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应用体外产气法研究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间的组合效应。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进行3次组合筛选试验:首先进行玉米秸秆与稻草组合试验,筛选出最优玉米秸秆和稻草组合(玉米秸秆-稻草)比例;再进行玉米秸秆-稻草与玉米秸秆青贮组合试验,筛选出最优玉米秸秆-稻草和玉米秸秆青贮组合(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比例;最后进行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组合试验,筛选出最优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组合比例。各组合均分别以100.0∶0、80.0∶20.0、60.0∶40.0、50.0∶50.0、40.0∶60.0、20.0∶80.0、0∶100.0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每个组合设3个重复。利用体外产气法分析不同饲料组合对48 h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DMD)、p H及微生物蛋白(MCP)、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影响。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结果表明:1)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产气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精料产气量的SFAEI分别在60.0∶40.0、40.0∶60.0、20.0∶80.0时达最大值;2)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DMD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精料DMD的SFAEI分别在50.0∶50.0、40.0∶60.0、20.0∶80.0时达最大值;3)不同玉米秸秆-稻草-稻草∶精料对p H有极显著影响(P0.01);4)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MCP浓度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精料产气量的SFAEI分别在80.0∶20.0、40.0∶60.0、20.0∶80.0时达最大值;5)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NH3-N浓度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范围在20.20~31.59 mg/d L;6)玉米秸秆与稻草组合的乙酸/丙酸和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组合丁酸浓度在各比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饲料以不同比例组合对其余VFA和TVFA浓度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或P0.01)。以MFAEI进行评定各饲料组合的最优比例如下:玉米秸秆与稻草为60.0∶40.0;玉米秸秆、稻草与玉米秸秆青贮为24.0∶16.0∶60.0;玉米秸秆、稻草、玉米秸秆青贮与精料为9.6∶6.4∶24.0∶60.0。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北方主要玉米秸秆、羊草和玉米秸秆青贮不同组合比例体外发酵特性,筛选不同饲料组合应用的最适比例,将羊草和玉米秸秆组合按不同比例进行体外发酵试验,筛选出最佳组合比例,再与玉米秸秆青贮按不同比例进行组合,进一步筛选出粗饲料最优组合。试验利用体外发酵测定不同粗饲料组合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DML)、pH值、微生物蛋白(MCP)、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值和综合组合效应值。结果表明:1)羊草与玉米秸秆按不同比例组合后,产气量各组间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一时间点产气量随玉米秸秆比例的增加而减少;DML产量均随玉米秸秆比例的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0∶100比例组合极显著高于其余比例组合(P<0.01);各比例组合间pH值差异不显著(P>0.05);MCP产量均随玉米秸秆比例的增加而呈现减少的趋势,各组合间存在差异极显著(P<0.01);而NH3-N浓度随玉米秸秆的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除丁酸外,其他VFA各组均随玉米秸秆添加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羊草-玉米秸秆:玉米秸秆青贮组...  相似文献   

3.
