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施氮对春玉米氮素利用及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对不同土壤氮素供应水平下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土壤氮素供应以及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当施氮量高于N 240 kg/hm2时,产量有减少趋势;氮素当季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在玉米整个生育时期呈现先迅速下降后缓慢升高的趋势;玉米成熟期,施氮处理的各层土壤中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各层硝态氮含量基本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适量施氮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进而提高玉米生物量和产量;过量施氮导致硝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累积,提高了硝态氮淋溶风险。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收获后土壤中残留无机氮(Nmin),土壤残留Nmin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高于N 240 kg/hm2时,残留Nmin有下降趋势。氮素表观损失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累积情况考虑,合理施氮量应控制在N 1802~4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N 0、150、210和270 kg/hm2)和灌水量(900、1200、和1500 m3/hm2)对夏玉米土壤硝态氮分布累积、氮素平衡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收获期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在表层(0—20 cm)含量最高,在0—200 cm剖面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土壤剖面NO3--N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施氮处理硝态氮积累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作物吸氮量、氮素表观损失量均与施氮量和总氮输入量呈显著相关,氮素输入量每增加1 kg,作物吸氮量仅增加0.301 kg,而表观损失量增加0.546 kg,是作物吸氮量的1.8倍左右。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剖面中NO3--N的损失量逐渐减少。夏玉米子粒吸氮量和收获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氮肥回收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以处理W1500N150最高,分别为46.15%和12.98kg/kg;氮肥生理效率以处理W1200N150最大,为34.49 kg/kg。本试验条件下,以水氮处理W1500N150的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表观损失量较低,夏玉米氮肥回收效率和农学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在滴灌条件下,采用连续3年定位增施有机肥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比对滴灌棉田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全氮以及土壤矿化和硝化特性的影响,旨在明确滴灌棉田增施有机肥条件下土壤氮素转化与各形态氮素特征。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各处理均可显著增加土壤NH+4-N和NO-3-N含量(P0.05),且明显增加NH+4-N占总氮(TN)比例。在各施肥处理中,以配施6 000 kg·hm-2生物有机肥处理(60%CF+BF2)的矿质氮含量最高;3年连续增施有机肥3 000~6 000 kg·hm-2可明显增加滴灌棉田全氮和微生物量氮含量(P0.05),其中生物有机肥(CF+BF)对提高微生物量氮(MBN)/TN的效果显著,其土壤全氮分别比对照(CK)和单施化肥处理(CF)提高了24.7%~37.1%和13.3%~24.5%,微生物量氮分别增加53.8%~98.5%和32.2%~70.5%。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明显提高土壤硝化势和矿化能力。土壤增施3 000~6 000 kg·hm-2有机肥对促进滴灌棉田氮素转化,调节不同形态氮素比例及提高氮素肥力有显著效应。  相似文献   

4.
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土壤氮淋失及油麦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网室盆栽试验,研究了相同施氮量不同有机无机氮配施比例:0∶4、1∶3、1∶1、3∶1和4∶0对油麦菜产量及土壤氮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0∶4配比(单施无机氮肥)处理土壤渗虑液pH值最低,而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淋失量最高,分别为926.6、648.3和194.7mg;配施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渗滤液pH值和增加油麦菜产量,同时降低土壤氮淋失量,且随有机肥配施量增加,土壤氮淋失量下降明显,而1∶1有机无机氮配比处理油麦菜产量最高;硝态氮是土壤主要的氮淋失形态;油麦菜移栽第5 d和第18 d是土壤总氮、硝态氮淋失高峰期,且无机氮肥追施能够增加总氮、硝态氮的淋失量;土壤铵态氮淋失量随油麦菜生长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兼顾油麦菜产量和减轻氮对环境污染两个角度考虑,有机无机氮1∶1的用量配比较佳。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氮肥合理施用问题,通过2年(2015—2016年)田间试验,研究了覆膜滴灌条件下施氮量(0,70,140,210,280,350kg/hm~2)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剖面无机氮含量变化及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在70~210kg/hm~2范围内玉米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当施氮量超过210kg/hm~2后,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将玉米产量(y)与施氮量(x)拟合,得出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95.1,201.0kg/hm~2。施氮显著提高了玉米各生育时期氮积累量,其中灌浆期和成熟期氮积累量以施氮量210kg/hm~2处理最高。氮素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玉米成熟期0-200cm剖面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施氮提高了0-200cm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其中施氮量280,350kg/hm~2处理4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施氮处理。玉米吸氮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表观损失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玉米吸氮量、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表观损失量分别占增加纯氮的21.6%~23.3%,33.0%~37.4%,41.0%~43.7%。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剖面无机氮含量变化及氮素平衡等因素,在吉林省半干旱区滴灌施肥适宜施氮量应控制在195~210kg/hm~2。  相似文献   

6.
