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同源四倍体有四个相同的染色体组,每个同源组有四条同源染色体。由于在任何同源区段只能有二条染色体联会,所以每个同源组的四条染色体,会发生不联会或四价体提早解离等情况。于是在中期Ⅰ,除四价体外,还会出现一个三价体和一个单价体,二个二价体以及一个二价体和二个单价体等各样的变化。到了后期Ⅰ,除Ⅱ+Ⅱ联会发生2/2式的分离而外,其他三种联会可能是2/2  相似文献   

2.
为解析多倍体植物减数分裂期同源染色体的正常配对和联会的细胞学机制,以白菜同源多倍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荧光分析技术,解析了联会复合体相关蛋白ZYP1在减数分裂前期I过程中的细胞学行为。结果表明:与二倍体相比,白菜同源多倍体减数分裂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配对及分离过程基本正常,联会复合体蛋白ZYP1抗体荧光信号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ZYP1免疫荧光信号显著增强。因此,与二倍体相比,同源多倍体植物很可能通过增强联会复合体蛋白ZYP1的表达水平,以协调同源染色体的正常联会与配对,进而保证多倍体植物的正常减数分裂过程。  相似文献   

3.
栽培大麦与球茎大麦(4X)杂种F1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栽培大麦与球茎大麦(4X)种间杂种F1的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1根尖细胞染色体数2n=21。C-带带型分析展示,7条为母本栽培大麦染色体;14条为父本球茎大麦染色体,与预期结果相符。杂种F1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数平均为20.61。构型为:单价体平均5.86;同型二价体平均5.77;异型二价体平均0.21;三价体平均1.02,有时还由三价体再结合成六价体。用C-带分析异型联会染色体,结果表明,在异型  相似文献   

4.
用花粉母细胞分带和端体研究小麦与偃麦草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PMC MI(花粉母细胞中期I)染色体显带表明,1B~7B、4A染色体能根据带纹特征加以辨认,可以直接判断这些染色体的配对情况。对于A组和D组染色体,则采用端体作为配对标记,并结合PMC MI染色体显带技术,对其在杂种F#-1中的配对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中,小麦的A组、B组、D组染色体的平均配对频率分别为24.59%、18.68%、28.67%,每个花粉母细胞平均有5.03条小麦染色体参加了配对,其中A组、B组、D组分别占1.72条、1.31条和2.0条。在杂种中至少有10个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同亲配对形成5个二价体。这一结果表明:中间偃麦草中无A、B、D中任何一染色体组,但存在小麦染色体与中间偃麦草染色体配对。中间偃麦草自身可能有两组部分同源。采用花粉母细胞分带研究普通小麦中国春与长穗偃麦草的杂种F#-1代配对表明,小麦染色体1B~7B和4A在花粉母细胞中的配对频率平均为21.5%,1B~7B和4A 8条染色体平均有1.7条染色体参加配对。在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种F#-1代中有一种不配对的减数分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期I两条染色单体可辨别清楚,从这种减数分裂中可获得不减数配子。  相似文献   

5.
 Ph基因突变系[ph#-(1b)]及中国春小麦(作为对照)与春黑麦杂交。F#-1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诱导一些小穗的染色体数加倍并结实。由F#-1加倍成功株所结种子生长发育而成的F#-2植株是自交可育的。对F#-1和F#-2花粉母细胞(PMC)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ph#-(1b)基因促进了八倍体小黑麦形成多价体。在F#-1加倍成功株中,平均每个PMC形成2.4个多价体,其F#-2平均每个PMC形成3.5个多价体。因此,可以利用ph#-(1b)基因来诱导近缘属(如黑麦)的外源基因,组合到小麦染色体组上。  相似文献   

6.
Giemsa 显带表明,小麦 ph_b(ph 基因突变系)×春黑麦杂种 F_1减数分裂所形成的二价体,包括三种类型的配对结构;(1)小麦染色体组内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约占72%;(2)黑麦染色体组内异源配对约占2%;(3)小麦染色体与黑麦染色体属间非同源配对,约占26%.三种配对类型的形成不是随机的,联会频率的大小以及联会紧密程度取决于染色体结构和遗传功能相似程度。根据显带证明,确有属间异型二价体存在,这便表明非同源染色体的异染色质,在ph 基因的作用下,是能发生联会的。  相似文献   

