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李新华 《核农学报》2005,19(1):13-16
两个春小麦品种意塔和帕旺的花药组织培养和小麦×玉米杂交技术产生单倍体的效果不同。不同基因型花药诱导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从 9 4%到 1 9 7%不等 ,不同基因型所产生的再生株数量亦不同 ,两个小麦品种都有绿苗和白化苗产生 ,绿苗诱导率自 1 3%到 5 0 %。分别利用小麦×玉米杂交技术能有效诱导两个春小麦品种单倍体 ,杂交结实率为 80 2 %~95 1 % ,但只有 1 0 9%~ 1 4 6%的籽粒含有幼胚 ,其中 95 %以上的幼胚可发育成绿苗。每 1 0 0个杂交小花中平均可生成 1 0 5个到 1 4 0个绿苗 ,不产生白化苗 ,染色体亦不自然加倍。  相似文献   

2.
小麦×玉米胚培养产生小麦单倍体植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经染色体人工加倍后第一代即可获得纯合稳定的加倍单倍体DH系,与花药培养获得的DH系相比,具有不受小麦基因型差异的影响、没有无性系变异发生等优点,因此在小麦的遗传研究和育种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小麦×玉米诱导单倍体胚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而对单倍体胚培养再生成苗,特别是培养过程中环境温度和光照等对单倍体成苗率的影响国内尚无系统报道.  相似文献   

3.
Laurie和Bennett(1986)用普通小麦与玉米杂交,并进行幼胚培养,获得了小麦单倍体植株。但要真正用于育种实践,必须首先获得较高并且相对稳定的得胚率。目前报道的单倍体胚诱导频率差异较大,最高的已达48.6%,最低的不足10%(顾坚等,2005)。本实验通过在2,4-D中加入不同体积浓度的二甲基亚砜,研究其对得胚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的产生频率,采用了2,4-D中含有不同体积浓度的二甲基亚砜和不同的激素处理组合两种方法诱导小麦×玉米产生单倍体,研究其对得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平均得胚率而言,在二甲基亚砜激素浓度处理中,最佳的二甲基亚砜体积浓度为3.0%(得胚率为17.0%),而且各不同浓度的处理均高于对照(9.7%);在不同激素配比试验中,2,4-D+3%二甲基亚砜单独处理的得胚率(7.3%)﹥2,4-D两次处理(6.9%)﹥2,4-D与2,4-D+3%二甲基亚砜配合处理(5.5%)﹥2,4-D一次处理(2.9%)。  相似文献   

5.
Laurie和Bennet(t1986)用普通小麦与玉米杂交,并进行幼胚培养,获得了小麦单倍体植株。但要真正用于育种实践,必须首先获得较高并且相对稳定的得胚率。目前报道的单倍  相似文献   

6.
不同培养基对小麦×玉米杂种胚离体培养成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小麦远缘杂交单倍体胚植株再生频率,剥取胚龄16~20d的小麦单倍体胚无菌条件下接种到不同配方的培养基.结果表明,直径< 500μm的小胚在1号培养基、直径>500 μm态的较大胚于2号培养基能一步成苗直接发育成具有丛生芽和健壮根的幼苗;若把丛生幼芽分开后分别转移到1/2 MS基础培养基,则可分化增殖为多株麦苗.小胚培养基配方为:1/2MS +0.1mg·L-12,4-D+0.2mg·L-1 BA +300mg· L-1 LH(水解乳蛋白)+50g·L-1蔗糖+7g L-1琼脂,pH =5.8,成苗率71%;大胚培养基配方为:1/2 MS +0.1mg· L-12,4-D+0.2mg·L-1BA +30g· L-1蔗糖+7g·L-1琼脂,pH值5.8,成苗率83%以上,以上培养基维生素部分为正常MS培养基维生素加入量的2倍.适宜于小麦单倍体胚再生和繁殖的生长素效果:2,4-D>IBA>IAA,培养基加入2,4-D后经继代培养途径形成单倍体植株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增加了单胚再生植株数和植株丛生苗数量,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胚成苗率以及染色体加倍效率,从而提高远缘杂交单倍体育种水平,缩短小麦新品种生产周期.  相似文献   

