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从蟹苗到第Ⅱ、Ⅲ期幼蟹的育成率很低。为了提高该阶段幼蟹的育成率,我们根据蟹苗脱皮变态、生长发育成幼蟹的这一特点及其所需环境条件,进行了不同的饵料、底质和水体等因素影响蟹苗发育成幼蟹的试验。从中找出影响蟹苗育成第Ⅱ、Ⅲ期幼蟹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其成活率提供科学依据。一、材料与方法 (一) 试验容器。标本瓶16个,其中直径12厘米、高24厘米的8个,直径12厘米、高36厘米的8个。每瓶装同一塘水1000毫升,进行不同底质及不同饵料影响蟹苗变态为幼蟹的成活率试验。  相似文献   

2.
研究微生物制剂在幼蟹生态培育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幼蟹培育中应用微生物制剂可明显提高幼蟹产量、规格,病害发生率明显降低。使用微生物制剂的培育池获得规格幼蟹4 210.5 kg/hm2,产值168 420元/hm2,比未使用微生物制剂分别增产、增收27%、58%,利润增加56%。  相似文献   

3.
研究微生物制剂在幼蟹生态培育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幼蟹培育中应用微生物制剂可明显提高幼蟹产量、规格,病害发生率明显降低。使用微生物制剂的培育池获得规格幼蟹4 210.5 kg/hm2,产值168 420元/hm2,比未使用微生物制剂分别增产、增收27%、58%,利润增加56%。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在中华绒螯蟹工厂化育苗中添加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或光合细菌 芽孢杆菌)对水体中pH值、氨氮、亚硝酸氮和化学需氧量及幼体变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制剂对育苗水体中pH值的影响不大,但随着幼体的发育,微生物制剂能明显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氮和化学需氧量,提高幼体变态率。  相似文献   

5.
低盐度对不同三疣梭子蟹群体幼蟹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野生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亲蟹繁育的Ⅱ期幼蟹进行低盐度胁迫,发现其120 h的半致死盐度为11.7,并比较了“黄选1号”三疣梭子蟹和低盐适应群体三疣梭子蟹在低盐度(11.7)水中和正常海水(盐度为35.0)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和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黄选1号”在盐度为11.7时的存活率比在正常海水中低,低盐适应群体在盐度为11.7时的存活率与在正常海水中差异不明显;在盐度为11.7的水中,两个群体幼蟹的变态率与生长指标均低于在正常海水中.试验结束时,“黄选1号”在低盐度(11.7)水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分别为20.00%、10.00%、(17.47±1.11) mm,在正常海水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分别为52.22%、53.33%、(20.43±1.21)mm;低盐适应群体在低盐度(11.7)水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分别为32.22%、13.33%、(17.69±0.93) mm,在正常海水中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分别为27.98%、16.67%、(18.79±1.61) mm.研究表明,低盐适应群体抵抗低盐胁迫的能力较强,在正常海水中“黄选1号”幼蟹的存活率、变态率、全甲宽和体质量均高于低盐适应群体.  相似文献   

6.
试验选取27日龄断奶仔猪(长白×大白)72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不含抗生素的基础饲粮),抗生素组(基础饲粮+抗生素),微生物制剂组(基础饲粮+微生物制剂),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饲养至出栏。试验结果表明,(1)仔猪阶段,微生物制剂组仔猪腹泻率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1),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与料肉比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肥育猪阶段,抗生素组猪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微生物制剂组与其他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抗生素组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微生物制剂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微生物制剂组和抗生素组体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3组之间料肉比差异不显著(P0.05)。整个试验阶段,抗生素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微生物制剂组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著。微生物制剂组和抗生素组平均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3组料肉比差异不显著(P0.05)。(2)仔猪阶段微生物制剂组仔猪血液中碱性磷酸酶含量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其余血液生化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肥育猪阶段,各组间血液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3)微生物制剂组仔猪空肠黏膜中SIgA含量极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1),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微生物制剂组空肠黏膜中IgG含量极显著高于抗生素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微生物制剂组空肠黏膜中IL-1含量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4)微生物制剂组和抗生素组胴体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微生物制剂和抗生素组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3组肉质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添加复合微生物制剂可降低仔猪腹泻率,提高仔猪免疫能力,对猪肉品质无显著影响。研究为复合微生物制剂替代抗生素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不同发育期的胚胎从腹肢基部剪下后在室温下孵化,结果表明,处于卵裂期、囊胚期和原肠期的胚胎离体孵化的孵化率(42.16%~54.90%)无显著差异(P>0.05);从原肠期开始,离体孵化的孵化率随着离体时间的缩短呈升高的趋势,即眼点期(68.95%±5.89%)和心跳期(77.47%±5.45%)极显著高于(P<0.01)前3个时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也增强,这5个时期离体胚胎孵出的溞状幼体的变态率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证明,剪掉抱卵腹肢进行胚胎离体孵化,不但促进了亲蟹卵巢的快速发育,而且还降低了投喂、调节水质等费用。  相似文献   