应用体外发酵产气技术,评价了玉米、小麦秸秆和苜蓿干草分别以0:100、25:75、50:50、75:25和100:0进行两两组合时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组合人工瘤胃pH值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比例组合氨态氮(NH3-N)浓度、产气量(GP)、理论最大产气量(A)、产气速率常数(b)及产气延滞时间(LAG)变化趋势不同;苜蓿干草与玉米秸秆按50:50的比例或苜蓿干草与小麦秸秆按50:50、75:25的比例组合时的组合效应明显好于其它组合。结论认为,生产实践中应针对低质粗饲料营养特性,适当添补易发酵或高蛋白牧草,提高粗饲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与桑叶青贮在体外的组合效应,试验将玉米秸秆青贮、玉米秸秆与桑叶青贮3种饲料以不同比例(分别为100∶0∶0、80∶10∶10、70∶10∶20、70∶20∶10、60∶10∶30、60∶20∶20、60∶30∶10、50∶10∶40、50∶20∶30、50∶30∶20、50∶40∶10、0∶100∶0、0∶0∶100)组合进行发酵(每个组合3次重复),检测不同组合的体外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氨态氮浓度、pH值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并分析不同饲料组合的组合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各组合的产气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发酵第2,4小时,组合12(玉米秸秆比例为100%)产气量最高;发酵第8~72小时,组合13(桑叶青贮比例为100%)产气量最高。发酵第72小时,各组合产气量随着桑叶青贮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其中组合8(桑叶青贮比例为40%)产气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合(除组合13外,P<0.05);不同饲料组合对干物质降解率和氨态氮浓度有明显影响,但对pH值影响不明显。当玉米秸秆青贮比例固定时,对应组合干物质降解率随着桑叶青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组合13的干物质消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利用体外法研究绒山羊常用粗饲料的瘤胃发酵特性。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通过体外三步法比较了6种粗饲料(玉米秸秆、谷草、苜蓿、玉米青贮、燕麦草、羊草)的体外瘤胃发酵参数,每种饲料作为一个处理,以玉米秸秆为对照组。结果表明,体外瘤胃pH以苜蓿最高,玉米青贮最低(P<0.05);BCP浓度苜蓿显著高于谷草、羊草和玉米秸秆,其中以玉米秸秆最低(P<0.05),体外瘤胃NH3-N浓度以玉米青贮最高,玉米秸秆最低,谷草也较低(P<0.05)。原虫数量以玉米青贮最高,苜蓿最低(P<0.05)。不同的粗饲料体外瘤胃培养液TVFA浓度以玉米青贮和苜蓿较高,玉米秸秆较低(P<0.05);产气量以玉米青贮和苜蓿草较高,玉米秸秆和谷草较低。不同粗饲料多项组合效应值中,玉米青贮和苜蓿的MFAEI值较大,谷草次之,玉米秸秆最低(P<0.05)。说明绒山羊对玉米青贮和苜蓿具有较好的体外瘤胃发酵效果,玉米秸秆和谷草较差。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的粗饲料对驴盲肠体外发酵过程中各项参数产生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通过体外盲肠发酵法比较研究苜蓿、燕麦草、全株玉米青贮、羊草、玉米秸秆和谷草的体外盲肠发酵参数,以谷草为对照组,不同粗饲料作为处理组。结果表明,在各项发酵参数中,苜蓿的产气量和氨态氮含量最高;全株玉米青贮菌体蛋白含量最高,谷草最低;苜蓿和燕麦草乙酸含量较高,玉米秸秆和谷草较低;全株玉米青贮和燕麦草丙酸含量较高,谷草最低;燕麦草的丁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均最高,玉米秸秆和谷草较低。粗饲料多项组合效应值排序为苜蓿>燕麦草>全株玉米青贮>羊草>玉米秸秆>谷草。研究表明,苜蓿、燕麦草、全株玉米青贮和羊草的体外盲肠发酵效果较好,玉米秸秆和谷草的较差。  相似文献   

7.
利用体外产气法探究苜蓿与燕麦草、全贮玉米、全贮藜麦间的组合效应( AE)。 在以苜蓿与燕麦草为最优组合的基础上,再将其分别与全贮玉米、全贮藜麦进行组合试验,测定不同粗饲料组合物的体外产气量(GP)、干物质消失率(DMD)、pH、氨态氮浓度(NH3-N)、挥 发 性 脂肪 酸 (VFA),分 析 单 项 组 合 效应 指 数 (SFAEI)和综 合 组 合 效应指数(MFAEI)。 研究结果表明:(1)苜蓿∶燕麦草为 80∶20 时,GP24 h(34.84%)、DMD(24.44%)、TVFA (25.43%)的 SFAEI最高,均极显著高于(P < 0.01)其他各比例组,MFAEI(92.08%)最大,为最优组合。 按照此比例进一步与全贮玉米、全贮藜麦进行组合效益评价。 (2)(苜蓿-燕麦草):全贮玉米为 50∶50 时,GP24 h(37.81%)的 SFAEI 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各比例组(P < 0.05),MFAEI(75.55%)最大,为最优组合。(苜蓿-燕麦草)∶全贮藜麦 20∶80 时。TV...  相似文献   

8.