7.
 抗病鉴定表明,纤毛鹅观草(Roegneria ciliaris,2n=28,SSYY)对麦类赤霉病具有较高的抗病性。用离体/活体胚培养法成功地获得了纤毛鹅观草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2n = 42,AABBDD)属间杂种。杂交结实率为67.74%,胚培成苗率为5.41%。F#-1杂种生活力强、雄性不育,形态特征介于双亲之间并偏向小麦亲本。F#-1杂种染色体数为预期的2n = 35(SYABD),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平均为32.86个单价体、0.93个棒状二价体、0.13个环状二价体和0.006个三价体。对杂种的形态学、染色体行为,雄性不育机制以及潜在的育种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观察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金银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发现:与二倍体相比,同源四倍体减数分裂过程较复杂,双线期各细胞母细胞中出现单价体、二价体、三价体、四价体和多价体等多种情况,但主要以四价体(Ⅳ)和2个二价体(Ⅱ+Ⅱ)的形式联会;中期Ⅰ、中期Ⅱ出现游离染色体;后期Ⅰ、后期Ⅱ出现落后染色体和不均等分离等现象,但同源四倍体的染色体分离主要是2/2式的均衡分离;末期Ⅱ出现四分体。  相似文献   

9.
 用中国春双端二体(Double ditelosomic)系列作母本分别和“云南小麦”杂交,并对所得21个组合F#-1代进行端体配对分析。其中在13个组合中观察到中国春的两个端体同时和“云南小麦”相应染色体配对形成异型三价体(ttl')的PMC频率达77.7-93.7%,说明“云南小麦”的这13条染色体和中国春的相应染色体间的差异很小。在另外8个组合(包括2A、7A、2B、4B、5B、6B、1D、5D)中,出现ttl'、tl'+t'和t'+t'构型的PMC频率分别为35.0-73.7%、21.5-55.0%和1.0-10.0%,表明“云南小麦”这8条染色体和中国春相应染色体之间在某个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在绝大多数组合中都观察到不包含端体的三价体、四价体,这表明在“云南小麦”的某些染色体可能发生了易位变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国春phlb基因突变体×Ae. umbellulata)F#-1和(中国春×Ae. umbellulata)F#-1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情况的观察,首次证明了phlb基因可以诱导普通小麦与Ae.umbellulata间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同时,说明Ae. umbellulata中没有Ph1或Ph1-like基因。所以有可能利用phlb基因诱导部分同源染色体间的配对、交换,从而把Ae. umbellulata的有益基因导入普通小麦。  相似文献   

11.
12.
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恢复系、F_1,F_2,和由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杂种F_1、F_2,以及回交低代的雄性不育性进行了遗传研究,认为水稻的雄性不育性是一个数量性状。  相似文献   

13.
大豆品种蛋白质、油分含量的遗传特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9个蛋白质、油分及二者总量含量高低不同亲本的23个组合,研究了亲子代及F#-1、F#-2和F#-3世代间均值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含量类型品种间的杂交均以双亲含量高的,其后各世代的表现较好,双亲中只要有一亲较好,其后代的表现不会太差。父母本含量的高低对后代表现的影响基本相似,同母本上伴随着父本或同父本上伴随着母本含量的提高,其后各世代的含量提高,但也有一定的父母本之间及含量与世代的互作。蛋白质和总量含量的遗传可能无细胞质效应,但油分含量在少数组合中可能存在细胞质效应。中亲与后代的相关值比父本或母本与后代的相关值高,世代间的相关显著,相关值以邻近世代间较高。  相似文献   

