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将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lii’)的未成熟合子胚置于SH+0.1 mg·L-1 NAA+500 mg·L-1AC+3%蔗糖+0.5 g·L-1 Gln培养基上暗培养45 d,诱导产生半透明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将胚性愈伤组织转入SH+20 g·L-1 PEG+10 mg·L-1 ABA培养基中暗培养3个月诱导体细胞胚。采用碘—碘化钾染色和石蜡切片技术对体胚起源、形态发育与细胞组织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胚性愈伤组织起源于合子胚胚轴表皮或皮层细胞的对称分裂。胚性愈伤组织含有两类细胞,一种是细胞质浓厚、细胞核大、体积小的圆形胚性细胞,另一种是高度液泡化拉长的细胞。胚性愈伤组织包含由这两种细胞构成的原胚团Ⅰ、原胚团Ⅱ和原胚团Ⅲ,以及一些游离细胞。原胚团Ⅲ在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SH基本培养基上形成原胚,原胚接入成熟培养基,历经球形、棒状、心形、鱼雷形胚后发育成子叶胚。将子叶胚转入萌发培养基后胚根伸长,胚芽发育长出针叶,形成完整的再生植株。同时在离体培养中合子胚胚柄处退化的裂生多胚也能重新发育形成胚体。在初生体胚发育过程中表面常伴有次生体细胞胚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荔枝体胚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荔枝三月红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改良的石蜡切片法观察荔枝胚性愈伤组织结构及体胚发生过程,结果显示荔枝的体胚发生经历球形、心形、鱼雷形、子叶形4个过程;荔枝在胚性细胞分裂发育形成体胚之前,出现与周围细胞明显不同的界限,形成细胞间隔离;比较荔枝胚性愈伤组织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的细胞学特性,发现胚性愈伤组织具有核大、质浓、染色深、细胞排列紧密等特点,与非胚性愈伤组织明显不同。通过系统观察荔枝胚性愈伤组织结构以及胚性细胞分裂、生长方式和体胚发生过程,为胚性愈伤组织的利用提供细胞组织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种子败育型无核葡萄品种‘Fresno Seedless’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铁矾媒苏木精染色法,对‘Fresno Seedless’葡萄的幼胚和胚乳的发育及败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细胞学观察,以期确定其幼胚和胚乳开始败育的时期。结果表明:‘Fresno Seedless’葡萄合子于花后16d开始分裂,经过二细胞原胚、多细胞原胚,发育至球形胚时期,开始退化败育,时间为花后38d;‘Fresno Seedless’葡萄初生胚乳核于花后6d开始分裂,待胚乳细胞基本充满胚囊后开始退化败育,时间为花后32d。胚囊内胚乳首先从胚囊珠孔端开始败育,随后合点端胚乳开始败育。因此,‘Fresno Seedless’葡萄的胚挽救最佳取样时期是花后32~36d。该研究结果为利用‘Fresno Seedless’葡萄做母本进行胚挽救育种的大田取样时期提供了较为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金海棠雌蕊无融合生殖发育的解剖学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小金海棠花期前后的雌蕊石蜡切片后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小金海棠为倒生胚珠,厚珠心,双层珠被;孢原细胞和珠心组织细胞都可以发育,不经减数分裂发育成胚囊母细胞,进一步发育成单核胚囊,经3次有丝分裂发育成7细胞8核的胚囊,其中的二倍性卵细胞短暂休眠后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胚,中央细胞不受精发育成核型胚乳,属于未减数胚囊无融合生殖。同一胚珠中胚囊母细胞多途径起源或多胚囊发育现象普遍,但多数败育,推测多胚囊结构间竞争所造成的发育细胞的解体,是小金海棠果实出种率低或种子空瘪粒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柿胚胎发生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钟云  刘勇  蒋侬辉  刘善军 《园艺学报》2004,31(3):353-356
 以甜柿品种‘卡迟莎’和涩柿品种‘高安方柿’为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胚胎发生发 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柿胚珠倒生,双珠被,薄珠心,单孢原细胞;大孢子四分体为直线型,仅合点端的一个具功能作用;蓼型胚囊,两个助细胞具角状丝状器,两极核在受精前融合为次生核,3个反足细胞呈“品”字形排列;胚胎发育属于茄型,合子约休眠两周后开始分裂;胚乳为核型,花后3 d开始分裂,在球形胚早期开始形成细胞壁,在子叶形胚期胚乳组织基本形成。在胚胎发生发育的过程中有胚乳退化,合子不分裂等败育现象。  相似文献   

6.