在精粗比为50∶50的滩羊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裂壶藻粉(0,1%,2%,3%)进行了体外批次发酵培养,测定不同时间点的产气量、pH、中性洗涤纤维(NDF)、氨态氮浓度(NH3-N)、微生物蛋白(MCP)和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计算不同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SFAEI)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MFAEI),探讨裂壶藻粉藻在瘤胃中最佳的添加比例。结果表明:添加比例为3%裂壶藻粉组产气量、pH及NH3-N浓度最高(P<0.05),2%裂壶藻粉组NDF消化率、VFA浓度最高(P<0.05),1%裂壶藻粉组MCP浓度最高(P<0.05)。研究结果显示,在精粗比为50∶50的日粮条件下,裂壶藻粉在滩羊日粮中的适宜添加比例为2%。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实现低质粗饲料的有效利用,为我国北方地区饲草型发酵全混合日粮确定最佳粗饲料组合配方。将玉米秸、苜蓿、燕麦草3种饲草通过机械预处理,按不同比例混合后进行体外发酵,根据混合饲草的体外发酵指标(pH、IVDOM、GP、TVFA等)以及组合效应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玉米秸+燕麦草组合体外发酵各指标及组合效应效果不佳;玉米秸+苜蓿干草组合中,处理组D(玉米秸∶苜蓿干草=60%∶40%)和处理组E(玉米秸∶苜蓿干草=50%∶50%)体外发酵指标(pH、IVDOM、GP、TVFA)值及正组合效应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组合(P0.05);玉米秸+苜蓿干草+燕麦草组合中,处理组R(玉米秸秆∶苜蓿干草∶燕麦干草=50%∶30%∶20%)和处理组Q(玉米秸秆∶苜蓿干草∶燕麦干草=50%∶40%∶10%)体外发酵指标值及正组合效应高于或显著高于其他组合(P0.05)。综合考虑,玉米秸+苜蓿干草和玉米秸+苜蓿干草+燕麦草两个组合中,苜蓿的添加比例在30%以上时,体外发酵积累的pH、IVDOM、GP、TVFA值及组合效应显著增加,能明显地提高秸秆的消化率或降解率,饲草间产生正组合效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玉米秸秆青贮(CSS)与红薯秧(SPV)间的组合效应,试验采用体外产气装置,选择7个不同的玉米秸秆青贮与红薯秧组合比例进行48 h体外发酵,发酵结束后对发酵指标、产气量以及组合效应指数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比例玉米秸秆青贮与红薯秧组合后,各组间干物质消化率、微生物蛋白、挥发性脂肪酸和产气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 05或P0. 01);除pH值外,各处理试验指标均随红薯秧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呈现升高的趋势,其中玉米秸秆青贮∶红薯秧为50∶50时达最大值。说明玉米秸秆青贮与红薯秧的适宜组合比例为50∶50。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特异的口蹄疫病毒(FMDV)分子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FMDV的3D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exo探针,建立了用于FMDV快速检测的等温实时荧光反转录重组酶聚合酶(Real-time RT-RPA)方法。该方法采用便携式等温扩增仪-Genie Ⅲ实时监测扩增结果,40℃20 min即可完成检测。结果显示,FMDV RT-RPA方法能够特异性扩增FMDV 3D基因,而对水泡性口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脑心肌炎病毒等均无扩增;以体外转录的FMDV 3D RNA作为模板,该方法在95%置信区间检出下限为1.0×10~2拷贝/μL,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使用43份含有灭活FMDV的模拟临床样品分析显示,RT-RPA对FMDV的检出率为34.9%(15/43),略低于荧光定量RT-PCR的检出率(39.5%,17/43),而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5.3%(41/43)。RT-RPA能够在6 min~16 min内完成检测,而实时荧光RT-PCR则需要30 min~51 min。本研究所建立的实时荧光RT-RPA方法反应快速,特异性强,灵敏性高,操作简单,结合便携式具有荧光检测功能的等温扩增仪Genie Ⅲ,组建了FMDV快速检测平台,在基层兽医部门,尤其在野外及疫情现场的FMDV检测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为设备仪器有限的实验室和田间对FMDV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对于条件有限地区FMD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母羊黄体期短期优饲对其卵泡发育的影响。选择60只道寒杂交羊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试验羊均先饲喂基础日粮(DE 11.72 MJ/d,DP 79.71 g/d),并对试验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肌注PG 0.1 mg,3 d后阴道埋置CIDR 12 d,撤栓再次肌注PG 0.1 mg),同期发情处理埋栓2 d后试验组羊饲喂试验日粮(DE 18.75 MJ/d,DP 108.44 g/d),饲喂期10 d,并于饲喂开始第1,2,4,6,8,10天分别采集试验组和对照组羊颈静脉血,测定血浆中葡萄糖,胰岛素,瘦素等含量。在撤栓注射PG后,埋栓第13,14,15天每组随机选择6只羊进行屠宰,采集卵巢,按小卵泡(≤3.0 mm)、中等卵泡(3.0~5.0 mm)和大卵泡(≥5.0 mm)进行卵泡数量统计及卵泡液、颗粒细胞收集。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不同大小卵泡颗粒细胞中OB-R和IGF-1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卵泡数量显著下降(P<0.01),中等卵泡和大卵泡数量显著升高(P<0.01),同时血浆和大卵泡中葡萄糖(P<0.01)、胰岛素(P<0.01)和瘦素(P<0.05)的平均浓度均显著升高,中等卵泡和大卵泡颗粒细胞中OB-R和IGF-1基因的表达显著上升(P<0.05)。结果表明,母羊黄体期短期优饲可提高血浆中葡萄糖、胰岛素、瘦素浓度和颗粒细胞中OB-R和IGF-1基因表达量,促进卵泡期的卵泡优势化数量。  相似文献   

13.
