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甘肃玉门2012年“6.5”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C卫星云图、自动站降水等资料,对2012年6月5日发生在甘肃省玉门地区的1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对高空天气形势、物理量场以及卫星云图等数据,从不同角度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h Pa"东高西低"型环流形势为此次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环流背景;(2)河套西部的闭合性反气旋致使西方冷空气不能快速东移出玉门市,在玉门地区上空长时间滞留,为暴雨天气的产生提供了较长时间的气流辐合上升运动;(3)高原槽的移动使高原到玉门市南部一线维持一支西南气流,以及"河套小高压"南侧维持的东南风,这2支水汽通道为暴雨区输入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形成了较大的水汽通量,导致整层的空气接近饱和,从而为此次大暴雨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2.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等,从环流背景、卫星云图与雷达回波特征、物理量诊断等方面,对2015年6月10日-11日永州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高空图上的波动槽配合中低层700h Pa、850h Pa的切变线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场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分析2008年8月21日发生在山东省济宁市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是受西风槽和低空切变线共同影响形成的。低空急流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暴雨落区在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中心的左前方。卫星云图资料上暴雨云团的移动与天气系统的移动基本一致,切变线上云团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区域站降水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4—5日张掖市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呈北槽南涡型,是西北地区出现强降水的典型环流形势,500 h Pa低涡和低槽、700 h 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尺度分析表明,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副热带西风急流云系和高原切变云系在河西上空合并发展,且稳定维持,造成张掖市暴雨天气。从雷达回波图可以看出,辐合线和强回波带稳定少动,维持在民乐县上空,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了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500 h Pa和700 h Pa偏南暖湿气流将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至河西地区以及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均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5.
2016年6月1日酒泉市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使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分析了2016年6月1日引发酒泉玉门镇暴雨天气过程的降水特征、环流背景及影响系统、物理量特征和卫星云图。结果表明:此次暴雨类似于"北槽南涡"的流场形势,切变线、冷空气以及高原低涡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暴雨的发生;暴雨发生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形成了强烈的抽吸作用;前期降水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此次暴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中小尺度系统。  相似文献   

6.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等对2007年3月4日大连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雨过程高空500 h Pa环流形势为两脊一槽型;西南涡、江淮气旋是本次降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暴雨出现在江淮气旋发展的强盛时期;大气的斜压性是江淮气旋存在发展的启动机制;西南涡形成的低空急流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充足的水汽、热量和动量条件,同时与南侵的强冷空气交汇于大连上空,形成上升气流,为此次降水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西藏地区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NECP/NCAR资料及卫星云图等对西藏地区2012年6月25日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得出:500 h Pa槽前西南涡是此次暴雨天气主要影响系统,而水汽条件、热力条件等物理量条件均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8.
一次短时强降水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区域站降水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的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在东高西低的典型暴雨环流形势下,高原短波槽、副高西伸北抬及低层切变线共同作用造成的,同时,偏南气流和地面锋面也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因子;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在相同的时间均最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卫星云图上对流云团的发展移动与TBB梯度大值区暴雨落区有很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08年6月12日河池地区出现的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地面冷锋、低空切变、高空槽的配合有利于暴雨的产生,高层辐散、中低层辐合、大气不稳定能量为暴雨产生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利用Micaps资料通过环流形势、物理量要素等方面对2016年吉林省春季一次大范围暴雨成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 h Pa南、北2支高空急流、500 h Pa冷涡和东部阻高、地面强气旋是此次暴雨发生的主要环流形势,850 h Pa偏东、西南2支急流为此次暴雨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吉林中部水汽通量散度负值区为暴雨主要发生落区,东部阻高导致降水时间较长是出现暴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程海霞  张红霞  张燕  王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9-19462
[目的]分析2010年8月晋城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对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山西晋城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此次暴雨产生于西低东阻的环流场中,是在中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低层切变、风向辐合均有利于晋城地区附近不稳定空气的抬升,而对流层低层和地面冷空气的入侵是这次对流天气产生的主要触发机制;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充沛的水汽,高温高湿为暴雨的发生积蓄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这次过程的主要降水系统是地面中尺度切变线扰动激发的对流回波单体,对流回波单体在中低空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向晋城移动形成列车效应,在晋城地区产生了大暴雨;多普勒雷达资料揭示了此次中尺度暴雨系统的发生、发展、移动的特征;强降水中心位于TBB低值中心后方的梯度大值区内。[结论]该研究为此类短时暴雨的预报、预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胡启元  乐镜子 《安徽农业科学》2013,(22):9373-9376,9387
使用地面自动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卫星TBB云图资料等,通过天气学分析及动力能量诊断分析对2011年8月3~5日汉中、安康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东亚中高纬度维持大槽大脊环流形势,高原上东移的低涡直接影响陕西省,陕南大部处在低涡东侧,副高584 dagpm线在河南一带呈“凸”型,陕南位于“凸”型结构西侧,有利于低涡输送的水汽和能量在此地汇集;前期水汽条件输送和堆积条件不是特别良好,后期水汽逐渐上来,低层700 hPa切变线和850 hPa陕南偏南风急流在过程中对水汽输送和堆积贡献很大;动力因子方面高层强辐散、低层弱辐合产生的上升运动十分强盛,但K指数和θse分布表明暴雨区附近不稳定形势比较弱,且暴雨发生时并没有明显的强对流机制迹象,说明暴雨触发机制中不稳定能量的大小比有利的上升运动意义更大;云图分布上,对流发展与强对流过程相比要弱,云团没有达到MCC级别,预报员易忽略雷暴天气的发生;云因发展最旺盛时刻同时也是暴雨最大时段,TBB中心与暴雨中心对应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3.