应用石蜡制片技术研究了大车前胚乳与胚发育过程的细胞胚胎学特征,为车前科胚胎学及分类地位的确立提供相关资料。结果表明:大车前成熟雌配子体为七细胞七核的蓼型。经双受精后形成合子与初生胚乳核。胚乳发育类型为细胞型,初生胚乳核第1次横分裂产生珠孔室与合点室胚乳细胞。珠孔室胚乳细胞经1次纵分裂或2次连续相交的纵分裂形成2个或4个胚乳细胞;进而同步进行横分裂形成2排,即4个或8个胚乳细胞;靠近珠孔的2个或4个胚乳细胞分化并发育成为单核的管状胚乳珠孔吸器;靠近合点室胚乳细胞的2个或4个细胞进行各个方向的分裂形成胚乳本体,并将合子分裂所形成的胚包围其中;与此同时,合点室胚乳细胞的细胞核进行1次核分裂但不伴随胞质分裂,在合子期便形成具有两个细胞核的胚乳合点吸器;胚乳吸器为胚乳本体的发育从珠被与合点吸收并转送营养物质。胚胎发生属于柳叶菜型,经原胚期、心胚期、鱼雷胚、子叶胚形成成熟种子。珠被绒毡层发达。对胚乳本体以及球胚的流式细胞仪细胞核DNA分析表明,胚的DNA含量为二倍体,而胚乳为三倍体。  相似文献   

7.
吴健  王鸿昌  罗弦  钟雄辉  高明伟  吴泽  义鸣放 《园艺学报》2012,39(12):2413-2420
 以唐菖蒲‘Advanced Red’品种的籽球为试验材料,将籽球切片放在MS + 6.0 mg · L-1 TDZ培养基上暗培养21 d,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将胚性愈伤组织转入MS + 1 mg · L-1 2,4-D培养基中暗培养28 d诱导体细胞胚。使用立体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技术对体胚形态与细胞组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体胚诱导14 d后,开始出现一些胚性细胞,之后形成多个细胞组成的原胚(pre-embryonic cell complexes),原胚进而发育形成球形、盾形,心形、鱼雷形胚和子叶期胚。将成熟的体胚转入MS培养基后长出不定根和不定芽,形成完整的植株。唐菖蒲体胚的起源有外起源和内起源两种方式。在初生体胚发育过程中还伴有次生胚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辣(甜)椒游离小孢子培养中的雄核发育和胚胎发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灯笼、牛角、羊角、线形和朝天椒等辣(甜)椒游离小孢子的培养与观察表明:在雄核发育过程中,分离后仍膨大的小孢子能够继续发育,皱缩的则死亡;小孢子最初的细胞分裂有均等和不均等两种分裂方式;脱分化的小孢子可经历胚胎发生和器官发生两种发育途径,二者之间可相互转换;胚胎发生过程与合子胚发育过程极相似,直到心形胚以前均可观察到胚柄的存在;成熟的胚状体能够萌发,但胚根端生长的能力远远比胚芽端强;观察到胚状体发生不同步及多种畸形发育样式;小孢子在分裂早期如果突破花粉壁会形成薄壁细胞团,继续发育为愈伤组织,进而转向器官发生途径;小孢子愈伤组织易形成不定根,可形成次生胚状体,未观察到不定芽的发生。不同类型辣(甜)椒游离小孢子的雄核发育与胚胎发生程序相同。  相似文献   

9.
以长春密刺黄瓜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法对黄瓜胚胎的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解剖学观察表明:黄瓜从雌花显蕾到种子发育成熟需经历60d左右,其间雌配子体发育经历18~20d形成成熟蓼型胚囊,开花前10d进入单核胚囊期,开花前7d左右出现二核胚囊,开花前3d出现四核胚囊,开花前1~2d形成八核成熟胚囊。受精过程在授粉后第2~3天完成。胚胎的发育经历3个阶段,授粉后2~11d为原胚期,11~25d为胚器官剧烈分化期,25~40d为胚器官的进一步充实分化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胚乳被吸收,最终形成无胚乳种子。  相似文献   

10.