旨在揭示DLK1-DIO3印记域上一个新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LINC24065在自然繁殖牛(natural reproduction,NR)与体细胞核移植牛(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中的组织表达与印记状态,对进一步了解DLK1-DIO3印记域在供体核重编程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自然繁殖牛的大脑组织为试验材料,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在牛的DLK1-DIO3印记域内鉴定了一个新的印记的lncRNA基因,命名为LINC24065。用基于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pisms)的RT-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分析LINC24065在自然繁殖牛和体细胞核移植牛组织中的表达及印记状态。序列分析发现,LINC24065编码6个可变剪接体,并在自然繁殖牛被检测的7个组织中都表达,而在体细胞核移植牛组织中没有检测到可变剪接体LINC24065-V3,且其它5个剪接体呈现组织特异性表达。印记状态分析发现,LINC24065在自然繁殖牛和体细胞核移植牛的7个组织中均为单等位基因表达,但在体细胞核移植牛的大脑组织中出现了与其他组织亲本来源不同的单等位基因表达。研究结果说明,LINC24065基因在体细胞核移植牛的大脑中出现了印记紊乱,并且剪接体在组织中的表达也发生了改变。以上研究结果说明LINC24065基因与体细胞核移植牛的发育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4.
旨在克隆获得水貂DCT基因5′UTR序列并分析其结构特征,预测转录调控元件并检测启动子活性,为探究DCT基因在调控水貂毛皮颜色形成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PCR扩增黑貂、白貂和咖啡貂DCT基因5′UTR,构建咖啡貂DCT基因5′UTR的pGL3-1~pGL3-7和黑貂pGL3-4~pGL3-6缺失片段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检测各片段的启动子活性;利用亚硫酸氢盐法检测3种毛色水貂DC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结果,克隆获得水貂DCT基因长8 203 bp的5′UTR序列,发现g.7133-7336为长204 bp的转座元件,与其高相似度的100条序列中,一条为蜕皮动物总门线虫纲的索巴利吸虫,其他均来自犬形亚目。P3和P4片段具有显著的启动子活性(P<0.05);咖啡貂的CpG岛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黑貂和白貂(P<0.05);咖啡貂CC单倍型启动子活性显著低于黑貂的TT单倍型片段(P<0.05)。结果表明,水貂DCT基因5′UTR长204 bp的犬形亚目特异短散在元件Can-SINEs由蜕皮动物门的索巴利吸虫侵入动物基因组形成;基因上游32 bp元件和近端域共同作用发挥启动子活性,而GC-box和CpG岛结构沉默水貂DCT基因启动;g.-684和g.-621位点的T> C突变形成的CC单倍型导致咖啡貂DCT基因的高甲基化与低启动子活性,从而抑制真黑素合成,产生咖啡色被毛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全棉籽比例对育肥荷斯坦公牛瘤胃发酵与微生物区系、甲烷排放及肝脏碳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44头体重相近、健康的育肥荷斯坦公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1头,各组平均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Ⅰ(对照)、Ⅱ、Ⅲ和Ⅳ组公牛分别饲喂含有0、5%、10%和15%全棉籽的饲粮。各组饲粮能量和粗蛋白质水平基本相同。试验期为90d。结果表明:1)在瘤胃发酵参数中,与Ⅰ组相比,Ⅳ组的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浓度以及乙酸和丙酸比例分别提高了31.34%、40.00%、2.26%和15.20%(P<0.05),丁酸比例降低了4.46%(P<0.05),乙酸/丙酸和pH无显著变化(P>0.05)。2)从瘤胃细菌属水平的相对丰度分析,Ⅳ组中普雷沃氏菌属-1、密螺旋体属-2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Ⅰ、Ⅱ、Ⅲ组(P<0.01);Ⅳ组的琥珀酸弧菌科UCG-002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理研菌科RC9肠道群、普雷沃氏菌科UCG003、瘤胃杆菌属、疣微菌科NK4A214群、纤维杆菌属、未识别的叶绿体和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各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3)从瘤胃产甲烷古菌属水平的相对丰度分析,Ⅳ组甲烷短杆菌属、甲烷丝状菌属的相对丰度均为4组中最低,并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Absconditabacteria_unidentified_SR1的相对丰度最高,显著高于Ⅰ组(P<0.05);甲烷球形菌属、甲烷微球菌属、甲烷螺菌属的相对丰度各组间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4)饲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全棉籽均降低了育肥荷斯坦公牛的甲烷排放量,其中Ⅳ组的甲烷排放量比Ⅰ组降低了22.68%(P<0.05)。