、经济收入显著增加;节本增效作用较为明显,在推广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重点考虑.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双垄全膜覆盖沟灌、条膜平铺覆盖和露地栽培马铃薯的土壤温度、水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双垄全膜覆盖沟灌模式较条膜平铺覆盖栽培增产38.66%,较露地栽培增产99.02%;水分利用效率较二者提高了45.91%和124.48%;马铃薯苗期0~20cm土层地温垄上部位较地膜平铺增加0.25℃~0.7℃,较露地栽培增加5.4℃~8.3℃;沟内地温较地膜平铺降低1.2℃~2.1℃,较露地栽培增加3.0℃~5.9℃。  相似文献   

18.
在推广应用旱地玉米双垄面集雨全膜覆盖沟播技术的基础上,从减少投入、节本增效,提高经济效益入手,进行了旱地玉米双垄全膜覆盖"一膜两季"后作技术效益展示。结果表明,该项栽培技术能显著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春播保全苗,虽然较新膜覆盖栽培减产3.34%,产值降低610.5元/hm~2,但由于投入减少,纯收入增加3 289.5元/hm~2。  相似文献   

19.
田间试验证实,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水分效应、温度效应、经济效应显著。6种不同覆膜方式中,以秋季全膜双垄覆盖的效益最好,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次之。玉米播种期0~20cm土壤含水量,秋季全膜双垄覆盖高于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尤其拔节期前最为显著,可提高2.4~2.6个百分点。1 m土壤贮水量从播种至大喇叭口期比播期半膜平覆平均提高44.0~63.2 mm,增幅达38.00%~39.47%,从而满足了玉米出苗及前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土壤水分,有效缓解了玉米"卡脖子旱"。3种全膜覆盖方式,即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降水利用率分别达75.9%、67.9%、66.1%,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分别提高16.9%、8.9%、7.1%。3种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中,秋季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产量最高,达9205.5 kg/hm2,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增产54%。3种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平均达31.8 kg/(mm.hm2),比播期半膜平覆提高5.25 kg/(mm.hm2),其中秋季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最好。3种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的经济效益比常规播期半膜平覆提高了42.65%,其中秋季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方式最高,增幅达59.47%。在玉米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同土壤深度的地温和有效积温均是:秋季全膜双垄覆盖〉早春全膜双垄覆盖〉播期全膜双垄覆盖〉秋季半膜平覆〉早春半膜平覆〉播期半膜平覆。全膜双垄覆盖增加了地积温,使宁夏南部山区玉米种植区域扩大,建议在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大力推广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20.
山旱地玉米全膜覆盖一膜两年用栽培是玉米生产中一项“节水、抗旱、增产、增效、节支”的有效栽培技术措施。据试验、示范,平均单产469.1kg,较对照增产94.0kg(半膜覆盖)。全生产期全膜覆盖比半膜覆盖每667m^2节水50~60m^3,可有效接纳降水,使降水生产率提高23.0%,同时,生育期缩短15d。“一膜两年用”栽培,每667m^2节支110-140元,还可避免因刨根茬带走根际周围的土壤速效养分,根茬腐烂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明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