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筛选出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优势赤眼蜂种类,科学评估优势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田间实际防治效果,增加有机大豆的种植面积、产量和农民收入。采用田间小区笼罩法比较了5种赤眼蜂对卵的寄生率;设计采用4级放蜂梯度的方法,比较各梯度防治效果、产量和增产率。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率最高,达到61.8%,放蜂量以45万头·hm~(-2)为宜,平均防治效果63.6%,增产率8.2%。说明螟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有较强的搜寻力和生殖力特征,是防治大豆食心虫的优势蜂种,卵粒寄生率高,田间防治效果理想,放蜂方法操作简单,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利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蜂种筛选及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五种赤眼蜂接种大豆食心虫卵,筛选优势蜂种。用采自广东、北京,吉林和黑龙江的螟黄赤眼蜂进行田间罩笼寄生大豆食心虫的效果比较试验,以及用当地螟黄赤眼蜂进行不同放蜂量的田间示范试验。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为寄生大豆食心虫的优势蜂种,并且当地蜂种的防治效果优于外地蜂种的防治效果,地理相近的蜂种防治效果差异不明显,亩放蜂量3万头以上为宜。每亩放四点,防治效果在60~70%左右。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黑龙江地区防治向日葵螟的赤眼蜂优势种,扩繁优势蜂种,提高防治效果,以满足向日葵螟绿色防控的需求,在黑龙江省甘南县开展了不同赤眼蜂蜂种防治向日葵螟试验。结果表明:在半自然条件(田间网罩)下,螟黄赤眼蜂对向日葵螟卵的日平均寄生率55.7%;在向日葵田间试验调查,螟黄赤眼蜂卵粒校正寄生率达83.3%,防治向日葵螟平均防治效果达到77.5%,为该地区防治向日葵螟的优势蜂种。  相似文献   