土壤残留氮是不容忽视的土壤氮素资源.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土壤高残留氮下不同施氮量(0、80、160、240和320 kg/hm2)对夏玉米土壤硝态氮积累、氮素平衡、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夏玉米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土壤剖面硝态氮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且施氮处理硝态氮积累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各施氮处理土壤硝态氮在0-60 cm土层含量最高,在0--180 cm剖面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不施氮处理夏玉米收获后土壤无机氮残留量高达378 kg/hm2,随施氮量的增加,无机氮残留和氮表观损失显著增加.作物吸氮量、氮表观损失量与总氮输入量呈显著正相关,总氮输入量每增加l kg作物吸氮量增加0.156 kg,而表观损失量增加0.369 kg,是作物吸氮量的2.4倍.高残留氮土壤应严格控制氮肥用量,以免造成氮素资源的大量浪费.夏玉米籽粒吸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氮收获指数呈降低的趋势.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和氮素利用率在施氮量80 kg/hm2时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降低;增施氮肥能降低高残留氮土壤中氮肥的增产效果和利用率.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和环境效应,N 80 kg/hm2是氮素高残留土壤上玉米的合理施氮量.  相似文献   

7.
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设施土壤净矿化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设施栽培条件下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净矿化氮含量及其速率的动态变化的影响,以评估净矿化氮在设施土壤供氮能力方面的作用,为设施番茄生产的合理施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设施番茄栽培连续7年定位施肥田间试验为依托,选择不同施氮量(N0、N1、N2、N3)和不同氮量配施有机肥(MN0、MN1、MN2、MN3)8个处理土壤,采用室内连续好氧培养方法,研究了各施肥处理土壤净矿化氮含量及净氮矿化速率,分析了土壤净矿化氮含量与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在0 ~ 20 cm土层,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土壤全氮和无机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处理(P < 0.05),施氮量对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则有显著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在培养过程中,各处理土壤净矿化氮含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呈先逐渐增加而后下降趋势,各处理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在培养7 d时最大,7 ~ 70 d期间快速下降,70 d后呈缓慢下降趋势,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土壤净矿化氮量和净氮矿化速率均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处理(P < 0.05),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土壤净矿化氮含量和净氮矿化速率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与单施氮肥相比,氮肥与有机肥配施显著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氮与微生物量氮含量(P < 0.05),但受施氮量影响不显著;土壤净矿化氮含量与可溶性有机氮、微生物量氮之间有密切联系,但与可溶性有机氮之间的密切程度更大。综合来看,MN1、MN2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供氮能力(无机氮 + 净矿化氮)。在设施番茄栽培条件下,连续7年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设施土壤供氮能力,也可较好地协调设施土壤氮素供应与固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利用大型回填土渗漏池研究了陕西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年生长周期内塿土不同施肥处理氮素淋溶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期间土壤淋溶的氮素以硝态氮(NO3--N)为主,溶解性有机氮(DON)次之,铵态氮(NH4+-N)最低,占淋失总氮的比例平均分别为72.1%、26.2%和1.7%,说明除NO3--N外,DON也是不可忽视的土壤氮素淋失形态。与施氮磷化肥(NP)相比,氮磷化肥和有机肥配施处理(NPM)明显降低了淋溶到100 cm深度土层的氮量;在小麦-玉米生长期间,NPM处理NO3--N、DON和NH4+-N的累积淋溶量比NP处理分别降低了64.4%、42.9%和54.8%,这与配施有机肥后提高了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有关,说明有机肥与化肥合理配合施用可以降低氮素的淋溶损失。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硝酸盐淋溶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夏玉米子粒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但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变化不大。氮肥利用率在9.2%~22.6%之间,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氮可明显提高0~160 cm剖面土壤NO3--N含量,而且随深度的增加NO3--N含量呈降低趋势,累积峰主要在20~60 cm之间。