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们都把茶叶称为茶米。为什么叫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都显得同样的重要。早在一千年前。宋代王安石在《义茶法》中就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顾元庆在《茶谱》中则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  相似文献   

2.
茶叶是一种健康饮料,我国古代很早以前就是把茶叶作为药物而利用的。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本草拾遗》上就载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明顾元庆《茶谱》上记述:“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饮茶的好处及茶叶的药用价值。1982年在浙江省商业厅的倡议和协助下,对若干茶叶进行了分析,现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茶在边疆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边茶是指销往我国边疆的各种茶叶总称。我国边疆藏、蒙、维吾尔、哈萨克等族同胞都把茶叶作为日常生活必须品,这些地区流传着“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谚语。藏、蒙等族同胞为什么必须饮茶呢?历史上对这问题有很多解释:北宋徽宗年间(公元1099年)官吏程之郡说:“食肉饮酪,故贵茶而病  相似文献   

4.
新疆茶俗     
茶叶是新疆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民间素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无茶则病”之说。哈萨克族人民称吃饭为“卡依依苏”意为“喝茶”。可见饮茶在各族人民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新疆不适宜栽种茶树。自唐宋以来,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西域茶叶交易和新疆茶叶经营。  相似文献   

5.
<正>"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作为一种饮料,历史悠久,流传广远,从古到今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由于茶叶中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营养和药理成分,用茶水煮饭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更能发挥独特的保健作用,而成为爱茶人士的新选择。其实,用茶水煮饭并非是现代社会的新发明,在我国古代医学典籍和民俗传统中早有记载。明代顾元庄所著《茶谱》中说:"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不可一日无茶"。《本草拾遗》即有用茶水煮  相似文献   

6.
有好茶喝,会喝好荼是一种“清福”;这是鲁迅先生品茶品出来的感叹。老舍先生所著《茶馆》,其茶文化内涵之丰富,达到了艺术升华的顶峰。茶馆,寓意着品茗休闲消遣的地方。茶叶,既是消费品,又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就有“宁肯三日无食,不愿一日无茶”的民谚。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茶。旧时的茶馆:那是三教九流、富人商贾、达官贵人和上层社会人士出入的场所。而今白领丽人、公务员及市民百姓都是茶馆的常客。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其乐融融。茶馆成了传播文化…  相似文献   

7.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最早以具有解毒功效而被发现。之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以茶治病的经验,并对茶的保健功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就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记载。17世纪后期,中国饮茶习俗和茶的保健知识一同传入欧洲,当时茶是在药房里销售的,而且价格昂贵。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茶叶从药用到饮用,直至今天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时尚之所以能在全球风行,茶叶具有保健功效是其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现代茶医学研究的广泛开展,探明了茶叶中含有的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功能成分,对人体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病毒,以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医疗保健功效。各种功能性的茶饮料、茶食品、茶医疗保健品也因此相继开发,走入市场。茶已成为“绿色、健康”的代名词,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为了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本刊约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研究员撰写“茶与健康”专题,按茶叶的不同保健功能对茶与人体健康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火候(汤候)说具体就是烧水煮茶。饮食行业谚语日:“三分技术七分火”。茶道的火候就是用柴助风兴水,火煮水,水煎茶的三者协调关系,从而把茶的精华从水、火中提炼出来。许次纾在《茶疏》中指出:“茶滋于水,水籍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的有机联系。震钩在《天咫偶闻·说茶》也提道:“茶之妙用,全在火候。”田艺蘅也认为:“有水有茶,不可无火。非无火也,失所宜也。”都指出无火不成茶的重要性。“火候是指烧水的火力大小或是掌握温度高低的程度。煮水煎茶首要选择燃料,茶神陆羽主张用木炭,在《茶经》中云。“其…  相似文献   

9.
(续)三、采摘天气陆羽《茶经》有“凌露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古人强调保持茶芽的鲜度,所以认为采茶必须在“日出之前”,如《北苑别录》说:“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侵晨则夜露未晞,茶芽肥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鲜明。故  相似文献   

10.
茶叶原产于我国,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其饮用价值从古至今就为人们所重视,明·顾元庆《茶谱》上记载“人饮其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由此可见,饮茶对促进人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茶之所以对人体有益,显然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生物化学及药理学研究证明茶叶中的一些成分对人既有营养价值,亦有药理作用,目前对茶叶的  相似文献   