7.
用γ射线辐照中间偃麦草散粉期的穗,用其花粉授予普通小麦“J-11”和“中国春”,研究不同剂量辐照花粉对普通小麦与中间偃麦草杂交结实率、杂交种子含胚率、杂种幼胚培养和杂种幼苗获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9Gy低剂量γ射线略提高了中国春×中间偃麦草的结实率,表现出低剂量辐射的刺激效应,但对J-11×中间偃麦草却未表现出刺激效应。所有剂量的辐射对杂种幼胚均有伤害作用,杂交种子含胚率、杂种幼胚成苗率随剂量增加而下降。30Gy处理时有12.9%~14.5%的杂种幼胚发育成了植株,但该剂量应用到小麦中难以获得后代。在50~100Gy高剂量γ射线处理杂交种子胚发育不良,通过幼胚培养未能得到植株。将花粉辐照技术与幼胚拯救技术、花药培养技术有效结合,可以快速获得突变体,提高诱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小黑麦单倍体胚诱导方式及小黑麦基因型与玉米类型对小黑麦单倍体胚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4种不同诱导方式、3个小黑麦基因型与3个不同类型的玉米分别对其在小黑麦单倍体胚诱导中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玉米花粉授粉后再辅以100mg/L 2,4-D+30ml/L二甲基亚砜对小黑麦单倍体胚的诱导效果最好,其单倍体诱导率为6.65%。不同小黑麦基因型在玉米花粉诱导小黑麦单倍体中的诱导效果是不同的,本研究中以基因型H09-4为最高;不同玉米类型远缘杂交的得胚率总趋势表现为:爆裂玉米ZPA 82/9(4.71%)>甜玉米新自31162(2.94%)>普通玉米103A(1.76%)。可见,除诱导方式外,小黑麦基因型及玉米类型对小黑麦单倍体胚的诱导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用γ射线照射杂交籼稻保持系与恢复系的成熟胚、幼胚及愈伤组织,研究其离体培养反应。结果表明,幼胚在培养前经1kR照射处理能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分化率。成熟胚的最佳照射量为2.5—5.0kR,而照射成熟胚的愈伤组织则以250R为佳。经照射处理的培养物,其后代体细胞无性系的变异频率显著提高。通过离体诱变方法已选得10份有希望材料,其中8份保持系和2份恢复系。  相似文献   

10.
辐照花粉促进普通小麦与窄颖赖草属间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通过研究小麦基因型、γ射线辐照剂量、授粉时期等对普通小麦与窄颖赖草( Leym us angustus) 杂交结实率的影响和不同幼胚抢救方法,首次较为完善地建立了运用核辐射促进普通小麦与窄颖赖草属间杂交的配套方法程序,即选用适宜小麦基因型J 11 作母本,用适宜剂量(5 ~9 Gy) 的γ射线辐照窄颖赖草花粉,在适宜授粉时期( 去雄后1d 、散粉前2 ~3d) 授粉;采用胚 愈伤组织二步成苗法进行幼胚抢救。  相似文献   

