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麦-玉米轮作下土壤-作物系统对氮肥的缓冲能力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兼顾产量时土壤对施用氮肥的承受能力。应用线性-平台模型拟合作物产量和施氮量的关系,用平台-线性模型拟合土壤硝态氮和施氮量的关系,并且引入了土壤-作物缓冲力的概念来表示土壤对施用氮肥的承受力。试验结果表明,在适量施用氮肥(150~180 kg N/ha)的情况下,施氮处理和对照之间土壤剖面无机氮没有明显差异,当施氮量较高时,在作物整个生育期间土壤剖面都存在高量无机氮。不同种植方式和土壤条件下,土壤-作物系统缓冲力存在较大差异。种植小麦时土壤缓冲力大于种植玉米时,壤质土壤对施用氮肥的缓冲力大于砂质土壤。  相似文献   

2.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施用稻草粉对水稻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形成与肥料氮的转化的影响。施用稻草粉可降低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提高对非肥料氮的吸收;施用稻草粉可提高肥料氮的残留率,降低肥料氮的损失。至水稻收获时,残留于土壤中的15N主要以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的形成因土壤不同而有快慢之差,但其再矿化速度都较为缓慢。即使在稻草粉施用量较高的情况下也未观察到水稻吸氮总量受到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施用稻草粉对水稻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形成与肥料氮的转化的影响。施用稻草粉可降低水稻对肥料氮的吸收,提高对非肥料氮的吸收;施用稻草粉可提高肥料氮的残留率、降低肥料氮的损失。至水稻收获时,残留于土壤中的^15N主要以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生物量及其代谢产物-N的形成因土壤不同而有快慢之差,但其再矿化速度都较为缓慢。即使在稻草粉施用量较高的情况下也未观察到水稻吸氮总量受到明  相似文献   

4.
^15N标记有机无机氮在莴苣设施土体系中的转化与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15N标记硫铵及稻草,实施了两者单施,配施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入物料的C/N,稻草用量与稻草^15N的矿化率及吸收利用率呈反相关,与残留率呈正相关,随着施入物料C/N及稻草用量的增加,硫铵^15N的固定率及残留率相应提高,而吸收率则下降。施用占土重0.31%~0.46%,的稻草,能提高设施土壤的全氮量。  相似文献   