8.
选用窝仔烽相近的30窝“杜斯”二元杂交猪,分为3组,每组10窝,对照组和试验1组哺乳仔猪饲喂哺乳基础日粮,试验2组哺乳仔猪0-7日龄接种液态益生素,8-35日龄饲喂试验日粮(基础日粮+0.75%加酶益生素)。对照组断奶仔猪饲喂断奶基础日粮,试验1组和试验2组断奶仔猪饲喂试验日粮(断奶基础日粮+0.75%加酶益生素)。49d的饲养结果显示:(1)哺乳期微生物制剂处理显著提高了哺乳猪日增重(P<0.01),降低了哺乳仔猪腹泻率(P<0.05);(2)仅在断奶期日粮中添加微生物制剂可降低断奶仔猪料肉比(P<0.05),但对断奶仔猪日增重和腹泻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3)哺乳断奶全程使用微生物制剂对日增重的影响大于仅在断奶期添加的效果。说明微生物制剂添加方式对仔猪生产性能和腹泻率有明显的影响,哺乳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效果好于断奶期,且哺乳期的试验处理对断奶期存在后续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池塘赤潮的有效防控措施,在温度为22~25℃的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两种有害藻类(异冒藻Heterocapsa sp.、裸甲藻Gymnodinium sp.)对轮虫和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发育期溞状幼体的毒性,并将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放入不同密度的有害藻中,观察有害藻对溞状幼体各个时期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裸甲藻密度为2.000×105cells/m L时,Ⅰ、Ⅱ期溞状幼体的变态率仅有13.33%,裸甲藻对溞状幼体后期发育毒性不显著;在同样密度的异冒藻藻液中,Ⅰ期溞状幼体的变态率为11.67%;在两种藻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影响以及不同密度轮虫对有害藻摄食效果的试验中,两种藻密度为1.728×105cells/m L时,轮虫96 h内几乎不繁殖,当藻液密度为0.288×105cells/m L时,异冒藻和裸甲藻液中的轮虫数量在96 h后分别增加到原来的5倍和8倍。研究表明,两种有害藻能够严重影响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早期的存活和发育,其饵料生物轮虫在较高密度情况下可以通过摄食的方式控制有害藻的数量。  相似文献   

10.
张树林  邢克智  杨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08-4310
配制不同浓度的Mg2+、Ca2+溶液培育幼蟹,研究Mg2+、Ca2+对大眼幼体育成Ⅲ期仔蟹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用水中的Ca2+、Mg2+含量及Mg2+/Ca2+(R)必须达到一定范围,才能使中华绒螯蟹的生长较快,成活率较高。其中Mg2+含量在300~500 mg/L,Ca2+含量在100~200 mg/L,R=3时,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育成Ⅲ期仔蟹的成活率为28%~48%,Ⅲ期仔蟹的体重平均达到54.88 mg。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日粮中添加瘤胃微生物制剂对白羽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1日龄白羽肉鸡7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试验组,每组35只,进行41 d的饲养试验.对照组:基础日粮中添加0.03;那西肽+0.025;硫酸粘杆菌素预混剂;试验组:基础日粮中添加0.5;的瘤胃微生物制剂.[结果]在36~41 d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日增重高6.60;,试验组的全期料重比与对照组相当,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的胸肌率比对照组高8.40;,腹脂率比对照组低14.34;,差异均不显著.[结论]添加瘤胃微生物制剂有替代饲用抗生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为丰富中国扇贝养殖品种,利用从加拿大引进的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种贝,采用人工控温的方法于2016年进行室内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种贝室内培育28 d后自然排卵一次,培育至37 d后用联合刺激法催产,获得约4亿个卵,通过人工授精,卵受精率为90%,孵化率为80%,选育出D形幼虫约3.2亿个;幼虫浮游期持续30 d,成活率为31.4%,采苗后附着变态率为13.2%,变态期持续5~10 d;采苗后培养25 d出池进行海上中间育成,存活率为24.2%。研究表明,岩扇贝在大连人工控温室内育苗和海上中间育成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日本沼虾末期幼体变态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不同水温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末期幼体蜕壳变态过程、变态率、存活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5~26℃是日本沼虾蚤状幼体最后1次蜕皮变态的最适水温;30℃以上时多数幼体会产生明显的热应激行为反应;水体振动、强对流等环境刺激可提高幼体兴奋,引发高死亡率;29℃以上高水温培育的青虾幼体品质偏低,末期幼体蜕皮变态后3 d的总存活率小于20%。  相似文献   