玉米收获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的损失量增加,各施氮处理的硝态氮残留量在121~221 kg/hm2之间,以N250处理的残留量最高,残留率近65%。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氮情况下小麦玉米间作土壤硝态氮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主要研究了0、210、420和630kg/hm2(NO、N1、N2和N3)4种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间作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200cm土层硝态氮的含量整体表现为N3>N2>N1>N0。各生育时期低氮水平下0~60cm土层,中、高氮水平下的0~8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显著。0~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作物生育时期的变化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小麦挑旗期和玉米大喇叭口期,而6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玉米大喇叭口期。N0处理硝态氮累积量各生育时期变化差异较小。小麦与玉米共生期内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表现为玉米带>小麦带,差异最大的时期为小麦灌浆期和玉米大喇叭口期。土壤硝态氮向深层的运移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与N0相比,施氮后100~20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小麦带增加了1053~6253kg/hm2,玉米带增加了1791~7039kg/hm2。优化氮肥施用比例,适当降低小麦播前施氮量可减小土壤硝态氮深层淋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出口大蒜主产区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王丕镇玛丽亚大蒜种植基地连续种植 25年的大蒜田,分别研究化学氮肥减施 30%、化学氮肥减施 30%结合有机肥和菌剂组合技术、化学氮肥减施 30%结合生物有机肥和菌剂组合技术对大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常规施肥对照相比,化学氮肥减施 30%可导致大蒜长势、蒜头产量和部分品质降低;化学氮肥减施 30%结合有机肥和菌剂组合技术可以维持大蒜长势和蒜头产量,并提高大蒜品质;化学氮肥减施 30%结合生物有机肥和菌剂组合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大蒜长势、蒜头产量和大蒜品质。可见,基于生物有机肥和菌剂的化学氮肥减施技术是适合中国出口大蒜主产区连作大蒜的减肥增效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肥料粒形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文通过单因素及中心组合试验研究肥料不同粒形特征对肥料球度的影响。首先,通过农业物料粒形分析仪测定肥料长、宽、厚、等轴率、薄片率、磨圆度及球度;其次,通过单因素方差试验确定不同粒形特征与肥料球度之间的相关性;最后,以肥料等轴率、薄片率和磨圆度为主要影响因素,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建立关于肥料球度的数学模型,通过回归统计方差、响应面和等高线分析各影响因素与肥料球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肥料球度与等轴率、薄片率及磨圆度之间能建立显著性较高的多元回归方程(R2为0.94);各因素对肥料球度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等轴率、薄片率、磨圆度,且当等轴率在0.98~1.00,薄片率在0.92~0.95,磨圆度在0.85~0.88范围内时,肥料球度最高,达到92.9%。研究结果可为肥料生产和质量检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香蕉减量施肥与氨基酸水溶性肥配施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减量施肥对香蕉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肥料利用的影响,以期为广东珠江三角洲新植香蕉产区化肥减量与提质增效提供技术和依据。以常规施肥为对照,采用减施化肥总量26%(减氮25%、减磷33%、减钾25%)和减施化肥总量40%(减氮50%、减磷50%、减钾25%)+氨基酸水溶性肥2种减施方式对香蕉生长势、产量、果品品质及土壤性状、香蕉地上各部位养分吸收累积量、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与常规施肥处理比较,减施化肥总量26%处理香蕉株高增加了2.47%,产量增加了16.37%,果品质量无明显差异;土壤的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pH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碱解氮、有机质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减施化肥总量40%+氨基酸水溶性肥处理与常规施肥处理比较,香蕉株高增加了3.98%;产量增加了14.44%,果品质量提高,Vc、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差异显著;土壤质量得到较大幅度地提升,有机质含量增加9.35%;2种减施方式均提高了香蕉的养分吸收累积量,减施化肥总量26%处理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8.75%、4.00%、23.27%,减施化肥总量40%+氨基酸水溶性肥处理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17.65%、8.53%、33.57%;合理的化肥减量措施不但能减少过量化肥投入带来的危害,还能促使香蕉增产,并对土壤质量起到改良作用。综合分析香蕉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减施化肥总量40%+氨基酸水溶性肥是适宜珠江三角洲新植香蕉的化肥减量增效模式。  相似文献   

14.