百合‘白天使’与山丹远缘杂交胚胎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以亚洲百合品种‘白天使’为母本,野生种山丹为父本杂交后不同发育时期的胚珠进行制片观察,发现白天使×山丹远缘杂交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共有4种情况,即:不能完成受精,胚囊成员细胞最后解体;卵受精,只产生胚而无胚乳;极核受精,只产生胚乳而无胚;完成双受精,产生了胚和胚乳。百合杂种胚发育经过合子、原胚、球形胚、偏梨形胚、棒状胚阶段。偏梨形胚之前,胚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主要是通过胚柄从珠心和珠被中吸收。当胚体内部开始分化,外形呈棒状,胚柄解体。此后胚发育所需的营养则主要由胚乳细胞提供。百合胚乳发育为核型。杂种胚败育的可能原因是胚没有得到胚乳的哺育,这样的胚最多发育到球形胚阶段;其次是胚乳发育缓慢或停止,最后导致胚的夭折。该杂交组合授粉后45d,是进行胚抢救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1.
黄瓜未受精胚珠离体培养及单倍体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烨  顾兴芳  张圣平  苗晗 《园艺学报》2015,42(11):2174-2182
以欧亚杂交类型黄瓜(Cucumis sativus L.)65G × 228 的F1 为材料,对未受精胚珠进行离体培养,通过6 因素5 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预处理温度、诱导培养基、TDZ、KT 和BA 浓度对未受精胚珠雌核发育的影响。结果证明TDZ 浓度对胚发生频率有极显著影响,是诱导黄瓜离体雌核发育的最主要因素,当其浓度为0.02 mg · L-1 时胚状体的诱导率最高。诱导培养基和KT 浓度显著影响胚发生率,而预处理温度和BA 浓度影响不显著。硝态氮(NO3-)和铵态氮(NH4+)含量比例均接近1∶1 的诱导培养基,较其他比值较大的培养基的胚发生率有显著提高。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鉴定,再生植株中单倍体率为18.2%。  相似文献   

12.
小型四倍体西瓜低稔性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型西瓜自交系049(2X)和049(4X)为材料,对二、四倍体花粉萌发、花粉管生长及受精后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二倍体西瓜花粉萌发率较高,达96.3%,花粉管生长整齐一致,生长速度快,授粉后9 h进入子房;四倍体花粉粒形态异常的较多,花粉萌发率较低,仅为63.7%,花粉管生长易扭曲、折叠、盘绕,生长速度慢,授粉后12 h才进入子房。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小型二倍体西瓜胚胎发育速度快,胚体退化现象少;四倍体西瓜胚胎发育速度慢,从原胚到鱼雷胚期间容易出现因胚乳游离核或胚乳细胞解体而导致胚败育。可见四倍体西瓜正常花粉减少、花粉管生长异常及胚体退化是造成四倍体低稔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瓜类作物离体雌核诱导单倍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霞  邓英  陈劲枫 《园艺学报》2020,47(9):1810-1826
单倍体和双单倍体对于作物改良和遗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在瓜类作物的研究中,通过诱导离体雌核发育是获得单倍体和双单倍体的有效途径。综述了瓜类作物未受精子房和胚珠离体培养的研究概况及影响因素,总结了再生植株鉴定、单倍体加倍和应用方面的进展,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最后对瓜类作物单倍体研究的发展前景做简要地展望,以期为后续瓜类作物离体雌核发育诱导单倍体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The structure of ovules that failed to form seeds after compatible pollination in double-flowered zinnias (Zinnia violacea Cav.) was investigated by observing histological sections, and comparing the normal and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 seeds. In an embryo sac of zinnia at anthesis, a large nucleus of fused polar nuclei was clearly recognized. Success in double fertilization was determined by the disappearance of this nucleus. In normally developing seeds, the cellular endosperm became vague at 5–6 days after pollination (DAP) and the developing embryos occupied the entire portion of the seeds up to 10 DAP. A number of ovules failed in fertilization for the lack of an embryo sac. In most of the aborted seeds, the embryo sacs degenerated, whereas the aborted embryos were still alive in a small number of aborted seeds. A small percentage of the aborted seeds exhibited an aborted embryo and an unfertilized fused nucleus of two polar nuclei or ‘single fertilization’. The three major problems suggested for the failure in seed formation in pollinated florets of zinnia included failure in fertilization, ovules lacking embryo sacs, and abortion of developing seeds.  相似文献   

15.