4.
应用人工卵繁殖螟黄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人工卵繁殖的螟黄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室内和田间小区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估,经过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卵繁殖的螟黄赤眼蜂与柞蚕卵繁殖的螟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寄生虫效果无明显差异,准确把握放蜂时间是利用人工卵蜂防治大豆食心虫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5.
三种本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潜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是中国北方大豆生产上的最重要蛀荚害虫,研究旨在明确3种本地赤眼蜂即黏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leucaniae )、玉米螟赤眼蜂(T. ostriniae)和螟黄赤眼蜂(T. chilonis)对自然寄主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潜能,为选育优良蜂种、定量评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控害潜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室内采用编制以米蛾卵为中间寄主繁育的3种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比较分析其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繁殖特性以及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平均单雌寄生卵数、雌蜂平均寿命和羽化率等寄生特性参数。【结果】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黏虫赤眼蜂在羽化当日均达到产卵高峰,分别占其总产卵量的68.1%、69.1%和64.0%,随着时间的延长,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产卵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无任何营养补给时,10.0%的黏虫赤眼蜂雌蜂个体可存活7 d,羽化3 d后,平均单雌寄生10.5粒大豆食心虫卵,占总寄生量的22.5%;黏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R0Trmλ分别为24.75、23.78和21.13;9.46、10.34和10.37 d;0.3393、0.3064和0.2941;1.4040、1.3585和1.3419;而3种供试赤眼蜂的平均单雌寄生卵数、平均寿命以及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羽化率均无显著差异。综合比较结果显示,黏虫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各项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R0Trmλ)最好,其次是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的表现最差。【结论】黏虫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有较强的嗜好性和适应性,其主要生殖力特征参数均优于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是寄生大豆食心虫卵的优势蜂种,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广西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条螟卵优势寄生蜂种类及寄生情况,为保护本地优势自然天敌及人工释放控制蔗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采样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对广西3个代表性蔗区南宁市吴圩镇、崇左市濑湍镇和来宾市武宣县甘蔗条螟卵寄生蜂种类及优势种进行调查.[结果]3个蔗区条螟卵寄生蜂主要有螟黄赤眼蜂和黑卵蜂两种,其中,崇左市濑湍镇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2.11%和45.32%,螟黄赤眼蜂分别为19.72%和17.04%;南宁市吴圩镇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1.79%和2.40%,螟黄赤眼蜂分别为8.93%和6.29%;来宾市武宣县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13%和6.36%,螟黄赤眼蜂分别为43.59%和41.75%.[结论]黑卵蜂是崇左市濑湍镇甘蔗条螟卵寄生性优势天敌,螟黄赤眼蜂是来宾市武宣县和南宁市吴圩镇甘蔗条螟卵寄生性优势天敌.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寄生玉米螟卵的优势赤眼蜂种类,科学评估优势赤眼蜂的田间防效,应用绿色防治技术替代传统化学防治,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实验室内采用6种赤眼蜂寄生玉米螟的新鲜卵块,初步筛选出3种优势赤眼蜂,田间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进行防效测评,并结合产量、挽回产量损失率和增产率确定优势蜂种。结果表明:寄生率最高的是玉米螟赤眼蜂,卵块寄生率为74.0%,卵粒寄生率为65.4%;其次是松毛虫赤眼蜂,卵块寄生率为62.0%,卵粒寄生率为59.5%,螟黄赤眼蜂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8.0%和47.1%,此3种赤眼蜂是寄生玉米螟卵的优势蜂种。玉米螟赤眼蜂的田间平均防治效果73.86%;松毛虫赤眼蜂平均防治效果为68.47%,螟黄赤眼蜂平均防治效果为47.97%,挽回产量损失率分别为9.58%、7.02%和4.02%;增产率分别为9.65%、7.47%和4.52%。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成本控制,实际生产中应当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条件下初步研究了螟黄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2种本土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效果。结果显示,螟黄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率要显著高于稻螟赤眼蜂,且接蜂适宜蜂卵比要低于稻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蜂卵比1∶5时寄生率在50%以上,而稻螟赤眼蜂1∶2蜂卵比时寄生率就低于50%。卵龄对赤眼蜂寄生小菜蛾卵的效果也影响很大。36 h内小菜蛾卵的寄生率无明显差异,但36 h以后则寄生率开始急剧下降。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螟黄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能力要强于稻螟赤眼蜂,可用于作为小菜蛾生物防治赤眼蜂种群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广西不同生态蔗区甘蔗条螟卵优势寄生蜂种类及寄生情况,为保护本地优势自然天敌及人工释放控制蔗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采样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对广西3个代表性蔗区南宁市吴圩镇、崇左市濑湍镇和来宾市武宣县甘蔗条螟卵寄生蜂种类及优势种进行调查.[结果]3个蔗区条螟卵寄生蜂主要有螟黄赤眼蜂和黑卵蜂两种,其中,崇左市濑湍镇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2.11%和45.32%,螟黄赤眼蜂分别为19.72%和17.04%;南宁市吴圩镇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1.79%和2.40%,螟黄赤眼蜂分别为8.93%和6.29%;来宾市武宣县蔗区黑卵蜂对条螟卵块和卵粒寄生率分别为5.13%和6.36%,螟黄赤眼蜂分别为43.59%和41.75%.[结论]黑卵蜂是崇左市濑湍镇甘蔗条螟卵寄生性优势天敌,螟黄赤眼蜂是来宾市武宣县和南宁市吴圩镇甘蔗条螟卵寄生性优势天敌.  相似文献   

10.
新疆特殊农田生态赤眼蜂田间自然扩散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新疆棉花、加工番茄等特殊农田生态环境和种植模式下,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在田间自然扩散呈现随距离延长、寄生卵量递减的趋势,螟黄赤眼蜂在棉田、玉米田和加工番茄田扩散有效距离为8~10 m,最远扩散15 m,田间温湿度和风向等环境条件对螟黄赤眼蜂田间扩散和寄生影响作用明显,田间温度偏高和相对湿度偏低不利于螟黄赤眼蜂的寄生,下风口螟黄赤眼蜂寄生率明显高于上风口.  相似文献   