11.
“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边销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保障  相似文献   

12.
生物技术在茶叶加工领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起源于我国,是世界三大天然软饮料之一。唐代的《本草拾遗》一书就提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茶叶因富含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多糖、维生素、芳香类物质等生物活性成分而具有抑菌、抗病毒、防癌抗癌等多种保健功能。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系,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理论,根据人们的需要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从而满足人们需求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等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3.
茶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饮茶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历史 ,我国人民利用茶叶作为药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相传“神农尝百草 ,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唐朝陈藏器有 :“诸药为各病之药 ,茶为万病之药”之说。由此可见 ,饮茶从古至今在我国人们生活中占据有重要地位。人们常适量饮茶有助消化、降血脂、清热解毒、杀菌消炎、生津止渴、除烦去腻、提神益思、明目醒脑、去痰止痢、利水消肿、减肥美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对人体特有功效已为人们所共知。但茶叶能防癌 ,长期饮用能治癌的功效却鲜为人知 ,这就是我的肝癌能治愈的奥秘。我是 1…  相似文献   

14.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1,(11):37-37
今年4月21日,宁波茶文化促进会举办“中国宁波‘茶与健康’研讨会”。在收到的40多篇来稿中,有多位专家、学者在文章中引用“茶为万病之药”,说该语出自唐代宁波籍大医家的《本草拾遗》。  相似文献   

15.
藏茶情缘     
藏茶,一种孕育于四川雅安雨极高山的全发酵茶。其貌不扬却是藏族同胞赖以生存的生命之茶。“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是藏族生活的真实写照,表达了藏族人民对藏茶的珍爱和依赖。藏茶是三百多万藏族同胞不可或缺的生活饮品,又称为民生之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茶叶常常被当作药物使用。汉代《神农本草》记载了365种药物,其中也提到茶,曰:“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  相似文献   

17.
王春华 《茶叶通讯》2005,32(2):45-46
《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巨著,对茶有极为突出的描写。作者将茶的知识、茶的功用、茶的情趣全部熔铸于《红楼梦》中,其描写茶文化篇幅之广博,细节之精微,作用之巨大,蕴意之深远,文采之王斑斓,远远在中国所有古典小说之上,为中国小说史上所罕见,以致有人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相似文献   

18.
茶叶的色、香、味要靠水来体现,故有“水为茶之母”之说。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而且差异非常明显。没有好水再好的茶都会“黯然失色”。因此如何选择好泡茶的水就成为茶叶品评中的要素之一。1茶叶与水的关系在历代古茶书中,有不少篇章和专著论及茶与水的关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就总结了煮茶用水的经验:“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茶,南方嘉木,口用之不可少者,品周有娉微恶,若不得其水,且煮之不得其宜,虽佳弗佳也”。明代许次纾…  相似文献   

19.
一、福建茶叶的兴起我国茶叶盛于唐,产区遍及现在南方的十四省。《唐史》载:“风俗贵茶,茶之品益众,”此际茶叶已成为商品广为销售。当时品质首推阳羡,但局处边隅的福建“方山露芽”亦已崭露头角,《三山志》载唐宪宗赐茶给僧怀晖,怀晖说;“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可见  相似文献   

20.
品茗杂说     
秦威 《福建茶叶》2000,(4):48-49
1 茶之精神古今中外的茶人对茶都一些十分独到的认识 ,形成的别具特色的茶之理念 ,或称之为茶礼、或称之为茶道。唐朝的陆羽写了一本《茶经》 ,书中提到了茶的精神 :精、俭。“精”是专精 ;“俭”是简约。唐朝时喝“煮茶” ,用风炉来煮水。陆羽在风炉上铸了六个字“伊公羹、陆氏茶”。伊尹是商汤时代的宰相 ,他本是以做羹汤的道理 ,建议治国之道 ,伊尹用鼎的功夫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陆羽希望通过泡茶 ,对社会有帮助。宋代的徽宗皇帝痴迷于茶 ,以“国不可一日无君 ,君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传世 ,宋徽宗著有《大观茶论》 ,序中写道 :“茶之为物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