王琴  卞正奎  王海青  陈进华  郭一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67-4769,4892
2011年7月11~-18日江苏出现了连续降水天气,其中伴随着多次暴雨到大暴雨过程。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这次过程初7月11日在江苏中部出现的区域性暴雨进行分析,通过对大尺度环流场、物理量场和中尺度系统的分析,得出本次暴雨是在鞍形场的稳定环流背景下,受850 hPa和700 hPa切变线和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造成的,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都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和持续,地面中小尺度辐合系统是这次暴雨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14.
胡勇林  钟韬  洪展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262-7264,7279
[目的]分析0906台风"莫拉菲"影响期间广西的暴雨落区。[方法]针对0906台风"莫拉菲"登陆后在广西南部和中部出现强降水落区,分别分析了500 hPa环流、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地形作用等因素。[结果]500 hPa副高造成了"莫拉菲"环流非对称性,对广西的强降水落区起到关键作用。物理量场分析指出,"莫拉菲"登陆后,水汽辐合中心在广西东南部,为此次广西南部和中部的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广西南部和中部中低层出现长时间的最大正涡度中心,对应200、700 hPa分别出现最大散度、辐合中心,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为该区域强降水创造了条件。从卫星云图看,此次强降水落区是与"莫拉菲"呈现出的非对称性结构分不开的。此外,地形抬升作用有利于大降水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今后此类强降水的防灾减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爱玲  陈淑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40-2242,2254
[目的]分析豫北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方法]利用常规天气图、乡镇雨量站、卫星云图等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地形影响等方面,初步分析了2010年8月18~19日发生在河南省北部的区域性大暴雨天气的成因。[结果]此次强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主要影响系统是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西南急流。低空西南急流为大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地面辐合线加大了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低层大气散度辐合中心正处于河南北部,垂直速度强上升区也在豫北地区,为暴雨产生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产生、发展和位移对暴雨和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时段、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性。K指数大值区和假相当位温(θse)低层大值区均在垂直方向上呈Ω分布,对强降水预报有指示意义。强降水中心与喇叭口地形相对应,地形雨特征明显。[结论]该研究为此类暴雨的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卢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824-15828,15834
利用辽宁逐日降雨量、常规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及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1年7月29~31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降水主要发生在暖区、850 hPa切变附近。低空强烈的水汽辐合,300 hPa高空强盛辐散风场形成强烈的"抽吸作用";副高相对稳定,降水区移动缓慢,造成此次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严重。此次过程的水汽来源为南海海面上的热带气旋中的大量水汽沿偏南风输送到河套以东地区的低压中,该低压中水汽沿偏南气流输送到辽宁,辽宁位于水汽输送大值轴上,随着水汽输送大值轴东移,辽宁降水陆续结束。300 hPa流场分布呈分散形状,高层辐散有利于动力抽吸作用增强,使得次级环流加强,有利于低层上升运动的增强和维持。500 hPa高空槽对应的高空槽云系与850 hPa切变线对应的一条由尺度不是很大且较分散的对流云团的结合,在辽宁中部一带激发出强降水云团,导致该地区出现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红外云图资料,对2013年7月14—16日呼伦贝尔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的环流形势为典型的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相互作用的暴雨天气形势.系统垂直发展旺盛且坡度陡直,使得中低层影响系统始终处于上升运动区:地面气旋的辐合作用和辐合线的抬升作用是这次暴雨产生的触发机制;中低空急流的耦合配置为对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低空急流为这次暴雨天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南北长达数千公里带状云系上的对流云团强盛发展与暴雨落区时应很好、  相似文献   

18.
宁和平  段秀兰  张锋 《现代农业科技》2023,(22):136-140+146
本文对2019年9月12—14日陇南市出现的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副热带高压外围有较强的西南气流稳定维持,同时700 hPa存在明显的强风速带的辐合,低层强烈辐合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对物理量场分析发现,这次持续暴雨过程中,中低层有明显的湿层及水汽辐合,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对流云团演变特征表明,此次持续性强降水是在青海东南部的对流云与四川北部的对流云系东移合并加强后逐渐减弱的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明显的局地性。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一次罕见的大范围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实况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吉林省2008年8月1日的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形势分析以及物理量场的诊断,寻找暴雨的形成机制,以期对提高今后的暴雨预报有所帮助。结果表明:该次暴雨发生在良好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西风槽不断东移加深,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同时减弱台风北上加入到西风槽中。高、低空急流的有利配置及相互作用,对该次暴雨过程的产生有着很大影响。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配置,导致的深厚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强降水出现的主要动力条件。暴雨发生时,高能舌与湿舌的位置与走向一致,这样的环境场十分有利于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赵繁盛  赵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43-18346,18432
2006年7月10日辽东半岛地区出现了暴雨或大暴雨天气,利用常规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以及MM5模式,对发生在大连地区的这次暴雨天气进行天气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高空槽、副高后部切变云系、北上台风的外围云系、地面倒槽相互作用引起的对流天气过程。切变线云系中不断产生并发展加强的多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这次过程的直接中尺度系统。MM5模式模拟结果分析揭示了造成此次暴雨时,对流层低层存在很强的西南低空急流,台风充足的水汽配合低层旺盛的西南流场为雨区输送水汽和热量;切变线结构为低层有辐合中心,高层有辐散中心,垂直运动场上对应有强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动力条件;暴雨区上空存在着较深厚的高湿水汽柱和高温层,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暴雨区高层有明显冷气流侵入是产生暴雨天气的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强度变化对这次暴雨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