5)相关分析发现,育肥荷斯坦公牛的平均日增重与甲烷排放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甲烷短杆菌、甲烷丝状菌和琥珀酸弧菌科菌群的相对丰度与甲烷排放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6)饲粮中添加15%的全棉籽后,育肥荷斯坦公牛肝脏中甲基丙二酸单酰辅酶A变位酶(MUT)、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和葡萄糖-6-磷酸酶(G6P)的mRNA表达量均呈上调趋势,其中MUT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Ⅰ组(P<0.01),PEPCK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15%的全棉籽可有效调控荷斯坦公牛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区系,显著降低甲烷排放量以及上调肝脏中碳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究双酚A (BPA)对子代雄鼠睾丸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将8周龄体重18~22 g的SPF级母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A组每天给予普通蒸馏水,B组每天饮水给予0.05 mg·kg-1 BPA,C组每天饮水给予0.5 mg·kg-1 BPA组,D组每天饮水给予5 mg·kg-1 BPA,E组每天饮水给予10 mg·kg-1 BPA,F组每天饮水给予20 mg·kg-1 BPA,G组每天饮水给予50 mg·kg-1 BPA。F0代母鼠自怀孕起直至F1代子鼠断奶止饮水染毒BPA,F1代雄鼠于断奶(21日龄)处死。ELISA结果显示,母鼠染毒BPA剂量5 mg·kg-1以上时,子代血清和睾丸组织BPA含量显著增加(P<0.05)。睾丸器官指数测定结果证明,染毒BPA剂量大于等于20 mg·kg-1可导致子代雄鼠睾丸指数显著增大(P<0.05)。H&E染色显示,母鼠染毒BPA剂量大于等于10 mg·kg-1可导致睾丸生精小管萎缩,小管间隙变大。彗星试验结果证明,染毒BPA大于等于5 mg·kg-1可使子代睾丸细胞核DNA损伤显著上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母鼠染毒BPA剂量大于等于20 mg·kg-1时子代睾丸雄激素受体(AR)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母鼠染毒50 mg·kg-1BPA后子代雄鼠睾丸剪切体代谢通路U5 snRNA亚基编码基因Snrnp40上调,剪切体通用蛋白组件编码基因Hnrnpu下调,导致mRNA转录后修饰第一步受阻,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证实了转录组结果。结果表明,母鼠暴露于低剂量BPA可以引起子代睾丸发育异常,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剪切体进行mRNA转录后修饰第一步反应受阻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同时快速定量检测猪博卡病毒(PBoV)G1基因群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方法,本研究参照GenBank登录的PBoV的NP1基因和PEDV的M基因保守序列,设计了引物和探针,经优化反应条件后,建立了能够同时检测PBoVG1基因群和PEDV的双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与PCV2、PRV、PDCoV、PRoV和TGEV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PBoV、PEDV的质粒标准品检测下限分别为21.8拷贝/μL和31.7拷贝/μL;且组内、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4%,重复性好。应用本实验建立的方法对2017年5月~2018年8月,河北省部分地区采集的142份仔猪腹泻样品检测结果显示,PBoVG1阳性率为18.3%(26/142),PEDV阳性率为62.7%(89/142),其中PBoVG1与PEDV共感染率为10.6%(15/142),该方法优于常规PCR方法。