5.
应用15N标记硫铵及稻草,实施了两者单施、配施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入物料的C/N、稻草用量与稻草15N的矿化率及吸收利用率呈反相关,与残留率呈正相关;随着施入物料C/N及稻草用量的增加,硫铵15N的固定率及残留率相应提高,而吸收率则下降。施用占土重0.31%~0.46%的稻草,能提高设施土壤的全氮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措施对水稻产量、田面水氮含量和氮肥施用效率的影响,为广州市水稻氮肥减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在广州市郊开展水稻田间试验,设不施氮(CK)、常规分次施肥(CF)、缓释氮肥减施 25% 分次施用(SFT)、缓释氮肥减施 25% 一次施用(SFB)、缓释氮肥减施 25%并结合有机替代一次施用(SFB+OS)5 个施肥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的田面水氮含量、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SFB 处理的田间水氮含量在移栽后 3 d 高于 CF 处理,之后迅速降低,并保持较低的水平;SFT 处理和 SFB+OS 处理的田面水氮含量在移栽后 1 周与 CF 处理基本一致,之后均显著低于 CF 处理。施氮处理的水稻秸秆和籽粒的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减氮处理对水稻秸秆和籽粒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与CF 处理相比,不同减氮处理对水稻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减氮施肥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其增幅分别达到 35.16%、33.58% 和 16.84%,其中 SFB+OS 处理增幅最大。【结论】缓释氮肥减施 25% 分次施用和缓释氮肥减施 25% 结合有机替代一次性基施均可显著提高氮肥施用效率,降低稻田氮素流失风险(尤其是 SFB+OS 处理),且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持平,是广州市郊水稻实现氮肥减施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春甘蓝-玉米-冬甘蓝轮作制下氮肥施用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土壤无机氮含量对春甘蓝-玉米-冬甘蓝轮作甘蓝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及施用氮肥与甘蓝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为该轮作制高产优质安全的氮肥施用技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0、90、180、270、360、450 kg•ha-1 6个施氮水平在两种无机氮含量土壤上春甘蓝、玉米、冬甘蓝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甘蓝水溶性糖、Vc、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供试土壤无机氮含量显著影响第一季春甘蓝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土壤无机氮含量高,春甘蓝最大施氮量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对后茬冬甘蓝影响减弱,表明土壤无机氮变化活跃,只对当季作物施肥具有指导意义。当地习惯施氮量高出甘蓝获得最大产量施氮量的1.8~3.2倍,已引起地下水NO3--N的富积。施氮量和土壤剖面中无机氮含量均影响甘蓝氮肥利用率,甘蓝套玉米有利于高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氮肥用量低时(用量在90 kg•ha-1以内时),可同时提高甘蓝的产量和品质;氮肥用量进一步提高时,甘蓝产量还可进一步提高,但品质下降;当氮肥用量过高时,则甘蓝产量品质均下降。因而在生产上要获得优质蔬菜产品,需要减少氮肥用量降低产量来获得。【结论】土壤无机氮含量与当季甘蓝获得最高产量的氮肥用量和氮肥利用率密切相关。砂姜黑土氮肥后效明显,甘蓝与玉米轮作能提高高氮处理氮肥利用率。氮肥用量影响甘蓝产量和品质,要获得较好品质的蔬菜,必须减少氮肥用量降低产量来获得。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率估算和氮肥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土壤氮素观平衡值和剖面无机氮动态为依据,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的验证,提出在北京地区冬小麦亩施氮素12-15kg时可以获得较高产量,而且土壤氮素基本平衡。半数以上的氮素化肥基施或拔节后追施可能引起NO^-3-N向浅层地下水移动。试验结果表明少施基肥,起身初期一次施用尿素追肥并结合灌水,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而且可以减少氮肥损失和对环境污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田间条件下用半腐解稻草覆盖后对旱作水稻进行了氮肥不同用量 0 (N0 ) ,90 (N90 ) ,15 0 (N150 ) ,2 10 (N2 10 )和2 70 (N2 70 )kg·hm-2 试验 ,研究了施氮后土壤中无机氮 (NH4 -N、NO3 -N)的动态变化及水稻吸氮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施氮水平下旱作水稻土壤速效氮以硝态氮为主 ,水稻的产量以N2 10 处理最高 ,水稻的植株含氮量及氮素的累积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的中期 ,氮肥的表观利用率也以N2 10 处理最高 ,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对土壤氮的依存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氮(N)、磷(P)、钾(K)化肥和稻草(RS)对中国亚热带地区红壤水稻土肥力变化的趋势和水稻生产力可持续性的影响。【方法】利用1981年建立在湖南省望城县黄金乡第四纪红土红壤发育的水稻土(分类为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上的定位试验田,对氮、磷和钾化肥及其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的5个处理的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氮、磷和钾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能维持和提高红壤水稻土的生产力和土壤肥力;水稻获得了持续高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可矿化氮量均增加,速效磷和速效氮比试前土壤增加。长期施用氮、磷肥而不施钾肥的NP处理水稻产量、土壤氮、钾逐年降低,稻田系统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和土壤肥力难以维持。稻草还田对水稻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27年54季的稻草还田配合化肥处理的平均水稻产量比仅施化肥的NP和NPK处理分别增产12.2%和6.7%,稻草的增产作用还随着稻草还田时间的延长而逐年提高。【结论】稻草还田携入的钾与化学钾肥具有相同的营养功能,稻草可替代部分化学钾肥。  相似文献   

11.
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叶片定长后叶绿素含量变化可分为缓降期和速降期。在缓降期中,叶片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和光合产物输出速率,以及较低的呼吸速率,缓降期越长,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时间越长;在速降期中,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光合产物的输出速率下降,呼吸速率上升。缓降期可用来代表叶片一生中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速降期可代表衰老期。本文还讨论了与叶片光合特性有关的其它生理特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RICAM1.3的结构与功能的改进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RICAM1.3彩了发育进程,叶龄与叶面积模型的新例行程序,RUCROS模型中干物例行子程序,以及在CSMP基础上改善的FST计算语言。因而,新版本RICAM将使农业技术管理和研究单位更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13.
用缺Cu,缺Zn与缺Cu、Zn的木村B营养液培养两个水稻杂交组合(威优35,威优49)与一个常规稻品种(测49)的幼苗。至七叶期,缺Zn与缺Cu、Zn培养的稻苗,新叶脉间均出现黄白色条纹,叶片呈卷曲状的缺Zn症状。凡是缺素培养的与对照比较,根数、特别是白根数都明显减少,株高降低,根与叶中的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也均比对照低,其中根的SOD活性下降的更明显,尤以缺Cu、Zn培养的SOD活性下降的更显著。生育后期(孕穗期至黄熟期)的块素培养对SOD活性与产量的影响则比较小。  相似文献   