11.
使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是生物防治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同寄主卵繁育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选择性不同。针对使用柞蚕卵繁育的赤眼蜂与使用麦蛾卵繁育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寄生效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使用柞蚕卵繁育的赤眼蜂较使用麦蛾卵繁育的赤眼蜂产卵能力下降10%,飞翔能力差,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低于60%。使用麦蛾卵繁育赤眼蜂生存时间延长1~2d,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在60%以上,且次代幼虫发育良好,所发育的成虫能有效控制第二年大豆食心虫虫口基数,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治连锁效果。综合分析认为,使用麦蛾卵繁育赤眼蜂能更有效控制大豆食心虫,且连续防治效果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种群的两种赤眼蜂3个品系进行生物学特性试验,比较了不同湿度下各品系的羽化率、羽化出蜂率及平均单卵羽化孔数,发现不同种型及生态型的赤眼蜂羽化时对湿度的反应不同。螟黄赤眼蜂M-TC品系对湿度要求较高,喜高湿极不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S-TL品系在高湿和低湿下抗逆性较好,松毛虫赤眼蜂S-AC品系在适宜湿度下羽化特性最好,可根据以上特性针对不同的地理、气候特点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3.
甘蓝夜蛾发生特点及赤眼蜂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年的研究,明确了太原地区甘蓝夜蛾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幼虫为害期为5~6月,第二代为害期为7~8月,第三代为害期为9~10月。室内用4种赤眼蜂对甘蓝夜蛾卵进行了抑制孵化试验,寄生率分别为:螟黄赤眼蜂97.68%,广赤眼蜂92.91%,玉米螟赤眼蜂80.90%,松毛虫赤眼蜂53.51%。甘蓝田、苤蓝田释放螟黄赤眼蜂、广赤眼蜂防治甘蓝夜蛾,5月份螟黄赤眼蜂寄生率68.76%,广赤眼蜂寄生率56.25%;9月份螟黄赤眼蜂寄生率92.82%,广赤眼蜂寄生率88.16%。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的甘蓝田、苤蓝田均未发现有赤眼蜂寄生。  相似文献   

14.
大豆食心虫发生规律及生物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食心虫是危害我国大豆产区的主要农业害虫,根据大豆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对其进行防治能最大限度地控制虫食量,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大豆食心虫的生物防治手段主要采用赤眼蜂和白僵菌,文章综述了生物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大豆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室内不同发育温度下,对螟黄赤眼蜂3个品系在柞蚕卵上的发育历期、有效积温、寄生率、羽化出蜂率、单卵蜂数和雄蜂率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分析比较得出,3个品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TC品系在不同温度下均优于其它两个品系,在工厂化大量繁殖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接蜂倍数对螟黄赤眼蜂不同品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室内不同接蜂倍数下,对螟黄赤眼蜂3个品系在柞蚕卵上的寄生率、羽化出蜂率、单卵蜂数和雄蜂率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分析比较得出,3个品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TC品系的不同接蜂倍数均优于其它两个品系,在工厂化大量繁殖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柞蚕卵为中间繁殖寄主,研究螟黄赤眼蜂在不同接蜂时间处理下对其繁殖特性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蜂时间对螟黄赤眼蜂繁殖有明显的影响,大量生产时应掌握在36~48 h之间,以48h为最好,表现为羽化率最高、单卵有效蜂数最多。  相似文献   

18.
赤眼蜂防治菜粉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菜粉蝶天敌的研究结果表明,广赤眼蜂是防治甘兰菜粉蝶的最佳蜂种,人工繁殖后释放75万头/hm^2,卵寄生率平均高达86.2%,比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对照(未放峰)分别高83.2%,85.1%和85.7%,放蜂田不再施药,各种自然天敌得到保护,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