11.
SRES A1B情景下未来宁夏玉米生育期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宁夏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分布广泛,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基本属于雨养玉米区,气候条件对当地的玉米生产影响很大。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已经对当地农业造成不利影响,未来SRES A2和B2情景下宁夏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也有一定成果。由于气候变化引发宁夏的气温和降水出现异常,为分析未来中等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可能对当地玉米生产造成的影响,本文利用订正后的英国Hadley气候中心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模拟的情景数据,分析了SRES A1B情景下宁夏未来2020s、2050s和2080s时段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的玉米生育期(4—9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10℃有效积温和降水的变化,具体方法为先分析气候基准时段宁夏的气候要素分布并与实际状况进行比较,再将未来3个时段的气象要素与气候基准时段求差值(其中降水用距平百分率表示),分析未来玉米生育期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10℃有效积温的模拟值普遍低于实际值,且具有相似的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状态,而降水的模拟值在大范围区域内高于实测值,亦呈现出相似的南高北低分布状态,总体来讲模拟值可以较合理地反映出宁夏的实际状况。相对于气候基准时段,未来各气象要素总体表现为增加,且增幅随时间推移而加大;未来最高气温在宁夏南部增加剧烈,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10℃有效积温在宁夏北部增加较多,降水则呈现北增南减的分布。在未来3个时段,最高气温和降水分别为增量最大和波动最大的气象要素,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和发生干旱或洪涝等异常气候事件的可能性增大。总体上看,未来气温升高对宁夏北部灌区的玉米生产有一定促进作用,尤其是≥10℃有效积温的增加可以提供更充足的热量;而南部山区气温增加虽然对玉米生产有利,但是未来降水的减少将会给雨养玉米造成不利影响,应当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特定时期温度因子的小麦成熟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北部地区近10a(2000-2009年)小麦全生育期及不同生长阶段的积温和特定温度累积天数等温度因子与成熟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1月-翌年4月日平均气温≥15℃的累积天数(AD15)和日最高气温≥20℃的累积天数(HD20)与3种熟性小麦的生育期长度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用基于日平均气温≥15℃累积天数的回归方程回代模拟历年成熟期,模拟结果与实际日期吻合,表明特定时期特定温度是影响该生态类型区小麦生长发育进程的一个重要气象因子,用日平均气温≥15℃的累积天数的观测值可有效预测小麦成熟期和收获期,在小麦安全收获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辐照花粉对普通小麦×窄颖赖草杂种的细胞学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普通小麦J 11( Triticu m aestivu m ) ×窄颖赖草( Ley m us angustus)( 花粉经9Gy γ射线辐照,以不辐照的为对照) 杂种幼胚愈伤组织及其再生植株为材料,研究了辐照花粉对其远缘杂种的细胞学效应。结果表明,辐照花粉对其杂种表现出以下细胞学效应:①明显增加了杂种愈伤组织的染色体数目变异幅度,对照为43 ~64 条,而9Gy 辐照的为26 ~65 条;②使杂种愈伤组织染色体数目减少,平均每细胞减少4-9 条染色体;③促进了杂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照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为端着丝粒染色体,而辐照的除具有与其相近频率的端着丝粒染色体外,还有与其相近频率的微小染色体;④增加了双着点染色体和环状染色体等的频率,表明辐照花粉促进了染色体易位和重组。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近46年玉米气候资源变化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东北3省70个基本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日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分析各年代80%保证率下≥10℃初日、初霜日、生育期天数、≥10℃有效积温及玉米不同品种的布局变化。结果表明: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玉米气候资源在2001—2006年增加较显著。≥10℃初日除大兴安岭漠河外其它地区普遍提前了2~10d;初霜日除大兴安岭地区提前5~20d,小兴安岭和辽宁省变化不明显,其它地区普遍推迟5~10d;生育期天数除大兴安岭北部减少10d左右,吉林省北部变化不明显,其它地区普遍增加了10d左右;≥10℃有效积温除大兴安岭变化不明显,其它地区普遍增加200~400℃·d。在玉米适宜生长区域内适宜播种期较60年代普遍提前了2~10d;不同品种熟型玉米分布界线在2001—2006年北移东扩很显著,小兴安岭可以种植极早熟品种,三江平原成为中熟和中晚熟品种区域,松嫩平原南部亦可种植晚熟品种,长白山地带以前不能满足玉米生育热量条件的区域,也可以种植早熟品种了。  相似文献   