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利用麦草、鸡粪生产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方法,并在多种农作物上进行了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不仅可以提高果品品质,而且在多种作物上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因此,利用麦草、鸡粪等农业废弃物生产的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的应用能够减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对化肥的过度依赖,有助于我国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玉米覆膜栽培条件最佳缓释专用肥用量,促进轻简化高效施肥技术推广,试验设缓释专用肥不同用量900 kg·hm-2(ZF900)、1 200 kg·hm-2(ZF1200)和1 500 kg·hm-2(ZF1500)、测土配方推荐组合(OPT)和不施肥处理(CK)5个处理,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玉米复混缓释专用肥料不同...  相似文献   

16.
缓释化肥再认识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针对缓释肥的概念、研究对象、生产成本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作了论述。文章强调,在室内纯水中获得的缓释肥特性测定值与将其施入田间土壤后的实际缓释值将有很大偏差;缓释肥单位养分的成本、售价将比普通肥显著提高;缓释肥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能耗,特别是随产品带入土壤的过量硫、聚烯烃和甲醛等有害物质,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论文提供了评价缓释肥农化性质的若干建议:如用土壤真溶液替代纯水去测定缓释肥的溶解特性;开展缓释肥的15N同位素标记研究以及规范田间与小区肥效试验等。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基质栽培条件下草莓肥料投入量大、追肥次数多、劳动力成本投入高等问题,研究以控释氮肥代替水溶肥实现草莓的一次性施肥。以“红颜”草莓为试验材料,以常规优化施肥处理为对照,测定基质栽培条件下优化施肥处理和不同氮用量的控释氮肥处理对草莓产量、品质、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计算最优施氮量。结果表明:与常规优化施肥处理相比,控释氮肥处理的草莓产量提高了7.4%~26.5%,单果重提高了9.1%~33.3%,经济效益增加了7.5%~26.7%,糖度提升了7.7%~31.4%,Vc含量提升了8.8%~14.0%;除控释氮肥氮用量97.50 kg/hm2处理外,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较常规优化施肥处理也分别提高了26.5%~144.3%和73.7%~222.7%。这说明,控释氮肥替代水溶肥既减少了肥料用量,保证草莓的产量,而且可以实现高产,提高了草莓的经济效益。通过二次曲线拟合控释氮肥施氮量与草莓产量、单果重的关系,得出控释氮肥的最佳推荐用量约为N 60 kg/hm2,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综上所述,控释氮肥替代水溶肥提高了草莓的产量,保证了草莓的品质,降低了肥料投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综合考虑草莓的产量、单果重、品质、肥料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推荐适宜草莓生产的控释氮肥用量约为N 60 kg/hm2。  相似文献   

18.
旨在探讨不同腐植酸肥和菌肥配施对"克瑞森"葡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葡萄园的科学合理施肥提供可靠的依据。研究了两种不同腐植酸肥和菌肥在5种梯度配比下对葡萄产量和品质及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腐植酸肥和复合微生物菌剂配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土壤p H值,增加了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2)腐植酸肥处理"克瑞森"葡萄果实糖酸比较对照高,果面色泽鲜红,且糖酸比越大,果面色泽越暗且红色越深;3)施用腐植酸肥和菌肥处理葡萄单果重普遍偏高,产量也较高;尤其T5处理,从单粒重、穗重、产量上来看都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且果实含糖量能达到23.2%,糖酸比26.4∶1,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综合上述结果,采用腐植酸肥和复合微生物菌剂混合处理可得到较高的产量和良好的果实品质,可考虑大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通过对北京市复混肥料和有机肥料产品的连续抽查监测分析表明,北京复混肥料产品质量良好,合格率87.2%,不合格项目随机性较大,主要为养分含量、水分和水溶磷占有效磷百分率。有机肥料质量相对较差,合格率仅为24.5%,具有不合格项次多、所占比例大、单项超标程度或不达标程度较高的特点,不合格项主要为有机质、pH、总养分和水分,这与当前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机制和监管力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Summary Acetic acid production over 10 days from fresh barley straw was greater than that from fresh wheat straw, but there were only minor consiste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cultivars. The effect depended on the soil type on which the straw had been produced and acid production was greatest with the largest amounts of N fertilizer which had been used. The fertilizer also affected the C:N ratio of the stra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