14.
不同土壤改良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烟叶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进行了不同土壤改良复合微生物菌剂对烟叶产量与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木霉菌肥、木霉复合菌剂、芽孢复合菌剂、芽孢菌肥、芽孢菌剂等不同微生物制剂及配方对烟叶产量、质量影响不同,使用不同微生物制剂后烟株农艺性状、抗病性能、烟叶产量与质量均好于对照。木霉菌肥、木霉复合菌剂、芽孢复合菌剂、芽孢菌肥处理产值分别较太阳复合肥+硫酸钾+磷酸二铵+硝酸钾(相应氮磷钾含量的化肥)对照提高1.04%、3.37%、4.66%、0.63%;上等烟比例较太阳复合肥+硫酸钾+磷酸二铵+硝酸钾(相应氮磷钾含量的化肥)对照分别提高10.97%、15.05%、10.81%、17.36%。  相似文献   

15.
保幼激素类似物及17α-羟孕酮对罗氏沼虾的产卵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浓度的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JHA—ZR515)分别以40μl/尾、70μl/尾和100μl/尾三个剂量点滴罗氏沼虾均能不同程度提高罗氏沼虾产卵率。其中40μl/尾剂量组产卵率为75%,比对照组高出1倍多,亲虾存活率为100%,孵出的蚤状幼体发育正常。单侧去眼柄能提高罗氏沼虾产卵率,但亲虾存活率较低。用17α—羟孕酮以2.2μg/尾注射罗氏沼虾显示抑制产卵效应。  相似文献   

16.
2001年4~6月对辽宁盘锦辽河三角洲地区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试验池中的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Z1~Z5的变态率分别为(77.8±11.3)%,(67.9±24.2)%,(47.5±20.7)%,(51.1±32.9)%和(63.8±27.5)%;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在池塘中主要集中在上风位,约占43.7%~65.6%,下风位则分布较少,为14.2%~20.1%;在垂直分布方面,Z1~Z4系底层>表层,Z5则相反,表层>底层.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昼夜水平移动主要受风向的影响,有风时它们向上风位方向移动,无风时它们则在池塘中分布较为均匀.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昼夜垂直移动主要收光照的影响,白天它们主要分布在水体中下层,夜间弱光照或无光时,它们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17.
用1%浓度的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JHA-ZR515)分别以40μl/尾、70μl/尾和100μl/尾三个剂量点滴罗氏沼虾均能不同程度提高罗氏沼虾产卵率。其中40μl/尾剂量组产卵率为75%,比对照组高出1倍多,亲虾存活率为100,孵出的蚤状幼体发育正常。单侧去眼柄能提高罗氏沼虾产卵率,但亲虾存活率较低。用17α-羟孕酮以2.2μg/尾注射罗氏沼虾显示抑制产卵效应。  相似文献   

18.
用1%浓度的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JHA-ZR515)分别以40μl/尾、70μl/尾和100μl/尾三个剂量点滴罗氏沼虾均能不同程度提高罗氏沼虾产卵率。其中40μl/尾剂量组产卵率为75%,比对照组高出1倍多,亲虾存活率为100,孵出的蚤状幼体发育正常。单侧去眼柄能提高罗氏沼虾产卵率,但亲虾存活率较低。用17α-羟孕酮以2.2μg/尾注射罗氏沼虾显示抑制产卵效应。  相似文献   

19.
对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的反季节繁育技术以及繁育过程中亲胆的生殖调控、夏季高温对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积温达到880℃·d时,亲胆性腺部分成熟;当积温达到1 950℃·d时,亲胆性腺成熟并可自然排放精、卵.利用反季节繁育技术可以使海胆繁殖期提早5个月,且受精卵孵化率≥98%,幼虫平均附着变态率为15.1%.对海水采用多次过滤加药物处理的新方法防除桡足类,效率可提高35%,采用海藻诱导法剥离稚胆,成活率可提高14%.  相似文献   

20.
三种藻类对中华绒螯蟹Ⅰ期溞状幼体培育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绒螯蟹Z1幼体,分别投喂微绿球藻、三角稿指藻、钝顶螺旋藻粉,培育3天后,测定各试验组幼体变态成活率、发育期及水质状况。结果表明,虽然微绿球藻组幼体发育期较其他组延长23.5h±5.5h,但培育效果优于其他两组,其适宜的使用浓度为50~200×104/mL。在自然海水及消毒海水中,适宜浓度的藻类对中华绒螫蟹Z1幼体的变态成活率无明显影响。净化稳定水质的能力以微绿球藻组为好,能抑制有害藻类过度繁生,提高Z1幼体的变态成活率,微绿球藻不失为中华绒螫蟹Z1幼体的一种良好饵料,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