14.
各国棉花育种工作都在开展野生二倍体棉种的利用问题。试验用二倍体亚洲棉G。arboreum 2n(2x)=26,染色体组A_2,与野生比克氏棉G. bickii, 2n(2x)=26,染色体组G杂交,获得异源二倍体杂种。因二者亲缘关系最远,杂种高度不育。对A_2×GF_1PMC减数分裂观察,M_2染色体大都不配对,二价体变幅1—6对,并出现三价体,染色体构型为1.64Ⅰ+4.0Ⅱ+0.4Ⅲ。平均交叉频率为1.07个。由于四分体发育不正常,形成畸形败育花粉,导致杂种F_1高度不育。对A_2×G F_1进行染色体加倍,合成异源四倍体,观察F_2PMC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数为52条。MI,大都配对,交叉频率为1.83,大多数为环状二价体。染色体构型为:2.75Ⅰ+24.5Ⅱ+0.25Ⅲ。其中完全配对成26个二价体的细胞数占30%。后期Ⅰ,染色体平均分配,两级各有26条,形成正常的四分体,花粉生活力达89%杂种植株育性恢复,每株结铃平均为33个,每铃种子平均9.1粒,为人工合成异源四倍体新种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差异明显的6个高代自交系组配了7个杂交一代组合,观察杂交一代苦瓜的皮色、果形、瘤状、果长、果径等形态特征和主蔓第一雌花节位、雌花率等与双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正交或反交后,F1代苦瓜的皮色介于双亲之间或偏向于浅色,果形亦介于双亲之间;尖瘤与圆瘤的正反交,F1代苦瓜均出现尖瘤,表现为尖瘤显性遗传;杂交一代主蔓第一雌花节位多数介于双亲之间,少数比双亲低。主蔓35节内雌花率介于双亲之间,并有倾向低雌花率的趋势;长形果与短形果的正反交,F1代果实均出现长形果,表现为长形果显性遗传;果径和果肉的正反交,F1代果径和果肉几乎介于双亲之间,并有倾大值亲本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70个普通小麦品种和4个烘烤品质优良的亲本与4个农艺亲本间配置的20个正反交F#-1,以及1个杂交小麦F#-1的胚乳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发现它们在品种间的变异较大,在品种内是稳定和一致的。它们在杂种F#-1呈现共显性遗传和倾母现象。讨论了杂种F#-1胚乳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共显性遗传在杂种判断和品种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水稻8480、密阳46抗稻瘟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小种A_(13)、B_(15)、C_(15)接种水稻抗病恢复系8480、密阳46与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江南香糯的杂交组合,根据F_1、F_2和B_1F_2抗感分离比的分析结果,密阳46对A_(13)、C_(15)的抗性是由2对显性重复基因控制,对B_(15)的抗性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8480对A_(13)的抗性由2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对B_(15)、C_(15)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试验过程中三次对供试菌种在鉴别寄主上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其致病性稳定。  相似文献   

18.
以芸薹种(Brassica campestrisL.,syn.B.rapaL.)的3个亚种,即白菜(B.campestrisL.ssp.chinensisM ak ino)、大白菜(B.campestrisssp.pekinensisO lsson)和芜菁(B.campestrisssp.rapifera(Matzg.)S insk)等芸薹作物为研究材料,对其杂种优势形成进行同工酶和蛋白质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同一生育期或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酶谱和蛋白质表型有差异,但把各品种不同生育期的谱带叠加,所得到的总谱带是相同的;品种间杂交其F1的同工酶和蛋白质谱带不存在“杂种带”或“互补带”;酶谱和蛋白质表型上的差异,可能是芸薹属作物杂种优势产生的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9.
鉴定水稻幼苗抗冷力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抗冷力强的麻线谷比抗冷力弱的桂朝对低温胁迫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表现在低温吸胀对种子电解质泄漏、根系生长、活力指数、平均发芽天数的影响均是麻线谷小于桂朝。幼苗经低温处理后,根系电导、幼苗转绿、叶片叶绿素荧光对低温的敏感性亦是麻线谷小于桂朝。这些生理特性变化与幼苗存活率相一致,由此认为上述各种变化可作为鉴定水稻品种抗冷力的指标。对3个杂优水稻组合(F#-1)及其亲本(三系)进行抗冷力分析,结果表明:根系电导、叶片叶绿素荧光、幼苗存活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组合(F#-1)及其亲本(三系)之间的抗冷水平,并且杂优水稻的抗冷力倾向于母本。本文对鉴定水稻幼苗的抗冷力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Using polyaerylamide gel clectrophoresis. the zymogram pattern of esterase isozymes for R. tsukushiensis var. transiens. H. vulgare and their hybrid F_1 in young routs. young spikes and flag leaves was analy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zymogram pattern of esterase isozymes displayed diversity in different organs of R. tsukushiensis var. transiens and H. vulgare. The zymogram activity and position of esterase isozyme of them at same organ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t sugges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 tsukushiensis var. transiens and H. vulgare were remote. The isozymic pattern of the hybrid F_1 mainly displayed complementary pattern of two parents and a tendency to the maternal ty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