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研究天水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的空间集聚性与异质性,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定量分析天水市中心城区居住、商业、工业和教育4类功能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天水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较低,其中,集约利用区、中度利用区和低度利用区分别占总面积的15.35%、42.98%、41.67%。2)各功能区集约度呈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格局,表现为强烈的空间集聚特征。3)各功能区集约度的局域空间差异显著,集约度呈现从城市中心区向城市外围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基于韩城市中心城区2012年建设用地利用现状,从中观视角出发,通过基础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数据处理分析,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按照功能区划分依据,划分居住、商业、工业3种不同类型功能区,运用综合评价法测算各功能区的土地利用集约度。结果表明:韩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利用方式以集约利用和中度利用为主,占到了评价区总面积的80.34%;低效用地仅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9.66%;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潜方向集中在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商业用地潜力较小。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保护老城区古建筑、工业企业向北部工业园区转移、加大中心城区边缘地带住宅用地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将中心城区进行功能分区,并依据功能区特点选取不同的评价指标,构建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对即墨市中心城区各功能区集约利用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即墨市各类功能区总体土地利用程度差异较大,各功能区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匀性,各功能区基础设施虽然较为完备,但与评价指标理想值相比仍有提升空间。即墨市中心城区土地挖掘潜力较大,需要盘活存量土地,严格规划管控,严格控制增量,营造节约集约用地氛围,更好地落实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  相似文献   

4.
舒茂芳 《北京农业》2012,(30):189-191
从城市土地的内涵特性入手,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以及其建立的理论基础和影响因素分析等,以怀化市城区为例,首先建立了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人均建设用地等9个指标对怀化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集约度予以评价,得出怀化市土地集约度分值为82.20%,建设用地利用状况分值为85.13%,用地效益分值为79.26%。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高。但也存诸多问题,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用地效益,更好的集约高效利用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5.
以海口市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构建包含指数层、分指数层和分指数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区域用地和经济发展实际采用特尔斐法和两两因素比较法,对区域内建设用地利用状况进行基于定性分析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趋势分析和基于定量评价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等级及土地利用类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海口市域四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海口市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构建包含指数层、分指数层和分指数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区域用地和经济发展实际采用特尔斐法和两两因素比较法,对区域内建设用地利用状况进行基于定性分析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趋势分析和基于定量评价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等级及土地利用类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海口市域四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武汉市的13个区域为研究对象,选用武汉市2014年统计年鉴的相关基础数据,引入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选取经济效益、社会活动和生态环境等相关方面的15个相关指标建立评价体系,采用TOPSIS方法,对武汉市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心城区中武昌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整体表现为中心—外围递减的螺旋式空间结构特征;武汉市远城区中东西湖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整体表现为从西向东递减的空间结构特征。根据研究结果,对每个城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挖掘农村居民点内部潜力是解决当前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河北省霸州市为研究区域,根据用地性质和人口分布状况,对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进行修正;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评价指标,将全市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按照集约程度分为集约利用、一般集约利用和粗放利用三个等级;根据现状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计算农村居民点理论整理潜力;选择自然、经济、社会3类因素5项评价指标计算挖潜系数;分别以人均建设用地120 m2、150 m2为界线计算可实现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潜力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基于北京市主体功能空间分区的建设用地集约评价方法,分析主体功能区建设用地集约水平的空间变化差异,并提出基于空间功能相匹配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调控对策。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北京市主体功能区中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分别处于高度集约区、中度集约区和低度集约区之间,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处于低度集约区;相关指标评价中,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有提升潜力,但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人口负荷超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土地集约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针对荥阳市建设用地利用结构现状,分别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约束程度、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趋势3个方面,选取11个评价指标,对荥阳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建设用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荥阳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提出了有效提高荥阳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南省平顶山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价,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利用强度和利用效益等4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平顶山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平顶山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结果】平顶山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值为0.4107,介于第二级和第三级之间,并接近第二级的指标值0.45。【结论】平顶山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对平顶山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起积极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工业、仓储用地所占比率和住宅用地比率、单位土地固定资产投资额、单位土地工业产值以及单位土地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土地投入强度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和商品房空置率等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指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具有较明显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南省平顶山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价,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利用强度和利用效益等4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平顶山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平顶山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结果】平顶山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值为0.4107,介于第二级和第三级之间,并接近第二级的指标值0.45。【结论】平顶山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对平顶山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起积极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工业、仓储用地所占比率和住宅用地比率、单位土地固定资产投资额、单位土地工业产值以及单位土地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土地投入强度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和商品房空置率等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指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具有较明显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昆明市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根据昆明市实际情况建立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法测算出各区县的集约度,对各重要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各区县按集聚程度分为3类,同时以主体功能区为单元,从5个影响因素层面对昆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基于功能定位一致的对策与建议。结果表明:昆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省级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层面农产品主产区集约利用程度递减。其中重点开发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其功能定位一致,重点开发区内部集约水平差异较大,重点针对处于低度集约区的呈贡区、晋宁县、富民县、寻甸县和宜良县制定差异化的调控对策以提高集约利用水平;但农产品主产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与其定位要求有所差距,需从整体上提高集约利用度,以平衡各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葛小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4,(23):8020-8022
[目的]从微观层次对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为城市居住用地的合理布局和提高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土地利用程度、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效率中3个层次的5个指标,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特尔斐法等进行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结果]福清市154个居住功能区中,有4个过度利用功能区,土地面积为29.02 hm2;8个集约利用功能区,土地面积82.83 hm2;86个中度利用功能区,土地面积876.76 hm2;56个低度利用功能区,土地面积349.36 hm2。总体上福清市城市居住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属于中度利用水平。[结论]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城市居住用地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势在必行,因此,必须从规划源头、深度挖潜、严格标准、优化结构4个方面促进城市居住用地合理布局和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时间序列上对乌鲁木齐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宏观评价.[方法]构建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从系统总层面上看,乌鲁木齐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子系统层面分析,压力指标系统在研究时段内略有波动,整体上压力呈增强趋势;状态指标系统在研究时段内呈整体上升趋势;响应指标波动最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结论]乌鲁木齐市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逐年在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罗雄飞  周勇  聂艳  于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040-10042
在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武汉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态处于中等集约利用水平。在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市今后土地集约利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开展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提高集约利用程度,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与有限土地供给的矛盾,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以地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测为例,建立了南通市地均GDP预测的灰色模型,并预测了2008~2020年南通市的地均GDP。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探讨了南通市地均GDP受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建设用地非农产值、建设用地增量、建设用地面积影响的程度,并提出了该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调整方向。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可为今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对同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谈兵  龙兵  宋成舜  李聪秀  柯新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453-15455,15458
以高原城市——西宁市为例,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西宁市1999~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并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9 ~2008年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呈稳定上升的趋势,土地集约利用度由0.259 7增加到0.775 0,年平均增长率为12.90%,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经历了粗放利用、基本集约利用和较为集约利用3个阶段;社会发展是影响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对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