14.
水稻抗逆性与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逆性或耐性是种质和品种抵抗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能力.由于水稻生长在不同的环境里,许多不利的环境因素,例如干旱或洪涝,不适宜的温度、不良的土壤等等都能影响它的生长.如何将对当地不良环境因素的耐性和抗性与高产、优质的性状相结合是今后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很明显,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可能改善水稻产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RuBP(1、5—二磷酸核酮础)羧化酶,在绿色植物的光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采用Sephadex 柱层析法从水稻中分离和纯化了该酶,并获得了结晶。经电泳鉴定为一条酶带。该酶结品又经解聚,S—羧甲基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分析呈5条带,3条为大亚基肽链,2条为小亚基肽链。  相似文献   

16.
两年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1.在淹水土壤中施用硝酸钾和尿素(1986),均有促进水稻吸收土壤氮素的作用,分别比不施肥的对照增加3.4%~12.7%和13、0%~28.9%,尿素的效果优于硝酸钾。这两者深施或混施的促进作用均对应优于其表面匀施。2.施用尿素和豆科绿肥箭舌豌豆(1987)后,水稻吸收的土壤氮素,随生育期的进展而不断增加。从六叶期到完全成熟期,水稻吸收的土壤氮占其吸收全氮的百分数,施用尿素的从21.9增至31.0,施用箭舌豌豆的从26.4增至40.8。3.在整个生育期,施用尿素和箭舌豌豆的水稻吸收土壤氮素的绝对量,均高于不施肥的对照。箭舌豌豆促进水稻增加吸收土壤氮素的作用优于尿素。4.淹水植稻,不论有否施用化学氮肥或施用何种形态的氮,都会发生土壤原始氮素的损失;但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有利于土壤原始氮素的维持,以及土壤的培肥。  相似文献   

17.
应用标记15_M的田菁和硫铵进行一季水稻盆栽试验的结果表明,1.田菁和硫铵单独施用,田菁氨素的17.6%和41.8%分别为稻秆和谷粒利用,硫铵氨素的分别为15.1%和29.0%。这两种肥料氮在谷粒中分布的比例较大,稻杆和谷粒对田菁氨的利用率都高于硫铵氮.2.施用硫铵有促进水稻吸收土壤氨素的作用,比不施氨对照增加71.8%;相反,施用田菁减弱了水稻对土壤氨的吸收,比对照减少37.1%。3.田菁和硫铵混合施用,除了可使水稻对田菁氨的吸收增加(5.2%)。对硫铵氨的吸收减少(5.3%)外,亦有促进水稻增加吸收土壤氨素的作用,4.与硫铵单独施用的结果相比,这两种肥料混合施用,可以在消耗较少量土壤氨素的基础上,更好地维持水稻生长所需的氨营养供应。  相似文献   

18.
酸性红壤上水稻钾钠配施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壤区低钾土壤施用钠盐,能够促进水稻对钾离子的吸收,并运转至地上部功能叶中,从而提高光合效率;钠离子又可部分取代钾的生理功能,相应降低植株中需钾的临界浓度,这是钾钠配施显效的主要原因。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低钾水稻土用25-50%氯化钠代替氯化钾施用,能够达到等量钾肥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水稻纹枯病为害捐失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连作早稻为对象,对水稻纹枯病为害损失及品种、氮肥施用量、产量水平、发病时间、病情程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六年的研究。组建了多因素损失估计模型。根据损失模型统计分析表明:水稻黄熟期病情指数与稻谷减收率的关系最为密切;六个参试品种基本可归为两类;不同氮肥施用量和不同产量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对同级别的纹枯病病情所致的稻谷减收率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氢醌对水田土壤脲酶活性抑制动态和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了氢醌对水田土壤脲酶活性、水稻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氢醌用量增加,对水田土壤脲酶活性抑制率增大,抑制时间增长;尿素配施适量氢醌,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并提出了稻谷产量,施用氢醌提出了水田土壤供氮能力和植株含氮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