15.
行距和行向对不同密度玉米群体田间小气候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浚单20"是目前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紧凑性高产玉米品种。为充分发挥该品种在安徽种植区域的高产潜力, 开展了种植密度、行距和行向三者相配置的田间试验, 在60 000株·hm-2和67 500株·hm-2两种种植密度下, 研究了不同行距和行向对"浚单20"的田间小气候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行距增大, 玉米群体内部的日均风速和日均光照强度逐渐增大, 累计积温和日均相对湿度则呈下降趋势。在同一种植密度和行距条件下, 东西行向种植比南北行向种植的玉米群体日均风速较大、日均光照强度较高、累计积温较低和日均相对湿度较小, 且产量高。同一种植行向, 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条件下, 玉米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种植密度为60 000株·hm-2, 东西行向种植, 行距为50 cm时, 玉米群体结构较为合理, 所形成的田间小气候较有利于"浚单20"的生长发育, 籽粒产量达到10 582.5 kg·hm-2。通过研究阐明了行距、行向和密度三者不同配置所形成的田间小气候与玉米产量形成的关系, 为提高"浚单20"在安徽省的种植水平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北疆棉花典型丰歉年的气象条件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疆典型植棉区农六师为例,通过对农六师1981-2007年气温、积温、无霜期以及各生育时期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结合农六师阶段棉花单产,选取两个连续的丰歉年份为代表,进行气象条件的比较分析。初步得出北疆棉区丰歉年的主要气象条件评价指标,其中,丰产年为全年≥10℃积温大于3600℃.d,7月份平均气温高于25℃,无霜期大于170d,歉产年全年≥10℃积温小于3300℃.d,7月份平均气温低于24℃,无霜期小于160d;造成丰歉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后期热量不足,及受夏秋季低温等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棉花的栽培管理、气候评价和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宁夏引黄灌区近50年北移冬小麦越冬期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宁夏引黄灌区所辖市(县)的11个气象站点1961-2009年的逐日温度数据,分析了当地北移冬小麦种植区各项温度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宁夏引黄灌区1月极端最低气温的平均值为-19.8℃,冬小麦北移后比北移前升高了3.9%;1月的平均温度为-7.4℃,冬小麦北移后比北移前升高了12.8%,1月平均气温低于-9℃的年数减少了75%,说明宁夏引黄灌区北移冬小麦已经处于冬小麦种植北界内的适宜种植区;北移冬小麦生育期≥0℃积温平均值为1969.6℃.d,冬小麦北移后比北移前增加了11.1%,但无论冬小麦北移之前还是之后,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生育期≥0℃积温都能保证冬小麦正常生长;北移冬小麦越冬前≥0℃积温平均值为363℃.d,北移后比北移前增加了10.3%,接近华北冬小麦生长所需冬前≥0℃积温400℃.d的下限;越冬期负积温平均值为-586℃.d,北移后比北移前增加了22.3%,但仍然达不到华北冬性和强冬性品种安全越冬的越冬期负积温的下限。因此,适时早播和加强水肥管理以增加冬前≥0℃积温、培育壮苗和提高冬小麦的越冬存活率是保证北移冬小麦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BNS是一个对温度敏感的小麦雄性不育系,敏感期低温表现不育,高温恢复可育。2014/2015年度小麦生育期间温度相对较高,但BNS的自交结实率比温度相对较低的2011/2012年度低50%以上。为探讨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对近4a(2012-2015年)小麦生育期的温度走向,以及温度与BNS自交结实率的关系进行分析。温度走向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冬、春温度变化显著影响BNS结实率,暖冬和寒春易降低结实率,寒冬和暖春可提高结实率。这些结果对BNS的影响可能是,暖冬穗发育加快,进入感温期早,再遇正常年份或暖春,育性转换完成快,结实率高,反之结实率低。2014/2015年度属典型暖冬和寒春气候特点,故BNS结实率严重下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BNS的自交结实率与播种-抽穗的各积温因子均呈负相关,而与翌年3月1日-抽穗的平均温度≥15℃有效积温和平均温度≥15℃的累积日数呈显著正相关;BNS育性转换的温度阈值为12℃,15℃以上温度对自交结实率影响显著;用两个正相关显著的温度参数建立的回归方程可预测BNS自交结实率。研究结果表明,15℃以上平均气温显著影响温敏雄性不育小麦BNS的育性转换,平均温度≥15℃有效积温和平均温度≥15℃的累积日数是两个重要的BNS育性转换温度因子参数。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一套适合玉米单倍体胚性愈伤培养和快速筛选体系,以单倍体诱导系MT-1为父本,18-599红为母本进行单倍体诱导,设置暗培养、全光照培养和光暗周期培养3种光照培养方式,均分别培养0、1、5、10、20、40 h后,观察幼胚形态和颜色。结果表明,自交系18-599红的单倍体和二倍体幼胚均能正常诱导形成胚性愈伤组织;不同光照培养方式对紫色(二倍体)愈伤率的检出效果依次为光培养>光暗周期培养>暗培养。通过光照筛选的方法可在早期鉴定愈伤组织,其二倍体愈伤的筛选率在培养20 h时可达68%,40 h时为71%,剔除了大部分非单倍体愈伤,综合分析确定光照强度为2 000 lx、20℃处理20 h为最适光照筛选处理。染色体压片技术获得的拟单倍体愈伤中有二倍体愈伤的检出,但经流式细胞仪检出获得的拟单倍体愈伤再经染色体压片检测,无二倍体愈伤,表明流式细胞仪检测单倍体愈伤的准确性高于染色体压片技术。通过光照初步筛选结合流式细胞仪的精确鉴定,迅速从3 000个单倍体愈伤中获得110个单倍体愈伤,单倍体愈伤率3.67%。本研究结果为以玉米单倍体愈伤为转基因受体,快速获得转基因植株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