 以草莓‘红颜’品种为试材,设缺K(K+ 48.75 mg · L-1,缺量水平)、1/2K(K+ 415.58 mg · L-1, 半量水平)和全量K(K+ 782.41 mg · L-1,正常水平)营养液处理,对缺钾胁迫与草莓连作障碍的关系进 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缺钾处理显著抑制二茬草莓植株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其中缺K 的长势最 弱,1/2K 比全量K 的长势强;缺K 二茬植株根系分泌物对草莓组培苗生长有显著影响,表现为低浓度(1%、 2%)根系分泌物促进幼苗侧根和茎叶生长,高浓度(4%)则抑制根系生长。不同浓度钾营养液处理的三 茬植株分别接种尖孢镰刀菌和大丽轮枝菌后,在不同时期比未经过连作的基质对照发病都严重。缺K 三 茬植株发病最重,接菌后10 d 时病情指数就高达75,全量K 三茬植株发病次之,1/2K 三茬植株发病相 对较轻。因此,缺K 环境会加重草莓的连作障碍,适宜的K 量对草莓连作障碍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柑橘体细胞胚发生的组织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伏令夏橙长期继代培养的愈伤组织诱导体细胞胚发生。切片观察表明:胚性愈伤组织由胚性和非胚性细胞组成,体细胞胚发生以单细胞外起源方式为主,也可能来自胚性细胞团。胚性细胞分裂产生两个细胞,进而分化发育成多细胞原胚、球形胚、心形胚及子叶胚。次生胚和畸形子叶胚的产生较常见。通过PAS反应发现,胚性细胞和球形胚时期有两次淀粉积累高峰,淀粉的消长与体细胞胚发生的能量供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大蒜未受精子房离体诱导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苍山大蒜品种‘糙蒜’为试材,通过花茎离体培养获得发育健壮的花器官。以其未受精子房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研究不同培养基(MS、B5、N6)及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单倍体诱导的影响,以建立大蒜单倍体诱导体系。结果表明,诱导未受精子房产生愈伤组织的适宜培养基为B5 + 2 mg · L-1 6-BA + 1 mg · L-1 NAA,愈伤组织及雌核发育胚总诱导率可达12.24%;诱导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适宜培养基为B5 + 3 mg · L-1 6-BA + 1 mg · L-1 NAA,不定芽分化频率可达46.15%;将不定芽转移至B5 + 0.05 mg · L-1 NAA培养基中可诱导生根,发育成完整植株。以再生植株叶片为材料,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鉴定,所得18株再生植株中有16株为单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18.
冬枣极早期幼胚培养成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春莉  赵锦  刘孟军 《园艺学报》2014,41(10):2115-2124
以胚龄15 ~ 20 d的球形期后期‘冬枣’幼胚为试材,对培养基种类、种皮保留与否、接种方式、生长调节剂种类、水解乳蛋白(LH)和活性炭(AC)用量、蔗糖浓度等影响极早期幼胚培养的诸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MS + 3.0 mg ? L-1 IAA + 0.5 mg ? L-1 6- BA + 1 g ? L-1 AC + 0.8 g ? L-1 LH + 30 g ? L-1蔗糖的培养基,去除种皮后将带有胚乳的幼胚合点端接入培养基,在21 ℃下进行培养,胚萌发率和正常胚比率最高可分别达到93%和84%。萌发后的幼胚在MS + IBA 0.4 mg ? L-1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生根率可达40%。其中,去除种皮带胚乳培养和幼胚合点端朝下接种对极早期幼胚的培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