本研究建立的双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对PBoV和PEDV的准确检测、病原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2~3胎淘汰荷斯坦母牛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及屠宰性能的影响,选取24头体型相近、平均体重540 kg的淘汰荷斯坦母牛(2~3胎),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均分为3组,每组8头,分别为Ⅰ组(低能量组)、Ⅱ组(中能量组)和Ⅲ组(高能量组)。试验分为前期和后期2个阶段,整个试验期共100 d。结果:Ⅱ组的日增重最高,较Ⅰ、Ⅲ组分别提高4. 72%和20. 91%(P>0. 05);Ⅱ组的干物质采食量最高(P>0. 05),料重比最低(P<0. 01)。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可显著提高血清胆固醇的含量,显著降低β-羟丁酸的含量。Ⅲ组牛的屠宰率最高,较Ⅰ组提高4. 83%(P<0. 05),较Ⅱ组提高2. 58%(P>0. 05);提高日粮能量水平能够促进2~3胎淘汰荷斯坦母牛的脂肪沉积,改善肉品质。综合结果表明:Ⅱ组(中能组)的饲喂效果最好。因此,对540 kg左右的淘汰荷斯坦母牛(2~3胎)育肥时,营养水平建议值为前期:综合净能7. 00 MJ/kg,粗蛋白质为12. 5%;后期:综合净能7. 1 MJ/kg,粗蛋白质为12%。  相似文献   

19.
旨在探究DC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和SNP突变对山羊毛色的影响,为探索DCT基因调控山羊毛色变化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山羊为试验动物,对DCT基因启动子区进行CpG岛预测,设计引物对预测的2个CpG岛富集区域进行亚硫酸氢盐甲基化测序,使用甲基化水平分析软件BISMA统计甲基化位点,比较唐山奶山羊(白色)和南江黄羊(黑色品系)两种不同毛色山羊群体DC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差异。克隆DCT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筛选不同毛色山羊群体的SNPs,使用JASPAR和Nsite预测SNPs位点突变前后转录因子的改变,并检测比较突变前后DCT基因启动子活性变化。结果,成功克隆了山羊DC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序列及核心启动子区(g.-1045~-318)。在g.-348~-150区域和g.+222~+502区域分别发现6个和23个甲基化位点,其中g.+312、g.+352和g.+400位点与g.+389和g.+404位点白色山羊甲基化水平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高于黑色山羊(P<0.05和P<0.01),并且g.+222~+502区域白色山羊甲基化平均水平极显著高于黑色山羊(P<0.01)。在DCT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的g.-804T> G、g.-705C> T和g.-679G> A,3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构成在白色山羊和3个有色山羊群体中存在差异,g.-804T> G突变导致该区域的SOX10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缺失,DCT基因启动子活性显著下降(P<0.05)。结果显示,白色山羊DCT基因g.+222~+502区域的高甲基化水平,g.-804、g.-714和g.-679 3个位点的突变,尤其是g.-804T> G造成SOX10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缺失,突变的G型DCT基因启动子活性显著降低。因此,DCT基因启动子区SNP突变和高甲基化水平可能抑制了基因的表达从而形成山羊白色被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对不同生长期串叶松香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提取液中类SOD活性物质及抗氧化能力进行考察。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以SOD活力为标准,优化提取条件,并测定串叶松香草不同生长阶段总黄酮、多酚类化合物和维生素C等类SOD活性物质含量,同时对不同生长阶段提取液中羟自由基、1,1-二苯代苦味酞基(DPPH)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叶丛期与开花期的水提条件为料液比1∶25,37℃水浴浸提12h,其提取液SOD活性分别为4030.12、4445.31U/g。与叶丛期相比,开花期维生素C、总黄酮和总多酚含量分别提高34.51%(P<0.01)、56.59%(P<0.01)和23.15%(P<0.01),开花期提取液清除羟自由基和DPPH的能力分别提高205.65%(P<0.01)和12.20%(P<0.01)。综上,串叶松香草开花期比叶丛期抗氧化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